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榮
(山西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當俄國從沙俄進入社會主義時期,那些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必然深深地扎根在俄羅斯民族的機體之內。十月革命后,蘇俄(1922年12月前,稱蘇俄)建立,標志著世界上產生了一個新型的國家。蘇俄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卻深深影響了蘇聯(lián)。對于大國沙文主義的理解首先是大國以小國為行為對象,其次我們還必須明確它的三個基本特征:第一,不尊重對方的獨立平等;第二,粗暴干涉對方內政;第三,把自我意志強加于對方。
自從留里克王朝第二任大公奧列格沿著“瓦希商路”兼并基輔羅斯,并從諾夫哥羅德遷都基輔,此后留里克王朝習慣上被稱作基輔羅斯,奧列格則被認為俄羅斯對外兼并和擴張的始作俑者?;o羅斯長期奉行對外征戰(zhàn)的劫掠貿易政策,深深影響了俄羅斯的民族性格。
987年,拜占庭被異族攻擊,拜占庭皇帝向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求援,基輔羅斯開出條件:娶希臘公主,接受基督教,兩國修好[1]。從此,基輔大公攀上了東羅馬帝國的高枝,988年基輔羅斯定基督教為國教。本世紀末,基輔羅斯本土達到100萬平方公里。
雅羅斯拉夫死后,基輔羅斯開始分裂。1132年,基輔羅斯徹底分裂為12個諸侯國。從此時至1380年的近250年間,先后遭到波洛伏齊人(突厥人的一支)、蒙古人和強大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的進攻。兩個半世紀的割據(jù)分裂以及由此導致的被外族欺侮的歷史,在俄羅斯民族的心靈中留下了沉重的陰影,尤其是其間蒙古人對東斯拉夫人近一個半世紀的征服。1380年,莫斯科公國西蒙節(jié)戰(zhàn)役中俄羅斯首勝蒙古人,直到1480年,俄羅斯在反對蒙古人的戰(zhàn)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俄羅斯人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壓迫。
此后,莫斯科公國在西方一方面分化瓦解強敵波蘭立陶宛,使其領土大為縮小;另一方面迫使立沃尼亞騎士團向其稱臣納貢。在東方,莫斯科公國持續(xù)攻擊和兼并衰弱的金帳汗國及從其他汗國。時任的伊凡三世便是最早為俄羅斯尋求波羅的海出??诘慕y(tǒng)治者。1533年,莫斯科公國幅員擴大到250萬平方公里,北接北冰洋的巴倫支海,而現(xiàn)在莫斯科公國的北部原先是蒙古人的汗國。
對俄羅斯民族而言,從1132—1480年,300多年的分裂導致的異族壓迫太可怕了。要想生存就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消滅自己身邊一切可能會強大起來的敵人,兼并他們的土地,這就是300多年的歷史讓俄羅斯民族所獲得的深刻教訓。而現(xiàn)在,第二羅馬①已經滅亡,作為皈依基督教的莫斯科要肩負起傳播基督福音的任務,為了保證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第三羅馬”永恒存在,俄羅斯民族開始把對外擴張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1613年2月,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后,沙俄的領土迅速擴張。在西方于1721年占據(jù)了波羅的海沿岸,1809年從瑞典搶來了芬蘭,1814年獨占了波蘭。在東方,1581年,葉爾馬克憑借840人的遠征軍就占領了西伯利亞汗國的首府,到17世紀末,俄國占領了整個廣袤的西伯利亞;至19世紀中葉,沙俄通過蠶食、滲透和大規(guī)模兼并行動,從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奪得了高加索地區(qū),占領了富饒的中亞,并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在北美于1812年占據(jù)了阿拉斯加,沙俄的領土從圣彼得堡一直延伸到新阿爾漢格斯克,繞過了地球的一半。
從16世紀初至1914年,俄國以每天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一個以俄羅斯民族為核心,包括眾多被壓迫少數(shù)民族的沙俄帝國形成。為了俄羅斯民族自身的安全感,俄國把自己的東部邊境推到了太平洋,將蒙古人、哈薩克人、波蘭人等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十月革命勝利后,誕生了蘇維埃俄國。一個剛從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母體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能擺脫在近千年歷史中形成的大國沙文主義傳統(tǒng)嗎?
