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平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
尤爾根·哈貝馬斯是當代德國乃至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一生致力于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及對其解決之道進行研究,并以此建立了有自己獨到見解的交往行為理論體系。在其交往行為理論中,哈貝馬斯通過其依靠理性建立的規(guī)則世界和以人性和人的交往行為為基礎的“生活世界(life-world)”的劃分,指出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異化,并力求通過建立一套交往行為的普適性規(guī)則,以克服這種異化,使人類社會實現對“生活世界”的回歸?!?〕哈貝馬斯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交往異化理論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當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哈貝馬斯的異化理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其對資本主義存在的異化危機的論述不僅能夠進一步加深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矛盾的認識,而且對轉型期的中國有著很現實的警醒作用。但是,哈貝馬斯對異化危機的解決之道中所包含的階級調和以及普世主義的思想,卻可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對哈貝馬斯的異化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可以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轉型期中國應當選擇的道路。
哈貝馬斯異化理論中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其根本原因是現代社會對理性的追逐,從而使需要溝通取得共識的公共領域轉型為冰冷的國家機關和市場體系為代表的規(guī)則所主導的場所,作為個體人的利益被忽視,最終形成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對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其正在推行的現代化進程,某種意義上就是對理性的追求,并且正在重復哈貝馬斯所描述的理性導致的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入侵的過程。現代中國存在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中得到解釋,以下分別從經濟、社會和體制轉型三方面導致的問題對其意義進行具體分析。
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實際上是追求市場化和經濟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化過程,因此,以經濟利益而不是人們的幸福成為判斷成敗的最高標準,從而產生哈貝馬斯所謂的以市場經濟規(guī)律為導向的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諸如盲目的“GDP至上主義”,它是以理性的科學數字作為判斷政績標準的必然結果,由于經濟發(fā)展需要所形成的經濟利益至上的理性,必然導致對最能體現經濟發(fā)展的GDP數值的追求?!癎DP至上主義”保證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目的實現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理性所忽視的傳統價值的流失,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受到沖擊甚至破壞,從根本上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逐利的交往行為滋生了拜金主義,經濟轉型產生的經濟利益至上的理性標準致使人的交往行為不是以取得協調共識為目的,而是以是否能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作為衡量標準,從而直接造成傳統道德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為目的的感情至上的交往標準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進而出現符合經濟理性標準的拜金主義,直接導致了現代中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和各種唯利是圖的不和諧因素的出現?!?〕再者就是逐漸顯現的生態(tài)危機,國家在轉型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性追求中,追逐經濟利益的理性主體如企業(yè)等必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濫墾濫伐、過量排污等明顯都同其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追求相一致,因此傳統道德要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被拋之腦后,從而造成現在中國不得不面臨的土壤沙漠化、天氣災難化、空氣霧霾化等各種生態(tài)危機的惡果。〔4〕
在經濟轉型的同時,中國也開始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在此過程中,由于人們對哈貝馬斯所謂的“交往行為”的忽視,從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諸如,信任危機、對西方社會的盲目崇拜等現象。目前來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是信任危機,其最極端的例子是見義勇為的行為成為他人敲詐的對象,導致現在幫助他人都必須冒著被告上法庭的風險。信任危機產生的根源可以依據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得到解釋,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交往行為”被不合理的“戲劇行為”取代所造成的。為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目的,很多人將傳統道德拋之腦后,以“戲劇行為”向他人傳達錯誤的信息,通過誘人上當從而使自己獲利?!?〕最終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忌,信任危機日益深重。與我國相比,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先一步達成現代化理性目標,其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必然會被某些追逐現代理性的中國人所追捧,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程度。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將社會發(fā)達程度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對發(fā)達社會的各種信息進行選擇性接收時,所獲信息嚴重失真,隱性遮蔽了發(fā)達社會的缺點和內在矛盾。如此對西方社會盲目的崇拜,其結果會使中國固有的優(yōu)良傳統丟失,逐漸喪失中國自身具有的特色和優(yōu)勢。
