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杰
黃德杰/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qū)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碩士(山東泰安271019)。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加強和規(guī)范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xiàn)在,高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認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得到落實,并規(guī)定相應的課時和學分;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數(shù)量有了明顯提高;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應用。但是,近年來,隨著教育對象和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在形勢與政策教育中表現(xiàn)的積極性不高的狀況日益凸顯,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效果與社會各界的期待還存在著較大距離等。如何進一步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效性問題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這既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課程建設薄弱。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應有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等基本屬性外,學術性和教育性也應是形勢與政策課追求的理論品質。但由于形勢與政策教育所具有的動態(tài)性、時效性和政策性相統(tǒng)一的顯著特點,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各高?;旧鲜且越逃可缈扑久磕甏呵镱C布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為指導確定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另外,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以兼職教師為主,造成了對該課程的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過程研究不足,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有效的授課技巧。
2.教學模式單調。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方式至今還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組織形式普遍采用自然班合成大班的形式,師生互動性較弱。另外,以兼職為主的教師往往由于準備時間不足,在講課時,只能簡單地進行素材的羅列或時事政策的宣讀,缺乏深刻透徹的理論分析,使得原本鮮活生動的形勢與政策課聽起來枯燥沉悶??荚嚩嘁蕴峤徽撐臑橹?,論文題目少且過于宏大,學生極不重視,反正只要抄抄寫寫,總能得到及格以上的成績(除非情節(jié)特別惡劣),基本達不到學習和考核的效果。
3.教育體系單一。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構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主體性不斷被激發(fā)和強化的過程,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依然僅僅依靠一門課程,與黨委部門、學生工作系統(tǒng)、團委等部門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相脫離,另外,對于來自朋輩群體、社會公共空間、大眾傳媒等方面的學校外環(huán)境的教育影響力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形勢與政策的教育體系單一,實效有限。
1.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視度不夠。有些高校只把專業(yè)建設和科學研究作為本校首要任務,對于形勢政策教育的落實只滿足于對上級指示和部署的照轉照發(fā),缺少具體的貫徹措施;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安排未進入課程表,上課時間過于隨意;形勢與政策教育由多部門管理,在實際運行中往往出現(xiàn)互相推諉和管理負責不到位的問題;授課教師以兼職為主,教學投入和研究嚴重不足,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等。所有這些因素,致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和課程建設流于形式,也容易導致教師和學生對形勢政策教育的不重視,難以達到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目的。
2.對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缺乏深入了解。目前,90后大學生已是校園的主體。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既是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受益者,網絡時代的優(yōu)先體驗者,同時也是腐朽與浮躁意識的受害者。他們對形勢政策的認知呈現(xiàn)出三個明顯的矛盾特征:首先,在認知心理上表現(xiàn)為趨同性與獨立性共存。他們潛意識中愿意向群體看齊,關注熱點容易受群體的影響。但他們也思想活躍,善于挑戰(zhàn)權威,對于簡單的唱高調,他們往往會有抵觸情緒。其次,在認識過程中呈現(xiàn)穩(wěn)定性和多變性同在。他們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已經具備某種程度的理性認識,且認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大學生思想上還不夠成熟,一旦形成關于形勢與政策的某種認知,也很難改變。第三,他們的認知狀態(tài)呈現(xiàn)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他們愿意從個人立場觀點和興趣愛好上選擇性地了解形勢與政策,并樂意參與其中和發(fā)表意見,但對于公認的觀點、法律或對自己將來有用的知識也會被動地接受。因此,不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只采取自說自話的單向傳遞而不進行透徹的理論分析,必然會降低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學習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的情緒。
3.對形勢與政策課程外的影響因素研究不充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作為經濟條件優(yōu)越和善于使用網絡的90后,他們善于交友,喜歡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旅游,他們了解資訊、獲取信息、參與評論的渠道和方式大為豐富,他們對形勢與政策的態(tài)度也潛移默化地受此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力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教師的信息壟斷地位得到打破,學校對于這些影響因素干擾的力度卻在不斷下降。此外,在高校中,由于學生面臨的就業(yè)或升學的壓力,專業(yè)理論或備試知識必會受到更多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則往往遭到忽視。因此,若不加強和整合來自形勢與政策課程外的教育影響力,單靠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很難實現(xiàn)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目標。
高校要提升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視程度,設立教研室,把形勢與政策教育放到與其他4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樣的高度,納入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總體建設體系中;明確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的職責,提高教學管理規(guī)范化水平。針對師資隊伍以專兼職為主的實際,尤其要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內容體系研究。形勢與政策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論、基本形勢以及熱點問題三部分內容,前兩部分屬于相對穩(wěn)定的部分,第三部分屬于相對變化的部分。并以此為依據(jù),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調整教師分工,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體作用,提升基本理論的講解水平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和研究工作,也要注重發(fā)揮黨政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的優(yōu)勢,提升對基本形勢以及熱點問題分析的權威性;另外,還要加強對輔導員老師的培訓,提升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日常答疑和輔導水平。改革考試評價制度,論文題目盡量由教師確定,要與主題教育和假期社會實踐相結合,論文的提交時間和考核時間可放在假期結束后進行;論文題目要微觀化,切忌過于宏大,否則只能停留在抄抄寫寫的敷衍之中。
針對90后大學生認知心理表現(xiàn)出趨同性與獨立性共生的特點,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時,一方面,要加大形勢與政策宣傳教育力度,在全校范圍內構建統(tǒng)一的輿論場,引導大學生向主流價值觀靠攏。另一方面,在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時,講授題目提前一周告知學生,讓學生去查資料論證,課堂上前一段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結合題目進行發(fā)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老師的講解重點在于解決他們的錯誤認識或思想困惑。針對認知過程中穩(wěn)定性與多變性同在的特點,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辯證思維,不斷提高他們理性認識問題的能力。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和觀念的樹立是一個不斷被激發(fā)和自我創(chuàng)生的過程,而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旨在影響學習者內部心理過程的外部刺激。高校要根據(jù)“文以載道”的理念進行校園環(huán)境的設計與再造,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價值;牢固樹立教師職責第一位的是“傳道”的理念,大傳愛國、做人之道。學校各部門要大力支持學生參加三下鄉(xiāng)、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吸收部分學生代表參加學校有關制度的制定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會議,讓學生了解學校目前的形勢和發(fā)展思路;各院(系)要圍繞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結合黨和國家重大政策出臺、重大活動開展和重大節(jié)日等契機,通過開展圖片宣傳、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認識,使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勢與政策課程教研室要針對網絡等大眾傳媒的迅速發(fā)展,主動開通高水平教師主持的網上專家論壇,開辟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空間,適時引導學生的在線交流,開展在線答疑;另外,還要注重發(fā)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在學生教育中的朋輩優(yōu)勢,加強對他們的形勢與政策教育,使其作為次級教育者在學生中傳播正確的形勢與政策觀,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1]朱軍,劉德勝.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時效性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4(2).
[2]馬寧.當代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認知特點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
[3]戴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