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竹夏在佛教東傳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015-03-19 02:19:52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象雄蒂斯巴爾

    劉 潔

    (中央民族大學(xué) 藏學(xué)研究院,北京 100081)

    試論竹夏在佛教東傳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劉潔

    (中央民族大學(xué) 藏學(xué)研究院,北京 100081)

    作為古代象雄王國的西部屬國,竹夏(今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北通西域,南達(dá)天竺,西向中亞,東南至吐蕃,為絲路南道和求法中道、北道的重要交通樞紐,在佛教東傳、佛教密宗起源等方面發(fā)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竹夏;缽露羅;懸度;佛教;密宗

    西藏苯教藏文文獻(xiàn)所記象雄西部屬國——竹夏(Bru sha),與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古代歷史上的缽露羅(Palolo)為同指。西漢時期,印度佛教開始正式東傳至中國,竹夏因其境內(nèi)的險絕路段——“懸度”而聞名,歷代漢文史籍與高僧傳記對其屢記不鮮,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地理資料。

    一 竹夏——古代象雄王國的西部重地

    巴基斯坦史學(xué)家們普遍認(rèn)為,竹夏(缽露羅)的歷史上限可追溯至希羅多德時代(公元前5世紀(jì))。該國主要以巴爾蒂斯坦為統(tǒng)治中心,原始住民以藏族為主,操古代藏語西部方言。竹夏鼎盛時期的疆域曾囊有巴爾蒂斯坦(Baltistan)、吉爾吉特(Gilgit)、罕薩(Hunza)、納格爾(Nagar)、吉拉斯(Chilas)、亞希(Yasin)等廣闊地區(qū)。①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巴爾蒂斯坦史》,引自: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陸水林譯,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3、26頁。公元737年,該國正式分裂為大、小缽露羅,分別以巴爾蒂斯坦和吉爾吉特為中心,②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桑·哈斯拉特:《巴爾蒂斯坦(小西藏)的歷史與文化》,第41頁。這與漢文唐代史籍、敦煌古藏文吐蕃文書所記勃律國在公元8世紀(jì)時期分裂為大、小勃律兩國的史料可互為印證。

    竹夏東南部的巴爾蒂斯坦地區(qū)與古代西藏的拉達(dá)克毗鄰,自象雄、吐蕃時期開始,就曾直接受藏地統(tǒng)轄;而其西部的吉爾吉特地區(qū)與中亞的巴達(dá)赫尚相接,受中亞文明的影響更多。根據(jù)古代西藏苯教藏文文獻(xiàn)的傳統(tǒng)記載,象雄王國可分為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三部分(或上、中、下象雄三部分)。苯教學(xué)者扎敦·格桑丹貝堅贊所撰《世界地理概說》,針對象雄的疆域范圍作出了明確的界定:里象雄為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Bar zig)、巴達(dá)先(Bha dag shan)和巴拉(Bha lag)一帶;中象雄位于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包括象雄王國的都城——瓊隆銀城、象雄十八王的領(lǐng)地、苯教竹、許、芭、梅(Bru Zhu Spa Rmevu)四大世續(xù)喇嘛家族的發(fā)源地;外象雄以瓊波六峰山(Khyung po ri rtse drug)為中心,包括三十九個部族,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lnga),即今安多上部(Mdo stod)地區(qū)。③才讓太:《古老的象雄文明》,載《西藏研究》,1985年第2期,第96頁。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波斯(Bar zig)”可能指波斯帝國東部以巴克特里亞為中心的吐火羅(大夏);“巴拉(Bha lag)”應(yīng)為巴爾赫(Balkh),即古代大夏都城巴克特里亞;④馮承鈞原編,陸峻嶺增訂:《西域地名》(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頁?!鞍瓦_(dá)先(Bha dag shan)”應(yīng)指巴爾赫尚(Badakhshan),其東部毗鄰?fù)吆弊呃?,與竹夏的吉爾吉特地區(qū)直接相連。⑤陸水林:《關(guān)于巴爾蒂斯坦的筆記—譯者前言》,引自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第24頁。作為古代象雄王國的西部重地,竹夏北通西域,南達(dá)天竺,西向中亞,東南至吐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 “懸度”——竹夏的標(biāo)志性地理特征

