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十余年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研究之綜述

    2015-03-19 13:27:58劉艷娜
    池州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佛教婦女研究

    劉艷娜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1 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研究的緣起

    佛教,自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就與廣大中國女性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隨著佛教歷經(jīng)兩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的發(fā)展,佛教中出現(xiàn)了龐大的女性陣容。佛經(jīng)中有大量關(guān)于女性修行成正果的故事。而在士大夫強烈推崇“三從四德”和貞節(jié)烈婦的明代,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積極倡導“程朱理學”,對廣大女性進行身體和思想上的束縛。明代的女性在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面臨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為了減輕或擺脫這種壓力,很多女性投身于佛教以找精神的寄托。雖然明代政府明令規(guī)定,禁止女性與佛教的直接接觸,但明代廣大女性仍然在這種社會禁制中熱衷于佛教活動。明代這種奇特的社會現(xiàn)象,隨著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興起、發(fā)展及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出現(xiàn),對于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逐漸被引起注意并不斷發(fā)展。這也有利于指導當代社會如何正確處理女性與佛教的關(guān)系,使佛教更好地服務于女性和社會。

    2 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研究現(xiàn)狀

    對于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較快。在日本和臺灣,對于明代女性和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大陸雖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但尚未成為一項專門研究。

    在日本,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就有學者開始研究明代的佛教女性。日本著名的明代社會經(jīng)濟史博士清水泰次寫的《明代における佛道の取締》從宏觀上描述明代統(tǒng)治者為了保護婦女安全而設立法律條文,目的是禁止婦女因奉佛與僧尼直接往來并進而對佛教采取取締的政策。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詳細地根據(jù)教義不同將佛教分門別類,并描繪了廣大專門應付經(jīng)懺為生的僧尼的宗教活動。澤田瑞穗《宋明清小說叢考》則強調(diào)公案小說中婦女與佛教僧尼之間種種糾葛關(guān)系,從側(cè)面展現(xiàn)了明代社會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之緊密。此外還有岸本美緒、森正夫等一批學者致力于該領(lǐng)域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從宏觀上把握政府對于佛教與女性關(guān)系發(fā)展的控制,在從女性自身需求來剖析佛教對于女性深層次的影響這個層面卻鮮有涉及。在臺灣,陳玉女教授在該領(lǐng)域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其《明代的佛教與社會》[1]從社會史的角度出發(fā)描繪了明代各種社會現(xiàn)象與佛教相互交織的盛況。此外,衣若蘭、簡瑞瑤等一批臺灣學者在該領(lǐng)域也有顯著的成就。在大陸,該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要數(shù)趙世瑜先生,其《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2]《明清以來婦女的宗教活動、閑暇生活與女性亞文化》以社會史、區(qū)域史的角度深刻而全面的描述了明清時期廣大婦女自主空間擴大,積極參與宗教活動,解釋了這種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此外,喻松青、洪美華、陳寶良等學者也都致力于該領(lǐng)域的研究。

    從國內(nèi)的研究成果來看,當前學界對于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集中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下,能夠在明代社會大背景下深刻剖析女性與佛教的復雜關(guān)系,準確把握女性參加佛教活動的心理以及佛教對女性生活的影響。但是對于以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個案為切入點的研究尚有欠缺。在題材廣泛性、多元化的角度上相對薄弱。

    3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明代的佛教政策及佛、儒、道三種思想的融合,使得佛教發(fā)展世俗化傾向更加明顯。社會上產(chǎn)生大量專供婦女研習的經(jīng)卷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善女人經(jīng)》、《嫉妒新婦經(jīng)》等。這些關(guān)于“三從四德”、業(yè)報輪回、堅守貞潔操守的宣傳使佛教理論世俗化,極大地淡化了女性佛教信仰必須削發(fā)出家修行的意義。另外,據(jù)《明史·職官志三》記載,明太祖為嚴厲整頓僧尼隊伍明文規(guī)定,對佛門僧尼每三年發(fā)給度牒一次,并要求其參加考試,不通經(jīng)典者淘汰;規(guī)定男子年達四十歲以上,女子年達五十歲以上方準予出家。這在客觀上對于女子出家為尼做了極大的政策性限制和壓力。所以明代女子信佛,更多市民氣息、俗化味道,真正削發(fā)出家的女性人數(shù)相對較少。鑒于此,學界對明代女子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對象也大體上分為兩類女性,第一類即為出家為尼的女性;第二類即為崇佛、信佛、參加佛教活動的居家女性。