十月革命后,蘇俄基于民族平等的理論與和平外交的需要,允許波蘭、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獨立。波蘭為了洗去被沙俄占領百余年的恥辱,希望恢復到1772年前廣大的疆域。波蘭在協(xié)約國的支持下參與了對蘇俄的干涉和戰(zhàn)爭,戰(zhàn)爭在蘇俄掌握主動權后,列寧以盲目的樂觀代替了他從前的清醒與理智,憑借自己的威望否定了政治局的所有意見,不顧國家的現(xiàn)實,妄圖通過波蘭無產階級向西方傳播世界革命。
1920年6月,紅軍擊退波蘭的進攻,陳兵于烏波邊境②,為了把世界各國融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全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要穿過波蘭向德國進軍,要在國外發(fā)動革命,絕不向國際資本主義投降。對此,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都對列寧的意見表示反對。斯大林肯定地說,這種表現(xiàn)不符合蘇維埃政府的政策。當他們后來發(fā)現(xiàn)列寧堅持己見時,他們和列寧保持了一致。
雖然戰(zhàn)場的形勢勢如破竹,但列寧一直期待的(波蘭工人階級響應紅軍的)局面并未出現(xiàn)。等到紅軍吃不到足量的面包,得不到任何后援和裝備,他們開始向波蘭的農民征收糧食,向小資產階級征收其他必需品。波蘭國內所有階層都把紅軍看作敵人和侵略者,而不是國際兄弟和解放者,他們把紅軍看作是沙文主義的、民族主義的、帝國主義的赤匪。
蘇俄的軍事行動讓剛剛獲得獨立的波蘭人民對蘇俄心存的好感喪失殆盡,蘇俄把自己的社會主義使命強加到普通的波蘭人頭上,讓波蘭人覺得自己又要陷入被俄國占領和壓迫的噩夢中,所有的波蘭人只能拼死一搏,更何況現(xiàn)在波蘭人還有協(xié)約國的援助。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況下,波蘭擊敗了蘇俄,紅軍從波蘭狼狽地撤退了。
為了盡快終止“華沙錯誤”,雙方簽署《里加條約》,蘇俄割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領土給波蘭,割占的這部分領土后來由斯大林建立“東方戰(zhàn)線”時從波蘭重新奪回來。列寧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時以冷靜的理智壓抑了國內迸發(fā)的革命熱情,但是在紅軍擊退波蘭白匪后,列寧不顧眾人反對,以一種不安的樂觀釋放了自己的革命熱情,要用“革命的刺刀”喚醒沉睡的波蘭無產階級,結果波蘭無產階級確實被喚醒了,波蘭人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擊敗了蘇俄的入侵和劫掠,他們奮起保衛(wèi)了自己的國家。
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將外蒙古視為俄國的殖民地,十月革命后又把它當成一個國家。1919年8月3日蘇俄發(fā)布宣言稱:蒙古是一個任何他國都無權干涉他內政的自由國家。由于蘇俄和殘俄的雙向爭奪,外蒙不堪其苦。同年秋,北洋政府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率騎兵旅進入外蒙,在庫倫召開有蒙古王公貴族參加的會盟,蒙古王公喇嘛紛紛表示:外蒙自治以來,地困民貧,動亂不斷,本自治官府不勝憂懼?!澳钔饷扇碁橹腥A民國領土,久思舉自治全權歸還中央,茲逢貴使遠來,迭經……眾意僉同,愿呈大總統(tǒng)收回政權,及時治理,俾外蒙全境日臻興盛。”[2]
1920年初冬,白俄謝米諾夫一部竄入中國外蒙古和東北等地,蘇俄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聲稱外蒙地方不能抵御白衛(wèi)隊尋求蘇俄紅軍支援,以剿匪完盡之后立即撤退的由頭進軍外蒙。北京政府回應無需俄政府“越俎代謀”,要求彼此尊重主權,以免誤會。1921年2月,遠東共和國外長優(yōu)林聲稱出兵入蒙,系拯救華俄人民起見,事畢完全退出蒙境,北京政府再次以“不勞代謀”拒絕。
在中國政府多次拒絕的情況下,1921年6月,蘇俄以支援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為由,悍然出兵外蒙古,相繼占領了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臺等地。蘇俄為了擺脫國際上的孤立境地,竟然在當年7月與中國進行建交談判時,不僅不履行無條件撤軍的宣言,還進一步要求會剿中東鐵路沿線白匪。這些要求遭到了東三省巡閱使兼蒙疆經略使張作霖和北京政府的斷然拒絕。當蘇俄的企圖在北京政府這里落空后,他們把目光放在了吳佩孚和孫中山身上,孫中山為了獲得蘇俄對中國革命的支持,有條件地答應了蘇俄在外蒙的駐軍。
在中國北京政府的屢次抗議下,蘇俄代表優(yōu)林以赤塔蒙古兩地相近、且中東線有俄國舊黨盤踞、如有所謀……殊有不利我國為由,蘇俄駐軍外蒙,赤裸裸地破壞了其口口聲聲所稱的“尊敬中國主權,完全退出蒙境,不留一兵等”宣言。蘇俄這些行動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是十足的大國沙文主義表現(xiàn)。
