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華,張香格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新青年》雜志直接論述“民主”問題的文章并不多,然今人論述《新青年》歷史時,仍會不假思索地將其與“民主”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后世史家要么認同《新青年》高舉著“民主”與“科學”旗幟的判斷,要么認為《新青年》創(chuàng)設之初并無遠大抱負,所謂“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一說只是人們后見之盲而已。亦有人一方面承認《新青年》倡導了“民主”,另一方面卻認為“《新青年》的民主導向有問題,它把專制作為自己的對立面,卻忽略了民主自身亦有走向?qū)V频目赡堋?,“民主的對立面是專制,業(yè)已構(gòu)成一個百年迷途,我們至今尚未知返。如果《新青年》為其首途;那么,在政治學的識見上,《新青年》及其時代,委實是梁啟超時代的倒退。當年,梁啟超們解決了的問題,《新青年》卻又把它攪混了”[1]46~47。有學者分析了《新青年》民主觀念的流變史,歸納提煉了《新青年》前九卷對“民主”的五種詮釋,并指出:“前四種是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為坐標,到了第五種詮釋時,卻變成了他要推翻的對象,而這種對西方民主從理想化到妖魔化的跳躍,正是《新青年》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彷徨表現(xiàn)之一。”[2]43這種分析與歸納自有其價值,卻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兩種導向:一是談論《新青年》的民主觀念問題,只集中在前九卷,而《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的論述不被納入論述范圍;二是將《新青年》民主觀念從資產(chǎn)階級民主轉(zhuǎn)向無產(chǎn)階級民主的歷史過程,看作是《新青年》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彷徨,這無疑是以資產(chǎn)階級民主為標準,衡量《新青年》民主觀念整體演變與發(fā)展歷史的價值和意義。不管哪一種論述,都基于一個基本前提:《新青年》所談論的“民主”取義于英文“Democracy”一詞,其民主觀念是以作為舶來品的“民主”概念為皈依的。
近世“西學東漸”的背景是論述《新青年》民主觀念演變與發(fā)展的歷史語境?!懊裰鳌敝趥鹘y(tǒng)中國,向來不具備現(xiàn)代意義,而是作為與現(xiàn)代西方民主思想完全相反的含義而存在的。馮天瑜先生曾指出:“民主無論作為一種思想理念,或作為一種社會制度,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都難以在現(xiàn)代以前的中國國家傳統(tǒng)里找到可資效法的完整標本,連‘民主’這一詞匯也是舶來品?!盵3]33馮先生的這一論述精辟之至。不過,單從詞源上看,“民主”卻是漢語原有詞匯。諸如《尚書·多方》中的“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尚書·周書》中亦有“天命文王,使為民主”等語句,其中“民主”的含義是指天子、君主或最高統(tǒng)治者。然而,盡管漢語中“民主”詞匯早已有之,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觀念和“民主”思想毫無疑問源自西方。我們今天所談論的“民主”概念,其詞義來自于英語“Democracy”一詞。用“民主”一詞來翻譯英文中的“democracy”,表達與“君主之”的對立思想,起始于丁韙良主譯的《萬國公法》。這里的“民”與“主”,在構(gòu)詞法上,完成了從偏正結(jié)構(gòu)到主謂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作為偏正結(jié)構(gòu)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作為主謂結(jié)構(gòu)的“民主”,其義為“民作主”或“民為主”。這也意味著“民主”從傳統(tǒng)意義向現(xiàn)代意義的轉(zhuǎn)化,它是傳教士和《萬國公法》潤色者的創(chuàng)造[4]172~173。
“Democracy”借“民主”的面孔進入中國,除了其本義之外,還不斷衍生出了其他意義?!懊裰鳌敝饕兴姆N含義。一是“民之主宰者”,也就是指君主、最高統(tǒng)治者;二是指與世襲君主制相反的政治制度,用來介紹外國的政體;三是指民作主或者人民統(tǒng)治的國家制度;四是指民選的政治領袖。在金觀濤等看來,“民主”在1919年前有以下相當明確的定義:大眾參與、人民統(tǒng)治和君主制相反的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其意義變得含混是發(fā)生在1919年之后?!?925年后,在《新青年》中的“民主”多用于指稱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和政黨,而多重含義的“民主”已大為減少[5]283。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創(chuàng)刊,揭開了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后世史家多贊其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新青年》也曾發(fā)布宣告,承認對西洋“民主”——德先生的堅持和追求。