    3.1 有關(guān)女性的佛教觀的研究

    明代女性由于社會等級地位的不同以及知識文化程度的差異,對于佛教的認識與接納表現(xiàn)出不同的途徑、水平和層次。大致可以分為兩方面:

    3.1.1 自上而下被動的佛教觀 亦即普通女性對于佛教的認同與歸屬的程度是深受上層統(tǒng)治者的指引與影響。就其自身而言,對于佛教的教義、組織并沒有一個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多因盲從附和而好鬼神、好佛道。陳玉女教授的《明萬歷時期慈圣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3]認為萬歷時期宮廷和京師地區(qū)佛教的快速復興,慈圣皇太后的奉佛極具關(guān)鍵性。由于其對佛教的狂熱在各地興建佛寺,上行下效地民間女子也廣泛信佛崇佛。褚若千《析明孝定皇太后對神宗的影響》[4]同樣寫了嗜佛的李皇太后對于神宗皇帝佛道思想的影響,進行在全國范圍內(nèi)自上而下的掀起女性佛教熱。丘仲麟《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5]中論及明代政府透過法條以及禁令等試圖禁止婦女入寺,一則欲行男女大防之禮教政策,另則乃與當時色情之風有關(guān)。以上文章皆從明代復雜的背景和人事關(guān)系進行剖析,佛教史中融入政治史。此類研究是從明代統(tǒng)治者出發(fā),政府倡導民間女性崇佛風氣就盛;政府壓制,民間崇佛之風就弱。這種情形下,女性對于佛教的認識與認同退居次要地位,其對于佛教精神層面上的接觸也顯得無足輕重。其出發(fā)點倒成了相應政府的號召與需要。

    3.1.2 自發(fā)形成的佛教觀 佛教宣揚大路朝天,無量眾生皆可菩提涅槃,皆可成佛。佛經(jīng)中存在正確的女性觀念,佛經(jīng)中重視女性公開宣稱男女平等。佛教教人脫離苦難普度眾生的意旨與明代在“三從四德”貞潔操守嚴格要求下的婦女們在精神上相契合。明代女性大多由于婚姻情感問題、生育問題、贖罪祈福問題、避病消災問題、守節(jié)報恩等問題而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境遇壓迫和精神心理的壓力。而佛教的教義、組織為她們提供了精神寄托。因此大量女性主動了解佛教教義組織,聽僧尼講經(jīng)誦筵,參與佛教活動,在內(nèi)心自發(fā)形成一種佛教觀。楊孝容的博士論文《佛教女性觀源流辨析》[6]指出宋元明清時期禪凈風行,尼眾僧團衰微且平民化,女性的世俗角色使她們自然而然的從思想到實踐與佛教一貫闡揚的棄惡修善保持一致。佛教給予女性現(xiàn)實關(guān)懷引領(lǐng)她們走出由性別差異造成的悲劇的絕望。女性在佛教的指引下改善心性和精神氣質(zhì)上的缺點。陳玉女教授的《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7]和簡瑞瑤的《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guī)范》[8]探討了政府有關(guān)婦女奉佛及僧俗混雜之相關(guān)禁令,但依然難以禁錮漸趨開放的婦女信佛需求,特別是明中葉以后傳統(tǒng)價值不足以維系轉(zhuǎn)變中的倫常秩序之際,廣大女性朝山入寺禮佛,有著強烈的佛教價值觀。婦女學佛的自我實踐與佛學思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明代女性在傳統(tǒng)道德教化、社會規(guī)范和崇佛信佛的矛盾與沖突中勇于沖破束縛歸心于佛教。張麗在《明清婦女生活與佛教信仰》[9]中也指出明清婦女俗尚佛事,這些佛事與婦女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一方面成為她們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們得到了休閑娛樂和社交的可能。社會的崇佛風氣、佛教自身的吸引力以及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這時期婦女信佛的重要影響因素。

    明代中后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轉(zhuǎn)型期,尤其是在江南較開化的地區(qū),女性的貞潔觀不再像明初那樣強烈根植于女性的意識之中。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女性的思維不斷跳出傳統(tǒng)倫理觀念束縛走向佛教。滕新才的《明朝中后期婦女問題新識》[10],高海燕的《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間婦女新探》[11]以及劉長江的《明清貞潔觀嬗變述論》[12]都探討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在江南地區(qū),女性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女性的貞潔觀不再那么保守,出于生活和娛樂需求女性大多走出閨房,朝山進香,將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于佛教。她們或醉心于佛教普度眾生教人脫離苦難的意旨而祈求婚姻和生育,贖罪和祈福。佛教儼然已深深融入她們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生活。陳寶良的《好鬼崇佛:明代婦女的佛道信仰及其儀式》[13]、喻松青的《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中的女性》[14]以及洪美華的《民間秘密宗教寶卷中的女人崇拜》[15]都描述了明代女子在參佛悟佛的過程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思想里自發(fā)形成根深蒂固的佛教意識,培養(yǎng)了堅定的佛教信仰,進而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民間宗教教派。在各種宗教儀式中表達自己對于佛教虔誠的歸屬意識和佛教徒這一身份認同。

