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柏林,李洪兵
在新生兒溶血病(HDN)的病因中,以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較為常見, 大部分是ABO 溶血病和Rh溶血病[1-2]。新生兒溶血病可導(dǎo)致患兒出現(xiàn)重度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如不及時診治,可導(dǎo)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嚴重患者可引起死亡[3]。 特別是由于ABO 血型抗原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母體雖未曾輸血或妊娠,但血清中可能已有IgG 抗體,故第一胎即可發(fā)病。新生兒ABO 溶血的確診需經(jīng)血型血清學(xué)檢查,證實母子ABO 血型不合,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或/和釋放抗體陽性[4-7]。本研究采用微柱凝膠抗球蛋白試驗(MGCT)檢測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母親的IgG 血型抗體效價,同時進行溶血病3 項試驗,即游離抗體試驗、抗體釋放試驗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來分析其對于產(chǎn)后新生兒溶血病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2012 年7 月~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母嬰血型不合的高膽紅素新生兒604 例及其母親604 例為研究對象。新生兒母親納入標準:單胎妊娠分娩;妊娠>12 w;血型為O 型,新生兒父親為非O 型血;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母嬰血型不合的高膽紅素新生兒納入標準:研究期間無死亡;符合母嬰血型不合的高膽紅素的診斷標準[7];無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新生兒患兒中,男304例,女300 例;出生體重(2733.34±600.29)g;第1 胎504 例,第2 胎80 例,第3 胎20 例。 新生兒母親的平均年齡(25.09±4.29)歲;平均產(chǎn)次(2.09±1.11)次。
1.2 血型鑒定及直抗試驗 采用MGCT 法,實驗前將微柱凝膠卡取出,觀察有無干膠及氣泡,放置室溫中平衡15 min,離心2 min 備用。在新生兒母親血型鑒定中,取血型正反檢測卡1 張,在1~6 孔內(nèi)加入新生兒母親1%紅細胞懸液50 μl;7、8 孔先加入A、B 標準紅細胞各50 μl, 再加入新生兒母親血清50 μl,1500 r/min 離心8~10 min, 在顯微鏡下觀察判定結(jié)果。 在患兒血型鑒定中,取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卡1 張, 將患兒的紅細胞用生理鹽水配成1%的紅細胞懸液, 加入1~6 孔中,7、8 孔先加入A、B標準紅細胞各50 μl,1500 r/min 離心8~10 min,在顯微鏡下觀察判定結(jié)果。
1.3 游離抗體和抗體釋放試驗 選擇新生兒的EDTA-K2 抗凝血3~5 ml,低溫離心分離血漿,用生理鹽水洗滌紅細胞4 次,取0.5 ml 洗滌后的紅細胞置于干凈的EP 管中,取A 放散液400 μl 與B 放散液(大連Takara 公司)100 μl 混合均勻,加入0.5 ml的患兒洗滌紅細胞中, 室溫放置1 min;1500 r/min離心4 min 后, 將酸放散液轉(zhuǎn)移至另一只干凈的試管中, 加入紫紅色的中和液調(diào)至肉粉色,1500 r/min離心4 min 取上清液。 取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卡,1~3管分別加入50 μl 新生兒血清,4~6 管 分別加入50 μl 新生兒紅細胞放散液,將1%A 型紅細胞懸液分別加至1~4 號管中,1%B 型紅細胞懸液加入2~5號管中,1%O 型紅細胞懸液加入3~6 號管中;37 ℃孵育15 min,離心5 min,肉眼判定結(jié)果。
陽性判斷標準:紅細胞凝集塊位于微柱表面或凝膠中。 3 項試驗中≥2 項陽性或放散試驗陽性即可確診溶血??;放散陰性而直抗試驗或游離試驗陽性為可疑;3 項均為陰性即可排除溶血病。
1.4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 取篩檢細胞50 μl,分別置于抗球蛋白檢測卡(上海生工公司)1~3 號孔內(nèi),每孔加入50 μl 新生兒母親血清, 室溫孵育5 min,1500 r/min 離心5 min,肉眼觀察紅細胞留在微柱上端或分布在凝膠中為陽性。 在新生兒母親IgG 抗體效價的檢測中, 取新生兒母親血清200 μl, 加入2-Me 應(yīng)用液200 μl,37 ℃水浴30 min。 取8 只滅菌試管,通過倍比稀釋,使IgG 抗體效價依次為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1:2048,將第3~8管已稀釋樣本50 μl 移至己標記的抗人球蛋白試劑卡中,再分別加入50 μl 患兒父親1%紅細胞懸液。室溫孵育15 min,卡式離心機離心5 min(1500 r/min。依據(jù)試劑盒(上海生工公司)判斷標準[3]判定結(jié)果,ABO系統(tǒng)抗體效價>1:64 為陽性;Rh 系統(tǒng)抗體效價≥1:32 為陽性。
1.5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選擇SPSS14.00 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分析,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直線相關(guān)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母親IgG 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關(guān)系 IgG 血型抗體效價陽性新生兒母親487 例,陽性率為80.6%; 新生兒溶血病的患病率為40.6%(245/604),其中A 型溶血病的患病率為41.7%,B 型溶血病的患病率為39.8%,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表1)。
表1 A型與B型血新生兒溶血病的患病率對比(例)
2.2 溶血3 項試驗檢測結(jié)果 在245 例新生兒溶血病患兒中,溶血3 項試驗陽性率在A 型與B 型血型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 >0.05,表2)。
2.3 母親IgG 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關(guān)系 Pearson 直線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 母親IgG 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患病率呈正相關(guān)(r =0.972,P <0.05,表3)。
表2 新生兒溶血病患兒溶血3項試驗檢測結(jié)果
