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之靜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網絡新詞匯“Ta”的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意義的分析
鐘之靜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現代漢語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和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具有缺陷,網絡新詞匯“Ta”的出現與廣泛應用是對這個缺陷的一種補充和自我完善。“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是一種不明性別的指稱。該詞的實際功能相當于一個第三人稱代詞,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其實是一個漢語拼音形式的字母詞。本文對“Ta”出現的理據性做了解釋,從字母詞和漢字拼音化的角度考察“Ta”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并客觀地看待“Ta”的存在性,提出對待“Ta”的策略和方法。
Ta;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字母詞;漢字拼音化
網絡新詞“Ta”的意思是“他”或者“她”,被廣泛用于不明性別的指稱。與許多網絡新詞匯一樣,“Ta”的具體出現時間已無從考證,不過“Ta”的使用無疑是被網民認可接受,在許多正式的出版物(報紙、雜志等)中也已經被使用開來。但“Ta”的出現卻并不像普通的網絡流行詞語一樣,這個詞本身有諸多特別之處,目前學界的關注似乎較少,本文嘗試從多個維度對“Ta”進行較為全面地分析。
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一般采用他、她、它三分法,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前,一直都只有表示通性的“他”字,此后由劉半農創(chuàng)造了“她”字,用來指稱女性,之后又有了表示指稱動物和植物的“它”字。在他——她——它的演變過程中,漢語第三人稱代詞完成了演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
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演變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爭議。從“他”到“她”的變化中,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等新文化運動先驅提出了各自看法,各自創(chuàng)造了不同字形,但他們一致認為應該有一個專指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結果劉半農創(chuàng)造的“她”字最終被漢字接納和使用到今天。有趣的是,當時也有人反對“她”的使用,署名為寒冰的作者發(fā)表了《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指出劉半農創(chuàng)造“她”字是一種畫蛇添足現象。不久,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fā)表一篇署名孫祖基的《“她”字的研究》,表示支持劉半農先生的創(chuàng)造。很快,寒冰的《駁“她”字的研究》發(fā)表了不同看法??梢姡八弊值漠a生和使用從一開始就是遭到批評和質疑的,當代學界對“她”字的否定也是針對“她”的使用缺陷,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因為英語有he/she之分,漢語也要有“他/她”之別。
1993年,劉丹青先生在《“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與對策》一文中對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利弊已有相關闡述,文中歸納了三分法運用中的各種問題,并指出三分法內在的根源性矛盾,認為“要想發(fā)揮三分法的積極作用, 同時又成功地避免種種不規(guī)范現象,實在是極其困難的。”劉丹青先生最終還是設計了幾種參考方案,以期解決三分法的問題。但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而“Ta”的出現可以說又把這個問題推到了前臺。
(一)“Ta”出現的理據性
目前,學界有人認為“流行語‘Ta’源于‘她’字使用范圍的游離性”,即“Ta”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現代漢語中“他”和“她”的使用功能不完善所造成。事實上,“Ta”一般被用來指稱不明性別的對象。例如,“情人節(jié)來了,你怎樣給Ta一個驚喜?”其中,“Ta”的實際功能相當于一個第三人稱代詞,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其實是一個漢語拼音形式的字母詞。
現代漢語中,“他”和“她”的使用往往會遭遇尷尬,例如,
(1)門外有人敲門,你去看看他是誰。
(2)那邊是我們班上的同學(有男有女),他們正在一起做游戲。
(3)當選手以精彩的表演結束比賽,他(她)會撲向誰?會擁抱誰?
這些例句中的第三人代詞使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一般是被認為指代男性,讓“他”兼指不明性別的對象容易引起誤解,也包含了一定的男權主義思想。為了避免這種現象,人們又廣泛使用“他(她)”這種形式,但這種使用情況造成了“她”字的模糊地位,“既要從‘他’中分離、獨立,但又不徹底,以至于雖對其用法有明確規(guī)定,但在使用中卻不自覺的進行了意義的‘嚴格’區(qū)分,致使用法不規(guī)范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Ta”對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意義
“Ta”是現代漢語發(fā)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具有其應有的理據性,同時它以獨特的身份對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從一個新角度加以闡釋。第三人稱代詞中“他”一般用來代指男性,“她”一般用來指稱女性,“它”則一般被用來指稱物。但當不明性別時或者是要指稱通性時,卻找不到合適的代詞,只好仍舊規(guī)定用“他/他們”。例子“門外有人敲門,你去看看他是誰?!笔菨h語的規(guī)范用法,但這個“他”不僅缺乏心理基礎,還在語音上無法區(qū)別,容易導致“他/她”在使用上的混亂。
如何解決這種混亂?劉丹青先生認為可以在現代漢語中去掉“她”,這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但本文認為此法不可取,它將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從尊重語言和歷史的客觀角度看,“她”字的使用已快一百年了,經過了共時和歷時的檢驗,擁有良好的群眾心理基礎,斷然廢除有因噎廢食之嫌,嚴重違背了語言約定俗成之基本原則。第二、從實際需要角度看,如果漢語中只有單一表示通性的“他”,那么該如何表示“她”和“它”呢?的確,在“她”和“它”產生之前,漢語在表示第三人稱時一般只使用“他”,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可以滿足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實際上,在“她”產生前,魯迅先生在翻譯國外著作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嘗試用“伊”來代指女性了,中文的“他”顯然不能代替英文中的“she”。劉半農創(chuàng)造的“她”解決了實際問題,得到多數人支持,“她”順理成章成為漢字一員。
