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宏
(甘肅省迭部縣白云學校甘肅迭部747400)
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校德育管理創(chuàng)新
任曉宏
(甘肅省迭部縣白云學校甘肅迭部747400)
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學生的人格需求和個性發(fā)展呼喚需要尊重與關注之時,傳統(tǒng)的被管理受監(jiān)督的地位正在動搖,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動范圍日益擴大,面對新課程帶來的挑戰(zhàn),德育如何應對,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適應,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新課程德育管理創(chuàng)新以人為本育人
新課程、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新做法,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德育必須走創(chuàng)新之路,才能走出一番新天地。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yǎng)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德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打好基礎,要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做人的基礎。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確保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F(xiàn)就針對新課程背景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發(fā)展思路與個人的實踐經驗略談個人看法。
1.學校教育
學校領導班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領導核心。學校德育工作是否扎實有效,領導班子的態(tài)度和決心是關鍵。領導班子成員要深入一線,到各班級上德育課,面對面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了解學生思想狀況,掌握第一手材料,為在學校廣泛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依據。[1]
按學校教職工不同的崗位、素質、能力、職責,全員德育對不同的德育主體做好有差異性的德育工作,把教師作為全員德育的主體,班主任作為全員德育的領導者和實施者,把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服務意識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注重搭建平臺,建立長效機制。[2]
學校要經常舉辦道德知識競賽、廣播講座、板報,以及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形成常規(guī),常抓不懈。以此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在參與體驗中提高認識,提高覺悟。
建立校長信箱。學生對學校管理存在的疑惑、對校園建設的意見、對不合理現(xiàn)象的投訴等,都可以通過校長信箱與校長進行溝通,同時通過校園廣播站進行解答,打消學生的各種疑慮。
依托學校特色建設,大力推進養(yǎng)成教育,用書香滋養(yǎng)、用德育、禮儀素養(yǎng)成就謙謙少年。
2.班主任教育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靠班主任的引領,班主任離學生最近,接觸學生最多,給學生的影響最深遠,是德育工作的中堅和骨干,在教師隊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對班級的量化考核也應加入到對班主任期末的考核中。例如我校進行的班級量化考核,把平日學生的表現(xiàn),參與活動的情況,加入到班主任期末總評,優(yōu)獎差罰。同時要加強教師培訓,據了解,有的班主任責任心雖強,但思想感情、工作方法過于生硬,動輒對學生橫加批評,既動氣自傷,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教情緒和逆反心理。針對這種情況,學??梢耘e辦班主任工作的專題培訓。[3]
3.科任教師的教育
科任教師的教學與德育份量一樣重,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德育影響不可忽視。新課程理念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學校必須強化全員育人意識,讓每一個老師既教書又育人,自覺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自主開發(fā)學科的育人功能。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提高學校干部和教師的素質。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通過教育理論學習,舉辦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德育工作者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傳播者和建設者,要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因為,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好壞是學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必須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認真落實《中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樹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在學科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地突出德育滲透?我認為,要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因為人的情感態(tài)度具有溝通、傳遞、感染、分享作用,具有強化、放大、一人得道作用。只有當情感本身得展、提升,德性品質才有最基本的保證。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fā)展的過程,這是傳統(tǒng)德育以學科為本的教學的最大失職。在當前全面推進新課程中,就是要改變教學的學科本位,進行價值本位轉移,在學校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服務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孩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虒W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xiàn)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體現(xiàn)著教師殷切的情意。只有在“心”與“心”的交流碰撞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得到共鳴與升華。
(2)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首先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規(guī)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首先表現(xiàn)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讓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獲得教益應成為學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應讓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成為學校的德育的主要載體。每一項德育活動都離不開生活作背景,事實作基礎。生活化的學生德育就是要把德育還原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適時機的進行教育和感化。如在課堂上談講禮貌不如生活中師生相遇的瞬間指正和教育,在課堂上大講孝順父母不如找那些留守子女進行一次關于親情和學習的座談。德育工作者要做一個善于留心生活、善于提煉生活的人,有機地告訴學生為人處事之道,這樣的效果是顯見的。[4]
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是學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通過多種方式,與家庭溝通,摸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與家庭一起共同解決。只有家庭、社會、學校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各種形式的聯(lián)動體系,學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總之,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是一門藝術性科學。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德育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以新課程的理念來反思現(xiàn)有德育中的弊端,用新課程的理念增強針對性,促進學生主動和諧地發(fā)展。勇于面對挑戰(zhàn),努力探索。為了建設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我們要進一步結合德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讓我們學校的德育環(huán)境一定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一定會“人更美”,讓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和諧”。
[1]《教書育人》2012年第4期
[2]《新課程學習.上》2012年第2期
[3]《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4]《當代教育學》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