1921年6月,蘇俄同時出兵唐努烏梁海,肅清沙俄舊黨后不肯退兵,占據(jù)中部27佐領約17萬平方公里。中國政府給予強烈抗議,要求蘇俄從外蒙和唐努烏梁海撤軍,但均被拒絕。以后,蘇聯(lián)還對唐努烏梁海進行了蘇維?;?,消除當?shù)卣Z言及居民對喇嘛教的信仰。對于俄國在唐努烏梁海的行動,中國政府迄今未予承認[3]。
蘇俄在這兩次軍事行動中公開打出社會主義“平等、自由”的旗號,對他國進行了赤裸裸的侵略,是明顯的大國沙文主義的表現(xiàn)。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史上,西方學者站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上,認為社會主義戰(zhàn)爭都是大國沙文主義的,所以他們將1919年匈牙利革命時匈牙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與蘇俄大國沙文主義行徑相提并論?;诖?,我們有必要對它們進行比較,認清中匈兩國社會主義軍事行動的正當合理性和蘇俄大國沙文主義的霸道行徑。
匈牙利革命中,匈牙利對外的軍事行動與蘇俄相比,區(qū)別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匈牙利同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和國力相差不多,不具備大國壓迫小國的標準,而且有協(xié)約國支持的捷克斯洛伐克是匈牙利革命的敵人,要挽救革命必須粉碎國外敵人的干涉。第二,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地區(qū)雖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是得到了當?shù)厝嗣竦捻憫c支持。第三,在與協(xié)約國交涉的過程中,匈牙利紅軍從捷境內撤出,并未提出割地賠款的條件。
中越戰(zhàn)爭之前,中越兩國是“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誼,為了幫助越南完成統(tǒng)一,中國人民給予越南人民巨大的物質幫助。然而中越戰(zhàn)爭這場極其不應該發(fā)生的悲劇,對中越兩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傷害。對比蘇俄的軍事行動,中越戰(zhàn)爭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越南憑借蘇聯(lián)的支持妄圖稱霸東南亞,而對中國進行肆意騷擾和攻擊。越南對中國的攻擊越厲害,蘇聯(lián)對越南稱霸東南亞的愿望提供的支持也就越大,由此導致蘇中越三方的國家關系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戰(zhàn)爭的發(fā)生無法避免。第二,戰(zhàn)爭的性質是中國人民的自衛(wèi)還擊戰(zhàn)。越南為了獲得蘇聯(lián)的支持,在國內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排華反華運動:驅逐和殺戮華僑,收繳他們的財產,并且把越南的軍事?lián)c建立在了中國云南境內。沒有一個國家會在自己遭到他國入侵時無動于衷,中國進行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只不過是采取了一個國家都會做出的正常行為。第三,在戰(zhàn)爭中,中國并沒有對越南進行政治顛覆行動。中國解放軍在完成“有限時間,有限縱深”的任務后,即行撤退;反倒是越軍賴在柬埔寨,直到蘇聯(lián)解體,才從柬緩緩撤出。
通過比較,我們看出中匈兩國社會主義軍事行動無論是從動因還是從結果和性質上,都不能與蘇俄的兩次大國沙文主義行徑同日而語。在這個過程中,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不自覺地在蘇俄時期起作用。
綜觀蘇俄大國沙文主義的表現(xiàn),歸納蘇俄大國沙文主義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有三點: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傳統(tǒng)和蘇俄傳播世界革命的要求;在這兩者之間,官僚主義是溝通兩者的橋梁,也成為了蘇俄大國沙文主義的催化劑。
自從基輔羅斯陷入內戰(zhàn)遭到削弱,被身邊強大的鄰居欺凌,到13世紀蒙古西征,整個東斯拉夫人淪落到金帳汗國的控制之下。以俄羅斯民族為主體的東斯拉夫人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安痪哂刑烊坏匦蔚孛脖Wo的俄羅斯,覺得容易受到經常的地緣政治侵略是其命運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4],于是俄國人認為只有是大國、強國時,俄羅斯才能是安全的。
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俄羅斯從金帳汗國的控制之下解放出來的時候,俄羅斯開始尋求自身的安全,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必定是伴隨著周圍的鄰居被消滅開始的。為了讓自己的擴張變得天經地義、順理成章,莫斯科大公開始自稱沙皇,把自己打扮成第二羅馬的繼承者。
