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恥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王曉廣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恥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為重要的道德化育功能。它通過引導和矯正道德主體對榮恥的價值認知和評價,規(guī)范、制約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選擇。當今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恥感文化,對于加強國民德性涵育、民族精神提升、文明風尚營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新時期恥感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坐標和實踐準則,推進恥感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關(guān)鍵詞]恥感文化;道德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社會風尚
[中圖分類號]B82-052[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8-29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黑龍江文化品牌培育研究”(14B060)
[作者簡介]周全(1963-),男,遼寧遼陽人,研究員,從事地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
恥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恥感倫理不僅對個人立身修德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養(yǎng)成和民族精神的涵育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當下,恥感文化仍然是我們塑造和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道德力量,仍然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和弘揚的寶貴倫理資源。
一、“恥感文化”釋義
作為一個學術(shù)用語,“恥感文化”是二戰(zhàn)時期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率先提出的。她在《菊與刀》一書中把世界文化劃分為兩大類型,即以恥為基調(diào)的東方文化和以罪為基調(diào)的西方文化,并將日本文化歸為“恥感文化”類型,以區(qū)別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模式。盡管該書是以日本文化為范型來界定恥感文化的,但事實上在以恥感文化為特征的東方文化中,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的孕育和發(fā)展更具典型性特征。正如日本學者森三樹三郎所說:“從實際情況看,與日本相比較,中國‘恥的文化’傾向更強一些,‘恥的文化’的真正發(fā)源地是在中國”[1]。知恥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視為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和基本倫理規(guī)范。早自殷周時起,道德恥感作為一種倫理文化就開始孕育和萌發(fā)。無論是《尚書》“伊尹放太甲”的典故還是《周禮》“恥諸嘉石”之說,都表明殷周時期的人們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恥感所具有的向善遠惡的道德功能,并將其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安邦的有效手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更是把知恥、有恥、遠恥視為其倫理精神的核心價值,使恥感文化得到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傳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充分印證了恥感文化在國民的德性修養(yǎng)、社會交往及國家治理等多方面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恥感不僅是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基本原素,而且是倫理精神的原色,尤其在中國道德哲學傳統(tǒng)中,恥感幾乎具有與倫理道德的文化生命同在的意義?!盵2]
那么,究竟何謂“恥感文化”?如何認識其道德功能?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厘清“文化”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梢哉f,文化無疑是最為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自19世紀以來,學者們圍繞“文化”概念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形成了眾多觀點。有學者統(tǒng)計,僅自1871年到1951年出現(xiàn)過的有關(guān)文化的定義就達164種之多[3]。盡管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具體理解存在諸多分歧,但從最一般意義上將之視為與自然存在相區(qū)別的人類活動及其結(jié)果,這一點基本還是能夠取得共識的。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概念大體包括三大要素:符號、意義和價值觀;規(guī)范;物質(zhì)文化。[4]相應地,文化結(jié)構(gòu)也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觀念形態(tài)文化、制度形態(tài)文化及物質(zhì)形態(tài)文化。這三個層次還可以籠統(tǒng)地劃分為物質(zhì)形態(tài)文化和精神形態(tài)文化兩大領域,其中精神形態(tài)文化即為狹義的“文化”,通常包括人們的認知、評價、信仰、習俗等社會心理,以及哲學、藝術(shù)、道德、宗教、法律等較高形式的思想理論體系。
按照以上對“文化”概念的一般性理解,可將“恥感文化”定義為: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交往中基于道德恥感所形成的群體性觀念、行為模式及制度規(guī)范等文化整體。首先,從內(nèi)容上看,恥感文化不僅包括人們趨榮避恥的社會心理、行為選擇,還包括有關(guān)榮恥的評價規(guī)范、原則和制度,以及具有表征、傳遞和矯正社會榮恥觀念的物質(zhì)載體、組織和設施等三個不同部分。其次,從結(jié)構(gòu)層次看,對榮恥現(xiàn)象的認知、判斷、評價、心態(tài)、思想等一系列觀念文化處于恥感文化的核心層次,是道德主體行為選擇的內(nèi)在決定因素,其作用更為深刻和持久。而有關(guān)恥感道德的規(guī)范、制度、組織及設施等文化形態(tài)則是觀念性恥感文化的外化形式,對道德主體的行為起到外在的約束、矯正和強制作用。最后,從特征上看,恥感文化具有普遍性、群體性。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恥感觀念和行為模式并不成為恥感文化,有關(guān)榮恥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得到群體性認同和普遍遵守時才會成為文化的存在。因而,一旦社會構(gòu)建起這種普遍性、群體性的恥感文化,趨榮避恥就會轉(zhuǎn)化為每一個群體成員內(nèi)心的道德自覺,從而深刻影響他們的行為。
