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沾化縣下洼鎮(zhèn)中心小學(256803) 韓立國
巧用學具操作 發(fā)展學生思維
山東沾化縣下洼鎮(zhèn)中心小學(256803) 韓立國
學具操作是一種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學習活動,具有直觀形象、易于構建概念表象等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正確、恰當地運用學具操作,能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記憶更加牢固,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及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數學教學 學具操作 思維 發(fā)展 啟發(fā) 激活 促進 培養(yǎng)
學具操作是一種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學習活動,具有直觀形象、易于構建概念表象等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述,使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中,教師巧用學具,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符合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guī)律,既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又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讓學生使用學具——小棒進行以下操作:(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幾根小棒?列式為10÷2=5(根)。(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堆,每堆幾根?列式為10÷5=2(根)。(3)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幾根?還剩幾根?發(fā)現了什么?剩下的小棒每堆還夠分1根嗎?列式為10÷3=3(根)……1(根)。(4)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幾根?還剩幾根?每堆還能再分幾根?列式為10÷4=2(根)……2(根)。然后我引導學生說出分東西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按要求正好分完;一種是按要求分完后還有剩余,剩下的又不夠每份再平均分。這個剩下的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操作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讓概念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余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又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數學教學中,通過學具操作,可以將數字演變、空間圖形以及線段的變化過程等與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把思維過程以“慢鏡頭”的形式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公式,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學具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量出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于是學生產生以下幾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1)6+4+6+4=20(厘米);(2)6+6+4+4=20(厘米);(3)(6+4)×2=20(厘米)。然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歸納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如長+寬+長+寬、長×2+寬×2、(長+寬)×2。這樣教學,既使學生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了長方形周長公式的內涵,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避免了生搬硬套公式的現象,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數學的抽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發(fā)揮學具的作用,在操作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根圓柱長1米,底面直徑為2分米,把它橫切成兩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學生由于受空間想象力的限制,思維會出現暫時的受阻現象,這時教師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將圓柱橫切成兩段,看一看、想一想新增的表面積與圓柱的底面積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新增了兩個圓柱的底面積。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直觀的操作、對比,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在學具操作過程中獲得感性認識時,教師要善于把握住契機,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形成正確的概念,并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在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后,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得出“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的結論,并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梯形的什么?梯形的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關系?求梯形的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這樣,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問”與“答”,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學具操作中思考、分析、綜合,真正理解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又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正確、恰當地運用學具操作,能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記憶更加牢固,既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又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及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責編 藍 天)
G623.5
A
1007-9068(2015)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