    3.2 有關(guān)佛教中女性主體地位的研究

    佛教中女性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女性在佛教及其組織中的地位和活動;第二,佛教對女性生活的影響;以下分別探討:

    3.2.1 女性在佛教及其組織中的地位和社會活動明代無論是出家女性還是居家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都很高。許多出家女性出入于宮廷后幃王宮府院參與朝廷事務,尤其是精于佛學才情卓爾的女尼將贏得人們加倍的尊敬和肅慕。佛教中的重大的趕經(jīng)懺唱誦等法事由德高望重的女尼主持。在家奉佛的婦女也在佛教組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佛教教派中的教職也由女性擔任,以召集廣泛的女性組織佛教法事。在吃齋拜佛、念佛結(jié)社、入寺燒香、趕廟會、作佛事、布施救濟等一系列奉佛之行中女性往往樂于奔疲,也嫻于從事。衣若蘭的《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16]以及于黃惠瑞的《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會經(jīng)濟活動》[17]指出了明代出家女性即比丘尼(尼姑)在社會上的活動。衣若蘭視“三姑六婆”的生計為“女性職業(yè)”,女姑屬于宗教類型的職業(yè)婦女,但每一位姑婆往往身兼數(shù)職。女尼們奔走于豪門富貴之家巧為辭說宣佛講經(jīng)。另一方面比丘尼在寺院經(jīng)濟勞動中擔任重要角色,她們學經(jīng)懺唱誦的風氣及趕經(jīng)懺的收入對于維持寺院的正常運轉(zhuǎn)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明代的佛教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趙世瑜《明清以來婦女的宗教活動、閑暇生活與女性亞文化》、常建華的《明代方志所見歲時節(jié)日的女性活動》[18]、李媛的《16至18世紀中國社會下層女性宗教活動探析》[19]以及張志娟的《明清北京婦女的朝山進香》[20]分析了明代下層女性在社會風氣開化的背景下積極投身于佛教活動,或朝山進香或趕廟會作法事或念佛結(jié)社,以此來表達女性的宗教信仰以及滿足女性娛樂休閑的需求。通過對明代女性參與佛教活動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描述深刻剖析了這些宗教活動的實用取向與社會歷史文化內(nèi)涵。

    3.2.2 佛教對女性生活的影響 明代女性隨著與佛教的深入接觸,生活當中已廣泛而深刻地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明代女性的婚姻感情生活、生育問題、贖罪祈福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她們幻想佛教能以一種超自然的能力挽救進而改善她們在現(xiàn)實中的生活。在這一領(lǐng)域?qū)W者一般多從社會史的角度或者用社會調(diào)查的方法對佛教女信徒進行研究。陳玉女教授的《明代婦女的疾病與佛教依賴》[21]闡述了明代女性與佛門醫(yī)學的關(guān)系。明代女性有著一種因果報應的另類疾病觀,因此信佛女徒們對于疾病的治療不是尋向明代女醫(yī)而是向佛門就醫(yī)。其在另一篇文章 《明代墮胎、產(chǎn)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chǎn)亡水陸畫談起》[22]中以佛教的視角探討了明代墮胎、產(chǎn)亡、溺嬰問題。水陸畫的宗教畫像可以為受害者和加害者提供一條得以療傷和慰藉之路。明代婦女對于墮胎、溺嬰、不舉等事后試圖彌補的心態(tài)恰恰契合了佛教教人贖罪超脫苦難、慈悲喜舍得道義。雖然明代女性將各種禍福的救贖與祈禱依托于佛教顯得虛妄與迷信,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佛教在明代女性生活中的影響之深刻。蔡鴻生在《清初嶺南佛門事略》[23]中指出明清之際的嶺南尼庵的女性遺民,是不能與一般遁世者等量齊觀的,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著家國之痛和興亡之感。明代滅亡后女性遺民懷著深深的喪國之痛皈依佛門則是佛教對女性生活的影響另一種形式的表現(xiàn)。