二、恥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歷史積淀和傳承,無時不在浸潤和影響著人的生活世界。一方面,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使文化成為其當然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樣態(tài);另一方面,文化反過來也塑造了人本身,使人的存在成為文化的存在。恥感文化作為倫理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廣泛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世界,對人的德行養(yǎng)成起著重要的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傮w看來,恥感文化的道德功能是通過道德認知、道德評判和道德選擇這三個依次遞進的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的。
1.恥感文化的道德認知功能
道德認知是人的道德活動的發(fā)端,是道德評判和行為選擇的前提和基礎,是道德主體“對客觀存在的道德現(xiàn)象、道德關(guān)系及處理這種關(guān)系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認識”[5]。恥感文化的道德認知功能,就是通過人們對“恥”的現(xiàn)象、內(nèi)涵及評價標準和原則等問題的認識來實現(xiàn)的,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恥”與“榮”的內(nèi)涵和判斷標準的認知。從主觀層面看,“恥”是人們因其行為與社會道德相背離而產(chǎn)生的痛苦、羞愧的心理體驗,“榮”則是因遵行道德規(guī)范要求而形成的被認可、被褒揚和受尊敬的心理感受。有恥、知恥是人類所具有的基本道德情感和行為操守,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道德價值體系構(gòu)成中,“恥”與“榮”的道德價值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地位,二者的分野也是借以判斷其他道德價值性質(zhì)的基本坐標和尺度。因此,只有準確把握“榮”“恥”的界限,才能對是非、善惡、好壞等進行明確的判斷,才能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哪些是被社會認可和褒揚的,哪些是為人所恥的。二是對“恥”的行為和現(xiàn)象的社會評價原則和評價機制的認知和把握。如,人們對可恥行為所抱有的基本態(tài)度、普遍的社會心理是什么,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榮恥的評判尺度和原則是什么,社會對可恥行為加以責罰和貶抑的標準、方式和方法是什么。三是對可恥行為后果的預測和認知。也就是行為主體充分認識,自己一旦做出可恥行為,會招致什么樣的社會評價、帶來什么樣的社會后果,從而會對個人的人格、名譽及可期望的價值利益造成什么損害。
2.恥感文化的道德評判功能
道德評判是道德主體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對對象事物和行為的道德屬性及后果所進行的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和評價活動,是影響道德主體價值定向和行為選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說對“恥”的道德認知還主要限于感性直觀和事實認識階段的話,那么對“恥”的道德評判則進入到了價值分析和評價的層面,是在既有的道德認知基礎上作出理性評判和價值取舍。
首先,以“恥”為度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是非、好壞、善惡、美丑的道德判斷??梢詳嘌裕阂磺姓虻膬r值判斷都會讓人內(nèi)心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體驗,人的道德本質(zhì)和人格尊嚴也會得到充分確證;反之,一切負向的價值判斷都會使行為主體產(chǎn)生羞恥、厭惡的心理感受,貶損其作為人的人格尊嚴和道德善性,并使其受到社會和他人的譴責。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為什么人們對同一種現(xiàn)象或行為會形成不同的道德價值判斷,或是對不同的社會現(xiàn)象和行為進行相同的道德價值取舍呢?究其原因,無非支配人們進行道德判斷的價值標準不同。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認為,道德評判的標準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及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所不同,而且這個標準會隨著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沒有抽象的、絕對的道德評價標準。但同時,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缺少普遍的價值認同和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因為這是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維系民族團結(jié)、保障社會系統(tǒng)正常運轉(zhuǎn)的共同血脈和紐帶。通常而言,在一定歷史階段往往由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道德評價的基本標準和尺度,這種主流價值觀的確立對于一個社會形成普遍的價值認同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下中國尤為重要的,就是在社會群體中廣泛和深入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活動,有效抵制非主流價值觀對公共道德和社會共同理想的干擾和破壞。
其次,對榮恥價值判斷的結(jié)果作出道德評議,即對善的行為給予肯定、贊揚和褒獎,對恥的行為進行否定、譴責和鄙棄。一方面,人們通過內(nèi)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雙重批判促使揚榮抑恥的價值評價內(nèi)化為自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面對錯綜復雜的道德現(xiàn)象時就能夠作出理性的評判和選擇。一旦這種評判和選擇成為習慣性行為,就會固化為一種穩(wěn)定的判斷邏輯和認知范式,從而提升個體的道德判斷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和保全“面子”是中國人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6],這是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多數(shù)學者普遍認可的一個事實,魯迅先生甚至將“面子”視為“中國人精神的綱領”[7]加以反思和批判。從積極意義看,“面子”的本質(zhì)就是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即便在當今社會,講“面子”、愛“面子”仍然是國人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沒“面子”或丟“面子”往往被看作恥辱的、不能容忍的。在這種價值取向下,人們尤為注重社會對自己的尊嚴和名譽的評價,對榮恥的道德評價能夠在社會中形成一種強大的道德批判力,每個人的道德行為都將接受社會輿論的審判和裁決。這就促使人們?yōu)榱司S護和保全作為人的尊嚴和名譽的“面子”而自覺激發(fā)內(nèi)心的榮辱感和責任意識,努力趨榮避恥、棄惡揚善。
