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翰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僑香外國語學校)
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很多學校都鼓勵老師嘗試的教學模式。它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推動力,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fā)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改變了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面,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小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性學習,理應充分發(fā)揮“小組”的作用,合理地運用“合作”的手段,真正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下面的篇幅,我在小結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上嘗試過的幾種分組方法的基礎上,談談我對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分組策略的膚淺看法。
策略一:學生被動,教師主動
這是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分組策略。教師根據自己課堂上的觀察,結合班主任老師或其他科任老師的意見,按照教師的意愿和課堂管理的需要直接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由于信息技術課多數情況下是在電腦教室上課的,為保證設備的完好率,教師不但安排好了小組,同時把電腦教室里的座位都安排好了。也有另一種可能,信息技術課上的座位與學生在班級的座位是相同的,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就這么一說:“你們這幾位同學為一個小組,開始活動……”
就這樣,學生成為“最無辜”的小組成員。通過這種分組策略形成的學習小組在課堂活動中,課堂紀律是比較有保證的。畢竟大多數教師在給學生分組和安排座位時考慮的要素大多是如何能讓學生動靜結合?怎樣可以男生女生搭配合理?怎樣才不會讓課堂混亂?
雖然課堂紀律比較好,但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的積極性卻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在分組這個過程中是被動的,讓小組合作如何進行下去?還有可能因為信息技術課一周才有一節(jié)課,信息技術老師因缺乏對學生的深入了解而導致把班上的“死對頭”安排到同一學習小組。這種情況下,別說合作積極性了,學生能否就座都是問題了。
策略二:學生主動,教師被動
與策略一的教師包辦相反,應用該策略分組時,教師不發(fā)表看法,小組成員與位置完全由學生來商定。這里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課堂座位就按小組來定,從一上課就按照學生自己安排的位置來坐。另一種情況是電腦教室座位是按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座位來坐的,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離開原來的座位,按他們的意愿組合成臨時(或固定)小組,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學生又回到原來的座位上。
這兩種情況,課堂紀律都會打折扣,因為學生在選擇小組成員時考慮得最多的因素是我跟誰比較合得來?電腦教室的哪個位置有利于我們在課堂上做小動作而不被老師發(fā)現?在這兩個主導因素影響下分出來的學習小組,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會很強,畢竟學生都還是孩子,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不管合作的內容是什么他們都很愿意。
策略三:學生和教師均半主動半被動
運用該策略分學習小組時,不僅單純地分小組,還需要在小組(4~8 人)的基礎上細分小小組(2~4 人)。學生掌握小小組成員構成的全部主動性。教師則根據課堂管理需要、男生女生搭配問題等因素,把兩個小小組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安排在電腦教室的固定座位上。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獎勵加分均以小組為單位,而所有的懲罰扣分機制則均以小小組為單位來計算。
因為小小組是由學生自由組合的,難免會出現全男生、全女生組,也可預先知道學生會以自己的標準如和我比較要好,我們比較合得來等來選擇組員,所以教師用人數限制(2~4 人)和小組組合來平衡性別和小組差異。而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最初對兩個小小組的組合會有抵制心理,但在“小組加分,小小組扣分”這樣的獎懲機制下,還是比較容易接受另一個小小組和自己的小小組合為一個小組的。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由于小小組是自由組合的,課堂紀律偶爾會被影響,但因為有兩個小小組在一起相互制約著,效果要比策略二中完全自己組合的小組要好得多。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按小小組進行活動,學生主動性很強,有些班級都出現同一個小組內兩個小小組相互競賽的勢頭。
以上是我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分組策略的一些粗淺看法與體會。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要不斷研究、運用、反思、改進,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朱建英.對小班分組教學的理論探討[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