    3.3 對于文學作品中女尼形象的研究

    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研究還有一種是對文學作品中的女尼形象進行研究。姜良存《三言二拍與佛道關(guān)系之研究》[24]、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說中的僧尼現(xiàn)象研究》[25]、陳學勤《論晚明通俗小說中的僧尼形象》[26]、吳淑鈿《明代傳奇的‘投庵’情節(jié)》[27]等都屬于此類研究。三言二拍和許多明代小說、筆記中多涉及佛教女尼,眾多女尼形象的出現(xiàn)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的普遍性。對這些人物的分析與研究能更全面的理解明代女性與佛教的關(guān)系。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學者從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性別研究等多角度跨學科對明代女性與佛教關(guān)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當代中國學者普遍對該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研究,不斷為該領(lǐng)域的研究增加新的內(nèi)容。然而,總體而言,在這個領(lǐng)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觀歷史視野下的研究,以佛教女性為個案切入點的研究尚薄弱,這就為以后的研究拓展了空間。明代女性與佛教的融合是個復雜的問題,在現(xiàn)有涉及領(lǐng)域的基礎上理應加入更為廣泛的視野。女性心理史學、醫(yī)學史、古代女性文學史等方面這些都是應該用來加以輔助研究的工具。畢竟在歷史書寫者由男性占主導地位的明代,女性的世界很少被真實而全面的展現(xiàn)。所以研究者應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她們對于佛教的心理需求以及身體需求,而這種需求絕不會在正史中被提及。只有在女性自己撰寫的詩詞中透露自己的佛教心路歷程。今后該領(lǐng)域的研究應向多元化、多學科的方向發(fā)展,進而產(chǎn)生更多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的研究成果。

    [1]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5-37.

    [3]陳玉女.明萬歷時期慈圣皇太后的崇佛[M]//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6-146.

    [4]褚若千.析明孝定皇太后對神宗的影響[D].上海:復旦大學,2010.

    [5]丘仲麟.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C]//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guān)系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林云山出版社,1994.

    [6]楊孝容.佛教女性觀源流辨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4.

    [7]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M]//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22-380.

    [8]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guī)范[D].臺南:臺南成功大學,2004.

    [9]張麗.明清婦女生活與佛教信仰[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3):47-51.

    [10]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婦女問題新識[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117-121.

    [11]高海燕.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間婦女新探[D].蘭州:西北大學,2011.

    [12]劉長江.明清貞潔觀嬗變述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2):214-217.

    [13]陳寶良.好鬼崇佛:明代婦女的佛道信仰及其儀式[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18-123.

    [14]喻松青.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中的女性[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5):29-34.

    [15]洪美華.民間秘密宗教寶卷中的女人崇拜[J].歷史月刊,1995(3).

    [16]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M].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

    [17]于黃惠瑞.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會經(jīng)濟活動[D].臺南:臺南成功大學,2005.

    [18]常建華.明代方志所見歲時節(jié)日的女性活動[M]//中國史研究:第20輯,韓國中國史學會,2002.

    [19]李媛.16至18世紀中國社會下層女性宗教活動探析[J].求是學刊,2006(2):711-718.

    [20]張志娟.明清北京婦女的朝山進香[D].重慶:西南大學,2010.

    [21]陳玉女.明代婦女的疾病與佛教依賴[M]//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13-434.

    [22]陳玉女.明代墮胎、產(chǎn)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chǎn)亡水陸畫談起[M]//明代的佛教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83-321.

    [23]蔡鴻生.清初嶺南佛門事略[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54.

    [24]姜良存.三言二拍與佛道關(guān)系之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25]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說中僧尼現(xiàn)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26]陳玉勤.論晚明通俗小說中的僧尼形象[D].南昌:南昌大學,2005.

    [27]吳淑鈿.明代傳奇的‘投庵’情節(jié)[J].文化遺產(chǎn),2009(3):26-33.

    猜你喜歡
    佛教婦女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佛教藝術(shù)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強奸罪立法和執(zhí)法中對婦女的性別歧視
    万全县| 永康市| 神农架林区| 宝山区| 富蕴县| 原平市| 潮安县| 新闻| 个旧市| 原平市| 环江| 灵璧县| 天峨县| 广南县| 福建省| 册亨县| 永清县| 湖口县| 夹江县| 汪清县| 南阳市| 开化县| 永寿县| 阿合奇县| 拜泉县| 集安市| 方正县| 建德市| 信阳市| 娄烦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建县| 岳西县| 霞浦县| 濮阳市| 苗栗县| 广河县| 武功县| 紫阳县| 凯里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