當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后,沙俄繼承了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衣缽,為了永恒而不滅亡的第三羅馬,為了解放被壓迫被奴役的斯拉夫人,為了使異教徒能夠接受基督的洗禮,沙皇俄國開始向外擴張,那些弱小的民族被統(tǒng)一在沙皇的國家之下。300年的時間,在嚴寒冬季的磨練中,俄羅斯民族養(yǎng)成了勇于斗爭、不畏艱難的品質。這些品質既幫助和鞏固了統(tǒng)一的俄羅斯國家,而且在俄羅斯強大之后,這些品質轉化為對別的民族進行征服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世界大戰(zhàn)中誕生的蘇俄在民族性格上繼承了沙俄大國沙文主義傳統(tǒng),只不過時代賦予了它新的含義。
官僚主義有多種類別,如機關式官僚主義和命令式官僚主義等,這兩種類別的官僚主義同時并存在于蘇俄的體內,前者來源于沙俄的遺留,后者是歷史不自覺的產物。官僚主義同時又與很多事物相生相伴,如專制主義、民族主義、沙文主義等。命令式的官僚主義容易形成個人的權威,個人權威容易導致專制獨斷,體現(xiàn)在領導人身上就會表現(xiàn)為專制主義。當命令式的官僚主義遇到眾多愚昧的國民,領袖有時為了國家利益做出的舉動便會極容易變成沙文主義的形式。
1.命令式官僚主義是歷史不自覺的產物
毫無疑問,列寧是一個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實踐者。他具有一系列優(yōu)秀的品質:極強的原則性和靈活的實際性、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布爾什維克跟隨列寧進行革命的每一個過程中都證明了列寧的正確性。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親和力和正確性,讓他在國家和黨內具有了很高的威望。
蘇俄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必定是艱難的,有一個困難必須戰(zhàn)勝,那就是官僚主義。蘇俄不僅從沙俄繼承了落后的經濟,而且還有人浮于事、散漫、拖拉的機關式官僚主義。必須引起注意的是,蘇俄的機構都是從沙皇和資本家那里繼承的舊東西,在和平已經到來和免于饑餓的最低需要已經得到保證的現(xiàn)在,全部工作都應該是改善國家機構[5]。如果不進行有系統(tǒng)的和頑強的斗爭來改善國家機關,那蘇維埃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的基礎還沒有建成以前滅亡[6]。
為了對付頑固的機關式官僚主義,列寧凡事親力親為,民主討論,偶爾以人民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獨自發(fā)布一些命令,這些大家都樂意遵守。列寧的威望和親和力使人民覺得,列寧比專制的沙皇好多了,但列寧發(fā)布那些沒有經過討論的命令,卻在黨內無意識地為黨員樹立了一個不遵守國家法律的形象、一個命令式的官僚主義者形象,這無疑為后來斯大林進行政治集權、獨斷專行鋪墊了道路。
2.命令式官僚主義是鞏固蘇維埃的不自覺手段
十月革命后的蘇俄,社會主義的鞏固不僅面臨著國內敵人的叛亂和國外敵人的干涉,而且在農民占80%的蘇俄進行社會主義的建設面臨著人才極其缺乏的現(xiàn)實。列寧為了黨的命令迅速貫徹,無論在大事或小事上,他都能左右局勢,時而決定哪條戰(zhàn)線需要增援,時而拿起筆來為一個需要在擁擠不堪的莫斯科尋找住宅的同志寫介紹信[7]。
當新國家從舊母體里誕生時,不可避免地攜帶了舊基因,因為它長期以來遭受專制壓迫,小農愚昧自我,工人沒有文化。幾百年的專制傳統(tǒng)所留下來的不僅是眾多的文盲,還有眾多的專制傳統(tǒng),如官僚主義和沙文主義。即使是時時防范,也不可避免還會出現(xiàn)。列寧憎恨官僚主義,但為了提高辦事的效率,他采取了個人干預的手段,本來就脆弱的蘇維埃民主法制因為列寧人道主義的干涉而變得更是形同虛設。
3.命令式官僚主義是大國沙文主義的助推器
如果領袖盡心為民,命令式官僚主義在國內即使形成專制獨裁,愚昧的人民也會對領袖感恩戴德;但若轉移到國外,就會變成大國沙文主義。
當《布列斯特和約》簽訂時,列寧說服所有人忍痛受辱,放棄無味的抵抗,為蘇維埃贏得了可貴的喘息之機;可當波蘭白匪被紅軍迅速反擊后,列寧的大腦失控了,憑借長期積累的威望,以及事必躬親的以身作則,所有的事在列寧眼中都舉重若輕。為了削弱帝國主義陣地,列寧不安地命令紅軍開進波蘭,解放華沙,從列寧發(fā)出命令的那一刻起,紅軍帶著解放波蘭無產階級和歐洲無產階級光榮使命感挺進波蘭的時候,被侵略的滋味再次被波蘭人嘗到了,波蘭人奮起反抗。
列寧作為國家的掌舵者,為了防止國家機關的官僚化,自身不自覺地樹立了一個命令式官僚主義者的形象,那些行為消極地破壞了本來就不成熟的民主集中制,從而為后來者提供一些不良的惡例。后來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一直掌握在如斯大林、赫魯曉夫等之類的命令式官僚主義者手中,俄國形成了奠基于命令式官僚主義的中央集權,讓蘇維埃的法制和民主集中制蕩然無存。而這些國家領導人在蘇聯(lián)的對外政策中更加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大國沙文主義意識。