與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相配套的是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政治體制的轉型。按照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這一轉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為了達成現代化的理性目的而使相應的國家機關和市場管理體系等完全為現代化的理性目標服務,因為缺少相應的合理的“交往行為”的溝通和協調,從而不能取得相應的共識而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為了完成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的構建,國家體制的改革往往僅從最大化市場利益的理性角度出發(fā),在國家管理機關和具體操作程序上以提高經濟效益作為最高目標,可能忽視交往中普通民眾的利益,如地方官僚主義造成的腐敗問題,還有為了保證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的利益出現的野蠻拆遷屢見報端?!霸隗w制轉型過程中的這種純粹追求經濟效益的理性行為必然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6〕其中之一就是對社會主義道路存有疑慮。中國在發(fā)達程度上同西方國家的差距,這一點不容回避。很多人在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產生錯誤的認知,會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理性要求,因此要求在體制改革中不惜代價全力推進私有化,以最大程度達成效益最大化的理性要求?!?〕這些人根本不與普通民眾進行任何哈貝馬斯所謂的“交往行為”,因此意識不到公有制經濟事實上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利益,而以單純的經濟效益為體制改革的目標,從而對以公有制為主的社會主義道路產生種種疑慮。
“異化(Alienation,Entfremdung)指某物通過自己的活動而與某種曾屬于它的他物分離,以致于這個他物成為自足的并于本來擁有他的某物相對立的一種狀態(tài)?!薄?〕異化不只是一個人類學的概念,在政治哲學中也有著強烈的隱含意義。從異化的角度對資本主義世界存在的危機進行分析,是現代哲學對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各種現實問題進行解釋的主要路徑之一。哈貝馬斯的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入侵而導致的交往異化理論,是繼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和韋伯理性異化理論之后又一產生很大影響的系統異化理論。
哈貝馬斯異化理論產生的基礎是其交往行為理論。對哈貝馬斯來說,交往行為(communicative action)是一種獨特的和極為重要的社會互動類型。這種互動試圖通過論辯過程來達到相互理解。在這種交往行為中,參與者在對所處情形具有一個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協調他們各自的計劃,并要求所有相關者都認可這種協調。交往行為追求共通一致而非私人優(yōu)勢:參與者并不單單以有利于自己利益和計劃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行為。交往行為與“策略行為(strategic action)”相對立,在后者之中,個體參與者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其對手。策略主義是工具主義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其特點是個體行事者們力求通過一切有效手段而達到各自的目的。交往行為則是一種對話,以互動互惠為特點。在這種行為中有隱含著的規(guī)定有效性的規(guī)范,每一方的行為都出自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的非強迫義務。“交往行為的概念預設語言為達到某種理解的中介。在這一理解的過程中,通過與一個世界相關聯,參與者互動互惠地提出可被接受或爭議的有效性要求?!薄?〕
哈貝馬斯首先將世界分為主觀、客觀和社會世界三種類型。哈貝馬斯認為,整個人類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以及社會世界三種類型,而社會世界還可以分為規(guī)則世界和生活世界。規(guī)則世界是以制度化、組織化以及科層制化為特征,包括國家機關和社會市場體系的世界。哈貝馬斯把要有學術說服力地把握社會規(guī)范體系稱之為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包括“背景性信念這一廣博而復雜的情況在內。屬于背景性信念的,不僅有個人的知識,而且還有文化遺產?!薄?0〕生活世界則對應著可以通過語言進行溝通,尋求彼此間的協調合作的尚未納入目的性世界的“原始世界”,包括需要溝通取得共識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以及維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兩大部分。交往行為理論又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借助于工具理性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性行為、以行為者共同價值取向為目標的規(guī)范性行為、個體在觀眾或對象之前表演的戲劇性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和協調的交往行為。哈貝馬斯認為,前三種行為分別單獨對應著客觀、社會和主觀世界類型,目的性行為對人的主觀性產生了壓制,而規(guī)范性行為和戲劇性行為則使人成為社會的某種符號,因此都是不合理的行為。而第四種行為則實現了主觀、客觀和社會世界的綜合和揚棄,因此是合理性的行為?!?1〕
哈貝馬斯認為,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對目的合理性的追求,以前三種行為為主的規(guī)則世界在公共領域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造成了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公共領域的入侵,于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間的各種矛盾紛紛出現,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要解決這一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入侵導致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危機,有必要設定一整套人們公認的理想交往行為準則,依靠理性的交往行為,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共領域重新由互相溝通和協調主導的交往行為主導,從而重回理想中的“生活世界”?!?2〕
