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布迪厄“婚姻策略”概念評析——一種新的社會學理論視角

      2015-02-20 12:40:48
      關鍵詞:布迪厄習性行動者

      徐 佳

      (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皮埃爾·布迪厄基于經驗研究所開創(chuàng)的實踐社會學,通過場域、習性和資本等概念架構,力圖超越社會學理論的傳統(tǒng)缺陷,以建構新的行動者。他是當代法國當之無愧的思想巨人,近半個世紀以來,他的著作被人類學和社會學界廣為引用,他的理論陸續(xù)為法、德、歐洲、英語和漢語學界等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的角落所熟悉。

      近年來國內學界對于布迪厄思想的研究集中在實踐理論及其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不斷延伸和拓展其社會理論的解釋力。當然,對其基本概念的研究仍是重點,并已將概念框架引申至文化、教育以及消費等諸多社會領域。實際上,回顧布迪厄的經典著作,在《實踐感》中,他以大量的篇幅用婚姻和親屬關系來解釋實踐邏輯,并于1998年專著《男性統(tǒng)治》來揭露性別上的等級關系,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鮮有專門基于親屬制度與社會性別視角的剖析。

      在此,本文采擷并評析其理論體系中“婚姻策略”的概念,是對以上視角的一次嘗試。

      一、從“規(guī)則”到“策略”的實踐轉向

      布迪厄在描述自己與韋伯的關系時曾說:“你可以與一位思想家一同思考,同時又反對那位思想家?!边@樣的吸收與批判也同樣適用于他與列維·斯特勞斯。應該說,是結構主義的土壤將布迪厄孕育成一位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在系統(tǒng)普遍主義的基礎之上,提煉出一種有效的相似性,這就是規(guī)則。列維·斯特勞斯在《親屬制度的基本結構》中,引入“互惠原則”的概念,對親屬規(guī)則與婚姻關系的互動進行了解析,認為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存在著不同的親屬模式和婚姻規(guī)則。他重點詮釋了交換婚,并把婚姻市場上女性的交換當作社會連結的一個重要部分。也許是因為受到涂爾干的啟發(fā),在列維·斯特勞斯那里,規(guī)則是整合群體間關系的重要手段,是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的重要途徑。

      看似充斥著豐富關系論內涵的結構主義,起初很讓布迪厄信服,其早期針對阿爾及利亞地區(qū)所著《實踐的邏輯》還依然遵照結構主義的研究路數,十分關注對規(guī)則的使用。直至回到法國,對貝恩亞地區(qū)進行婚姻研究開始,布迪厄漸漸發(fā)覺用規(guī)則來解釋這些問題的無力。他認為傳統(tǒng)的親屬關系研究范式基于簡單的家譜抽象分析,忽略了婚姻實踐諸多因素的復雜性。對此,他說:“規(guī)則的歧義在于不可能確切地區(qū)分通過規(guī)則來理解的東西,究竟是一條由行動者或多或少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并掌握的具有法律性質的或準法律性質的原則呢,還是一整套加在所有參加游戲的人頭上的客觀規(guī)律性。當人們談論游戲的規(guī)則時,他們腦子里想的正是這兩種意思的一種。但他們可能會想到的第三種意思,即那是科學家為了解釋游戲而建構的模式或原則。”[1]58這就是布迪厄抵制結構主義人類學的立場前提,即認為其犯了馬克思所說的“把邏輯的事物當作了事物的邏輯”的錯誤,應該說,他超越結構主義研究范式的邏輯基點即在于批判這種唯智主義的傾向。

      布迪厄對結構主義的批判與重建扎根于實地的經驗研究,這種面向實踐的理論考量是其擺脫既有范式的堅實基礎。他反對就理論性觀點進行理論性分析,提倡關注“理論性理解的理論性目的”。對于這種目的指向,布迪厄指的是實際的操作與運用。這樣,在行動者的社會性運用中,布迪厄脫離了空洞的規(guī)則,轉而賦予婚姻與親屬關系以實踐意義。對于找尋行動者實踐的意義,布迪厄是通過“策略”來實現的。用理論解釋隱藏在策略背后的真正邏輯,這是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的目標所向。由關注規(guī)則到鎖定策略,使布迪厄真正從人類學走向社會學的領地,策略的概念相對于規(guī)則而生,成為了布迪厄認識人類行為的獨特視角。