3.恥感文化的道德選擇功能
“道德選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選擇,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根據(jù)某種道德標準在不同的價值準則或善惡沖突之間所做的自覺自愿的抉擇?!盵8]廣義上,道德選擇不僅包括道德行為選擇,還包含道德意識選擇,涉及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其中道德行為的選擇是人的道德活動的核心和最終歸宿,也是人的道德信仰和道德價值觀的實現(xiàn)過程。恥感文化不僅向內(nèi)要求人慎獨內(nèi)省、行己有恥,而且向外要求人改過遷善、見賢思齊,通過影響和制約人們的道德行為選擇使人趨于至善。
首先,恥感文化對人們的道德選擇具有預測和指引作用。人是一種理性的、道德的動物,其各種行為都是在一定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發(fā)動下進行的。人們在道德恥感的認知和評判的基礎上,可以充分預測某一行為的道德價值和后果,即這種行為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榮還是恥、是公眾輿論所褒揚和鼓勵的還是被譴責和鄙棄的,選擇這樣的行為將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招致社會及他人什么樣的評價,從而對是非、善惡、榮恥有足夠的分析和預測能力。在作出這樣的權(quán)衡和評判之后,人們就可以合理地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樣做、不怎樣做,從而趨榮避恥、向善遠惡。
其次,恥感文化對人們的行為選擇還起到教育和強制作用。當?shù)赖轮黧w的行為選擇完成之后,其行為的動機、方式、過程和結(jié)果等都將在道德恥感的價值尺度上受到自我檢討和社會評價。一方面,道德主體的行為選擇如果出自善良動機并有利于他人及社會,就會受到社會的認可和鼓勵,不僅使這一行為選擇模式得到進一步強化,還會對他人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行為人一旦做出了不道德的可恥行為,危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就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貶損。不僅行為人會心生恥感和自責,而且其聲譽、尊嚴也會受到貶損甚至懲罰和制裁;同時,對行為人非道德行為的懲罰還會促使他人防微杜漸,矯正和避免類似的有違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
三、倡行恥感文化的當代價值
當代中國正處于轉(zhuǎn)型期,劇烈的社會變遷加劇了價值觀的多元分化,社會基本道德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價值紊亂和道德失范現(xiàn)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中的部分人恥感意識淡化、是非觀念混淆,對基本倫理準則和道德尺度的認知出現(xiàn)扭曲、錯位。因此,當前必須加強民眾恥感意識的培育,大力推進恥感文化建設,充分發(fā)揮恥感文化的道德教化和矯正功能,這對于加強個人德行修養(yǎng)、提升國民精神、營造積極的社會風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知恥向善,立德樹人
恥感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的道德恥感意識,對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起著重要的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作用。本尼迪克特認為“真正的恥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靠罪惡感在內(nèi)心的反應來做善行”[9]。但實際上,處于恥感文化中的社會群體,其道德行為的選擇并非僅僅依靠外部強制力來實現(xiàn),內(nèi)心的道德自省和自律也是促使其遵守社會道德的重要原因。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約束力量,道德恥感促使人們依據(jù)“恥”的維度進行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從而知恥改過而趨善,遠恥向榮而棄恥行。這種趨榮避恥的道德意識從本質(zhì)上看不僅是道德主體對其自身善本質(zhì)的自覺觀照,更是對其德性人格的自我確認。
應該說,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diào)恥感對人的德化作用。儒家倫理將有恥視為士之理想人格的基本特質(zhì),將羞惡之心看作義之根本所在。孟子曾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盵10]羞恥之心,人皆有之,為人性使然。對于任何人而言,羞恥之心、向善之情都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也是立身行事之本。一個人如果連榮辱都分辨不清,那是最大的恥辱。人只有知恥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夠改過遷善、見賢思齊,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恥感文化對個人德行修養(yǎng)的價值就在于喚醒人內(nèi)心對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具有強烈恥感意識的有德性的人。
2.涵育國民德性,提升民族精神
所謂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交往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整體利益和基本價值取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性和民族氣質(zhì)的總和。一個民族倘若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時代,面對世界范圍內(nèi)的各種文化沖突和激蕩,我們更應大力提升和弘揚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民族精神的提升和弘揚,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國民素質(zhì),塑造高尚的國民德性。在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中,恥感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對民族精神的培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基于不同的階級地位和利益訴求對恥感文化的核心價值理解各有不同,但在一定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恥感價值觀卻普遍影響著整個社會群體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立場,對塑造國民性格、培育民族精神,進而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曾說:“羞恥已經(jīng)是一種革命……羞恥是一種內(nèi)向的憤怒。