    “懸度(縣度)”堪稱竹夏最重要的地理標(biāo)志。《漢書》載:“縣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去?!雹蕖稘h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二頁。古代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兩側(cè)高山峽谷中的某些險地要靠懸索滑過峽谷,故取名為“懸度”。清人黃沛翹認(rèn)為懸度在克什米爾境內(nèi)。①黃沛翹:《西藏圖考》,參見《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西招圖略·西藏圖考》,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7頁。事實(shí)上,懸度的分布范圍可擴(kuò)展至克什米爾北部的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即烏秅國西部經(jīng)難兜與罽賓國交界的地區(qū)。

    據(jù)丁篤本考證,由漢至唐,絲綢之路的南道一度成為貫通東亞、中亞、西亞等地區(qū)的主干道,該道從皮山或莎車均可向西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其中,自皮山向西南至烏秅,逾紅其拉甫山口(Khunjerab),經(jīng)“懸度”至罽賓后,可向西南行至烏弋山離國,由此向西可通安息、條支等國。②丁篤本:《絲綢之路古道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7頁;王炳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頁。漢代烏秅國“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其西則有縣度。③《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二頁??梢姟皯叶取敝饕挥陔y兜境內(nèi),這亦是漢文史籍中關(guān)于懸度的較早記載。

    據(jù)巴基斯坦歷史學(xué)家侯賽因阿巴迪考證,西藏人也稱巴爾蒂斯坦為Nang-kod或Nang-gon(涵義為“封地”),此名稱在西部藏語方言中的發(fā)音為Nan-tod,他推測《漢書》所記難兜國與巴爾蒂斯坦應(yīng)為同指。④陸水林:《關(guān)于巴爾蒂斯坦的名稱》;引自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第484頁;S.M.阿巴斯·加茲米:《巴爾蒂斯坦地區(qū)流傳之“格薩爾”傳說概況》,引自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第460頁。漢代的難兜曾為罽賓之屬國,自難兜西至無雷三百四十里,與西南據(jù)罽賓三百三十里(九日程)的路程大致相同,⑤《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四頁。此難兜國應(yīng)指巴爾蒂斯坦,而無雷國即相當(dāng)于今吉爾吉特地區(qū)。

    兩漢時期,罽賓的疆域范圍一度包括喀布爾河上游地區(qū)和斯瓦特河流域,鼎盛時期曾領(lǐng)有整個克什米爾地區(qū)。該國通過北部的竹夏和東部的拉達(dá)克與我國西藏的阿里地區(qū)東西相接,自古以來即發(fā)生著密切的聯(lián)系。⑥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年,第144頁。罽賓東與烏秅相接,東北與難兜相鄰,西北與大月氏接界,西南與烏弋山離接壤。⑦《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四頁。據(jù)《漢書·西域傳》載:“自玉門、陽關(guān)出南道,歷鄯善而南行,至烏弋山離,南道極矣?!雹唷稘h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九頁?!稘h書·西域傳上》罽賓國條載:“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里。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縣度。畜墜,未半坑谷盡靡碎;人墮,勢不得相收視。險阻危害,不可勝言。”⑨《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三八八七頁。此即絲路南道“罽賓—烏弋山離道”自烏秅至罽賓的路程。

    由漢至唐,在朝圣者們看來,“懸度”是自竹夏(缽露羅)至鄔仗那舊都達(dá)麗羅川(Darel)之間最顯著的地理標(biāo)志,同時也是最危險的路段。東晉《法顯傳》載:“于此(指北天竺境內(nèi)的陀歷國)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岨,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jìn)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即印度河)。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躡懸縆過河。河兩岸相去減八十步,九譯所絕,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雹鈻|晉沙門釋法顯,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2頁。北魏時期的宋云曾記:“一直一道,從缽盧勒國向?yàn)鯃鰢?,鐵索為橋,懸虛而度,下不見底,旁無挽捉,倏忽之間,投軀萬仞,是以行者望風(fēng)謝路耳!”11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lán)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97-298頁。此外,《魏書·西域傳》亦載:“(賒彌國)東有缽盧勒國,路險,緣鐵鎖而度,下不見底,熙平中,宋云等竟不能達(dá)。”12《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傳》,??庇浀谌畻l,二二八六頁。同傳還記有波路國位于阿鉤羌國的西北方向,其物產(chǎn)國俗與阿鉤羌相同。13《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傳》,二二七六頁。阿鉤羌“國西有縣度山,其間四百里中,往往有棧道,下臨不測之淵,人行以繩索相持而度,因以名之?!?4《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傳》,二二七六頁。綜合上述史料,我們不難推測,《魏書》所載“缽盧勒國”與同傳所記“波路國”應(yīng)為同指。15《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傳》,??庇浀谌畻l,二二八六頁。根據(jù)波路與阿鉤羌兩國之間的“懸度”這一明顯的地理特征,我們還可推測《魏書》所記阿鉤羌國與漢代烏秅國應(yīng)為同指,均屬古代竹夏的疆域范圍之內(nèi)。

