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
苗 凱 (江蘇省宿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南蔡實驗學校 223800)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數(shù)學課堂呈現(xiàn)“人文性”“活力性”和“生活性”“生成性”,尤其是這些生成性資源,對于新課程來說是寶貴的“活”資源,教師應善于捕捉資源,活用錯誤資源,緊抓問題資源,讓它們成為新的教育教學契機和生長點。
小學數(shù)學 生成性資源 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數(shù)學課堂呈現(xiàn)“人文性”“活力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尤其是教學過程的生成性特征——教學活動中不斷涌現(xiàn)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問題這些生成性資源在傳統(tǒng)教學看來是一種超出預設之外的“課堂事故”,避之唯恐不及;而對于新課程來說卻是寶貴的“活”資源。那么面對這些生成性資源,教師應如何及時捕捉,讓它們成為新的教育教學契機和生長點,而不是夜空中美麗的流星呢?筆者將談談自己的幾點拙見。
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包括學生的興致、注意力、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等。無論是學生在聽課時的表情、情緒還是在回答問題進行互動時的言語、動作等都屬于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都需要教師具備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
例如教學《10以內的數(shù)》一課時,教師問:小于6的數(shù)有多少個?多數(shù)學生回答:“6個?!钡牵蝗灰粋€學生舉起了手,回答說:“有無數(shù)個數(shù)比6小?!边@個答案出乎意料,其他的學生都發(fā)出了哄笑聲。為了解決問題,教師讓這位學生站出來為大家解釋。這個學生紅著臉小聲地說:“還有-1,-2……”聽完這個學生的話,我立即向其他學生詢問:“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遇到過這樣的數(shù)字嗎?都有什么?”學生們頓時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坐電梯的時候看到過-1,-2層;有的說在冬天天氣預報會報-1,-2度……學生們議論紛紛,將自己遇到過的數(shù)字說了出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課堂上,有時學生呈現(xiàn)的生成性資源是隨機而不成熟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著急下結論,要先認真傾聽,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和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對學生的這些意外問題,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引導、鼓勵,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師忽視了這樣的狀況,或者擔心自己的教學進度而生硬地打斷。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在他們心中留下了陰影,還錯失了這樣的一個良好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要有一雙敏感的眼睛,善于發(fā)現(xiàn)并捕捉這樣一瞬間的生成,通過恰當?shù)卣砗吞幚?,將他們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生成性,學生隨時會有許多認知方面的錯誤發(fā)生,這是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利用得好,“錯誤”資源就會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這些錯誤時,不要輕易地全盤否決。要認真分析這些錯誤中蘊含著的因素,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錯誤,就是因為他們在掌握知識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出現(xiàn)遺漏或者模糊,而錯誤正好是將這些隱藏的問題暴露出來。教師要將學生的錯誤作為促進學生情感、智力發(fā)展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這樣,才能把課堂教學引向深入,變得精彩。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受到前面所學長方形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依然是“長×寬”,這是學生頭腦中定勢思維的影響,他們認為平行四邊形就是特殊的長方形,因此,計算面積也應該和長方形一樣,也是“長×寬”。針對這一種情況,教師咋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了一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觀察兩個圖片的大小是否是一致的,通過仔細的觀察,學生都認為兩個圖形的面積是不一樣的,從而明白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非長×寬。教師再接著提問:“那么,平行四邊形面積該如何求證?通過運用多媒體將平行四邊形分割、組合,學生都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通過將平行四邊形兩邊的三角形移除,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長方形,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學生的錯誤不可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活用錯誤性資源,引領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數(shù)學知識,這樣的建構是有效的,真實的課堂正是因“錯誤—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huán)而充滿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眴栴}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堂上,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點,并尊重學生的問題。不是一味地不分情況的“視而不見”或者“打壓”,而是循循善誘,把問題生成一種教學資源。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教學中我借助實物,開門見山進行了提問:“你能求出它的體積是多少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欲望,體現(xiàn)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但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只要用長乘以寬乘以高就可以了?!睂W生已知道了計算公式了,這節(jié)課該怎么辦呢?還能進行知識的探究嗎?教師用詢問的口氣問道:“知道長方體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同學,請舉手?!苯Y果大多數(shù)學生都舉手,看到這樣一個情況,我立即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針對新情況隨機變化,我問學生:“大家都知道長方體的體積是長乘寬乘高了,那么,為什么要這樣計算體積,哪個同學能夠利用我們現(xiàn)有的學具驗證一番?”面對半數(shù)學生已經知道的事實,顯然出乎我的預料。但由于抓住了“為什么”這個“問題”資源,造成了學生暫時的認知沖突。面對困惑,必然激發(fā)起學生積極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從而收到滿意的課堂效果。
因此,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心血,課堂生成性資源無處不在。作為數(shù)學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課堂中“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形成新的教育契機和教育生長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1]朱志平.教師在課堂動態(tài)生成資源中的作用發(fā)揮[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10).
[2]林婷.探究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生成[J].數(shù)學通訊,2010(8)下半月.
(責編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