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徐伯俊,劉新金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南大學(xué)),江蘇 無錫 214122)
隨著細紗高速化的發(fā)展,鋼絲圈在鋼領(lǐng)上運行的線速度可達 35~50 m/s,其間的接觸溫度達300℃以上,同時還伴有鋼絲圈對鋼領(lǐng)的瞬時沖擊力。由于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的接觸面積很小且有瞬時性,所以鋼領(lǐng)鋼絲圈之間的溫度較難散去,瞬時高溫很易引起鋼絲圈表面的塑性變形[1]。目前的研究主要從機械加工與后處理方面出發(fā),改善鋼絲圈的使用性能[2-4],而對鋼絲圈幾何形狀與運動特征的研究較少。解決鋼絲圈易磨損、耗量大、更換頻繁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通過優(yōu)化鋼領(lǐng)、鋼絲圈的結(jié)構(gòu)與運動形式,增大鋼領(lǐng)與鋼絲圈的接觸面積,降低瞬時高溫,減小鋼絲圈對鋼領(lǐng)的沖擊力,最終提升鋼領(lǐng)、鋼絲圈的使用性能。為此,本文通過分析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受力模型,利用ADAMS軟件對紡紗過程中不同幾何形狀的鋼絲圈的運行狀態(tài)進行仿真分析,為鋼絲圈結(jié)構(gòu)與運動形式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依據(jù)。
在忽略空氣阻力與鋼絲圈重力的情況下,鋼絲圈騎跨在鋼領(lǐng)上受到的力主要有離心力Ct、紗條卷繞張力Tw和氣圈底端紗線張力Tr組成的紡紗張力T、鋼絲圈對鋼領(lǐng)的正壓力N及摩擦力Ff。鋼絲圈受力圖如圖1所示。
圖1 鋼絲圈受力Fig.1 Force traveller
1.1.1 紗管卷繞半徑
在紡紗過程中紗管卷繞半徑rx在紗管半徑與紗管最大卷裝半徑之間連續(xù)變化。本文中純棉紗線線密度為14.58 tex;紡紗錠速選擇13000 r/min;紗管最大卷裝半徑為15mm;紗管半徑由12mm逐漸減小到6mm,本文選擇紗管高度方向的中間位置,半徑為10mm處進行分析研究。在鋼領(lǐng)板上升過程中,紗管半徑為10mm處,紗管卷繞半徑由15mm逐漸減小到10mm,用時25 s,可得紗管卷繞半徑隨時間t變化關(guān)系式為
1.1.2 氣圈底角
紡紗過程中由于鋼絲圈運行不穩(wěn)定以及紗管卷繞半徑不斷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紗線氣圈底角α1時刻在變化,但在較短時間內(nèi)氣圈底角變化較小。用高速攝像機拍攝3種不同幾何形狀的鋼絲圈分別在紗管半徑為10mm左右時,鋼領(lǐng)板上升過程中氣圈底角的變化情況,選取等時間間隔的10個點,求其平均值,結(jié)果如表1所示。
表1 氣圈底角Tab.1 Ballooning basic corner
1.1.3 紗線在鋼絲圈上的包圍角
不考慮空氣阻力時,紗線在鋼絲圈上的包圍角φ[1]可近似表示為
式中γ為卷繞段紗條與鋼領(lǐng)半徑間的夾角,稱為卷繞角,計算式為
1.2.1 鋼絲圈離心力
鋼絲圈所受離心力 Ct表達式[1]為
式中:Ct為鋼絲圈離心力,N;M為鋼絲圈的質(zhì)量,kg;R為鋼領(lǐng)的半徑,m;nr為錠子轉(zhuǎn)速,r/min;nr0為羅拉轉(zhuǎn)速,r/min;dr0為前羅拉直徑,m;rx為某一位置管紗卷繞半徑,m,見式(1)。
1.2.2 氣圈底端紗線張力
不考慮空氣阻力和哥氏力的情況下,氣圈底端紗線張力Tr可近似認為在如圖1所示的x-O-y平面內(nèi)。從而可認為氣圈底端紗線張力Tr的表達式[5]可近似表示為:
式中:α1為氣圈底角;K為張力比,一般取K=eμφ,μ為紗線和鋼絲圈間的摩擦因數(shù);f為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的摩擦因數(shù);離心力 Ct見式(1),包圍角 φ見式(2),卷繞角γ見式(3)。
1.2.3 紗線卷繞張力
紗線卷繞張力[6]Tw為
SolidWorks是發(fā)行較早的一款三維建模軟件,包括參數(shù)化造型、運動仿真、工程制圖和數(shù)控加工等多個模塊,在機械設(shè)計和制造行業(yè)中使用廣泛[7]。本文采用該軟件構(gòu)建實體模型。
鋼絲圈的主要幾何參數(shù)包括鋼絲圈的圈高、圈寬、截面形狀、截面長度、截面厚度及截面角度,如圖2所示。
圖2 鋼絲圈幾何尺寸Fig.2 Traveller's geometry.(a)Traveller cross section size;(b)Traveller longitudinal section size
本文選用的鋼絲圈型號分別為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和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其幾何尺寸如表2所示。
表2 鋼絲圈幾何尺寸Tab.2 Traveller's geometry