1.哈貝馬斯對馬克思和韋伯異化理論的批判
在哈貝馬斯看來,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其異化理論的指向都是從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為出發(fā)點。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中對人進行奴役的是人自身改造過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而韋伯目的合理性形成的理性牢籠同樣指的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過程中形成的理性。但是,作為生活在客觀世界的人類,至少從目前的發(fā)展歷史來看,由于客觀世界的無限導致對其改造的無限,人類對改造客觀世界的理性追求根本沒有盡頭。只要有這種理性追求的存在,馬克思和韋伯所發(fā)現的異化現象就會一直存在。因此,“馬克思和韋伯所論述的異化現象根本不可能從其產生的根源,即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中找到出路?!薄?3〕雖然在馬克思所設計的共產主義藍圖中,由于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人類最終可以擺脫由于追求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效率而需要的社會分工的束縛,從而擺脫其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對自身進行奴役的現象。然而,就目前人類發(fā)展的社會階段而言,還看不到能夠取代社會分工這一經過實踐證明了的符合改造客觀世界理性的替代方式,因此在可見的未來,人類擺脫社會分工的束縛,從而不再受自身改造物質世界的產品所羈絆依然只能停留在設想的階段。而對于韋伯來說,隨著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從而對客觀世界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造以來,效率最大化的理性就已經徹底占據了社會的主流意識。由于人類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欲望的無止境,其對效率最大化的理性追求同樣無止境。因此,由人類追逐利益的欲望導致的理性牢籠只會隨著其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力量的增強而變得越來越牢固。任何試圖打破這種理性牢籠的行為,因為其直接同人類自身所創(chuàng)設并奉行的冰冷的科學和理性相背離,從而必然面臨失敗的結果。因此,在科學和理性昌明的現代社會,人類改造客觀物質世界所需要的理性對人自身的控制是必然的,解決由此引發(fā)的理性異化現象的任何方案都必然是徒勞和絕望的。
據此,哈貝馬斯認為,不論馬克思還是韋伯對相應的異化理論論述得多么精辟,由于其將人的發(fā)展限制于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中考慮,因此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其最終的邏輯結果要么像馬克思那樣直接打碎舊有的人為了改造客觀世界而形成的固定分工關系,將希望寄托在同現代世界完全不同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要么像韋伯那樣在悲觀絕望中認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而形成的理性牢籠過于強大,根本不可能將其打碎從而找到解決理性異化的任何辦法。哈貝馬斯認為“理性本質上是交往行為——理性自身的反思也被安置其中,因此它是一種有聯系的、并有約束力的理性?!薄?4〕在他眼中,這些以人與客觀世界關系為出發(fā)點的異化理論忽略了人的精神活動、行為及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吧钍澜纭蓖伺c人之間聯系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因此尋找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危機的根源不應僅僅局限于人和客觀世界,而應在上述因素中尋求其出現異化的真正原因,并找到相應的解決之道。〔15〕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哈貝馬斯通過將世界分為主觀、客觀和社會三種類型,并將社會類型進一步分成規(guī)則世界和“生活世界”。并認為人的四種行為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對理性的追逐,導致違反人的本性的前三種行為,即目的性、規(guī)范性和戲劇性行為主導的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入侵,從而導致異化危機的產生,必須依靠符合人的本性的第四種行為,即交往行為的努力,才能解決異化危機,重回“生活世界”的理想社會?!?6〕
2.哈貝馬斯對馬克思和韋伯的異化理論發(fā)展的理論意義
哈貝馬斯繼承了馬克思和韋伯關于現代社會存在異化危機的思想。哈貝馬斯雖然認為馬克思和韋伯的異化理論因為僅僅著眼于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從而找不到任何解決現代社會異化危機的方法。但其本身并不否認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理論和韋伯的理性異化理論。其交往異化理論的實質,是人類為改造物質世界而創(chuàng)造的理性的規(guī)則世界對傳統的“生活世界”的入侵,從而導致人的本性異化的危機。因此,其交往異化理論中人類為改造物質世界創(chuàng)造規(guī)則世界,本質上同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中人類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韋伯理性異化理論中為達到效率最大化的科學和理性一脈相承,而其對“生活世界”的侵害,同樣是馬克思所表述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對人自身的奴役以及韋伯所表述的理性對人的本性的壓制在交往理論中的不同表達方式。甚至其所聲稱的同馬克思和韋伯的解決路徑完全不同的對異化危機的處理方式,也同馬克思的解決辦法有著非常密切聯系。馬克思認為,解決人的異化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擺脫社會分工的束縛,建立一個將人的全面發(fā)展置于最高目的的共產主義社會,從而使人擺脫其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奴役。〔17〕哈貝馬斯則認為,只有通過符合人的本性的交往行為,在各方達成充分共識的前提下才能解決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入侵所造成的異化危機。實際上,以交往各方達成充分共識為前提,就是要求現代社會不再以社會分工追求的效率最大化為追求目標,而是代之以符合人類全面發(fā)展需要亦即人的本性的人類共識作為最高標準,因此其解決方法在此方面同馬克思并不存在根本的區(qū)別。正是由于哈貝馬斯繼承了馬克思和韋伯異化理論的合理內核,因此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對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進行符合邏輯的合理解釋。
