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
(包頭市青山區(qū)趙家營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30)
"學以致用"
——小學科學教學的終極目標
蔡宇
(包頭市青山區(qū)趙家營小學 內蒙古包頭 014030)
真正的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應該變成生活中的智慧。"學而不用,學來何用?"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能夠在日常成活中用到,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沒用,也就沒有學習動力了。"學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下面我針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學以致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以致用 小學科學 知識 智慧
小學科學教材編寫是遵循了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級深入,內容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為出發(fā)點不斷探索、總結科學概念,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意識。
教材確實有它獨到的優(yōu)勢。但是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學習了科學知識,但在很多時候還不能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不能真正地把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就如何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積極運用到生活中去,如何使學生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現(xiàn)在的學生很“忙”。學習壓力大,課業(yè)負擔重,課余生活簡單、枯燥,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非常少,使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非常有限,很多東西都是從課本上、電視上、網(wǎng)絡上獲得的,但是電視、網(wǎng)絡又不能代替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雖然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設備,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那些東西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看得見,摸不見。那么教師不如改變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把學生不知道或者不懂的事物換成他們見過的事物,效果會更好。
例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年級下冊《油菜花開了》。油菜花雖然分布地域很廣,但是包頭地區(qū)非常少見,住在城市里的人就更難看到了。講這節(jié)課的時候,學生問我什么是油菜花?我又是板畫、又是描述、又是出示圖片,用了很多方法學生總算是懂了??墒沁@節(jié)課的重點不是認識油菜花,而是通過油菜花認識什么花是完全花,結果介紹油菜花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
當時我就想,為什么不能用學生見過,熟悉的花來講解呢?換一個班的時候,我就不講油菜花了,我用的是桃花。每年春天到了,城市里到處都開桃花,有些學生還會摘幾朵壓在書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觀察和理解什么是完全花了。再遇到其他花朵時,與桃花比較就能判斷是完全花還是不完全花了。
課本內容有時候點到為止,讓學生聽得非常不解渴,就會覺得沒有意思。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下冊《電》的時候,書中講到了電的危害,學生也知道老師和家長反復強調不要亂用“電”,不能觸“電”。但是不夠深入,學生還是感覺不到“電”到底哪里危險。
現(xiàn)在的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電”,大到家用電器,小到手機玩具。學生每天都在和“電”打交道??墒钦嬲离娏魇窃趺催\作的幾乎沒有,學生只知道兩種情況:一、沒“電”了,二、壞了。換了電池還不行,那就是壞了,就扔了,也不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實際上課本上有關于電路的知識。完整的電路是由導線、用電器、電池、開關組成的。電池只是電路中的一個部分,電器出現(xiàn)問題還可能是導線斷了、用電器壞了、開關壞了……。如果老師講完電路以后,專門的找到一個壞了的玩具讓學生進行研究,從完整的電路的角度研究玩具為什么不動,學生就會更容易記住課本上的內容。平時玩具壞了,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維修,會覺得拆裝玩具比玩玩具更有意思。
知識是要轉變成智慧的,智慧是要用來解決問題的。理論知識講的再多,沒辦法應用到生活中去,還是白學。
六年級上冊的《工具和機械》單元中,講了杠桿、輪軸、滑輪、斜面四種簡單機械的工作原理。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這四種簡單機械的構成、優(yōu)點、缺點以及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但是學生卻不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例如剪刀是常見的杠桿類工具,怎么使用剪刀省力、怎么使用費力,憑空想象讓學生去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每人發(fā)一把剪刀,自己動手剪東西,學生很快就能明白怎么剪省力,怎么剪費力了。還比如,樓梯屬于斜面,每天上下樓不會覺得樓梯是省力的工具,等到爬一次豎直的梯子學生就會有所感悟,斜面還是很省力的。所以直到給學生一些工具去體驗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什么是簡單機械和怎樣選擇合適的工具才能更省力、更有效。
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信息量是很大的,每天通過電視、電腦、手機、報紙等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與學生相關的信息比如交通、天氣、食品、安全等等,這些方面都會對學生在有意無意間產生影響,也會使學生了解很多事情。這時候老師只要用心地把一些社會問題穿插到課本內容里來,學生就會更有興趣聽。我本人比較喜歡看新聞,總會把新聞中提到的事件記在腦子里,遇到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就會與學生一起探討。每次探討時學生的興趣都很高。
比如我們國家“遼寧號”航母下水,在講解五年級下冊《沉浮》時就與學生討論那么大的一塊鐵家伙放在水中為什么不沉?講解四年級上冊《天氣》的時候就會與天氣預報相結合,讓學生簡單了解天氣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尤其講到四年級上冊《食物》時,我在每個班都用了三節(jié)課的時間講食物的營養(yǎng),食物的安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因為那段時間新聞里經(jīng)常提到營養(yǎng)不良、違規(guī)添加食品添加劑、添加工業(yè)原料、瘦肉精、三聚氰胺、蘇丹紅等等,學校也在大力宣傳食品衛(wèi)生知識,拒絕零食、拒絕三無產品等。結合這種氛圍,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把聽到的、看到的、上網(wǎng)收集到的有關內容拿來一起探討。這樣一來,不僅課堂氣氛活躍,更讓學生自發(fā)形成抵制零食、健康飲食的生活習慣。使我覺得耽誤三節(jié)課的時間就講一個內容也是十分值得的。
學校學習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課本直接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不用自己苦苦探索實踐,一年就可能學完科學家用一輩子研究出來的成果。但是要值得思考的是:學到的只是經(jīng)驗,不是經(jīng)歷,學到不等于做到。學到的知識要轉化成生活中的智慧,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用智慧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和終極目標。
[1]《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2014修訂稿
[2]小學《科學》教科版
[3]《小學科學教師用書》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