表3 新生兒母親lgG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關(guān)系
新生兒溶血病是母嬰血型不合而產(chǎn)生同族血型的免疫性溶血,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常見原因之一[8],其主要發(fā)生在O 型血母親,而血型為A 型或B型的新生兒中[9]。 研究顯示,O 型血母親在孕前常已受其他原因的刺激使機體產(chǎn)生IgG 抗A、抗B 抗體,懷孕后這類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可引起溶血[10]。 新生兒溶血病臨床表現(xiàn)的輕重程度與母體相應(yīng)抗體的量、抗體和胎兒紅細胞的結(jié)合程度以及胎兒、新生兒的代償能力有關(guān)。 近年來,由于溶血3 項檢查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應(yīng)用,新生兒溶血病多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減少了膽紅素腦病和死亡病例的發(fā)生。 溶血3 項試驗是早期診斷新生兒溶血的金標準, 新生兒早檢測溶血檢測3 項試驗,并結(jié)合檢測結(jié)果做出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11]。在新生兒溶血3 項試驗檢測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說明患兒體內(nèi)的紅細胞可能被抗體致敏[12];游離抗體試驗是檢測新生兒血清中是否存在與其紅細胞不配合的ABO 以外的抗體和(或)IgG 抗A(B)抗體,主要提示病情的嚴重程度;抗體釋放試驗的敏感性最高,多為100.0%[2]。
新生兒溶血可發(fā)生在胎兒期和新生兒早期。 在胎兒期溶血形成的膽紅素能迅速被母體肝臟代謝。而出生后由于溶血繼續(xù)存在,可導(dǎo)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3]。近年來,孕婦IgG 血型抗體效價檢測已成為產(chǎn)前檢查的常規(guī)項目[14]。文獻報道,當母體血清中IgG 抗A(B)抗體效價>1:64 時,有可能使新生兒發(fā)生溶血;如果IgG 抗A(B)抗體效價≥1:128 時,提示新生兒可能受到損害;如果IgG 抗A(B)抗體效價≥1:512 時,則新生兒必然受到損害,必須進行臨床預(yù)防性治療[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母親IgG 血型抗體效價陽性(≥1:64)率為80.6%,新生兒溶血病的患病率為40.6%;Pearson 直線相關(guān)分析顯示,IgG 血型抗體效價與溶血病的患病率呈正相關(guān)(P <0.05)。 證實當母親IgG 抗體效價顯著升高時, 新生兒溶血病患病率將顯著增加,臨床應(yīng)采取相應(yīng)的預(yù)防措施,并做好積極治療方案準備。
總之,溶血3 項試驗檢測對新生兒溶血病具有很好的預(yù)測及早期診斷效果,應(yīng)作為臨床產(chǎn)前檢查的常規(guī)項目之一; 對于IgG 血型抗體效價陽性的產(chǎn)婦,應(yīng)做好新生兒溶血病的積極治療方案準備。
[1] 蔡銀吉,魏繼梅.新生兒溶血病與其母親血型抗體效價關(guān)系分析[J].檢驗醫(yī)學(xué)與臨床,2011,8(22):119-211.
[2] 史長宏,李存宇,曹宗新,等.新生兒溶血病檢測試驗多樣性與膽紅素水平相關(guān)性研究[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xué),2010,4(5):24-26.
[3] Cohen DN, Johnson MS, Liang WH, et al. Clinically significant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secondary to passive transfer of anti-D from maternal RhIG [J]. Transfusion, 2014,54(11):2863-2866.
[4] 張輝,李志武,王秀明,等.ABO 新生兒溶血病血清學(xué)檢測相關(guān)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3):145-146.
[5] 楊文勇,和潤濘,蔡德康,等.血型血清學(xué)診斷ABO 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研究[J].醫(yī)學(xué)理論與實踐,2012,25(8):78-80.
[6] 賈金平,汪莎,王沛,等.臍帶血在ABO 新生兒溶血病早期診斷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6):123-125.
[7] Higel L, Froehlich C, Pages MP, et al.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and autoimmunity due to visceral leishmaniasis[J].Arch Pediatr,2015,22(4):397-400.
[8] 胡素瑾. 血型O 型產(chǎn)婦604 例ABO 及Rh 血型抗體效價檢測[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5):49-51.
[9] 何子毅,劉赴平,胡應(yīng)明,等.RhD 陰性產(chǎn)婦妊娠RhD 陽性胎兒與新生兒溶血病的相關(guān)性分析[J].重慶醫(yī)學(xué),2012,41(8):45-46.
[10] Wolanin SA, Demain JG, Meier EA. Successful desensitization of a patient with aplastic anemia to antithymocyte globulin [J].Allergy Rhinol (Providence),2015,6(1):64-67.
[11] 符寶銘,石明芳,袁茜茜.新生兒溶血病壯族患兒ABO 三項試驗檢測結(jié)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2,33(6):704-705.
[12] 甘志遠,蘇國紅,伍煥秀.ABO 溶血病新生兒178 例血清學(xué)檢測及其意義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dǎo)刊,2013,4(6):67-68.
[13] Thakkar D, Radhakrishnan N, Pruthi PK, et al. Kawasaki disease with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J].Indian Pediatr,2015,52(3):245-246.
[14] 王杰偉.310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血清學(xué)檢測結(jié)果的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3,34(9):109-111.
[15] 王麗,朱陽泉,徐長根,等.母嬰血型不合致新生兒溶血病231 例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4):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