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春
(邯鄲學院 中文系, 河北 邯鄲 056005)
?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
楊德春
(邯鄲學院中文系, 河北邯鄲056005)
摘要:中國古代散文學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散文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暨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龍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開。來自于中國、中國臺灣的學者從通論、唐前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近代散文四個方面交流討論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年會;研討會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散文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暨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裕龍大酒店、稻香湖景酒店召開。會議主題為“中國散文的古今通觀”,會議主要議題為:1.中國傳統(tǒng)文章觀與現(xiàn)代散文觀的嬗變。2.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宗尚的古今嬗變。3.中國散文評論話語的古今嬗變。4.中國散文功用觀的嬗變。5.現(xiàn)代學術思想與中國散文史寫作。6.現(xiàn)當代散文中的古典質素。7.中國散文其他問題研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主持開幕式,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雪、首都師范大學左東嶺、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會長譚家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楊慶存、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臺灣師范大學王基倫分別致辭。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會長譚家健以《古代散文學會近二十年歷程的回顧與展望》為題致辭,回顧了近二十年來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建立和發(fā)展的歷程,關于古代散文研究的未來走向提出四點:加強建設古代散文研究隊伍;加強古代散文研究的破舊立新;加強古代散文的關聯(lián)研究;加強古代散文研究的信息傳播。最后指出,中國古代散文學會走過了近二十年的歷程,以后的道路很長很長,還需要一代代的學者繼續(xù)奮進。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把學會建設得更好,把學會的年會開得更好,特別是把古代散文研究做得更好。
第一場大會學術報告由華南師范大學馬茂軍先生主持,報告人和題目如下:熊禮匯《淺說唐宋記體古文書寫策略的轉變》、許東?!短瀑x與諫書——呂向〈美人賦〉的“美人與諍臣”論述》、洪本健《論歐陽修對歸有光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曹虹《清人賦予“古文辭”概念的混成意趣》、謝飄云《近代散文觀及其特征論》、趙伯陶《道統(tǒng)、文統(tǒng)與古代散文的文化品格》。
第一場大會學術報告之后進行分組報告和討論,然后是第二場大會學術報告和閉幕式,第二場大會學術報告的報告人和題目如下:郭英德《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斷想》、王基倫《韓愈古文的實詞作法》、莫道才《宋代“四六話”產(chǎn)生與“詩話”關系考》、鐘濤《論六朝政治運作與駢文書寫的互動》、劉湘蘭《緯書〈河圖〉與〈山海經(jīng)〉》
在閉幕式上宣布了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選舉產(chǎn)生的新任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會長是熊禮匯,似乎不同于中國詩經(jīng)學會和中國屈原學會,但是,熊禮匯年齡偏大,且已經(jīng)退休,大禹舉年齡較大之皋陶、益,后來仍然不免于家天下,中國古代散文學會應該兼容并包、四海一家,把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吸收到中國古代散文學會中來,讓我們期待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暨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共收到論文一百多篇,在此不可能一一羅列,僅僅略舉一二,遺珠之憾,在所難免。