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是為馬克思和韋伯所描述的異化現象尋找新的解決路徑的重要嘗試。對于現代社會而言,馬克思提供的共產主義理想圖景并不具備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而韋伯則干脆對解決現代社會的異化危機持悲觀絕望的態(tài)度。然而,各種異化現象造成的危機是人類社會無法否認的客觀存在,對其如何解決始終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哈貝馬斯針對這一情況,適時提出了通過合理的交往行為,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解決現代社會異化危機的方法。雖然這種解決方法依然存在如何保證各方形成真正的共識這一根本難題,但在現代社會異化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其統治的穩(wěn)定,代表追求效率最大化這一理性規(guī)則的資產階級確實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同普通民眾進行協商,從而對相應的異化危機起到暫時的緩和作用。
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依然存在同韋伯理性異化理論類似的局限性。哈貝馬斯聲稱其通過直接從人的交往這種人與人的互相關系而不是人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出發(fā),找到了解決現代社會異化危機的道路。但事實上,決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紐帶是其互相之間存在的各種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產生則同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直接相關。由此看來,人與人的交往仍然必須建立在人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基礎上,因此哈貝馬斯提出的解決異化危機的前提,即通過正常的交往形成人類的共識,首先必然是經濟利益上的共識。這種共識的達成,事實上意味受效率最大化原則支配的理性世界的代表資產階級同受人類本性支配的普通民眾之間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妥協。在馬克思眼中,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本就是對效率最大化帶來的利潤的無止境的追求,而韋伯也認為現代社會不可能否定自身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理性,因此代表效率最大化這一理性的資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同代表人的本性的普通民眾達成真正的共識。由于無法解決韋伯理論中代表效率最大化的理性對人的本性的壓制問題,哈貝馬斯對資本主義異化危機提出的解決方法在現實中必然陷入韋伯所謂的理性牢籠困境而找不到任何出路。
正是因為轉型期中國同樣存在哈貝馬斯交往異化理論中所闡述的種種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哈貝馬斯的這一理論對中國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在充分發(fā)揮其正面作用的同時遏制其負面作用的產生。
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不僅給轉型期中國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相應的解釋,其提出的現代社會異化危機的解決理論同樣值得借鑒。哈貝馬斯認為,只有通過建立一套人們公認的交往準則,從而使人們之間恢復正常的“交往行為”,使社會的公共領域在溝通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從純粹規(guī)則理性主導的世界回歸“生活世界”,異化危機自然解除,規(guī)則世界對“自然世界”的侵犯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對于轉型期中國而言,建立某種公認的交往準則非常重要。一方面,在公共事務管理領域應當建立國家機關和普通民眾的法定溝通渠道,以使國家政策能夠充分反映民眾利益并與民眾取得共識;〔18〕另一方面,在公共交往領域,應當鼓勵各種民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如舉行各種普通民眾參與的社區(qū)活動,組建以普通民眾為主的各種以交流為目的的民間組織等,并以法律的形式對故意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唯利是圖的行為以及對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進行嚴懲?!?9〕通過這些措施的施行,在社會中重建人與人之間、普通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信任機制,從而緩解上述“GDP至上主義”“拜金主義”“生態(tài)危機”以及“信任危機”等問題。
哈貝馬斯異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社會危機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而事實上這種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異化,其實質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理性規(guī)則對代表普通民眾利益的“生活世界”進行的剝削和壓迫,可以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隱藏在所謂理性規(guī)則背后的資產階級貪婪的嘴臉,從而改變部分人因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缺乏了解而產生的盲目崇拜西方的不正確態(tài)度,自覺抵制西方的和平演變,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道路,避免我國完全陷入哈貝馬斯所謂的現代社會的交往異化危機。