如果整個民族真正感到了羞恥,它就會像一頭蜷身縮爪、準備向前撲去的獅子?!盵11]德國哲學家舍勒則指出:“羞感的明顯衰減絕不像人們膚淺斷言的那樣是更高級和上升的文化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是種族退化的一種確鑿的心靈標志?!盵12]在中國歷史上,每當情勢發(fā)生巨變,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guān)頭,“知恥而勇”的道德自省就會轉(zhuǎn)化為無數(shù)中華兒女奮起抗爭、保家衛(wèi)國和爭取民族獨立自強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屢遭列強侵略,蒙受了巨大的民族恥辱,因此,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雪國恥而前赴后繼英勇斗爭,最終贏得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jié)一致共御外辱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個民族理應弘揚這種恥感道德,保持高尚的國民品性和民族精神。我們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靠的就是這種自強奮進的民族精神,它是中華崛起的強大精神脊梁。
3.淳化社會風尚,構(gòu)筑社會文明
社會風尚是“社會廣大成員的精神面貌的總體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他們的趣味、情感、觀念、風俗、習慣,是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等狀況的綜合反映,是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一種表現(xiàn)”[13]。社會風尚的好壞關(guān)系到民族興衰和國家命運,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對于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guān)重要。
“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盵14]社會風尚的培育關(guān)鍵在于形成知榮明恥的普遍文化氛圍。只有知榮明恥,才能是非分明、道德高尚,促進社會安定有序;反之,則會是非混淆、善惡不分、道德失范,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如前所述,由于中國社會尚處于轉(zhuǎn)型期,價值觀的多元分化造成人們基本道德認知的分歧和混亂,“無恥化”或“去恥化”已經(jīng)成為當前我國道德領域一個突出的問題。社會中不知恥、不覺恥、不遠恥的行為時有出現(xiàn),甚至個別人對基本道德價值的判斷出現(xiàn)嚴重的混亂和錯位,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道德他律的這一外在約束機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公眾的道德批判力被極大地削弱。如,有些人越來越習慣于給予可恥行為以更大限度的諒解和包容,甚至將某些可恥行為和現(xiàn)象看成是十分榮耀或令人嫉羨的事情。如果任由這種不良的心理傾向蔓延擴張,就會形成腐壞的社會風氣,而這種腐壞的社會風氣反過來又會加劇和固化人們“去恥化”的道德價值觀。這些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guān)注和警惕。
恩格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15]。可以說,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需要一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它是凝聚社會共識、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治理不可缺少的道德力量?!叭绻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所依,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盵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和凝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核,既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傳承,又體現(xiàn)了當今時代所賦予的嶄新內(nèi)涵,為恥感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坐標。我們在新的時期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當代中國恥感文化建設,充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的道德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文明風尚。
[參考文獻]
[1][日]森三樹三郎.名與恥的文化——中國、日本、歐洲文化比較研究[J].王順洪,譯.中國文化研究,1995,(2):119.
[2]樊浩.恥感與道德體系[J].道德與文明,2007,(2):23.
[3]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
[4][美]波普諾 D.社會學(上)[M].劉云德,王戈,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37.
[5]宋希仁.倫理學大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033.
[6][美]明恩溥.中國人的德行[M].杜穎達,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2:1-3.
[7]魯迅.且介亭雜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120.
[8]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44.
[9][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02.
[10]孟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25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
[12][德]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羅悌倫,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51.
[13]康紹邦,胡爾湖.新編社會主義辭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07.
[1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317.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1.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責任編輯:余明全〕
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