一、關于通論及唐前散文的研究
蔣振華《中國古代道教語錄體散文的文學史意義》簡略總結了中國古代道教語錄體散文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郭英德《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斷想》對于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觀點,對于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發(fā)展具有一定意義,但是該文總集、選本、選集概念使用隨意,經(jīng)楊德春指出后郭英德已表示會認真修改,郭英德這種科學態(tài)度令人敬佩,比那些對于不同意見置若罔聞或暴跳如雷的所謂學者不知要強多少倍。
袁曉薇《對“散文小說化”的新認識——余恕誠先生文體互動研究的啟示》指出:“余恕誠先生以唐詩與其他文體之間的關系為中心的文體互動研究,展示了富有啟發(fā)性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解釋和科學評價當代“散文小說化”等文體跨界現(xiàn)象?!吧⑽男≌f化”并非僅僅是散文創(chuàng)作中吸收借鑒了小說的一些手法,而是整個創(chuàng)作精神更加傾向于敘事性、描述性、傳奇性等,體現(xiàn)出文學消費的娛樂化特點,是“文學圖像化”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反映。“散文小說化”基于散文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需求,但是,“散文小說化”在繁榮散文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有賴于對散文文體意識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中的適度運用。”
姚蘇杰《文學篇章結構研究法芻議》指出:“文學篇章研究法是對文學文本進行微觀分析的一種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文學篇章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普遍規(guī)律,即“篇章結構”。它與傳統(tǒng)的文章學或作文法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更趨細化、規(guī)則化。簡單來說,篇章結構研究就是分析某一作品在不同文本層級內(nèi),由什么內(nèi)容、以何種形式組合在一起。若再進一步,則可據(jù)此歸納某類作品在結構方面具有的共性,從而與文類、文體、風格等概念進行聯(lián)系?!?/p>
于文哲《論文學視角下的〈詩〉〈書〉關系》指出:“先秦典籍常見的《詩》《書》并稱現(xiàn)象說明,在《詩經(jīng)》和《尚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歷史淵源看,二者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歷史起源;從現(xiàn)實功用看,二者在西周時代的禮樂活動中共同發(fā)揮著近似的作用。從文學視角探究《詩》《書》關系,可以揭示先秦詩歌和散文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乃至相互轉化的關系,這對認識先秦時代《詩經(jīng)》與《尚書》的生成與功用,對認識《尚書》的詩化特征均具有重要意義?!?/p>
常森《先秦儒家心性之學的歷史軌跡——從簡帛文獻到〈孟子〉〈荀子〉》以“民眚(性)”為人性,楊德春認為“民眚(性)”不能等同于人性。常森認為先秦儒家心性之學有比較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楊德春認為就現(xiàn)有材料來看先秦儒家心性之學很難說有比較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若沒有充分的材料,則所謂的先秦儒家心性之學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根本不可靠。
鄭栢彰《詮解莊子〈齊物論〉之物我關系》指出:“莊子〈齊物論〉雖有「齊物」與「物論」連讀兩種解釋,然此兩種解釋系構成道家玄智思維之互攝圓境,將〈齊物論〉物我渾化無礙之旨給彰顯出來。然吾人身處現(xiàn)實世界之中,常受到「成心」之執(zhí),導致過度夸張某「物論」之存在,而排斥了其它「物論」的存在價值受到肯定,如此將遮蔽大通之道,致使物我產(chǎn)生隔閡,而無法展現(xiàn)道家玄智之「靈心」。其實,「成心」與「靈心」皆存乎一心,故此莊子才拈出「吾喪我」之修養(yǎng)工夫,以消弭吾人主客二分之執(zhí),進而從更寬廣的視域去看待「物論」之存在價值。當吾人經(jīng)由「吾喪我」工夫消解物我隔閡后,彼此就在渾化無礙中呈顯和諧狀態(tài),此狀態(tài)莊子稱之為「明」。吾人若能體現(xiàn)此狀態(tài),心境即能如明鏡般應物不藏,不受任何情緒所干擾,而自適其性地徜徉于人間世,讓個人生命得到當下之安頓?!?/p>