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shù),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6]。
這一宣告,無疑代表了當時《新青年》同仁的共同意愿,回應了外界對《新青年》此前所刊發(fā)文章中的思想、觀念的質(zhì)疑、非議和打擊。也就是說,《新青年》雜志早在創(chuàng)刊之初就開始了擁護德先生的工作。諸如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反對國粹和舊文學等,在《新青年》雜志前六卷當中隨處可見。《新青年》所擁護的德先生(Democracy),毫無疑問是取義于中國近代以來關(guān)于“民主”思想的認識。
《新青年》對“民主”的詮釋和界定承續(xù)著19世紀以來“Democracy”被引入中國所產(chǎn)生的意義。不管將“民主”界定為“人權(quán)”、“平等”、“民治主義”、“代議制度”,還是為擁護“Democracy”而進行的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反對國粹和舊文學的實踐,《新青年》所宣揚的“民主”觀念之現(xiàn)代意義,無疑是西學東漸歷史進程中又一例證而已。這現(xiàn)代意義的舶來品——“民主”,之所以“流行于中國新知識界,得力于《新青年》的宣揚之效”[3]3,并形塑中國近現(xiàn)代民主思想演變與發(fā)展的軌跡。中國思想界尤其是《新青年》所體現(xiàn)的“民主”觀念,不可避免地將經(jīng)歷從“引入”、“吸收”到“消化”進而“生發(fā)”的艱難歷程。
如果仔細梳理《新青年》文本,可以感受到其字里行間到處都透露著“民主”氣息。有關(guān)《新青年》是否高舉“民主”旗幟的懷疑,雖然看起來言之鑿鑿①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關(guān)于這一問題,孟永、游國立曾發(fā)表《政治敘事亦或歷史敘事——再論陳獨秀是否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一文予以論述,見《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5期。,但在邏輯上卻存在著“刻舟求劍”式的致命缺陷。黃鶯、王中偉曾對《新青年》前九卷中對“民主”的詮釋概括為五個階段:第一種詮釋,見《新青年》的前身《青年雜志》第一卷,“民主”被界定為“人權(quán)”、“平等”,即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由自主之人格”。第二種詮釋,見《新青年》第二、三卷,“民主”被界定為“法律上之平等人權(quán),倫理上之獨立人格,學術(shù)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第三種詮釋,見《新青年》第四、五、六卷,民主被界定為代議制制度,并認為這種制度適合中國國情。第四種詮釋,見于《新青年》六卷五號至七卷六號,民主被界定為“民治主義”。第五種詮釋,見于《新青年》八九卷,先前所倡導的“民主”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工具而被否定[2]43。
這種概括,清晰倒是清晰了,但將復雜的思想演進簡化為線性運動,不免失之片面。《新青年》人在使用“民主”概念時,往往多重含義交織在一起。敘事時間或有繼起,意義或有承續(xù),但卻不是簡單的、單向度的線性運動。
實際上,近代西方“民主”一詞有三個層次的內(nèi)涵:一是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這是民主的實質(zhì);二是作為某種政治運行機制的民主,這是民主的表現(xiàn)形式;三是民主精神,也就是與民主制度、民主形式相匹配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有什么樣的“民主精神”作底色,就會有什么樣的民主制度訴求,亦會實踐與之相匹配的民主制度運行形式。反過來,如果歷經(jīng)某種民主形式的實踐的慘痛失敗,往往會產(chǎn)生對這一民主形式所指向的民主制度的失望,進而重新思考作為底色的“民主精神”是否具有可適性,并嘗試重新尋找或接受新的“民主”來代替之,進而選擇或接受某種新的民主制度與民主形式?!缎虑嗄辍返拿裰饔^念就是在這樣一個軌道上向前演進的。
1.創(chuàng)刊之初的《新青年》是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權(quán)思想”為其“民主”之底色的?!肚嗄觌s志》呼吁青年:“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quán)并重?!盵7]其所尊崇的“科學與人權(quán)”,在參照對象上就是“法蘭西式”的,也就是對法國大革命以及大革命以來的近代西方民主(人權(quán))思想的總稱。其中盧梭的人權(quán)觀念、社會契約理論對“新青年”人的影響尤巨,《新青年》雜志亦深受影響。高一涵就曾明確地說:“故準盧梭自由平等來自天生之例。則可知吾既為人。亦應享受天然之自由平等?!盵8]《新青年》第1-3卷中,《新青年》人在論述國家、政治、女權(quán)運動、社會問題、文學革命、反孔等問題時,往往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權(quán)”、“平等”、“自由”等觀念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諸如在高一涵看來,“人權(quán)宣言之大旨。