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平,李勇剛,王宇飛,楊克敏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科,云南 昆明 650021)
前臂雙骨折在臨床上治療方法較多,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及時科學的治療處理才能幫助患者緩解痛苦,盡快恢復雙臂功能。若治療不當,會造成日后雙臂活動障礙以及多種并發(fā)癥。相關學者認為骨間膜是影響前臂雙骨折恢復的重要因素[1],很多研究把治療雙臂骨折的重點放在了利用骨間膜上。本文從多種角度出發(fā),比較多種方法對治療前臂雙骨折的效果,現(xiàn)將觀察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8例前臂雙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5~58) 歲,骨折類型有3類:斜形骨折23處,橫形骨折29處,粉碎骨折16處。隨機將患者分為A,B,C,D,E,F(xiàn) 6組,前5組各11名患者,第6組13名患者。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
2.護理方法 首先對患者手臂進行麻醉,若手臂是開放性骨折,則選擇急診手術,若為閉合性骨折,選擇在傷后一禮拜內進行手術,根據患者實際傷情選擇尺骨干后側切口和橈骨背側或前外側切口,切口長度以能夠置入內固定器為度[2]。對于內固定器,要事先泡在消毒冰水中(1~2)min。在直視角度下進行骨折復位后,用持骨鉗夾暫作臨時固定,對于粉碎性骨折的游離骨片要在夾持的同時予以復位。A組患者選擇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B組患者選擇開放復位普通鋼板固定、C組患者選擇開放復位普通鋼板固定、D組患者選擇開放復位普通鋼板固定、E組患者選擇開放復位普通鋼板固定、F組患者選擇開放復位普通鋼板固定。手術過后,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具體情況行石膏固定,(4~6)周之后,可引導患者做康復鍛煉[3]。
附表 6組病例的治療結果分析(例)
3.觀察指標 本文對治療結果的評價采用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雙臂功能恢復狀況等指標,雙臂功能恢復狀況采取等量級表,分為優(yōu)、一般、差。根據骨折愈合時間的長短以及恢復狀況來評價不同治療方法對前臂雙骨折的治療療效。
4.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7.0軟件對6組病例的觀察指標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首先做方差齊性檢驗,(P<0.05) 通過檢驗,所以采用多樣本方差檢驗,本文各對比數(shù)據量綱一致,無需進行規(guī)范化,并在統(tǒng)計學上無顯著差異。處理結果如附表。
結 果 從附表可以看出,對于前臂雙骨折的治療處理效果,通過多樣本方差分析六個組在平均治愈時間上差異不明顯,而對于前臂功能恢復情況,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開放復位三棱針固定以及開放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狀況比較良好。
討 論 1.治療方法 對于治療前臂雙骨折,手法復位加外固定是比較常用的治療方法,其治療成本低,減輕了患者的費用壓力,且治療時疼痛感較其他方法較輕,減少了病人的痛苦。另外,很少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然而這種方法使得骨折固定性不夠,易發(fā)生再移位,維持復位較難。對于開放復位,特別是斜形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固定性非常好,復位容易。然而,在手術中,其剝離度較廣,所以會給患者術后帶來較大疼痛感,且容易感染,造成神經損傷,再骨折的可能性加大。開放復位克氏針內固定、開放復位三棱針內固定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取針簡單,卻易產生旋轉,其對大多數(shù)前臂雙骨折病例適用。骨折的處理方法要依據具體情況來處理治療,對于粉碎骨折或尺骨近端骨折,以上方法再加用鋼絲或吸收線捆扎更為牢固[4]。
2.手術切口及內固定材料 對于前臂雙骨折,一般在確定好骨折部位后,采用手術切口。臨床常在尺橈骨上分別作切口,通過肌間隙暴露骨折端。通過開放復位內針固定,手術切口小,感染小,取出方便等,而有的學者認為開放復位內針固定術后的并發(fā)癥較高,常會引起運動功能受限[5]。本文通過68例前臂雙骨折病例的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比較,開放復位內針固定效果良好,前臂功能恢復情況較好,術中創(chuàng)傷小,不需要剝離骨膜,愈合時間也快,術后取出方便。因此,對于前臂雙骨折,開放復位內針固定值得推廣。
總之,要依據患者的實際骨折情況選取相應的治療處理方法,在骨痂生長較好時進行功能鍛煉,促進骨位盡快恢復。
[1]楊云飛.開放粉碎性前臂雙骨折急診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5):51-52.
[2]王文山.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前臂雙骨折的臨床療效[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9).71-72.
[3]吳永忠.分析開放粉碎性前臂雙骨折急診治療[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34).33-35.
[4]KAUFMANJM,PALACIOSS,SILVERMANS,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as an indicator of treatment efficacy:the effects of bazedoxifene and raloxifene on vertebral,nonvertebral,and all clinical fractures as a function of baseline fracture risk assessed by FRAX[J].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2013,24(10):2561-2569.
[5]申喜生.“動態(tài)接骨思維”在前臂雙骨折治療中的運用[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9(12):74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