劉湘蘭《緯書〈河圖〉與〈山海經(jīng)〉》指出:“《河圖》是漢代方士依托于《山海經(jīng)》創(chuàng)作的緯書,并非世所謂《易》緯?!逗訄D》借鑒了《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神話體系,形成了以“昆侖山”為世界地域中心的地理觀念;且承襲了《山海經(jīng)》所述“異域”的描寫并有更詳細的敘述與闡釋?!逗訄D》的出籠,推動了魏晉六朝志怪小說的發(fā)展與盛行,也為后世考察漢代地理觀念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劉寧評議認為非儒家經(jīng)典之《山海經(jīng)》不應有緯書。劉寧之論不過即是重復胡應麟《四部正偽》所謂“緯之名,所以配經(jīng)。故自六經(jīng)、語、孝而外,無復別出,河圖、洛書等緯皆《易》也”。劉湘蘭可以大膽假設,但要小心求證。
楊德春《〈春秋穀梁傳〉的敘述和論說藝術》指出:“《春秋穀梁傳》的敘述偏重于文學性的敘述,即進行了文學性的剪裁,注重多種藝術方法的并用和形象性,注重藝術性的描寫,人物語言口語化十分明顯,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口吻畢肖。生動傳神。《春秋穀梁傳》十分重視藝術形象在論說過程中的地位,在論說過程中實際上伴隨著藝術形象的塑造,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增強其觀點的合理性,問答式結構產(chǎn)生了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效果,使文章有邏輯性和力量,溶說明于論說之中,論說語言的藝術風格表面上辭清以淡,意婉以平,在表層之下是氣峻以厲,崢嶸雄奇?!?/p>
陶原珂《試說〈孔子全集〉之言行體》指出:“在目前的先秦散文研究中,言行體是否算作一種散文體,有不同看法,值得重新考察和認識。近年出版孔健編著的《孔子全集》,廣集漢以前文獻中保存的記述孔子言行的語篇,按文獻類別編次,并加以今譯,為我們研究先秦言行體散文提供了一個集中的文本。其中可以大別為記言語篇和記行語篇兩大類,前者包括直陳言說的自言、對話、論說之言、闡釋之言以及述引申論之言,后者則包括記述形貌之言、概括品行之言、敘述具體情景行為之言、以及兼及記行與記言之話語。而兼及言語的行為敘事,在歷史時間理念的統(tǒng)轄下貫串、發(fā)展,則形成歷史傳記文體?!?/p>
王洪軍《“西狩獲麟”的三重敘事及其思想建構》指出:“《春秋》絕筆于“西狩獲麟”,探尋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便成為儒家士人的思想使命,而依托孔子及“獲麟”之傳注建構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儒學的價值體系,形成了服務于現(xiàn)實政治的新的儒學核心理論,這是秦漢儒家士人最重要的儒學貢獻。麟最早見諸甲骨文,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的動物,“詠于《詩》,書于《春秋》”之后,麟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不斷附加,成為具有靈性的并和王權結下不解之緣的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薄洞呵铩啡齻?,尤其是公羊家“素王”、“三統(tǒng)”、“三世”等方面的論述,確立了經(jīng)學為漢代“大一統(tǒng)”政治服務的目的;讖緯“獲麟”的政治結構,解決了漢代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而《春秋》“西狩獲麟”譏諷魯國所狩非時違背周代禮制的本義幾乎被全部掩蓋,這也是經(jīng)典闡釋之于文學的表現(xiàn)?!?/p>
可詠雪《〈史記〉上溯比較研究》提出《國語》是司馬遷著作《史記》所重點依據(jù)的一部書、《國語》的史料素材對《史記》具有史源性價值和意義、記言性典籍早出表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重視思想和言論的傳統(tǒng)等八論,研究了《國語》被《史記》采用的方式和情況。
王利鎖《曹魏奏議文的訛體新變——以司馬孚《奏永寧宮》為中心進行考察》指出:“曹魏時期,對應用文體的認知經(jīng)歷了由寫作程式規(guī)范轉向文體風格審美的新變化,文體風格審美成為應用文體認知的主導傾向。但曹魏奏議文的寫作并沒有完全恪守當時確立的文體風格審美認知的通約性原則,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常呈現(xiàn)出訛體新變的特點,司馬孚《奏永寧宮》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個案?!蹲嘤缹帉m》名為奏議,實為彈事,是奏議文向彈事文轉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獨特的書寫體式保存了早期彈事文的寫作體例規(guī)范,是考察魏晉南北朝彈事文發(fā)展演變的重要憑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p>
鐘濤《論六朝政治運作與駢文書寫的互動》指出:“駢文是六朝政治權力運作的重要工具,以藝術的形式進行政治表達,是政治活動與書寫美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駢文書寫與政治運作的深層關系,在于它不局限于政治運作過程的文字記錄與呈現(xiàn),而是其本身就是政治運作審美化的體現(xiàn),以審美的形式,賦予政治活動美學魅力。駢文書寫與作者政治身份關系更密切,許多是他們直接參與政治運作的手段。作為政治行為的駢文書寫,不是單純的文學寫作,服務于政治的目的也制約著書寫形式。不同的政治意圖,決定了駢文書寫內(nèi)容的側重點和藝術風格的選擇。”