一曰、自由平等。根于天生。二曰、國家主權(quán)。完全在民。三曰、法律主于人民總意”[8]。他強調(diào)“吾共和精神之能煥然發(fā)揚與否。全視民權(quán)之發(fā)揚程度為何如”[9]。而汪叔潛在談論“新”“舊”問題時,認為“所謂新者無他。即外來之西洋文化也”,而“歐美現(xiàn)今一切之文化。無不根據(jù)于人權(quán)平等之說”[10]。陳獨秀則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指出:歐洲近代文明之所以發(fā)達,全在于“法律上之平等人權(quán),倫理上之獨立人格,學術(shù)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而“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quán)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是也”[11]。吳曾蘭在《女權(quán)平議》中,起首就說道:“歐洲自盧梭福祿持爾穆勒約翰斯賓塞爾諸鴻哲、提倡女權(quán)、男女漸歸平等?!盵12]盧梭“人權(quán)”思想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權(quán)”思想為底色,《新青年》的民主精神才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才能夠為共和政治繼續(xù)鼓吹,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辛亥革命是要以建立西方政治制度為變革目標,進而改變中國。辛亥革命后的5年,中國人在現(xiàn)實政治斗爭中,認識到了南北軍閥乃一丘之貉的殘酷事實。正因為如此,陳獨秀才另辟蹊徑,從心理、文化、道德、宗教等方面,試圖建構(gòu)共和政治的思想基礎。高一涵在談論國體問題時認為:“然國體之變更與否。乃形式上之事。不佞所論。乃共和國民立國之精神。政府施政之效其影響不逾乎表面之制度。而政治實質(zhì)之變更。在國民多數(shù)心理所趨不在政治之形式?!盵13]因此引導國民心理所趨,才是《新青年》人所注重和強調(diào)的。民初政治生活中的種種亂象,在《新青年》人看來只是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一旦解決國民心理建設問題,操作層面的技術(shù)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正是以“人權(quán)”思想為底色,《新青年》所追求的民主觀念當中,民主制度才會仍然是法蘭西式的“共和國”,而非其他!高一涵念茲在茲的仍然是“共和”:“夫共和云者。有形式、有精神。形式惟何。即共和國體。為君主國體之反對者也。其主權(quán)非為含靈秉之生人所固有。而實存于有官智神欲。合萬眾之生以為生之創(chuàng)造團體。此團體非他。即國家之本體是已”;“共和國家。其興衰隆替之責。則在國民全體”[9]。在民主形式上,早期《新青年》所推求的仍舊是選舉?!肮埠蛧抑住F涞梦灰?。由于選舉。其在任也。制有定期。非如君主之由于世襲終身也”[9]。“就法律言。則共和國家。畢竟平等。一切自由。無上下貴賤之分。無束縛馳驟之力。凡具獨立意見。皆得自由發(fā)表”[9]。這些無一不是以“人權(quán)至上”、“天賦人權(quán)”、“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平等的”等觀念作為思想基礎。
除此之外,《新青年》還從文學、宗教、非孔、婦女解放等具體問題著手進行研究,試圖建構(gòu)法式民主之社會心理基礎。文學上則開始推動影響深遠的“文學革命”,在社會生活上則激烈“非孔”。然而,《新青年》雖持論頗與社會大眾不同,卻很少受到駁難和非議,這與早期《新青年》的發(fā)行量、在青年學生以及進步思想者等群體中影響力不夠大有關(guān)聯(lián)。直到陳獨秀北上就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移師北京大學,吸納北京大學進步教授,形成同仁雜志,這一情形才大為改觀。其所宣揚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以及民主精神遂漸漸擴大影響范圍,為眾多進步青年學生所知曉。當這一時代來臨,《新青年》對“民主”觀念的認識與選擇,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2.自4卷1號起至7卷5號,《新青年》雜志逐漸從“人權(quán)”思想過渡到以實驗主義、自由主義為“民主精神”的底色。這一過程中,世界大同觀念、社會主義民主觀念以及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念開始出現(xiàn)在《新青年》,為后一階段的轉(zhuǎn)變打下了伏筆。羅志田認為:從整個近代這一中長時段看,新文化運動既是西潮在中國的顛峰,也是其衰落的開始。早期的《新青年》尚處西方整體觀的余蔭之下,“五四”以后即漸分,表面是分裂為激進與穩(wěn)健兩派,實則與“西方”的分裂有很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如學界與思想界就都有所謂英美派、法日派以及尚不明顯的俄國派之分[14]。歷史演進中的思想變遷,往往幾種互為沖突的思想或同時并存或前后交織在一起,《新青年》民主觀念的演變亦是如此。