    唐代道宣(公元596-667年)稱,“自漢至唐往印度者,其道眾多,未可言盡”16道宣:《釋迦方志》,范祥雍點(diǎn)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頁。,若擇其要道而敘,自長安至印度主要有東道、中道和北道三條線路。

    東道:從河州出發(fā),經(jīng)鄯州,過吐谷渾、白蘭、多彌,西南至蘇毗、敢國,又向南少東至吐蕃,西南至小羊同,又西南度吐蕃南界,最終到達(dá)尼婆羅。

    中道:從鄯州出發(fā),西入大流沙,至瞿薩旦那國(于闐),該國南接?xùn)|女國,又向西越多國至朅盤陀國、波謎羅川(帕米爾高原),川南即為缽露羅國;之后過蔥嶺、經(jīng)多國至迦畢式國,又向西南至漕矩吒國,該國王城東南二千余里至西印度伐剌拏國,方合北道,南趣佛國。

    北道:從長安出發(fā),至蔥嶺凌山,經(jīng)多國后出鐵門關(guān),西至縛和國(巴克特里亞),東南至梵衍那國、迦畢式國,在濫波國與中道會合,之后經(jīng)健陀羅國、烏仗那國、達(dá)麗羅川,向東至缽露羅國,之后經(jīng)呾叉始羅、迦濕彌羅等國,東行至秣邏娑國(三波訶國),之后經(jīng)中印度多國,在北印度婆羅吸摩補(bǔ)羅國的北部有蘇伐剌拏瞿呾羅國,又東南、東北經(jīng)羯若鞠阇國(曲女城)、吠舍離等中印度諸國以及尼波羅國(當(dāng)時歸屬吐蕃所轄),最終到達(dá)摩揭陀國。

    上述求法三道之行程,均與西藏、竹夏有密切聯(lián)系。其中尤以中道、北道與竹夏(缽露羅國)聯(lián)系最為緊密。

    玄奘(公元600-664年)在《大唐西域記》中的“達(dá)麗羅川”條記:“瞢揭厘城(烏仗那國都)東北,逾山越谷,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險,山谷杳冪,或履縆索,或牽鐵鎖。棧道虛臨,飛梁危構(gòu),椽杙躡蹬,行千余里,至達(dá)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瓘拇藮|行,逾嶺越谷,逆上信度河,飛梁棧道,履危涉險,經(jīng)五百余里,至缽露羅國”,而缽露羅國的地形為“東西長,南北狹”①玄奘、辯機(jī)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95-299頁。。

    據(jù)季羨林考釋,缽露羅國相當(dāng)于大勃律,即今巴爾蒂斯坦地區(qū)。②玄奘、辯機(jī)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第299頁,注釋一。由達(dá)麗羅川向東五百余里即至缽露羅國的記載看,玄奘所記缽露羅國應(yīng)主要指巴爾蒂斯坦。此時竹夏(缽露羅國)的疆域范圍已經(jīng)不包括達(dá)麗羅川、吉拉斯等地,這應(yīng)與罽賓(迦濕彌羅國)勢力的擴(kuò)張有關(guān)。

    法顯到印度去的時候,正值笈多王朝(公元4-6世紀(jì))的鼎盛時期。自公元6世紀(jì)中葉笈多王朝衰亡之后,北印度各邦國互相攻伐,爭戰(zhàn)不斷。公元7世紀(jì)時期,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印度西北部、西部、北部的幾個比較大的邦國,伽畢試國亦位列其一,雖然它被玄奘置于印度之外,但印度境內(nèi)的濫波國、那揭羅歇國、健陀羅國、伐剌奴國等均為其屬國。而對于呾叉始羅國,玄奘則明言:“往者役屬伽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雹奂玖w林:《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引自玄奘、辯機(jī)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第58頁。