本文利用SolidWorks軟件根據(jù)表2建立實體模型,鋼絲圈型號為 6903-7/0、FO-7/0、BU-7/0,實體模型如圖3所示。鋼領(lǐng)型號為PG1-4254,邊寬為3.2mm,高度為8mm,鋼絲圈懸空套在鋼領(lǐng)上,鋼絲圈中心位置與鋼領(lǐng)跑道截面中心位置同心,此位置定為鋼絲圈運動的初始位置,如圖4所示。鋼領(lǐng)鋼絲圈材質(zhì)均選擇1023碳鋼板。
圖3 鋼絲圈實體模型Fig.3 Traveller entity model.(a)Traveller of 6903-7/0;(b)Traveller of FO-7/0;(c)Traveller of BU-7/0
圖4 騎跨在鋼領(lǐng)上鋼絲圈Fig.4 Traveller on ring
ADAMS軟件由基本模塊、擴展模塊、接口模塊、專業(yè)領(lǐng)域模塊及工具箱5類模塊組成[8]。用戶不僅可采用通用模塊對一般的機械系統(tǒng)進行仿真,而且可采用專用模塊針對特定工業(yè)應(yīng)用領(lǐng)域的問題進行快速有效的建模與仿真分析。
SolidWorks軟件建立的實體模型中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質(zhì)量為0.0303 g,F(xiàn)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質(zhì)量為0.0331 g,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質(zhì)量為0.0312 g,由于三者質(zhì)量接近,所以鋼絲圈質(zhì)量均取0.03 g。其他仿真參數(shù)設(shè)定為:錠子錠速nr為13000 r/min;全聚紡細紗機前羅拉直徑dr0為0.05 m,羅拉轉(zhuǎn)速nr0為68 r/min;依據(jù)棉纖維與鋼輥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紗線和鋼絲圈間的摩擦因數(shù)取值為0.2;根據(jù)鋼與鋼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選擇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的摩擦因數(shù)取值0.25;鋼領(lǐng)半徑R為0.021 m。
鋼絲圈在鋼領(lǐng)上運行的線速度v為
由式(7)可知,當紗管卷繞半徑rx為15mm時鋼絲圈線速度為28.33 m/s,當紗管卷繞半徑rx為10mm時鋼絲圈線速度為28.21 m/s,因此,假設(shè)紗管卷繞半徑在1 s內(nèi),維持最小紗管卷繞半徑10mm不變時,鋼絲圈仍可運行28.21 m,該距離足夠分析鋼絲圈的運動形態(tài),所以本文只模擬1 s內(nèi)鋼絲圈的運動形態(tài)。由式(1)可知,在1 s內(nèi)紗管卷繞半徑從15mm逐漸減小到14.8mm,變化較小,因此近似認為1 s內(nèi)紗管卷繞半徑不變,取二者平均值為14.9mm。
如圖1所示的空間匯交力系,鋼絲圈受到的離心力Ct與紗線張力T根據(jù)力的分解原理建立x軸、y軸、z軸3個方向的方程得:
將式(1)~(6)代入式(8)~(10)中,根據(jù)實際紡紗條件將仿真參數(shù)代入,運用MatLab軟件進行換算可得3種不同幾何形狀的鋼絲圈在x軸、y軸、z軸3個方向上受力大小,如表3所示。
表3 鋼絲圈受力值Tab.3 Traveller's force N
3.2.1 仿真設(shè)置及結(jié)果
將SolidWorks中建立的3種實體模型分別導(dǎo)入到ADAMS軟件中。
在鋼領(lǐng)上添加固定副,使鋼領(lǐng)固定不動;根據(jù)表3所示數(shù)據(jù)在鋼絲圈的x軸、y軸、z軸分別添加約束力;在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添加接觸力驅(qū)動。設(shè)置仿真時間為1s,步數(shù)為50,進行仿真。仿真過程中鋼絲圈在鋼領(lǐng)上回轉(zhuǎn),某一時刻鋼絲圈運動狀態(tài)如圖5所示。
在ADAMS后處理中生成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接觸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各接觸力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方差如表4所示,各曲線如圖6所示。
3.2.2 結(jié)果分析
圖5 某一時刻仿真結(jié)果Fig.5 Simulation results
表4 接觸力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方差Tab.4 Average,maximum and variance of contact force
從圖5可知,紡紗過程中鋼絲圈在鋼領(lǐng)上表現(xiàn)為三維傾斜狀態(tài),在子午面上外腳下沉,水平面上外角超前和橫切面上整體前傾[9]。鋼絲圈的三維傾斜使得鋼絲圈與鋼領(lǐng)形成單邊接觸,因此鋼絲圈截面形狀對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作用力的影響顯著。