同仁雜志時期的《新青年》,既受益于北京大學著名文科教授的加盟,得以大張其主張,又深受個人思想觀念所影響。盡管他們在民主觀念上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對現(xiàn)實政治現(xiàn)象的理解呈現(xiàn)出多岐性。但這一時期他們總體上都服膺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以及實驗主義”是確鑿無疑的。胡適的看法頗能代表這一時期《新青年》雜志的民主精神——個人主義:“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紀歐洲的個人主義的精華,故我這篇文章只寫得一個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15];“發(fā)展個人的個性,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系,負責人”[16]。個人若沒有自由權(quán),又不負責任,便和做奴隸一樣,所以無論怎樣好玩,無論怎樣高興,到底沒有真正樂趣,到底不能發(fā)展個人的人格[16]。高一涵也曾說過:“樂利云云,必以個人為單位。無論犧牲萬姓以奉一人者為非,即犧牲一人以奉萬姓者亦非。此方所增之幸福,絕不自他方痛苦中奪來,亦非自他方幸福中減出?!盵17]這也是經(jīng)典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論說范式,由此可見其思想傾向。
作為“民主精神”之底色的法式“人權(quán)”思想,逐漸為“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所替代,《新青年》對民主制度的追求與選擇亦隨之一變,從對法式民主制度的推崇,漸次轉(zhuǎn)向?qū)Α懊朗铰?lián)邦制”式“民治主義”的認可,他們將聯(lián)邦制看作是民治主義的實現(xiàn)形式。陳獨秀在《實行民治的基礎》一文中明明白白地將杜威所提倡的“民治主義”視為這一時期《新青年》所追求的民主目標。在政治制度上,“我們現(xiàn)在要實行民治主義,是應當拿英、美做榜樣”[18]。他認為:盧騷所謂“民主之制宜于二萬人國”之說,乃指人民直接參政而言;若用代議制,更益以聯(lián)邦制[19]。高一涵則認為:“聯(lián)邦論”在外國,既不是宗教的問題,又不是“綱常名教”,似可聽人自由發(fā)揮了。然中國人一談及聯(lián)邦,即視為破壞國家的罪人。故論聯(lián)邦者不曰,“我非贊成聯(lián)邦”,即日“至個人之贊成與否,須待他篇”。聽之者不必待其議論終了,即悍然曰中國絕不得行聯(lián)邦制,必終古用這無辦法的和那不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制[20]。其意在中國不能回避、拒絕聯(lián)邦制,而應該迎合聯(lián)邦制,踐行聯(lián)邦制,就如美國一般。
然而,思想進步的取向,絕不是唯一的。在《新青年》民主觀念轉(zhuǎn)向自由主義和聯(lián)邦制的同時,人類、全體人民等觀念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并行不悖。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顯得如此吊詭。比如高一涵在《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變遷》認為:“真正平民政治,乃建設于擔負社會職任之小己之上。小己利益,即自社會公益中分來。人民入群而后,皆以謀社會公共幸福之目的,謀小己之幸福?!盵17]在論述彌爾的《自由論》時,高一涵看到并贊賞“彌爾一生心力,不盡是用在個人主義上。乃是將個人主義,引入社會之中,循序漸進”[20]。其所談論的“小己”與“社會”、“個人主義”與“社會”關(guān)系,皆以“社會”為立足點,這已不是簡單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所能夠涵蓋的了。
1918年3月,陳獨秀在《駁康有為〈共和平議〉》一文已經(jīng)明確地提到:“二十世紀俄羅斯之共和,前途遠大,其影響于人類之幸福與文明,將在十八世紀法蘭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盵19]從陳獨秀此前此后的論述中來看,可以認定此處其所談論的“俄羅斯之共和”,就是指十月革命之后的蘇維埃制度。1918年8月,即《駁康有為〈共和平議〉》一文發(fā)表五個月后,陳獨秀在《偶像破壞論》中,將歐洲戰(zhàn)爭(一戰(zhàn))中的資本主義國家看成是應該打倒的偶像。他說:“世界上有了什么國家,才有什么國際競爭;現(xiàn)在歐洲的戰(zhàn)爭,殺人如麻,就是這種偶像在那里作怪?!贝虻惯@種國家偶像,并以世界大同作為努力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我想各國的人民若是漸漸都明白世界大同的真理,和真正和平的幸福,這種偶像就自然毫無用處了?!盵21]這種思想的源流,也并非這一時期才出現(xiàn),早在《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之初,陳獨秀就對財產(chǎn)公有制、社會主義表示過推崇:“巴布夫(Babeuf)者,主張廢棄所有權(quán),行財產(chǎn)共有制(La communaute des biens)。其說未為當世所重。十九世紀之初,此主義復興盛于法蘭西……其后數(shù)十年,德意志之拉薩爾(Lassalle)及馬克斯(Karl Marx),承法人之師說,發(fā)揮而光大之,資本與勞力之爭愈烈,社會革命之聲愈高。”[11]這里對社會主義思潮演變歷史的描述,充滿了贊揚和期待,為《新青年》民主觀念從自由主義、實驗主義式的民治主義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埋下了引子,其中思想發(fā)展的連續(xù)性線索隱然可見。
