陸春花
【摘要】高中文言文因其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又因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刻板,學生內(nèi)心具有畏難情緒,導致在課堂上失去參與的熱情。本文意圖在文言文課堂上通過運用影視作品、變化教學方式、師生角色換演等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關鍵詞】有效參與;學生興趣;激發(fā)興趣;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師表演的再精彩,都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漣漪,終將失去語文教學的神韻。而高中文言文教學,因其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學生課堂參與的匱乏感尤為明顯。那么,要想在高中文言文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必須了解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的原因。
客觀分析:因文言文距離我們的時代比較久遠,與現(xiàn)代語言的習慣出入比較大,又因文言文具有言辭簡潔、意蘊豐富的特點,這就使文言文閱讀不能像閱讀現(xiàn)代漢語那樣一目了然,而在考查上,卻又占據(jù)了一定比例的分值,所以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會滋生畏難情緒。而教學課堂的沉悶,便是學生畏難心理最明顯的體現(xiàn)。再者,傳統(tǒng)的文言文課堂教學偏重工具性而缺乏人文性,更具有功利性,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diào)字、詞、句及課文的翻譯和背誦,學生變成只會機械背誦應付基礎考查的機器。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就漠視了學生參與思考的環(huán)節(jié),而學生也習慣了只管記筆記,沒有思考、沒有分析、沒有參與的課堂,最終導致學生喪失語言表達能力,而這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就失去了語文教育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提出需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凸顯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學習者的有效參與,教學要融入學生個體思維,實現(xiàn)知識的個體性的要求。所以,在教學高中文言文時教師要著力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深入文本的研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要“授人以漁”,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為任何學習只有自身具有了參與的熱情,才能激發(fā)深入研究的潛能,才能孕育更輝煌的成果。
一、運用影視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葉瀾教授說:“讓學生快樂、努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讓學生思考,不斷感受到挑戰(zhàn)?!币虼?,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摒棄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可以借助影視傳媒在視覺沖擊上的優(yōu)勢,趕走學生的瞌睡,趕走課堂的沉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神經(jīng),積極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
在初次教授斷句內(nèi)容時,就要深諳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和排斥情緒,就學生而言,斷好句的文言文尚且不想閱讀,更何況是還要自己斷句的呢?所以,如果已經(jīng)因教學的功利性而毀了學生的認知觀的話,那么,在初次接觸文言文斷句時,就不能再將學生推入?yún)挓┑木车亍?/p>
因此,我在教學斷句內(nèi)容時,先播放了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知縣“包龍星”與反叛代表“方唐鏡”在公堂上對案件辯論的視頻,內(nèi)容是這樣的:“本人林大福將大樹街石屋租于恩人黃老十一家未能報恩萬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黃公年租銀兩三十萬不能轉租別人立此為據(jù)本人兒孫不得有違”。很明顯,這就是斷句的技巧,雙方不同的斷句方式,得出的結果是天壤之別。學生能夠通過視頻就輕易地了解斷句的作用。另外,視頻中在善惡對決時正面人物智慧的斷句令人產(chǎn)生反擊的快感,給學生帶來情緒上的沖擊,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興趣。
接下去的課堂教學我根本不需要費力氣,而學生的參與熱情就高漲了,高效輕松地就完成了斷句的教學任務。因為學生在觀看了視頻之后,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表達出自己對視頻中文段的斷句的理解,甚至學生最后都得出了合理斷句對意思表達的重要性的一致肯定。此時我再將準備好的幾個文段讓他們練習,學生會憑著語感進行斷句,一定會有不同的地方,在熱情高漲下,學生并不需要教師的反復引導,勢必就會與異于自己的同學進行討論或者辯論,孰對孰錯,一些規(guī)律也會自然就清晰了。讓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規(guī)律,教師再適當引導學生注意遺漏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補充完整。而整個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只是起到合并同類項的作用,那便是最有效的文言文教學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則尤其不可容忍?!蔽乙卜此?,如果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只知道灌輸學生方法規(guī)律,讓其陷入死記硬背的境地,而不想辦法促激學生思維的迸發(fā),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那么就真正是所謂的誤人子弟了。
