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花++于智勇
摘 要:“小班化教學”是面向個性差異學生的教學理念,和大班教育相比,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對高校專業(yè)課來說,小班化教學不失為一個有效選擇。該文結合《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的教學實際,初步探討了專業(yè)課采用小班化教學而進行的教學方法改革。
關鍵詞:食品營養(yǎng)學 專業(yè)課 小班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135-02
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界開始關注“小班化教學”,小班化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及方向。和大班教育相比,“小班化教學”的本質特征是教學面向個性異同的學生個體。國內外的教育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關于“小班化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英語等公共基礎課中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小班化教學”在高校專業(yè)課中的應用研究卻很少。作為一名從事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教師,應該在《食品營養(yǎng)學》專業(yè)課中進行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對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起到重要作用。
1 小班化教學的概念
目前,關于“小班化教學”,教育界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國外教學實踐和我國小班化教學實驗研究表明:小班化班級的學生數在18-35人之間為宜。同時,小班化不僅是指班級人數的減少,還有提高學生享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提高班級指導的高效性。王華麗提出:小班化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素質提高與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規(guī)模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時空、教學內容、教學技術、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評估等環(huán)節(jié)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活動形式。
所以,“小班”是一種比“大班”更好的班級配置,它強調的不僅是縮小班級規(guī)模,更關鍵的是建立在個性化教育基礎上的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從而更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并且對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革。
2 《食品營養(yǎng)學》實行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勢
2.1 有利于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教師的目光關注
行為學研究表明,教師視野的最佳覆蓋范圍是28名學生左右,超過這個范圍,教師就會顧此失彼。小班化教學的課堂人數控制在不多于35人,能夠確保教師和學生的眼神互動和目光交流。而大班化教學,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而忽視絕大多數成績中等的學生。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學形式可以防止在大班化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忽視的現象。
2.2 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相對于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能突破傳統(tǒng)“注入式”授課方式的弊端,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8]。小班化教學更便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討論、交流。在交流與思考的氛圍里,學生相互啟發(fā),開闊思路,擴大信息量。這種合作式的學習方式生動活潑,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2.3 有利于教師的課堂管理
有效的課堂管理是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師是靠自己摸索而獲得有限的課堂管理經驗。面對人數眾多的大班教學,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經常一一點名,學生缺課難以及時發(fā)現,學生玩手機等不專心聽課現象也難以杜絕。而在小班化教學時,課堂管理顯得較為容易,教師可以不耗費太多精力就能進行學生考勤,還可以輕松觀察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而能夠較好地駕馭課堂教學,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保證教學效果。
2.4 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實施互動式、體驗式、案例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兼顧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同時,在課堂上,鑒于學生人數較少,教師可以回答任何一位學生的問題,還可以和學生展開辯論或探討,充分顯示平等和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理解并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
3 《食品營養(yǎng)學》實行小班化教學策略和方法
3.1 問題式教學
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提前給出問題,隨后通過指導學生查文獻、專著、課本,到圖書館及網絡上尋找答案;將班級學生分成5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以組為單位,分組進行討論、歸納和匯報;最后教師作點評、總結。通過這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促使學生轉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尋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3.2 角色互換式教學
針對營養(yǎng)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不同食物的成分、不同人群的營養(yǎng)等基礎知識,選取“營養(yǎng)缺乏病的預防和改善”專題進行師生角色互換,將班級學生分成5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每組選取一種營養(yǎng)素進行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資料,并形成PPT課件形式,最終推舉一人進行約8分鐘的課件演示講解,并組織該組成員回答班上同學問題,每組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通過這種師生角色互換式的教學,一方面增加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行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也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加自信心。