二、關于唐宋散文的研究
熊禮匯《淺說唐宋記體古文書寫策略的轉變》以韓、柳雜記既以即事體物為書寫策略,又有敘事作論以寄慨者,歐、蘇等人雜記即事“別求義理以寓襟抱”,書寫策略以說理、慨嘆為主。熊禮匯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然韓、柳之記體古文不可代表唐之記體古文,歐、蘇即便可以代表北宋之記體古文,則絕不可代表南宋之記體古文。
王基倫《韓愈古文的實詞作法》指出:“本文針對韓愈古文的實詞作法進行討論?!笇嵲~」相對于「虛詞」而言。首先,搜集韓愈自己及當代、后世有關實詞作法的理論標準,再據(jù)此檢視韓愈古文的實詞作法有無特殊的成績?其中除了細讀文本之外,亦參證歷代評點學著作,包括前人已指出的較有寫作手法之處,而后嘗試歸納韓愈古文的實詞寫作典范,大致得出:(一)貫穿全篇之例,(二)自鑄新詞之例,(三)精確釋義之例,(四)一字傳神之例,(五)死字活用之例,(六)重出類字之例,從分析這些文例的過程,得知實詞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申明韓愈古文的藝術價值?!?/p>
蔡德龍《畫記文體源流研究》指出:“韓愈《畫記》對畫作“不遺毫發(fā)”的記錄,源于對繪畫著錄的借鑒。在宋人的稱譽與仿效中,《畫記》由篇名滋演為體名,其源于繪畫目錄學的著錄特色,使其符合“記”之本義,成為“記之正體”的典范,從而在宋代完成了經(jīng)典化進程。在文體的演變中,畫記體于題材、寫法、文本結構上均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文體穩(wěn)定之后,畫記曾滲入他體,以“畫記入詩”為典型。通過對歷代相關作品的考察,可知“畫記入詩”的關鍵在于人物畫、長篇七古、賦法鋪敘三個要素,對“以何種文為何種詩”的討論,也深化了“以文為詩”的論題?!?/p>
劉寧《“師其人”與“明其理”:論韓柳取法前人的不同方式》指出:“韓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創(chuàng)作,都善于取法前代藝術,但二人取法方式多有不同。韓愈善于‘師其人’,柳宗元則善于把握前代文章長期形成的藝術傳統(tǒng),究明文理,在此基礎上,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造?!笔紫?,劉寧此文立論牽強,韓愈“師其人”,亦“明其理”,《原道》可證也;柳宗元“明其理”,亦“師其人”,師法屈原可證也。其次,一般情況下學術研究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學者很難理解寒士的處境,常言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饑,劉寧能夠發(fā)現(xiàn)“若仆無所依歸,無簞食,無瓢飲,無所取資,則餓而死,其不亦難乎”這樣決絕的筆墨實屬不易,在北大才女中實屬鳳毛麟角。
洪本健《論歐陽修對歸有光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指出:“歸有光于《震川集》中常言及歐陽修道德、文章、學術,另編有《歐陽文忠公文選》,多有好評。歐、歸皆遵奉儒家仁政愛民之信條,有剛正不阿的人格。他們強調(diào)文道結合,關心世間百事,不作空言;反對擬古,力主創(chuàng)新;崇尚自然,不事雕琢;為文富于情感,以情動人。歸氏學《史記》、學歐公,側重在學陰柔之美,亦以作品之富于陰柔之美,奠定他在散文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敘寫家庭生活、抒發(fā)至愛親情的題材,進入了他載道以文的領域時,比歐更為從容與自由?!鞍l(fā)乎情”,他暢快淋漓;“止于禮”,他則有所突破。歸氏記、墓志、行狀以親人為對象者最佳,其他受人請托而作的占相當大的比重,價值不大。歸文最有特色、最為世人所看重的,就是那些書寫骨肉親情的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論說于一體,形成濃濃的悲情氛圍;人物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細節(jié)刻畫生動,予人印象深刻;不事雕飾,善用白描手法。可見他學歐而有所發(fā)展,有所超越?!?/p>
莫道才《宋代“四六話”產(chǎn)生與“詩話”關系考》認為詩話對駢文批評的重要形式“四六話”的形成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通過歐陽修《六一詩話》對王铚《四六話》的影響來梳理“詩話”與“四六話”的關系。
馬茂軍先生《朱熹的散文思想》指出:“自朱子理學成為官學以后,朱子的言論一言九鼎,朱子的散文思想也成為權威,但是目前的朱子散文思想研究卻是空白。朱子建立了理學家的新文統(tǒng),朱子使理學家古文派成為古文正統(tǒng),使明清古文缺乏文學性,使柳蘇蒙冤,使古文難逃政教的工具?!瘪R茂軍先生從朱熹的文道觀、朱熹游記文學所反映的散文思想、朱熹的散文史觀、朱熹的散文觀四個方面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了朱熹的散文思想,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朱子散文思想研究的空白。