二、變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任何一堂課都不應該是備課筆記的套演,而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智慧火花的及時碰撞。如果課堂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么,教師應該適時地變化教學方式。因為,只有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當被學生定位是晦澀乏味的文言文遇上夏日炎熱煩悶的下午第一課,可想而知,學生的興趣是懨懨的。如果教師依然在“不放心”的心理作用下,抱著文言文的文本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會更有催眠的效果。往往會有這樣的表象:學生的筆在記,思維卻是空白的。而這就是“累死老師,困死學生”的不明智的做法。
于是看著滿臉不耐的學生,我告訴他們:這節(jié)課要做游戲,我將圈出文本中的重點字(教師刻意找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原則便是寧缺毋濫),學生分組找出曾經(jīng)學過或見過的含有這些字的句子,當然要明確表示,有物質的獎勵。這樣更能刺激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頓時來勁了,分組討論進行羅列,查找以前的書本和做過的習題,忙的不亦樂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各組都派出代表到黑板上寫出本組找到的句子并進行了解釋,還附帶了出處。效果遠遠超出我設想好的預期??粗鴮W生因智慧的閃現(xiàn)而激動的面龐,深有感促。葉圣陶先生說的“自己摸索得來比向別人學更重要”這句話的真理性。通過學生們協(xié)作得出的總結,難道不會比教師磨破嘴皮強行灌輸?shù)挠浀美螁幔?/p>
當然,物質獎勵是一定要兌現(xiàn)的,有時是獲勝組每人得到一根筆芯。獲勝的學生那神氣便是不一樣的了,感覺雙眼都是炯炯有神的。其實真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看待高中生,他們實際上也只是個子高點的孩子,一根筆芯就能樂半天,不是因為多么的值錢,僅僅是得到了肯定與贊賞,所以教師不能吝嗇贊揚。有時,根本是臨時起意,我就用幾張白紙作為獎勵,當然會得到學生充滿笑意的唏噓。實質上,學生根本不在乎物質的貴重,而是讓他們在文言文的課堂上得到了成就感,那么,自然就會有參與課堂的熱情了。
三、師生角色換演,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葉圣陶說:“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倍鴤鹘y(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絕對的主導性地位就形成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模式。學生逐漸產(chǎn)生依賴性,懈怠于思考,失去課堂參與的熱情。這便要求教師懂得在課堂上放手,可以嘗試師生角色換演,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文言文的文本疏通是必要的,但采取費時費力卻難以理解的傳統(tǒng)方式,只會讓教師為了節(jié)約時間而自己逐條分析,學生做聽眾和記錄員,不甚理解。硬生生把古代文學的美韻都泯滅了,這是對古典文化的摧殘。長此以往,在文言文梳理的課堂上,學生也就游離于教學中心之外了,還何談讓其參與教學呢?而只有學生肯說,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才能找出策略解決問題,才能達到知識的鞏固。所以,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千萬不能為了追求教學進度而忽視學生的參與度,要明白有“舍”才有“得”。
不妨在文本梳理時,師生之間進行角色換演。有時教師設置一些環(huán)節(jié),故意出錯,教師應該會有此感受:學生對教師偶爾的出錯會有種莫名的糾錯的亢奮之情。而這也不失為一種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良策。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會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在互相討論教師對錯時甚至會有更加意料之外的深層次的理解。
長久如此訓練,我想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做回“小老師”也不再是天方夜譚的事。選定一個學生,教師之前不聲張地指導學生做好相應的課前預習工作,讓其借助參考資料,再將平時教師的備課思路告知學生,并且給予他充分的準備時間和絕對的信任。試想某天講臺上換了平時坐在自己身邊的同學執(zhí)教,還會有課堂氣氛沉悶的說法嗎?執(zhí)教的學生會帶著其他學生的羨慕與欽佩的眼光,自信滿滿,侃侃而談。其他學生也會有躍躍欲試的熱情。而且在這樣真正平等的課堂上,學生之間會少去很多的拘束,質疑、答疑、分析、爭論、結疑,熱鬧非凡卻不會脫離教學內(nèi)容。所以,下次無論是執(zhí)教的還是參與的學生,為了在課堂上雙方的辯論中取勝,一定會做足了課前的準備工作,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熱情就不會冷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缺少了學生的參與,課堂便是了無生趣的,學生也終將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而興趣卻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要拘泥傳統(tǒng),要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嘗試,更要見招拆招,尋找最適合學生當時狀態(tài)的招數(sh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陳蓮麗.課堂有效參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
[2]熊梅.高效課堂[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5.
[3]張磊,趙亞霞,彭瑤定.有效的課堂管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王金霞.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何旭明.學習興趣的喚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