由表4及圖6可知:3種鋼絲圈中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方差最小,紡紗過程中運行平穩(wěn)性最好;平均值最小,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沖擊力小,對相同材質(zhì)與處理工藝的鋼絲圈來說,弓形截面較矩形截面使用壽命更長;最大值最小,紡紗張力突增值較小,紡紗意外斷頭率少。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方差為三者中的中間值,運行平穩(wěn)性較好;平均值較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大,比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小,鋼絲圈使用壽命較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長;最大值較大,易引起紡紗張力突增,嚴重時引起紗線斷頭。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方差最大,三者中運行平穩(wěn)性最差;平均值較大,對鋼領(lǐng)的沖擊力最大,鋼絲圈的使用壽命最短;最大值為三者中的中間值,紡紗意外斷頭率較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小。
綜上所述,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的使用性能最優(yōu),F(xiàn)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雖然與鋼領(lǐng)間沖擊力的最大值較大,但從圖6(b)中可知最大值為突變值,對曲線的整體規(guī)律影響較小,所以綜合各個因素可知,F(xiàn)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的使用性能比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更優(yōu)。
圖6 鋼領(lǐng)與鋼絲圈間受力圖Fig.6 Force between ring and traveler.(a)Force between ring and traveler of 6903-7/0;(b)Force between ring and traveler of FO-7/0;(c)Force between ring and traveler of BU-7/0
從鋼絲圈幾何形態(tài)出發(fā),結(jié)合表2與表4分析可知,BU-7/0型鋼絲圈截面形狀為弓形,與其他2種鋼絲圈相比截面角度最大。在紡紗過程中水平面上超前角的存在易導(dǎo)致鋼絲圈與鋼領(lǐng)單邊磨損,尤其是矩形截面的鋼絲圈最易發(fā)生單側(cè)接觸的“立錐”效應(yīng)[10],從而產(chǎn)生嚴重的幾何楔,弓形截面的鋼絲圈能較好地適應(yīng)鋼絲圈的超前角,因此,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運行平穩(wěn)性好,平均值、峰值較小;FO-7/0型鋼絲圈為矩形截面,三者中截面長度最短,圈高最低,較小的圈高使其重心位置較低,有利于運行的平穩(wěn)性,但短而厚的截面易導(dǎo)致鋼絲圈運行過程中張力突變;6903-7/0型鋼絲圈幾何尺寸的大小為三者中的中間值,重心位置較高,截面形狀為矩形,因此其運行平穩(wěn)性及使用性能較差。
將3種截面形狀的鋼絲圈分別在同一個錠子上進行紡紗實驗,紡制14.58tex純棉紗線,測量紗線的質(zhì)量指標,由于鋼絲圈主要影響紗線的條干與毛羽,所以本文主要對紗線的條干CV值與毛羽指數(shù)H進行測量分析。實驗結(jié)果如表5所示。
由表可知: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的成紗質(zhì)量優(yōu)于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及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的成紗毛羽比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少,但成紗條干比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差,推測其原因,可能由于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在紡紗過程中與鋼領(lǐng)間的碰撞力突增造成的。
表5 成紗質(zhì)量Tab.5 Yarn quality
鋼絲圈運行過程中對鋼領(lǐng)的瞬時沖擊力是導(dǎo)致鋼領(lǐng)鋼絲圈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運用ADAMS軟件對不同型號鋼絲圈進行仿真分析及紡紗驗證得出: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運行過程對鋼領(lǐng)的沖擊力最小,運行平穩(wěn)性好;FO-7/0型厚矩形截面鋼絲圈對鋼領(lǐng)的沖擊力較大,伴隨著力的突變現(xiàn)象出現(xiàn),運行平穩(wěn)性較BU-7/0型弓形截面鋼絲圈差;6903-7/0型薄矩形截面鋼絲圈對鋼領(lǐng)的沖擊力最大,運行平穩(wěn)性最差。