3.3 情境體驗式教學
營養(yǎng)調查是研究人群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調查、臨床檢查、人體測量和營養(yǎng)水平實驗室檢查。營養(yǎng)調查的順利完成需要調查人在熟練掌握食品營養(yǎng)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綜合運用。結合食品營養(yǎng)學實訓教學,安排學生去揚州市新城花園幼兒園開展學齡前兒童的營養(yǎng)調查,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學習并掌握知識,掌握營養(yǎng)調查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幼兒園兒童的營養(yǎng)健康狀況,為幼兒園進一步開展科學的營養(yǎng)配餐提供參考依據。
3.4 自我案例式教學
膳食調查和分析評價是食品營養(yǎng)學中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和技能,在這部分內容理論知識學習后,要求每位同學利用課外時間針對自己的飲食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按照膳食調查方法記錄自己個人五天的早餐、中餐、晚餐的狀況,進行營養(yǎng)素的統(tǒng)計和計算,并對自身膳食的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書寫完整的膳食調查與分析報告,按照主動自愿的原則選取8名同學進行全班的交流,最后教師作點評、總結。通過自我案例式的教學,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能體現自身所學知識的價值感,增加專業(yè)認同度,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endprint
3.5 課內教學和課外自學結合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學生的“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學習,更應該將學生的課后的大量空余時間利用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課后的自主學習,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效果。隨著《食品營養(yǎng)學》網絡課程(網址:http://211.65.8.7/shx/spyy/)的建設完成和開放,教學空間得以極大的延伸。網絡課程的教學平臺在內容設置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求。首先,在助學園地篇中,學生可以輕松查閱到教學課件、課程教案、教學視頻、課后習題、試題庫等教學資料。其次,拓展資料篇中,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專業(yè)行業(yè)的技術資料、標準規(guī)范和專業(yè)書籍。第三,在技能鑒定篇中,學生能夠查閱到大量的營養(yǎng)師考證的培訓資料,為其考證提供了廣泛的資源信息。第四,在科研教改篇,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提高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通過網絡課程的教學平臺這樣一個輔助教學手段,并使之與課堂講授有機地鏈接在一起,形成文字加電子、靜態(tài)與動態(tài)、課堂與課外的立體化的教學體系,極大地方便了教與學,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4 實施小班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4.1 個別學生積極性不夠
小班化教學中,很多任務的布置和完成,都是以小組來進行,每組有5位成員。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有一些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只是跟著同組的同學后面混。針對此現象,在每組任務完成的考核時,根據同學完成任務的貢獻度進行差別評分,從而調動其積極性。
4.2 學生感覺壓力大
大班教學時,由于人數多,所以任務都是由部分學生自愿去完成,任務的考核只是作為一個附加分值。而在小班化教學中,任務作為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所有學生參與其中,而每項任務都需要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查閱大量的資料,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少學生反映由于上課時間排布較滿,加上課外作業(yè)等,業(yè)余時間不多,完成任務的壓力較大。針對此,在教學中適時進行了一些調整,精簡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適當地設置一些任務。
4.3 學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小班化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備課上既要面對全體,因材施教,又要根據差異,分類要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小班化教學的班級人數控制在35人以下,而目前我校的基礎班設置為40人,低于40人的時候,教學工作量相應打折,這勢必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期望學校能夠適時調整政策。
綜上所述,小班化教學是面向個性差異學生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多元化、個別化和適宜化,教學的重心從教師轉為學生,以學生的個別為主,找出適宜的教法,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專業(yè)課采取小班化教學,將有助于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差異需求,有利于師生建立融洽的感情,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強化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實現專業(yè)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龐紅衛(wèi).對小班化教育的幾點認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2(4):16.
[2] 王華麗.獨立學院小班化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以東方科技學院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25(4):135-136.
[3] 鄂艷.解讀我國小班化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12-14.
[4] 谷力.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1):6-8.
[5] 張璐.淺談外語教育中的小班化教學[J].科技視界,2013(8):87,164.
[6] 王曉瑩.小班化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選擇[J].2010,1(4):14-16.
[7] 張壽松.小班化教學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操作[J].教育探索,2002(9):66-68.
[8] 陳婷,胡素芬,楊朝燕.高校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小班化教學[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2):142-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