列寧領導被奴役的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抗沙皇的壓迫,他知道要推翻的是“一堵朽墻”。一戰(zhàn)的勝利者不是巴黎和會上的英法,不是華盛頓會議上的美日,而是列寧——一個誕生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之下的無產階級的成熟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把帝國主義戰(zhàn)爭變成了無產階級革命。
列寧看到世界大戰(zhàn)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資產階級武裝了本國的無產階級。雖然現(xiàn)在大戰(zhàn)結束了,但各國的無產階級仍然掌握著武器。列寧認為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并沒有徹底勝利,因為處于帝國主義薄弱鏈條上的沙俄發(fā)生的無產階級革命只是特殊條件下的產物,如果壟斷的資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絞殺蘇維埃,后果一定不堪設想。因此蘇俄的十月革命只有等到歐洲的發(fā)達國家也通過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才能徹底勝利。
為了鞏固蘇維埃革命的成果,不僅要聯(lián)合國際無產階級,而且要聯(lián)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要做到這些,蘇俄就應該把波蘭變成向歐洲輸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窗口”,幫助波蘭建立蘇維埃政權,引起德國的連鎖反應,進而激起歐洲革命和世界革命[8]。可是蘇俄的計劃在波蘭的民族主義面前擱淺了,二戰(zhàn)后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的表現(xiàn)正是斯大林對列寧的想法的成功實踐。
當列寧在波蘭失敗而在蒙古成功的時候,他回到了現(xiàn)實。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沒有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需要共產黨領導,以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到國家逐步消亡的過程中,民族主義依然會發(fā)生作用,尤其是當其遭受壓迫和屈辱的時候,民族主義依然要產生積極的作用。當社會主義滲入民族主義的時候,在蘇俄,這種大國主義便變成了社會沙文主義。
當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時,民族主義必然繼續(xù)具有存在價值。當世界上出現(xiàn)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它來自于一個落后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舊國家——沙俄。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2年底的5年過渡期間,時間雖短,但是其上承“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沙俄,下啟“斯大林模式”的蘇聯(lián)。蘇俄繼承了這個國家進行革命的有利條件之后,也無可避免地繼承了將來在建設國家中的不利條件。這就是現(xiàn)實。
注釋:
①在俄羅斯民族的意識里,第一羅馬指西羅馬帝國,第二羅馬指東羅馬帝國,而自己是永恒的第三羅馬。
②1919年的烏克蘭和波蘭邊境線基本和“寇松線”一致。
[1]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
[2]杜君.20年代初蘇俄在外蒙古問題上的對華政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34.
[3]藍勇.中國歷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
[4]姚勤華,汪之成,崔宏偉,等.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季刊,2000(2):178.
[5]列寧.給代表大會的信[M]//列寧選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19.
[6]列寧.“論糧食稅”一書綱要[M]//列寧選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11.
[7]彭卓吾.列寧的歷程:上[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7:391.
[8]張三南.列寧關于民族主義論述的三個層次:基于列寧世界革命思想演變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