3.從創(chuàng)刊時起到7卷5號,《新青年》雜志對西方人權(quán)觀念、自由主義的宣揚,再到民治主義的提倡,對推進中國民主觀念的演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條線索亦不容忽視,這就是對“公有制”、“大同世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的推崇和欽羨。雖然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仍然是懵懂的、含混的、不科學的,乃至有人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任鴻雋就曾在1920年3月4日給胡適的信中表示:“我很覺得現(xiàn)在中國的報紙成日的講馬克斯的社會主義,沒有意思”,“馬克斯的學說……和現(xiàn)在中國的社會,還是沒有關(guān)系的”[22]85。但思想的烙印一旦形成,適逢時機,就將為新思想的傳播留下巨大的空間和可能性,這已為歷史發(fā)展所證實。在這一時期,高一涵、陳獨秀等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歐美民主制度,并將“俄羅斯之共和國”置于法蘭西革命之上,恰好是歷史發(fā)展潮流的顯現(xiàn)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昭示。
從7卷6號到9卷6號,《新青年》色彩漸濃厚,主義漸堅定?!缎虑嗄辍啡藢γ裰鞯恼J識,不再只是抽象的“人權(quán)”、“自由”、“平等”及與之對應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而有了更新的思想底色——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及與此對應的無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實際上,《新青年》對馬克思以及社會主義的關(guān)注早已有之?!缎虑嗄辍?卷1號陳獨秀就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當中提到了馬克思,5卷5號所發(fā)表的《庶民的勝利》、《勞工神圣》,6卷4、5號刊發(fā)《俄國革命之哲學的基礎》(上、下),6卷5、6號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下),7卷2號的《歐美勞動問題》、《由經(jīng)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等,多將眼光投向新型“民主”制度及其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可以說,《新青年》色彩漸濃,已經(jīng)逐漸從無意識無自覺行為轉(zhuǎn)向有意識、自覺的行為,從個別人的行為轉(zhuǎn)向群體的行為。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念即將影響“新青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國社會思想觀念的發(fā)展演變,乃至中國社會歷史變遷與發(fā)展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民主觀,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用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民主問題,揭示出民主的實質(zhì)是一種階級統(tǒng)治的方式,說明了民主政治要受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階級結(jié)構(gòu)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和制約[23]8。《新青年》此前念茲在茲的民治主義、自由主義,一旦被納入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分析視野當中,立即顯示出其為少數(shù)資本服務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本質(zhì)。這可不是陳獨秀、李大釗等《新青年》人所追求的中國民主。在《新青年》人看來,“詳論一種學說有沒有輸入我們社會底價值,應該看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用他來救濟弊害的需要……我們士大夫階級斷然是沒有革新希望的,生產(chǎn)勞動者又受了世界上無比的壓迫,所以有輸入馬格斯社會主義底需要”[24]。而“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唯物史觀,忘記了唯物史觀就沒有了馬克思主義”,因為“什么正義,人道,自由,平等,都要建筑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上面的。找不到那種經(jīng)濟基礎,空講自由,平等,就是講一萬年,也是不會實現(xiàn)的”,“不顧一定的條件,空談社會革命,是一件無益的事。我們?nèi)绻嬉股鐣锩晒Γ俗袷匚ㄎ锸酚^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并不是不要自由,平等,我們只不過要先筑成能夠得到自由平等的經(jīng)濟基礎”[25]。