鄭芳祥《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文章宗尚研究——由比較葉適與蘇軾政論的觀察》認為嘉定年間所流行的葉適政論作品實與蘇軾之作呈現(xiàn)不盡相同的風貌。
鄢嫣《論南宋對王安石文的評價》指出:“王安石去世后,南宋人對他的抹黑最嚴重,他在南宋基本上是大奸臣的形象,而越晚近則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為其鳴不平。相反在文學領域,王安石在南宋還是很有地位的。經(jīng)過對南宋文話的考察與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南宋人否定的都是王安石文章的內(nèi)容,有時也上升到人身攻擊,但對于他文章的藝術手法,尤其是四六的成就,都有各種程度和各種角度的肯定,此文著力于考論南宋不同立場和不同身份的人如何來評價安石之文?!?/p>
三、關于元明清及近代散文的研究
謝玉玲《論元代前期文士王惲之贈序書寫》指出:“王惲為元代前期北方文壇重要文士,年輕即任館閣學士,世祖詔令多出其手,其著述極豐,詩文頗具時代特色,對元代散文有開啟之功。贈序文體源自魏晉,原為送別贈詩序,迄唐代以后最終形成無詩的徒序,即贈序文,在散文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一重要類別。王惲文宗宋代歐、蘇,而歐、蘇在贈序文體上亦顯筆力不凡,本文即以王惲贈序文為討論主體,從其論文主張與文風追求出發(fā),論其作品特征與藝術特色,從文體發(fā)展的角度考察元代初期散文發(fā)展的多元意義?!?/p>
張德建《制度·權力·自我——明代贈序文中的政治文化》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是儒家思想及其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并且以此為立論的基礎以研究明代贈序文中的政治文化。張德建此論是錯誤的,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可以分為儒家前的政治文化和儒家后的政治文化,中國古代的儒家后的政治文化不僅受到儒家思想及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受到道家、法家、佛教等其它思想的影響。張德建討論明代的贈序文中的政治文化僅僅是在“儒家的制度化”與“制度的儒家化”兩種形態(tài)的互動中展開,故張德建此文的研究必然是片面的,也必然是錯誤的。
劉尊舉《八股文文體生成考辨》指出:“八股文脫胎于宋元經(jīng)義,發(fā)端于洪武十七年鄉(xiāng)試?!叭ス盼幕笔前斯晌拿撾x宋元經(jīng)義的第一步,凸顯“解經(jīng)”的文體性質,消除論體文的特征,大講成為文章絕對的重心。敘述方式的“程式化”是八股文建構自身文體特征的過程,“扇”體和“股”體的逐步完善標志著八股文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新文體。“扇”體與“股”體有很大區(qū)別,意義單元與形式單元之間一一對應的組合關系,是“股”體八股文區(qū)別于宋元經(jīng)義最突出的文體特征。以散行單句組成對仗偶句,是八股文極為獨特的語體特征,是在語體的“排偶化”和文風的“去駢文化”的雙向作用下形成的。”
曾肖《明末復社的散文創(chuàng)作探析》指出:“作為明末最大的文人社團,復社擁有許多杰出的成員,包括張溥、張采、陳子龍、吳應箕、陳際泰、夏完淳等人,他們在明亡以前就取得了一定的文學成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顯示出社團文人獨有的風格:一是與社集、游宴生活關系密切的散文創(chuàng)作,包括社序、書序、壽序、賀序、贈序等多種文體。社序主要是闡述文社成立的經(jīng)過、目的與宗旨;書序是為經(jīng)、史、子、集等書籍作序;壽序、賀序、贈序等應用性文字用來宣揚忠孝節(jié)義的人倫觀,并作為社員關系的聯(lián)系紐帶;用來表彰忠孝節(jié)義之士的人物傳記、行狀、墓志銘等應用文;包括書、議、策、論、辯、檄、原、客問、對、書后、說等多種散文文體,用于時事的議論,朋友的問候等?!?/p>
馬昕《明清之際遺民士人的歷史論說與名節(jié)觀念》指出:“古人對名節(jié)觀念的探討常體現(xiàn)在史論史評之中,因此由史論文章窺察其對名節(jié)的態(tài)度,可彌補詩歌研究的不足。明清之際遺民士人直接面對名節(jié)選擇的問題,卻往往通過史論表達出對名節(jié)觀念的消解態(tài)度。其消解名節(jié)價值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成敗結果論取代道德原則論;二是在名節(jié)價值之外找尋更崇高的價值追求;三是探尋名節(jié)價值的根本,從而剝除其不合時宜的外殼。他們對“死節(jié)”這一極端行為的態(tài)度尤其謹慎,消解力度亦尤甚?!?/p>
曹虹《清人賦予“古文辭”概念的混成意趣》在概念使用上比較隨意,其實只是部分清人賦予“古文辭”概念以混成意趣,曹虹所謂“清人賦予‘古文辭’概念的混成意趣是各種文壇力量抗衡協(xié)調(diào)的結果”極易產(chǎn)生誤解,其實“古文辭”概念在桐城派內(nèi)部也未成為共識,曹虹所謂清人賦予、所謂各種文壇力量抗衡協(xié)調(diào)的結果均不能成立。
