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榮
旅程,與電影制作,都應(yīng)該將我們引領(lǐng)到從未到過的地方。
——安哲羅普洛斯
我第一次真正進行國際采訪,竟然就是受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所啟發(fā)。
我毅然背起行囊,開展我的采訪旅程,正如安哲羅普洛斯說的,把觀眾/讀者引領(lǐng)到從未到過的地方。而我第一次踏足烽火之地,竟然也是巴爾干,1999年的科索沃。
自此,我一直以旅行采訪的方式,希望深入是非之地或爭議的現(xiàn)場,把為人所忽略、誤讀甚至主流媒體以外的故事,帶給讀者。
可是,我沒有受雇于任何大媒體,就以自由身的身份,背著背囊,孤身奔赴各新聞熱點以及受冷待的地方。這意味著旅途上一切事宜(包括經(jīng)費)都得靠自己一人打點,個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國際新聞的第一線記者多風(fēng)險,但大媒體的全職記者至少還有較多的緊急援助管道,而作為獨立的自由記者,遭遇到任何情況,都必須自行設(shè)法解決,有時需要機警,有時需要拿出勇氣,危險加身時則必須奪命狂奔。
沒有太多人會相信我經(jīng)常自費出外采訪,浪漫背后原來是沉重的代價。
做一個背囊旅客已夠艱苦,再加上繁復(fù)的采訪工作,真是難上加難,我姑且稱此類記者為“背囊記者”。但我更喜歡稱為“獨立記者”。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就這樣,獨立記者在緊絀的資源下,帶著一腔熱誠和理想飛向廣闊的天空。
在踏上征途之前,我會一如其他背囊旅客,首先收集有關(guān)目的地的基本資料:衣、食、住、行,特別在住宿方面,必須在預(yù)算之內(nèi),以確保不會超支。
早在1994年,一位古巴朋友來信表示,可以應(yīng)我要求安排專訪他們的總統(tǒng)卡斯特羅,這個要求是我在1991年采訪古巴時提出的。“這是你的興趣,請先去采訪部問問同事們,有誰認識他?如果有三個以上,我準許你到古巴采訪卡斯特羅?!笨偩庉嬋绱诉@般對我說,語氣中帶著無奈。結(jié)果,沒有一個同事準確答出卡斯特羅是古巴的總統(tǒng)。
我想,對世界的好奇心會很容易推使一個人當上記者,一旦當上記者,就好像學(xué)者追尋學(xué)問,都會變得鍥而不舍,在所不計。
一個記者的任務(wù),也是最重大的任務(wù),就是將消息和其復(fù)雜的背景說出去。記者不是醫(yī)生,也不是社工,更不是救世主;能做到的,就是讓人知道,讓人思考。記者要能跑,也要愿意跑,并要有洞燭先機的本領(lǐng),這就是知道該到什么地方去。
《遠東經(jīng)濟評論》的東南亞特派員奈特·塞耶(Nate Thayer),入行之初,原來亦只是身無一文的背囊記者。某天突發(fā)奇想,辭掉工作,向媽媽借了一萬五千美元,背上背囊,跑到泰國曼谷開始嘗試記者的生涯,以自由撰稿性質(zhì)為多家報紙作東南亞報道。塞耶的足跡遍及東南亞蠻荒之地,其中花了不少時間在泰柬邊境和柬越邊境,進行高風(fēng)險的采訪,在鬼門關(guān)外走過十六次,曾經(jīng)歷嚴重瘧疾、腦膜炎、斷骨和燒傷。
我探索世界的旅程沒法停下來,并寫成多本著作;直到2011年,我有機會再回到歐洲,這次是沿著地中海的南歐國家。
想不到,在希臘首都雅典,1999年我曾訪尋的安哲羅普洛斯,十二年之后,我終于與他相遇,他當時忙于拍攝新作《另一片?!?,他對2008年金融海嘯所掀起的地中海波濤,另有一番思考??上У氖?,新作未完他卻碰上交通意外,永別塵世,留下茫茫一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