[1]張萬順.環(huán)錠紡紗鋼領(lǐng)、鋼絲圈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性能分析[D].上海:東華大學(xué),2007:13-31.ZHANG Wanshun.Dynamic analysis of ring/traveller system in ring spinning[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07:13 -31.
[2]李東方.紡織用鋼領(lǐng)組織與高性能的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xué),2012:1-9.LI Dongfang.The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extile steel ring[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12:1-9.
[3]賈曉華.紡織鋼領(lǐng)新型拋光工藝及其拋光機理的研究[D].天錫:江南大學(xué),2008:1-7.JIA Xiaohua.Study on new po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textile ring[D].Wuxi:Jiangnan University,2008:1-7.
[4]唐海霞.鋼絲圈表面耐磨耐蝕涂層的理論與試驗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xué),2008:1-10.TANG Haixia.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wear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films for ring traveler[D].Wuxi:Jiangnan University,2008:1 -10.
[5]唐文輝.鋼絲圈傾斜運動的分析與探討[J].紡織器材,1982(3):1 -9.TANG Wenhui.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inclinations of traveller on ring spinning [J].Textile Accessories,1982(3):1-9.
[6]張萬順,吳文英,彭作珍.考慮空氣阻力及哥式慣性力后的氣圈底端張力分析[J].東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7,33(6):729-732.ZHANG Wanshun,WU Wenying,PENG Zuozhen.On the yarn tension of balloon bottom after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air-drag and coriolis force[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7,33(6):729 -732.
[7]趙明俠.基于SolidWorks的盤形凸輪CAD設(shè)計[D].西安:西安工業(yè)大學(xué),2014:27-33.ZHAO Mingxia.The design of disc cam CAD based on SolidWorks [D]. Xi'an: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14:27-33.
[8]陳德民,槐創(chuàng)鋒,張克濤.精通ADAMS2005/2007虛擬樣機技術(shù)[M].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10:2-18.CHEN Demin, HUAI Chuangfeng, ZHANG Ketao.Proficientin ADAMS2005/2007 Virtual Prototype Technology[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10:2-18.
[9]周炳榮.紡紗鋼絲圈對鋼領(lǐng)位置傾斜分析[J].紡織器材,2003,30(3):137 -139.ZHOU Bingrong.Analysis of the traveler inclination on the ring in the spinning performance[J].Textile Accessories,2003,30(3):137 -139.
[10]周炳榮.紡紗氣圈理論[M].上海:東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0:99-111.ZHOU Bingrong. SpinningBalloon Theory [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99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