    吐蕃與中原唐庭的勢力也延伸至印度北部地區(qū)。松贊干布時期,吐蕃軍隊征服象雄,繼而經(jīng)拉達(dá)克、巴爾蒂斯坦、吉爾吉特和亞辛向北和向西前進(jìn)至瓦罕,④奧雷爾·斯坦因:《穿越帕米爾和興都庫什的中國探險活動》,載《地理學(xué)》,1922年,第9卷,第131頁。巴爾蒂斯坦(大勃律)、拉達(dá)克和印度河上游大部分地區(qū)歸吐蕃統(tǒng)轄。公元721年,吐蕃征服位于巴爾蒂斯坦的缽露羅王國,其王逃至小勃律(今吉爾吉特)。⑤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第41頁。公元737年,吐蕃軍隊占領(lǐng)了小勃律,吐蕃的邊界由此向西擴(kuò)張至帕米爾高原并將奇特拉爾也納入小勃律境內(nèi)。⑥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桑·哈斯拉特:《巴爾蒂斯坦(小西藏)的歷史與文化》,第44頁。譚其驤認(rèn)為,公元七世紀(jì)初,吐蕃統(tǒng)一青藏高原諸部,兼有川邊、滇西北及克什米爾之地。⑦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主辦,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唐時迦濕彌羅曾受吐蕃所侵,殘余部分稱箇失蜜。

    唐代新羅僧慧超由海路抵達(dá)印度,遍游天竺五國之后,取陸路途經(jīng)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克什米爾等地,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返回中國。其所撰《往五天竺國傳》載:“又伽葉彌羅國⑧伽葉彌羅國,唐代又名迦濕彌羅、箇失密,位于今克什米爾。東北,隔山十五日程,即是大勃律國、楊同國、娑播慈國。此三國並屬吐蕃所管?!仲と~彌羅國西北,隔山七日程,至小勃律國,此屬漢國所管。衣著人風(fēng),飲食言音,與大勃律相似?!浯蟛?,元是小勃律王所住之處,為吐蕃來逼,走入小勃律國坐,首領(lǐng)百姓,在彼大勃律不來?!雹峄鄢骸锻逄祗脟鴤鳌罚瑥堃愎{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64-69頁。由上述記載可以推測,當(dāng)時勃律已經(jīng)分裂為大、小勃律。自克什米爾至吐蕃之間,自西北向東南分布有小勃律國、迦葉彌羅國、大勃律國、楊同國、娑播慈國。其中,小勃律國之王原駐大勃律國,為避吐蕃之勢而遷至小勃律國,但其麾下各部落首領(lǐng)和百姓仍守大勃律國。當(dāng)時大勃律國、楊同國、娑播慈國三國歸吐蕃所管,而小勃律轉(zhuǎn)附唐庭,此為有關(guān)大、小勃律分裂最為詳盡的漢文史料。

    公元757年,悟空在伽濕彌羅國受戒,稱“其國四周,山為外郭,總開三路,以設(shè)關(guān)防。東接吐蕃,北通勃律,西門一路通乾陀羅。別有一途,常時禁斷,天軍行幸,方得暫開”⑩注:唐代悟空曾于公元751-790年之間留居健陀羅、罽賓等國,其歸國時途經(jīng)阿富汗,翻越興都庫什山,經(jīng)瓦罕谷地進(jìn)入新疆地區(qū),熟悉北天竺、中天竺各國情況。參見悟空:《悟空入竺記》,引自楊建新主編:《古西行記選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3頁。。悟空所記“缽露羅國”即為竹夏。由伽濕彌羅國的東、北兩道各通吐蕃、勃律的記載來看,勃律道應(yīng)主要指巴爾蒂斯坦,即大勃律;“別有一途”應(yīng)指吉爾吉特道,即小勃律道?!俺r禁斷,天軍行幸,方得暫開”則是對當(dāng)時唐庭與吐蕃對小勃律的羈縻、征伐的形象描述。