在這樣的民主精神之上,《新青年》所追求之民主實質(zhì)已然凸顯:“我們只有用階級戰(zhàn)爭的手段,打倒一切資本階級,從他們手搶來政權(quán);并且用勞動專政的制度,擁護勞動者底政權(quán),建設勞動者的國家以至于無國家,使資本階級永遠不至發(fā)生”[26]475;“我敢說:若不經(jīng)過階級戰(zhàn)爭,若不經(jīng)過勞動階級占領權(quán)利階級地位底時代,德莫克拉西必然永遠是資產(chǎn)階級底專有物,也就是資產(chǎn)階級永遠把持政權(quán)抵制勞動階級底利器”[27];“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chǎn)階級)的國家,創(chuàng)造那禁止對內(nèi)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xiàn)代社會第一需要”[27]。過去所推崇的“民主”不過是“資本階級在從前拿他來打到封建制度底武器,在現(xiàn)在拿他來欺騙世人把持政權(quán)底詭計?!羰峭朊裰髡尾藕虾跞褚猓耪媸瞧降茸杂?,那便大錯特錯?!裰髦髁x只能夠代表資產(chǎn)階級意,……他們往往拿全民意來反對社會主義,說社會主義是非民主的,所以不行,這都是欺騙世人把持政權(quán)的詭計”[28]。《新青年》的思維取向,就是反對資本主義民主,選擇社會主義民主——無產(chǎn)階級專政。在1921年2月寫給陳獨秀的信中,蔡和森也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是個無產(chǎn)階級的國,……我是極端主張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挟a(chǎn)階級專政假名為‘德莫克拉西’。而無產(chǎn)階級專政公然叫做‘狄克推多’?!盵29]施存統(tǒng)也明確說:“我們必須實行階級斗爭,必須采用勞工專政?!盵25]這是十月革命為《新青年》人所提供的另一個思考方向——俄羅斯革命所建立的工農(nóng)民主制度,即無產(chǎn)階級專政。
新的民主觀念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反對者的質(zhì)疑和非議。諸如基爾特社會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等,明確地反對馬克思主義,而對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批評則是反對的理由之一。陳獨秀在《社會主義批評》一文中回應了這些批評,清晰地描述了無產(chǎn)階級的真正含義:“無產(chǎn)階級專政就是不許有產(chǎn)階級得到政權(quán)的意思,這種制度乃是由完成階級戰(zhàn)爭、消滅有產(chǎn)階級做到廢除一切階級所必經(jīng)的道路?!盵30]新凱則在《共產(chǎn)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一文中認為:“所謂勞工專政者,不過是將以前的資本家,皇族,及他們底走狗底政權(quán)剝奪罷了?!谶^渡期間內(nèi),剝奪一部人政權(quán)的專政,并不害于民主主義,反有利于民主主義?!盵31]“在社會主義下的勞工階級專政,就是人人都參與政權(quán)”[31],這就是民主主義。
在《新青年》人看來,俄國式民主——無產(chǎn)階級專政無疑在理論和實踐當中都具有充足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從理論上來說,“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明明是馬格斯底主張”,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明明白白地宣示了的:“‘(一)糾合無產(chǎn)者團成一個階級,(二)顛復有產(chǎn)階級底權(quán)勢,(三)由無產(chǎn)階級掌握政權(quán)?!终f:‘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第一步是在使他們跑上權(quán)力階級的地位……既達第一步,勞動家就用他的政權(quán)漸次奪取資本階級的一切資本,將一切生產(chǎn)工具集中在國家手里,就是集中在組織權(quán)力階級的勞動者手里。’”[30]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chǎn)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必須實行的政治制度:“這個政治上的過渡時代,不外是無產(chǎn)階級底革命的獨裁政治?!盵30]因此,在《新青年》人眼中,只有“在俄國才還了馬格斯底本來面目,叫做共產(chǎn)主義”,而在德國則變?yōu)榱恕皣疑鐣髁x”,“因為他的精神、他的實質(zhì)都是社會民主黨,所以也叫做社會民主主義,因為他主張利用有產(chǎn)階級底議會來行社會主義,所以也叫做議會派”[30]。這些不過是“柯祖基底正統(tǒng)派或是柏倫斯泰因底修正派”而已,不是俄國實踐正在推行的馬克思主義民主——俄式勞工專政。而只有“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政府之中,才可以實現(xiàn)民主主義,才是真正的自由”?,F(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俄式民主,無疑由此而具有了正義性和合理性,進而為《新青年》所選擇和堅持。
