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松
(鄭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52)
19 世紀中期,生物醫(yī)學有了非常迅速的發(fā)展,實驗動物成為生物醫(yī)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科學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生物醫(yī)學的發(fā)展與進步,每一次都與實驗動物息息相關,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們國家每年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驗動物大約有2 000 萬只,而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大約有多少億的實驗動物為了人類的科學進步獻出生命。作為一種生命形式,實驗動物能感知疼痛,也恐懼死亡,如何讓實驗動物在平靜中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個問題值得深思?!?R”理論的及時提出,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醫(y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實驗動物廣義上講,所有用于科學研究、檢測鑒定和教學示范的動物都可以稱為實驗動物或實驗用動物。但實際上,實驗動物有著更明確的定義,是指經人工培育,對其攜帶微生物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并可以用于科學研究、藥品檢測鑒定和教學示范等科研用途的動物,實驗時有較高的重復性、反應一致性和可比性。它在培育技術、質量控制和應用領域等諸多方面有別于其他動物(如農業(yè)用動物、觀賞性動物、寵物動物、經濟類動物、野生動物等)。21 世紀,生命科學的飛速發(fā)展,使實驗動物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必要基礎和基本的支撐條件,它已經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全世界各國政府以及科學界的重視,甚至成為一個衡量國家生命科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實驗動物有別與其他動物,它是以科學研究為目的,在一定嚴格要求的條件下飼育的動物,整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受到人為的控制。為它們提供適宜的生存和生活環(huán)境(包括它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食物飲水的供給等),是我們要做的基本工作,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夠正常的生長繁殖。只有在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生存,實驗動物的各種生理指標、生理機能才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穩(wěn)定,否則,在不能滿足實驗動物生理條件的環(huán)境下生活(如通風不好、空氣不潔凈、居住擁擠、食物飲水不夠、光線過強或過暗、噪音過高、溫濕度不合適等),它們的生長、發(fā)育等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動物的各種生理機能就不能得到正常發(fā)揮或受到限制。
動物實驗是以實驗動物為載體,在特定條件下的實驗,結果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動物自身是否健康、其心理因素是否穩(wěn)定、飼養(yǎng)環(huán)境是否合適、營養(yǎng)因素是否能滿足需要、動物實驗技術是否先進等,要想實驗結果準確和科學,首先必須使用標準化生產的實驗動物。只有身心健康的實驗動物才是真正標準的實驗動物,而要得到這樣標準化的實驗動物,就要在生產過程中切實維護好實驗動物的福利,如果不能滿足實驗動物生活的基本要求,甚至讓它們生活在痛苦的應激狀態(tài)下,那么它們對實驗處理就會有不正常的反應,做出的實驗結果也不能保證準確可靠。
如果僅僅為了實驗結果準確可靠,被動地提高實驗動物福利,這種行為是自私的、狹隘的,在對人類有益的心理驅使下設立的制度,必定不是公平的、人道的。進入21 世紀,人類文明程度在不斷地提高,人類的倫理學和道德關懷所涉及的范圍對象也在不斷地擴大,人類與大自然、人類與動物的關系也被納入了倫理學研究的范圍,作為醫(yī)學工作者,只有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認真審視和對待實驗動物福利,從內心正確認識和對待實驗動物的生命,才會真正從自我做起,認真珍視實驗動物的生命,將它們作為人類的好朋友。
動物福利的概念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有多種解釋方法,有的說動物福利概念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生理福利、環(huán)境福利、衛(wèi)生福利、行為福利、心理福利,也就是說要讓動物沒有饑渴之憂慮、讓動物有適當的居所、要減少動物的傷病、要保證動物有表達天性的自由、要減少動物恐懼焦慮的心情。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五大自由:首先第一大自由,在生活中不忍受饑餓和口渴的自由,即保證動物在生活中有足夠的食物和飲水;第二大自由,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舒適,即提供寬大的棲息場所,能舒適的休息和睡眠;第三大自由,不受疾病傷害痛苦的自由,即對疾病要及時進行治療和預防;第四大自由,生活無恐懼悲傷的自由,即讓動物生活在舒適的條件下;第五大自由,有表達天性的自由,即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能自由地與同類伙伴在一起玩耍。