    張星瑯考證中國古代佛教譯本中的罽賓與迦濕彌羅均為梵文原語Kasmira的漢語音譯,即今克什米爾。據(jù)近代藏族學(xué)者根敦群培分析,由于古代藏語方言中ra、la可互換使用,kasmir也可寫為kasmilo,故“克什米爾”與“迦濕彌羅”應(yīng)為同音異譯。11更敦群培:《印度北部的雪山及有關(guān)問題的辨析》,引自更敦群培:《更敦群培文集精要》,格桑曲批譯、周季文校,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1996年,第18頁。此外,張星烺還聲稱:“在中國史上,罽賓之名,通常雖專指迦濕彌羅,然烏仗那、犍馱羅、迦畢試、那揭羅諸地,有時亦隸屬迦濕彌羅,故亦稱罽賓焉?!?2張星烺編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朱杰勤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849-1850頁?!杜f唐書》13《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傳》,五三一〇頁。與《新唐書》14《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傳上》,六二四一頁。與所錄罽賓國條均載:“天寶四載,冊其子勃匐準(zhǔn)為襲罽賓及烏萇國王。”此類唐時罽賓國王襲封二國之王的記載,恰好反映出罽賓與鄔仗那國的領(lǐng)屬關(guān)系。這提醒我們研究竹夏的歷史時,除了考證其“一地多名”的特點(diǎn),更要注意它與罽賓、迦濕彌羅、烏仗那等鄰國之間的領(lǐng)屬關(guān)系及疆域范圍也經(jīng)常發(fā)生巨大變化。毫不夸張地講,有關(guān)竹夏的輿地之說,“懸度”的確發(fā)揮了地理坐標(biāo)般的重要作用。

    三 木刻彌勒菩薩像——佛教東傳之肇端

    據(jù)《法顯傳》載,翻越蔥嶺進(jìn)入北天竺境內(nèi),有一名為陀歷的小國?!捌鋰粲辛_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術(shù)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后三上觀,然后乃成。像長八丈,足跣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yǎng),今故現(xiàn)在。……眾僧問法顯:‘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顯云:‘訪問彼土人,皆云古老相傳,自立彌勒菩薩像后,便有天竺沙門赍經(jīng)、律過此河者。像立在佛泥洹后三百許年,計于周氏平王時,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固知冥運(yùn)之開,本非人事,則漢明之夢,有由而然矣’?!雹贃|晉沙門釋法顯,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第22-23頁。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條下“達(dá)麗羅川”記:“……至達(dá)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_(dá)麗羅川中大伽藍(lán)側(cè),有刻木慈氏菩薩像……末田底伽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引匠人升都史多天,親觀妙相。三返之后,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派?!雹谛省⑥q機(jī)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第296-296頁?!缎绿茣の饔騻魃稀窞醪鑷鴹l載:“烏茶者,一曰烏伏那,亦曰烏萇,直天竺南。地廣五千里,東距勃律六百里,西罽賓四百里?!瓥|北有達(dá)麗羅川,即烏萇舊地?!雹邸缎绿茣肪矶俣簧稀段饔騻魃稀?,六二三九至六二四〇頁。

    由上述史料分析,陀歷國與達(dá)麗羅川應(yīng)為同指,曾為鄔仗那國舊都。陸水林考證“達(dá)麗羅川”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迪亞米爾(Diamir)縣。④陸水林選譯:《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的馬球》,載王堯、王啟龍主編:《國外藏學(xué)研究譯文集》第十六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頁,注釋11。肯寧漢、斯坦因等學(xué)者們認(rèn)為,達(dá)麗羅就是Darel,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布戈奇(Poguch)村,該地曾有高100英尺的佛像,后在此建起了伊斯蘭教的禮拜場所。⑤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賽因阿巴迪,穆罕默德·哈?!す估兀骸栋蜖柕偎固梗ㄐ∥鞑兀┑臍v史與文化》,第37頁??傊?,古代達(dá)麗羅川曾屬竹夏的地域范圍之內(nèi)。具體而言,達(dá)麗羅川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達(dá)麗羅河流域,有古道通往吉澤爾河谷,經(jīng)亞辛、吉爾吉特、罕薩,可達(dá)紅其拉甫山口。