李曉黎《戴槃〈書經(jīng)集句賦稿〉考述》指出:“晚清戴槃的《書經(jīng)集句賦稿》是集句史上今可知見的唯一一部集句律賦集,由40篇集《尚書》律賦組成。雖然賦中的文字基本上都出自《尚書》,但行文頗多剪裁,改動原文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書經(jīng)集句賦稿》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集句,應當定位為“非典型集句”?!稌?jīng)集句賦稿》命題大半取自儒家經(jīng)典(二分之一取自《尚書》,四分之一取自其他經(jīng)典),所押之韻亦多采自儒經(jīng),賦文組織《書》語,以經(jīng)注經(jīng),發(fā)揮經(jīng)義,頭頭是道,題、韻、文互相配合,將清代律賦與經(jīng)義的交融推到了極端?!?/p>
謝飄云《近代散文觀及其特征論》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文”與西方現(xiàn)代詩學的“文學”,其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近代,它們卻交織在一起。因而,近代散文觀也在由“文”向“文學”轉換的進程中發(fā)生著變化,呈現(xiàn)出多方面的特征:“駢散觀”的嬗變與近代散文理論的探尋;“大散文”觀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在“雜文學”觀與“純文學”觀多元建構的文學轉型格局中前行。這一新變對當時和后世的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朱子]
王旗(1975-),女,安徽合肥人,國網(wǎng)安徽省電力公司,從事企業(yè)品牌管理工作。
唐毅(1978-),男,安徽合肥人,國網(wǎng)安徽省電力公司培訓中心,講師。
徐鑫(1980-),女,安徽合肥人,國網(wǎng)安徽省電力公司培訓中心,講師。
E-mial:dechun.yang@163.com
Review on the 10th Annual Meeting and Academic Symposium
of the Ancient Prose Society of China
YANGDe-chu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andanCollege,Handan056005,China)
Abstract:The 10th Annual Meeting and Academic Symposium of the Ancient Prose Society of China hosted by the Ancient Prose Society of China,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Prose Research Center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was held in Beijing Yulong Hotel and Rice Fragrance Lake View Hotel on October 12~15, 2014. The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Taiwan of China discus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ancient prose of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general theory, the prose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pros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modern prose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ing certain academic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ancient prose of China; research; annual meeting; academic symposium
基金項目:國網(wǎng)安徽省電力公司2014年科研課題《電網(wǎng)企業(yè)社會責任實時在線溝通模式研究》(項目編號:52120413500T)。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06(2015)02- 0071- 05
作者簡介:楊德春(1968-),男,河北遵化人,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 李文勝(1968-),男,安徽安慶人,國網(wǎng)安徽省電力公司培訓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等。
收稿日期:2015- 01-14 2015- 0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