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關鍵詞】 初中語文;傳統(tǒng)文化;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90—01
一、再現(xiàn)歷史輝煌,點燃學生的愛國之情
初中語文課本中安排了許多介紹我國歷史文明與奇跡的文章,如《三峽》《黃山記》《錢塘江觀潮》等一些課文。學習這類文章,我們不能將教學的重點僅僅放在理解字詞句上,這樣似乎違背了編者的意圖。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勞動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結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如果讓學生單從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許多困難。所以學習這類課文時,老師和學生都需要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歷史背景,有條件的則可以利用網(wǎng)絡、背投,直觀地顯示場景、畫面,讓學生知道三峽、黃山、錢塘江潮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本,也擴展了視野,了解到了與之相關的更豐富的內容,這樣不但把課堂與課外結合了起來,也把教材和歷史有機聯(lián)系了起來,從而使青少年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激發(fā)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愛國感情在學習中自然地得到培養(yǎng)和強化。
二、走進民俗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之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樣性,課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反映地方風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圖序》《桃園與沅洲》等一些課文。這些課文只是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編排在教材中,其實僅僅是為了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學這類課文時,老師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處,而是引導學生去了解各個地方的文化、生活、特產(chǎn)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從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內涵,使學生真正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記得我在教學《桃園與沅洲》《敕勒歌》兩文時,提前準備了許多有關沅州、草原風光的圖片資料,課前布置學生也要查閱資料。課堂上,學完課文,師生共同交流了各種資料,使學生了解了大量有關沅州、草原的知識,產(chǎn)生了游覽的欲望。在學完課文后,我還專門設計了一堂“熱愛家鄉(xiāng)”的綜合實踐課。學生通過當?shù)孛袼孜幕耐诰?,了解到霍去病將軍的故事,知道了家鄉(xiāng)“酒泉”的來歷;通過家鄉(xiāng)風景圖片及特產(chǎn)的展示,感受了家鄉(xiāng)的魅力;通過“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古詩詞的吟誦,知道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曾經(jīng)孕育的燦爛文化;通過導游解說詞、廣告詞的設計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宣傳家鄉(xiāng)的欲望……這一活動的開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感悟詩詞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審美情趣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歷經(jīng)幾千年歲月的淘洗,愈加璀璨。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fā)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fā)生機。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人文精神歸根到底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而中國古典詩詞就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種追求。如《觀刈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詞就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愛,對人民疾苦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望月》之類的詩作,則使學生體會到了友情、親情的珍貴。還有一些寫景的名詩,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浪淘沙·北戴河》等佳作,使學生認識了大自然的博大,感受到了萬物的奧秘,頓悟了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誦讀,幫助學生建構古典詩歌中的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中走近詩人,體驗詩人的情感,進入詩人的思想世界,感受詩人的人格美和智慧美,了解我們民族不變的精魂。我在教學《漁家傲》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詞是古代一種用來配樂吟唱的歌曲,激發(fā)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我即興演唱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并讓學生即興配樂,演唱詩詞,學生情緒高漲,氣氛熱烈,還將以前學過的一些詞拿來填曲演唱,一展風采。當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方法很多,我們可以經(jīng)常開展一些詩詞朗誦會、配樂誦讀、改寫小故事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達到熟讀成誦、深入詩境,升華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