《新青年》的種種論述及其辦刊宗旨的變化,都顯著地表明:勞農(nóng)專政(無產(chǎn)階級民主)已經(jīng)成為了《新青年》在這一時期的民主制度追求,而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民主制度,《新青年》人及其同仁(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一道,逐步組建了大小團體,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促進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發(fā)展。
4.馬克思主義民主為《新青年》所接受并逐漸成為其主導思潮,是中國近代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必然。然自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歷史演進無一不是以解救中國于困厄之境為根本目標。馬克思主義傳播于中國之初,就是以救中國之工具的形象而為青年以及愛國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既然要解救中國于水火之中,那么拿理論作基礎,來研究中國、分析中國,并將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應有之義,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事實上,自8卷1號后,《新青年》已然是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刊物,尤其是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更是如此?!缎虑嗄辍芳究鞔_宣言:“新青年乃不得不成為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羅針”,“新青年當研究中國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當盡其所有區(qū)區(qū)的力量,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試解剖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討論實際運動”,“新青年當開廣中國社會之世界觀綜合分析世界的社會現(xiàn)象”[32]。新宣言中強調(diào)的乃是《新青年》要與中國革命關(guān)聯(lián)起來。即便季刊第一期“共產(chǎn)國際號”也是在中國革命需要的旗幟下而設置的:“新青年既為中國社會思想的先驅(qū),如今更切實于社會的研究,以求知識上的武器,助平民勞動界實際運動之進行。而現(xiàn)代最先進的社會科學派別,最與實際的世界革命運動有密切關(guān)系的,就是共產(chǎn)國際。所以新青年新整頓之時,特以此‘共產(chǎn)國際號’為其第一期。”[32]
十月革命后,無產(chǎn)階級民主在俄羅斯已經(jīng)成功實現(xiàn),并逐漸鞏固,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一派新氣象。俄羅斯革命的成功,使先進的中國人看到了中國革命的新方向和新途徑:以俄國革命為榜樣,以階級斗爭為手段,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中國式的工農(nóng)民主制度——無產(chǎn)階級專政。這就成為了以《新青年》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所追求的民主制度。然而,中俄兩國畢竟還是有區(qū)別的。在中國如何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中國共產(chǎn)黨必須要根據(jù)中國自身實際情形來作出判斷,確定自己的政策和方針。《新青年》作為中共中央機關(guān)刊物,在這一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瞿秋白曾在《自民治主義至社會主義》一文中,明確地強調(diào)中國“實際生活要求民治主義,而思想的先驅(qū)卻揭示著社會主義”,因此“中國客觀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及其國際地位,實在要求資產(chǎn)階級式的革命……獨有無產(chǎn)階級能為直接行動,能徹底革命,掃除中國資本主義的兩大障礙;就是以勞工階級的方法行國民革命”[33]。這一思想,實是國共兩黨合作,推進國民革命的基礎?!缎虑嗄辍芳究?、不定期刊期間,正是中國大革命時期,復雜的中國革命現(xiàn)實,使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中國實際的認識,并日益緊密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jié)合起來,建構(gòu)適合中國實際的“民主”。