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的根本解決之道,是制定某種普適性的交往規(guī)則,從而保證“交往行為”的有效性,通過溝通和協調,從而取得全社會的共識,使公共領域從規(guī)則世界的主導下重回通過溝通取得共識的“生活世界”之中。這一解決之道的前提,是其提出的制定整個社會全體遵守的交往規(guī)則這一普世理論。但事實上,因為制定規(guī)則的權力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的手中,哈貝馬斯這一普世理論極容易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實行霸權主義的理論依據?!?0〕而事實上,在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時候,哈貝馬斯即在《時代周刊》上發(fā)表了《獸性與人性:一場法律與道德邊界上的戰(zhàn)爭》一文,根據自己的普世理論的邏輯,論述這場霸權主義國家發(fā)動的戰(zhàn)爭的正義性,公然為霸權主義國家干涉他國張目。而事實上,在其認為當時的南聯盟因為嚴重踐踏人權而應當受到國際社會的軍事懲罰時,以霸權主義國家為代表的國家卻并沒有履行其保護科索沃人民人權的義務,而是為其帶來了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因此,哈貝馬斯在其異化理論中宣揚的普世理論很容易誤導某些中國民眾,對霸權主義國家打著普世主義的幌子對其他國家的干涉采取縱容態(tài)度,甚至想方設法為這些國家的霸權主義行徑進行辯解,從而誤導社會輿論,產生相當不好的社會影響。
哈貝馬斯在其交往異化理論中宣揚的回歸“生活世界”的理論,其理論基礎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已經緩和甚至是不存在,從而認為可以通過全社會共同制定規(guī)則的方式,通過協商和溝通來解決作為資產階級利益體現的規(guī)則世界與普通民眾利益體現的“生活世界”之間存在的異化危機。其看不到這種危機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資產階級掌握規(guī)則制定權力的前提下,制定某種取得全社會共識的規(guī)則必然會損害資產階級的利益,從而使這種規(guī)則沒有出現的任何可能性。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所以真正的解決之道只能是推翻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規(guī)則世界,在社會主義制度代表全體民眾利益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建立這種獲得全體民眾認可的普適性規(guī)則的理想。因此,哈貝馬斯宣揚的回歸“生活世界”的理論前提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虛無論,如果毫無條件地接受哈貝馬斯的這一理論,必然導致對階級矛盾的忽視,從而使人們喪失對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性的信心。
哈貝馬斯的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異化理論,是繼馬克思的人的異化理論和韋伯的理性異化理論之后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異化危機又一進行系統性闡述的理論。這一異化理論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高速增長,哈貝馬斯所描述的現代社會規(guī)則世界對“生活世界”的異化現象日益嚴重,如生態(tài)危機、拜金主義、信任危機等愈演愈烈,哈貝馬斯的異化理論為現代中國的發(fā)展方向選擇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意識形態(tài)之爭在中國仍有著非?,F實的意義,哈貝馬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危機的深刻揭露,有利于中國堅持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注釋:
〔1〕陳樹林:《交往行為理論:社會批判理論的范式轉變》,《北方論叢》2002年第1期,第46-51頁。
〔2〕陳和芳、蔣文玉:《“GDP至上主義”影響社會守法水平的經濟學解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第20-24頁。
〔3〕史少博:《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蘭州學刊》2010年第11期,第8-11頁。
〔4〕王四達:《“天人合一”的誤讀與中國生態(tài)危機的出路》,《學術研究》2009年第5期,第15-19頁。
〔5〕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學術研究》2002年第4期,第5-15頁。
〔6〕劉國旗、譚小攀:《論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與實現中國夢的內在邏輯》,《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第53-56頁。
〔7〕李杰:《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不適用了嗎——從現實社會結構進化理論與實踐看與此相反的結論》,《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25-28頁。
〔8〕布寧、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0頁。
〔9〕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1984年,第99頁,轉引自布寧、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0頁。
〔10〕德特勒夫·霍斯特:《哈貝馬斯》,魯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7頁。
〔11〕張曉溪:《公共領域的異化:哈貝馬斯視域中的“公共性”危機》,《學術交流》2006年第12期,第6-10頁。
〔12〕陳志剛:《交往理性思想:批判與烏托邦》,《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1期,第16-22頁。
〔13〕唐愛軍:《現代性批判的問題域:韋伯與馬克思》,《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5期,第17頁。
〔14〕尤爾根·哈貝馬斯等:《對于缺失的意識——一場與哈貝馬斯的討論》,郁喆雋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91頁。
〔15〕胡鳴鐸、牟永福:《從馬克思、韋伯到哈貝馬斯:關于現代性異化的批判與反思》,《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65-69頁。
〔16〕沈一兵、張登國:《構建和諧社會——對合理化與異化的揚棄》,《江淮論壇》2007年第3期,第13-17頁。
〔17〕陽桂紅、劉大欣:《關于馬克思異化思想和盧卡奇物化理論的比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123-126頁。
〔18〕郝玲玲:《政治溝通與公民參與:轉型期中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基本途徑》,《理論探討》2012年第5期,第153-156頁。
〔19〕李紹偉、池忠軍:《有效性社會道德規(guī)范建構的普遍化考量——基于哈貝馬斯交往倫理學之普遍化原則》,《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6期,第79-82頁。
〔20〕蘇平富:《交往行為、話語倫理與民族國家主權的終結——哈貝馬斯主權終結論的反思》,《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2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