    盡管有關(guān)陀歷國木刻彌勒菩薩像的傳說具有濃厚的佛教神話色彩,但“諸國王競興供養(yǎng),今故現(xiàn)在”的記載表明,當(dāng)法顯路過陀歷國時(公元401年),這尊佛像是真實(shí)存在的,并且保存完好、供養(yǎng)未斷。依照當(dāng)?shù)仃P(guān)于此木刻彌勒菩薩像建于佛祖涅磐后三百多年,自立此像之后,佛法開始經(jīng)天竺過陀歷而東傳至中國的說法,法顯推算佛教開始東傳的時間應(yīng)當(dāng)在中國古代的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時期。但是,當(dāng)前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世的年代為公元前560至前480年之間。⑥王輔仁編著:《西藏佛教史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頁。印度學(xué)者高必善則持佛滅于公元前483年之說。⑦D.D.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與文明史綱》,王樹英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第121頁。若依此而推算,陀歷國的彌勒菩薩像應(yīng)建于公元前3世紀(jì)至公元前2世紀(jì)之間。法顯與玄奘都堅稱自有此像,佛教才開始經(jīng)陀歷國東傳至漢地。這與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91年)時,霍去病討伐匈奴,得休屠祭天金人,漢武帝將金人列于甘泉宮,不祭祀,但燒香禮拜的歷史時間大致相符。由此可見,佛教很有可能在西漢時期就已傳入中國,⑧張星烺編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四冊,第1917-1918頁。但據(jù)有關(guān)楚王劉英“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xué),為浮屠齋戒祭祀”的記載看⑨《后漢書》卷七二《楚王英傳》。,當(dāng)時佛教只在宮廷內(nèi)部初傳,且多與方士神仙之信仰相混合。

    自公元1世紀(jì)始,大乘佛教興起。與此同時,由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正處于鼎盛時期。迦膩色伽王曾組織過佛教的第四次“結(jié)集”,使位于西北印度的國都富樓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隋朝時漢譯史名為健陀羅)成為佛教的中心。貴霜帝國的崛興,進(jìn)一步促進(jìn)了西北印度與中亞、西亞和東亞的經(jīng)濟(jì)、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佛教的東傳也受益于此。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人在洛陽口授佛經(jīng),⑩《魏略·西戎傳》,引自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上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第332頁。此為中國正史所載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所謂奉信懷道,自斯?jié)u盛。自魏晉南北朝至有唐一代,西行求法、朝禮佛跡的僧侶紛沓不絕。

    四 竹夏為佛教密宗的重要發(fā)源地

    密教是大乘佛教發(fā)展到公元3世紀(jì)以后在印度出現(xiàn)的佛教新派別,其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原始陀羅尼密教、早期持明密教和中期真言密教以及無上瑜伽密教等階段。公元8世紀(jì)時期,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人將印度的真言密教傳至中國,形成具有漢地特點(diǎn)的密宗。同一時期,蓮花生自印度的鄔仗那國直接傳法至吐蕃,形成藏傳密教。唐德宗貞元年間,日本僧侶空海至中國師從惠果習(xí)密,歸日后形成東密。最澄亦同時入唐習(xí)密,回國后創(chuàng)臺密。唐武宗滅佛后,唐密宗派衰絕,唯日本密教、藏傳密教得傳至今。

    《大日經(jīng)》為密教真言乘的根本經(jīng)典,崔牧在《大日經(jīng)序》中曾詳記該經(jīng)之來歷:

    “昔北天竺國界內(nèi)有一小國,號為勃嚕羅。其國城北有大石山,壁立千云,懸崖萬丈。于其半腹有藏秘法之窟,每年七月即有眾圣集中,復(fù)有數(shù)千猿猴持經(jīng)出曬?!╋L(fēng)忽至,乃吹一梵夾下來。時探樵人輒遂收得,觀此奇特,便即奉獻(xiàn)于王。王既受之,得未曾有。至其日暮,有大猿猴來索此經(jīng),斯須未還,乃欲損身自害。善巧方便,殷勤再三,云經(jīng)夾即還,但欲求寫。見王詞懇,遂許通融,云且為向前受攝三日,即來取就。王乃分眾繕寫,即限卻還。王唯太子相傳其本,不流于外。近有中天大瑜伽阿阇梨遠(yuǎn)涉山河,尋求秘寶,時王睹阇梨有異,欣然傳授此經(jīng),以其旨趣幽玄,卒難精核,乃與諸圣者簡繁摘要,集為二千五百頌?!雹賲谓ǜ?,《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5年,第51頁。