如果說,之前的《新青年》轉(zhuǎn)向“新民主”——無產(chǎn)階級民主時,尚對實現(xiàn)新民主的途徑僅僅只具有抽象的認識——強調(diào)階級斗爭,那么,季刊和不定期刊時期的《新青年》在復雜的中國革命運動中,對中國國情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亦受到共產(chǎn)國際關(guān)于中國革命判斷的影響,對在中國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認識,更符合當時中國實際。這是一種進步。盡管這一過程中仍然帶有濃厚的“拿來主義”傾向,但他們關(guān)于中國民主進程的認識,卻開啟了真正的中國化路徑?!缎虑嗄辍返摹懊裰鳌庇^念從單純的舶來品,走上了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化之路。從“德莫克拉西”到“馬克思主義民主”再到“馬克思主義民主中國化”,《新青年》民主觀念演變與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非但不是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徘徊,也不是“將梁啟超們本已弄清楚的民主問題又搞混淆了”;相反,它契合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趨勢,引領了近代中國先進思想和先進文化發(fā)展的需求,代表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中國社會以及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趨勢。
[1]邵建.民主與專制的百年迷途[J].炎黃春秋,2009,(9).
[2]黃鶯,王中偉.《新青年》民主觀流變史解讀[J].新聞世界,2009,(2).
[3]馮天瑜.《新青年》民主訴求之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1999,(4).
[4]馬西尼.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5]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重要政治術(shù)語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J].新青年,1919,(1).
[7]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雜志,1915,(1).
[8]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J].新青年,1915,(3).
[9]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J].新青年,1915,(1).
[10]汪叔潛.新舊問題[J].青年雜志,1915,(1).
[11]陳獨秀.法蘭西與近代文明[J].青年雜志,1915,(1).
[12]吳曾蘭.女權(quán)平議[J].新青年,1917,(4).
[13]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J].青年雜志,1915,(2).
[14]羅志田.西方的分裂——國際風云與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9,(3).
[15] 胡適.胡適文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16]胡適.易卜生主義[J].新青年,1918,(6).
[17]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變遷[J].新青年,1918,(1).
[18]陳獨秀.實行民治的基礎[J].新青年,1919,(1).
[19]陳獨秀.駁康有為《共和平議》[J].新青年,1918,(3).
[20]高一涵.讀彌爾《自由論》[J].新青年,1918,(3).
[21]陳獨秀.偶像破壞論[J].新青年,1918,(2).
[22]胡適來往書信選: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3]房寧.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7).
[24]陳獨秀.學說與裝飾品[J].新青年,1920,(2).
[25]存統(tǒng).馬克思底共產(chǎn)主義[J].新青年,1921,(4).
[26]陳獨秀.《共產(chǎn)黨》月刊短言[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7] 陳獨秀.談政治[J].新青年,1920,(1).
[28]陳獨秀.民主黨與共產(chǎn)黨[J].新青年,1920,(4).
[29]蔡和森.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chǎn)階級[J].新青年,1921,(4).
[30]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J].新青年,1921,(3).
[31]新凱.共產(chǎn)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J].新青年,1921,(5).
[32]瞿秋白.新青年新宣言[J].新青年,1923,(1).
[33]瞿秋白.自民治主義至社會主義[J].新青年,1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