1822 年,人道主義者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動物議案獲得通過,并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了動物的利益,這是動物福利保護史上的里程碑。隨后,世界上很多國家也相繼開始制定通過有關禁止虐待動物的法律,并對反虐待動物法進行補充和修改,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動物福利保護法,其中的內容更加積極和完善,適用范圍也更加廣泛。
動物福利的概念很快擴展到了實驗動物這一特殊群體。實驗動物福利也引起大家的關注和重視。1966年,美國首先頒布了實驗動物福利法,隨后經過多次修訂,1985 年國會通過了實驗動物福利標準法修訂案;隨后英國也在1986 年通過了實驗動物法;2000 年,澳大利亞也通過了實驗動物保護法。這些法律條文的制訂形成,對促進實驗基礎平臺的建設和實驗動物法治化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不但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動物福利法律體系,并且執(zhí)法嚴格。澳大利亞的動物實驗必須獲得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在這個倫理委員會中,有關懷動物福利的人員,有從不涉及實驗的公眾人士等社會各方面的人員組成。英國進行動物實驗,必須持有國務大臣頒發(fā)的批準證書?,F在,只要是涉及到動物實驗方面的科研論文,都要由“動物倫理委員會”證明,證明該實驗研究符合動物福利有關準則,才能在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
我國實驗動物保護法起步較晚,1988 年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實驗動物工作進入了法制化的科學管理體系,國家科技部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實驗動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我國實驗動物福利和動物實驗倫理的第一個法規(guī)性文件在2006 年出臺,國家科技部發(fā)布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及《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明確了6 種不端行為,其中將“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guī)范”列為不端行為之一。管理條例和管理辦法的頒布,對我國動物實驗科學的發(fā)展和法制化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鄭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非常重視實驗動物福利,所有人員每年進行相關培訓,學習最新的管理法規(guī),并對全省從業(yè)人員培訓時,有專人重點講述,說明從國家到地方再到各個動物實驗中心,已將動物福利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3R”即“替代”、“減少”、“優(yōu)化”3 個英文單詞的字頭?!?R”作為一個系統(tǒng)理論1959 年由英國提出,隨后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認同,被廣泛采用。
“替代”是指在進行科學實驗時,盡量用其他方法取代,或用低等動物替代高等動物進行實驗,但能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
“減少”是指在進行動物實驗時,盡量使用較少的實驗動物,獲取同樣多的實驗數據,或者使用數量一定的實驗動物,獲得更多的實驗數據的方法。
“優(yōu)化”是指在進行動物實驗時,改進和完善實驗程序,減少給動物造成的不安或疼痛,又能保證動物實驗結果可靠的方法。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廣大科學人士對“3R”這一概念的理解在不斷深化,“3R”越來越深入人心,其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斷得到完善和補充。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3R”雖然起步較晚,但“3R”的概念已越來越深入科技工作者的內心,許多專業(yè)雜志開辟了“3R”研究專欄,對我國“3R”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研究交流平臺。
綜上所述,我們每一個醫(yī)學工作者,都要從自身做起,正確認識實驗動物的生命特征,遵循“替代”、“減少”、“優(yōu)化”的“3R”原則,通過不斷改進實驗方法,用人道和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實驗動物,樹立科學的實驗動物福利倫理觀,切實維護實驗動物福利倫理,使生命科學研究與人類道德文明同步發(fā)展。
[1]白晶. 動物實驗“3R”原則的倫理論證[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7,20(5):48 -50.
[2]張建紅,劉田福,武東梅,等. 生物醫(yī)學研究中的實驗動物福利問題[J].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2001,11(1):62 -64.
[3]史曉萍,董婉維,尚昌連,等.我國實驗動物福利立法概論[J]. 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5,22(4):62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