    此“勃嚕羅”明顯為缽露羅(Palolo)的同音異譯,與竹夏為同指。關(guān)于“猿猴曬經(jīng)”的具體地點(diǎn),我們可從于闐文《克什米爾行程》一書中得到啟發(fā)。該書作者稱,西拉塔薩(Silathasa)是前往克什米爾途經(jīng)的第一座印度大城,該城位于一座山上,河流從市區(qū)穿過,沿岸種植有石榴樹,出西拉塔薩大概八天的路程,可到達(dá)一座名為Mangala Cakra的著名橋梁,途中河的南部生有雪松,是“猴子的居所”。②H.W.貝利:《于闐塞語旅行記》(An Itinerary in Khotanese Saka),A.O,第14卷,1936年,第262頁。達(dá)尼考證,此西拉塔薩(Silathasa)城即現(xiàn)今位于印度河畔的吉拉斯(Chilas)。③艾哈默德·哈?!み_(dá)尼:《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史》,楊柳、黃麗莎譯,陸水林審訂,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45頁。該地區(qū)位于達(dá)麗羅東部、吉爾吉特西南部,從亞辛河谷出發(fā),經(jīng)吉爾吉特可直抵吉拉斯。懸度就位于這條路線上。這就是由瓦罕穿越亞辛河谷至印度河、鄔仗那、克什米爾等地區(qū)的缽露羅道,東晉法顯所過亦為此道。④艾哈默德·哈?!み_(dá)尼:《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史》,第141頁。

    此外,唐《開元錄》載,高麗時期,新羅僧明曉“遠(yuǎn)觀唐化。將欲旋途,于總持門先所留意,遂殷勤固請,譯此(指《不空羂索陀羅尼經(jīng)》)真言,使彼邊維同聞秘教?!辆靡曉臧嗽拢ü?00年),將所譯經(jīng)更于罽賓重勘梵本,方寫流布”⑤呂建福:《中國密教史》,第497頁。。根據(jù)上述《大日經(jīng)》源出勃嚕羅“猿猴曬經(jīng)”的傳說與新羅僧在罽賓重勘《不空羂索陀羅尼經(jīng)》的史實(shí),我們不難看出,唐人深信竹夏、罽賓等地區(qū)為密教的發(fā)源地。

    結(jié) 語

    竹夏位于西域、克什米爾、印度、中亞、西亞等多個文化圈的楔合部,在種族、宗教、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獨(dú)具特色的多元化傳統(tǒng)。通過鉤沉竹夏在佛教東傳、密宗源流等方面的歷史線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政治、軍事等原因之外,宗教傳播與商業(yè)往來堪稱各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更常見、更持久、更重要的推動力。絲綢之路的繁榮、瑣羅亞斯德教的發(fā)展、西藏原始苯教向雍仲苯教的演變、佛教的興盛與密宗的形成,都是在與西藏西部接壤的地區(qū)發(fā)生的。著名的岡底斯山至今仍為西藏苯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所公認(rèn)的宗教圣地。從此角度而言,象雄西部堪稱宗教的沃土,古老的象雄文明是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與融合的產(chǎn)物。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B916

    A

    1673-2219(2015)02-0047-05

    2014-12-01

    劉潔(1974-),女,河北深州人,中央民族大學(xué)藏學(xué)研究院博士生,專業(yè)方向?yàn)椴刈遄诮淌?,主要從事西藏苯教歷史及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象雄蒂斯巴爾
    國內(nèi)外學(xué)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評①
    昆蟲騎士巴爾格 6
    昆蟲騎士巴爾格4
    找找看
    論象雄·曲旺扎巴的長篇敘事詩《羅摩衍那》
    象雄文明研究綜述
    巴爾蒂斯的繪畫藝術(shù)
    搞定
    Boarding school holds “Failure Week” to celebrate failure Victoria
    阿里高原象雄考古揭秘 “王侯”絲綢與黃金面罩
    大眾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38
    朝阳区| 织金县| 淮安市| 赫章县| 平定县| 辽阳县| 西城区| 利辛县| 兰考县| 武功县| 游戏| 上饶市| 汶上县| 同心县| 当涂县| 临沭县| 横峰县| 汉源县| 田东县| 肥城市| 子洲县| 府谷县| 日照市| 南涧| 临洮县| 平罗县| 阿拉尔市| 太湖县| 六枝特区| 高雄市| 小金县| 尖扎县| 红原县| 赤峰市| 普兰店市| 瑞昌市| 弋阳县| 太仆寺旗| 博白县| 池州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