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 李 娟 王文革
作者單位:250014 武警山東總隊醫(yī)院
?
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危險因素研究
高慧李娟王文革
作者單位:250014 武警山東總隊醫(yī)院
【摘要】目的探討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90例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評估其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結果90例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平均年齡(61±4.8)歲。單因素分析確定了四個因素與腫瘤復發(fā)相關:腹腔積液腫瘤學細胞陽性率,血清CA125,殘留病灶,淋巴結比例。淋巴結比例<0.15,3年無病生存率為90%;淋巴結比例>0.15,3年無病生存率為64%(P=0.011)。多因素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淋巴結比例是腫瘤復發(fā)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淋巴結比例可以預測腫瘤復發(fā)。結論淋巴結比例是Ⅲ期上皮性卵巢癌腫瘤復發(fā)的重要危險因素。
【關鍵詞】Ⅲ期上皮性卵巢癌;復發(fā);危險因素;淋巴結比例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15,30:694~697)
卵巢癌,子宮頸癌以及子宮體癌是女性常見的三種惡性生殖器腫瘤。卵巢癌為婦女第5死亡原因,婦科腫瘤第一死亡原因,僅2007年,美國新發(fā)卵巢癌21 650例,死亡15 520例[1]。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地七省、市調查43,563婦科惡性腫瘤結果顯示卵巢癌為第三位。目前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化療(鉑+泰)或者新輔助化療后再行手術。卵巢上皮性癌各期在初治后總復發(fā)率62%本研究探討與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復發(fā)及生存關系的危險因素[2]?,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研究遵循第7版TNM惡性腫瘤的分期指導原則。研究對象為我院腫瘤科自2008年-2012年收治的行根治術的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0例,年齡56~76歲,平均(61±4.8)歲。納入標準:確診為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已行根治切除手術。術后全程化療至少8個療程;無感染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肝腎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90例Ⅲ期卵巢癌,符合納入標準。平均隨訪時間為58.89個月。手術死亡率為1.1%。腫瘤復發(fā)43例。2例腫瘤復發(fā)于術后3年,85%的病例,復發(fā)出現(xiàn)在術后前兩年內。在研究過程中,8例死亡,包括死于手術的。根據(jù)惡性腫瘤的TNM分類(第7版),F(xiàn)IGO分期:18例ⅢA期,26例ⅢB期和46例ⅢC期。每例至少檢出12個淋巴結(中位數(shù)17.8,范圍5~49)。其中粘液性癌17例,漿液性癌43例,透明細胞癌10例,腺癌20例。高分化20例,中分化25例,低分化45例。所有患者進行腫瘤細胞減滅術。53例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其中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21例。
1.2方法
手術標本固定用10%的中性福爾馬林液。采用傳統(tǒng)方法檢查淋巴結數(shù)量,均檢測到至少12個淋巴結,采用卡諾方案,解決脂肪間隙的淋巴結。石蠟包埋,蘇木精-伊紅染色。
1.3數(shù)據(jù)采集
人口和臨床病理參數(shù)包括:年齡,性別,腫瘤大小,CA125血清水平,體重指數(shù)(BMI),手術類型,腫瘤淋巴結轉移(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好,中等或較差),淋巴管或靜脈浸潤,切除節(jié)點,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淋巴結比例,輔助化療方案及周期和隨訪時間。
1.4隨訪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術后1年內每3個月隨訪一次,第2年每半年隨訪一次,此后1年一次。必要時進行額外隨訪。檢查方法包括血液測試癌胚抗原,腹部X線和超聲檢查。手術后1年,進行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疑似二次復發(fā)時,執(zhí)行其他的影像學檢查。
1.5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ǚ綑z驗用于分類變量組間比較。連續(xù)變量采用t檢驗或Mann-WhitneyU檢驗。應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研究獨立影響結果的變量。只有具備趨勢意義(P<0.20)時,單因素分析進入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評估生存情況,并使用對數(shù)秩比較。進行ROC分析,以找到最好的淋巴結節(jié)點比值。P<0.05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
2結果
2.1腫瘤復發(fā)分析
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4個因素可預測腫瘤復發(fā):腹腔積液腫瘤學細胞陽性率,血清CA125,殘留病灶大小,淋巴結比例。淋巴結比例具有最密切的關聯(lián)性。見表1。應用兩個多因素分析模型進行研究。第一個模型以P<0.20進行單因素分析所有協(xié)變量,結果顯示這些因素都不是一個獨立的預后因素,但淋巴結比例具有危險傾向,見表2。
第二個多因素模型只分析CA125與淋巴結比例的關系。后者是腫瘤復發(fā)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淋巴結比例可以預測腫瘤復發(fā)。
表1 腫瘤復發(fā)單因素分析表
表2 腫瘤復發(fā)多變量分析
2.2組間LNR比較
48例淋巴結比<0.15和42例淋巴結比>0.15。兩個組的特性總結于表3中。淋巴結比<0.15的患者,在36個月的隨訪期間具有較高的無病生存率(90%),見圖1。淋巴結比<0.15也與總體生存率相關,見圖2。
表3 組間LNR比較
圖1 淋巴結比例不同患者的無病生存率
圖2 淋巴結比例不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3討論
惡性腫瘤的TNM分類的目標主要為:幫助臨床醫(yī)生做出治療規(guī)劃;提供一些提示性預后信息,以協(xié)助治療結果的評價;促進治療中心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人類癌癥的研究。自6版起,AJCC和國際抗癌聯(lián)盟在減少Ⅲ期上皮卵巢癌復發(fā)方面不懈努力著。并進一步對Ⅲ期細分[3-4]。
LNR已被提議作為臨床判斷癌癥復發(fā)和預后的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這一因素與腫瘤復發(fā)的密切聯(lián)系[5]。然而,為了將這一成果整合在腫瘤的分期系統(tǒng)中,LNR必須被簡化為臨界值,而不是作為連續(xù)變量進行研究[6]。我們認為,通過ROC分析確定的臨界值,是一種更好的研究方式。之前的兩個研究小組基于不同的結果,評估ROC方法預測三期結腸癌復發(fā)的適用性。Galizia等[7]研究LNR對特異性疾病生存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0.18為臨界值。Greenberg等[8]應用ROC分析總生存期,確定0.13為最佳臨界值。我們的研究是在無病生存率使用此方法的,確定0.18為臨界值。三個獨立的研究,根據(jù)不同的結果卻得出類似的LNR臨界值,因此可以考慮在未來版本的TNM分期中,加入這一檢測工具,使其更加完善。其實,對卵巢癌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臨界值范圍從0.21到0.60不等。這種變化可以通過術前放療程度進行解釋。因此建議患者的淋巴結應提前單獨進行放療。