有足夠的理由繼續(xù)使用“她”,但又如何解決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在實際使用中出現的混亂呢?事實上,劉丹青先生針對三分法提出過幾種對策,除去前文論述的第一方案——廢除“她”,恢復通性的“他”,還有幾種方案,例如,再造一個專指男性的字,讓“他”只指通性。但后幾種方案顯然也不是最優(yōu)解,而如今“Ta”的出現未必就能完全解決問題,不過起碼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從某種程度來說,“Ta”的出現是對“她”的一種補救,也是對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三分法的補救。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矛盾助推了“Ta”的出現,“Ta”得以迅速傳播,除了其本身具備網絡語言求新求異之特征,更是它順應了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自我完善發(fā)展之要求。
“Ta”跟“他”“她”“它”存在根本的區(qū)別。“Ta”從本質上看并非漢字,但其本質上是一種以拼音表現形式為特征的漢字。當前,漢語詞匯發(fā)展相當活躍,現代漢語世界已經不是方塊字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了,例如,WTO、NBA、GRE等英文縮略詞以及HSK(漢語水平考試)、RMB(人民幣)等漢語拼音首字母的縮略詞被廣泛使用和接受,在網絡上流行著“你out 了”、“Me2”、“你太2了”等一系列流行詞句。可見,“Ta”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并非偶然,從實際應用來看,“Ta”在漢語詞匯中的地位還是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從字母詞來看,“Ta”的內涵與外延具有模糊性。1994年,劉涌泉在《談談字母詞》中對“字母詞”下過定義:“漢語中帶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達的詞,前者如B 超、卡拉OK;后者如CD、UFO。它是一種新形式的外來語?!?002年,他在《關于漢語字母詞的問題》中提出“漢語字母詞”的概念:“漢語字母詞指的就是‘由拉丁字母(包括漢語拼音字母)或希臘字母構成的或由它們分別與符號、數字或漢字混合構成的詞’”根據字母詞的定義和概念內涵,“Ta”可歸屬于漢語字母詞。
但學界對字母詞尚有不少爭議,于“Ta”而言,爭議的焦點在于由漢語拼音字母組成的詞到底算不算字母詞,比如,大多數人會將“HSK(漢語水平考試)、RMB(人民幣)”等漢語字母組成的詞歸入字母詞,即便如此,“Ta”能否被認為是字母詞還有一定爭議。原因在于HSK、RMB等字母詞是由漢語拼音首字母組成的縮略詞,“Ta”是一個完整的漢語拼音形式,目前來說,漢語中尚未發(fā)現與之相似的詞語,即除“Ta”以外,還未有一個漢語拼音形式可不加標注毫無變化地直接使用在漢語語句中。當然,如果“Ta”可明確歸屬于字母詞,“Ta”的內涵、外延以及界定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有待深入研究。
從漢語拼音化來看,“Ta”無法真正取代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與字母詞一樣,漢字拼音化的由來已久,同樣充滿爭議,爭議的中心在于漢字該不該實現拼音化,即由方塊字變?yōu)橄裼⒄Z一樣的拼音文字。周有光對漢語拼音化進行了相關論述:“所謂‘拼音化’就是用字母拼寫語言。以字母作為正式文字, 是狹義的拼音化。以字母作為正式文字的輔助符號, 是廣義的拼音化。在中國, 只有廣義的拼音化, 沒有狹義的拼音化。”“Ta”是現代漢語在網絡大環(huán)境中的自我發(fā)展產物,它并非由支持漢字拼音化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或者說“Ta”的出現并不是某些人懷著漢語拼音化的動機所創(chuàng)造,這似乎可將“Ta”視為是漢字拼音化的前奏,但深入考究,結論并非如此。基于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存在缺陷,“Ta”是對三分法的自我完善,是對“他”、“她”和“它”的補充。反過來,如果漢字真的拼音化了,用一個表通性的拼音形式“Ta”固然不會有三分法的弊病,但它無法真正取代三分法,也難以繼承三分法的優(yōu)點,“他”“她”“它”就無法區(qū)分。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Ta”應運而生,并廣泛傳播于現實生活中?!癟a”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對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三分法的一次沖擊?!癟a”能不能被漢語所接納,關鍵還是要看“Ta”是否能被人們所繼續(xù)使用下去。對此,我們不能忽視“Ta”的存在,也不能刻意排斥它的運用發(fā)展。當然,對于新出現的“Ta”是一個新事物,不能簡單地對“Ta”的存在加以否定,而應該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對這種新出現的語言現象加以規(guī)范引導。尤其是對于一個語言文字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恰恰是整理、解釋、規(guī)范和引導語言中的新變化。因此,不妨采取一種寬容而保守的態(tài)度來面對“Ta”的產生與發(fā)展,雖然“Ta”的表現形式特殊,但它有其產生的理據性和現實背景,需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坦然接受“Ta”的存在和運用,不能簡單地主觀地判斷“Ta”的去留,讓語言本身在不受到過分干涉的情況下完成詞匯的淘汰和更新。同時,為了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應該采取保守的態(tài)度,提倡在正規(guī)出版物中少用或者不用“Ta”,在權威的政府機關公文、中小學教材中則應該堅決使用規(guī)范用法。
[1]王媛媛.從“Ta”看“他”與“她”[J].大眾文藝, 2010, (6).
[2] 張寶明.“她”從哪里來?——現代女性指稱的源流考釋[J].尋根, 2008, (1).
[3] 劉丹青.“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與對策[J] .語文建設1993, (4).
[4] 劉涌泉.談談字母詞[J].語文建設,1994,(10).
[5] 劉涌泉.關于漢語字母詞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2,(1) .
[6] 蘇培成.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回顧與展望[M] .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7.
2095-4654(2015)05-0077-03
2015-03-16
H0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