卵巢上皮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占卵巢腫瘤的50%~70%。由于EOC早期(Ⅰ、Ⅱ期)缺乏典型臨床表觀。70%以上的患者在發(fā)現(xiàn)時已有腹腔內種植,肝實質和/或胸腔、顱內轉移(Ⅲ、Ⅳ期)是導致較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早期診斷率的提高有賴于B超、血清CA125檢測等手段普查[9]。本研究只包括患者的卵巢上皮性腫瘤。根據(jù)患者的淋巴結比分層顯示,患者的LNR≥0.18時,陽性的節(jié)點數(shù)目較高。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免疫系統(tǒng)引起的。因為,患者的淋巴節(jié)點數(shù)目能夠反映,至少部分反映腫瘤和宿主之間的潛在關系。高倫等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腫瘤類型,密度,可能比標準的組織病理學分期方法能更準確地預測一些患者免疫細胞的位置。George等[10]在對結腸癌患者的淋巴節(jié)點和生存率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時,觀察到淋巴細胞浸潤突出的患者具有生存優(yōu)勢。這些患者也往往呈現(xiàn)較高的淋巴結數(shù)。因此,LNR可以作為比轉移性淋巴結數(shù)目更好的預后危險因素,因為它增加了一個新的層面,分期,甚至提供有關腫瘤侵襲性的信息。
總之,腹腔積液腫瘤學細胞陽性率,血清CA125,殘留病灶,淋巴結比例為卵巢上皮癌腫瘤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淋巴結比例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戴紅春,安云婷.家族性卵巢癌 3 例報告〔J〕.實用癌癥雜志,2013,28(3):315-316.
[2]劉萍,郭海榮,王俊飛,等.CD105、Ki67聯(lián)合表達對卵巢上皮癌的臨床意義及與其預后的相關性〔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8):905-907,911.
[3]趙曉艷.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10):792-795.
[4]賀樂奇,申春梅,王龍武,等.上皮性卵巢癌組織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及其相關蛋白的表達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4,21(2):118-121.
[5]盧迎新,高婷,陳艷華,等.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結高轉移細胞和臍靜脈內皮細胞交互和共同培養(yǎng)后細胞特征的變化〔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4,49(7):510-516.
[6]周立香,張虹.Ⅲ 期上皮性卵巢癌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J〕.天津醫(yī)藥,2013,41(1):41-43.
[7]Galizia G,Orditura M,Ferraraccio F,et al.The lymph node ratio is a powerful prognostic factor of node-positive colon cancers undergoing potentially curative surgery〔J〕.World J Surg,2009,33(12):2704-2713.
[8]Greenberg R,Itah R,Ghinea R,et al.Metastatic lymph no-
de ratio (LNR) as a prognostic variabl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resection〔J〕.Tech Coloproctol,2011,15(3):273-279.
[9]景曉剛,王貴吉,裴迎新,等.血清 CA125,HE4 檢測聯(lián)合影像學檢查在卵巢上皮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3(6):644-645.
[10]George S,Primrose J,Talbot R,et al.Will rogers revisited: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survival of 3592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ccording to number of nodes examined by pathologists〔J〕.Br J Cancer,2006,95(7):841-847.
(編輯:吳小紅)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Ⅲ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GAOHui,LIJuan,WANGWenge.ShandongArmedPoliceHospital,Ji'nan,250014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of stage Ⅲ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MethodsClinical data of 90 cases of stage Ⅲ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isk factors were evaluat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9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the mean age was (61±4.8) years.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rate of peritoneal effusions oncology cells,serum CA125,residual disease,and lymph node ratio were associated with tumor recurrence.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0.15,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90%,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0.15,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as 64% (P=0.011).Multivariate model found that lymph node ratio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lymph node ratio can predict tumor recurrence.ConclusionLymph node ratio is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 of stage Ⅲ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Key words】Stage Ⅲ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Recurrence;Risk factors;Lymph node ratio
(收稿日期2014-08-08修回日期 2015-04-07)
中圖分類號:R7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30(2015)05-0694-04
DOI:10.3969/j.issn.1001-5930.2015.05.020
通訊作者: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