      實際上,他引入策略的概念并不奇怪,布迪厄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了薩特,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表明與結構主義和客觀主義相反的立場,認為行動者持續(xù)的策略化行為建構著社會世界,而這種行為也源于日常生活實踐。在布迪厄那里,策略這個概念也是用來擺脫結構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對此他說:“策略是實踐意義上的產物,是對游戲的感覺。”[1]62在對婚姻的研究中,他得出結論:“任何人想要贏得這場游戲,占有賭注,接住發(fā)來的球,或換句話說,擁有般配的婚姻及與之相關的利益,就必須擁有對游戲的感覺,即對游戲的必然性和邏輯的感覺?!保?]12可見,布迪厄將社會生活看作一場游戲,這場游戲就是無休止的實踐,對游戲的感覺即為實踐感。換言之,他將策略歸結為一種實踐感。不難理解的是,布迪厄將策略放置于行動者實踐的關系與結構當中,基于此,他強烈反對列維·斯特勞斯將策略片面地釋義為個體的行為選擇,無論這種選擇是出于理性的算計亦或是情感的驅使。此外,相較于規(guī)則,策略的自發(fā)性和自律性超越了強制性和集體性,至此,布迪厄實現了從規(guī)則到策略的飛躍。

      二、由“場域”加“習性”的策略運作

      對婚姻的情感經驗研究讓布迪厄從關注規(guī)則到鎖定策略,并賦予策略以實踐的意義,這樣的實踐社會學轉向讓他超越了傳統(tǒng)結構主義的親屬關系范式。正如上文所述,布迪厄將策略置于實踐的關系與結構當中,以完成策略的運作??梢哉f,在他的概念架構里,場域是策略運作的關系空間,習性則是策略運作的轉換媒介。

      布迪厄將策略界定為一種實踐感,這種實踐感存在于行動者實踐的社會空間當中,即場域(champ)。場域“是由各種客觀位置組成的關系網絡”,[2]整個社會就是多個場域的構成。布迪厄將場域比做一個“競技場”,實際上,這個“競技場”是一個歷史關系的存在空間,是多重客觀關系的組成結構,“競技”意味著爭奪,場的差異來自于爭奪,場的爭奪又源自各種力量關系的潛在、運行和重構,應該說,場的視角就是關系的視角。

      而對于行動者來說,場域是他們的實踐空間,只要行動者踏入這個空間,他就帶著策略投入到了這個場當中。場域里集中了經濟、文化等諸多資本,等待行動者相互競爭以獲取,行動者的資本占有影響其行動策略,策略又將決定個人在場中占據的位置。布迪厄在解釋場中策略時曾說:“策略是遵循自由設計確定的目標,或者在某些相互作用論者看來,則以其他行為人的預期反應為依據。”[3]可見布迪厄將策略放入相互關系中進行解釋的出發(fā)點,應該說,策略以關系為依據,又隨關系而變化,它受到場域結構的制約,又在不斷建構和生成著新的場域特征。

      不難看出,場域是策略運作的關系空間,是場域的關系視角讓行動者與客觀結構勾連起來,又讓行動者之間關聯起來。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行動者在場域當中“游戲”,就必須遵守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這就必然要涉及習性,應該說,習性是行動者策略運作的轉換媒介。

      在布迪厄那里,習性(habitus)是積淀在個體身上的“社會軌跡”和歷史關系,是人行為具體的、內化的圖式:“它不需要經由有意識的程序,也非機械性的操作,在客觀化和身體化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4]人們由于習性占據著某一社會位置,以此認知和詮釋外在世界,實現著與社會世界的溝通。習性形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令人們受先前時空經驗的影響,在周圍的人物、地點和事件當中進行選擇。應該說,習性是行動者于客觀世界進行策略運作的媒介,習性使策略成為可能,對此布迪厄說:“習性的提出,可以說是一件不得已而又是甘愿為之的事情,這是一個結合了客觀必然性的產物,它產生了策略,即使這些策略不是建立在對客觀條件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的,不是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意識的針對得到清晰的目標。”[1]12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習性的媒介作用:

      首先,紛繁復雜的外在世界,其分類圖式實際上在強制性地內化為行為人的價值與準則,這個內在化圖式的建構過程對行動者來講是無意識的。布迪厄解釋習性時曾說:“存在這樣一個現實:社會行動者不一定是遵循理性的,但總是‘合情合理’的,這正是社會學得以成立之初。對此,你不得不提出慣習這個概念來說明它?!保?]178因而,與理性完全不同,習性就像魔法師,它一登臺,就讓一切成為必然,順理成章、渾然天成,甚至是當事人自愿的手筆。所以,習性的概念自然成為布迪厄擺脫唯理智論的重要依據。唯理智論以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將行為完全界定為有意識的、目標性極強的行動,這正是布迪厄所反對的。他提倡以習性為媒介的策略行為,成為反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基礎,也成為批判個人主義理性選擇目的論的核心概念。

      實際上,婚姻策略上的內婚制就是習性作為媒介轉換的最佳解釋,選擇內婚制就意味著選擇了一個預先已經適應的婚姻場域,而這正是習性意圖維持自身穩(wěn)定,做出的自然選擇。布迪厄在貝恩亞地區(qū)深入研究的平行堂(parallel-cousin)親婚就是典型例子,即通過嫡親關系結成姻親關系,并不斷地重復這一過程。應該說,通過這樣的關系來締結婚姻是人們最為熟悉和最為便利的婚姻情境域,本質上,這是婚姻主體的習性進入婚姻場域后自然而然的結果。

      綜上,主要詮釋了習性的歷史性,即我們常說的“外在性的內在化”,此外,習性之所以成為策略運作的媒介還在于它的生成性,即“內在性的外在化”。是說習性既受制于場域的結構,又由策略指引著實踐,作用于結構,而創(chuàng)生新的結構特征。這讓習性脫離了“無意識”即被動的嫌疑,相反地,習性運作的策略是動態(tài)的和建構的,極具開放性。場域的邏輯影響習性,習性作為媒介作用于策略,新的策略生成新的行動,個體與集團新的行動又重構變遷的場域。

      三、婚姻策略的本質意涵

      由規(guī)則到策略的實踐社會學轉向使布迪厄從關注親屬規(guī)則到研究婚姻策略,場域是策略運作的關系空間,習性是策略運作的轉換媒介。對貝恩亞地區(qū)婚姻實踐的研究讓布迪厄明確,婚姻不僅僅是基于血緣和親屬規(guī)則的實踐活動,他說:“每一次婚姻事務都必須被理解為‘一個策略的結果’,都是在一系列物質的和象征性交換中的一個時刻?!保?]57那么,在布迪厄那里,婚姻策略的本質意涵究竟是什么?綜觀他的研究和論述,可以看出,究其本質,婚姻策略包括以下涵義:第一,從婚姻策略所形成的家庭權力關系和性別秩序來看,它是一種權力結構;第二,從婚姻策略所存在和衍生的家族關系來看,它是社會階級的再生產策略;第三,婚姻策略是嵌入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當中的,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再生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方面。布迪厄認為婚姻存在于家庭互構的關系當中,他強調婚姻場域里家庭之間所確立的諸多關系,且重視家庭內部權力關系對婚姻策略的形塑。在布迪厄那里,婚姻策略是一種權力結構,他突出婚姻策略的政治性,甚至直接斷言,家庭社會學只是政治社會學在婚姻家庭領域的延伸。

      貝恩亞地區(qū)的家庭中,為了確保長子在家族中的絕對權力,他們僅限于締結“同類婚姻”而杜絕“高攀婚姻”;同時,為了保值現有的象征資本以及向非頭生孩子提供“補償贈資”的現實需要,長子也不可確立“低就婚姻”,非頭生孩子更是如此,否則就會在家庭權力結構中處于不利地位。

      布迪厄認為家庭權力相對獨立于經濟權力,但同時不否認“補償贈資”的總額是其家庭內部權力關系分配的基礎,尤其是婆媳關系力量博弈的基礎所在。他指出夫妻雙方對家庭事務的決定權取決于各自物質和象征資本的占有量。而家族內締結的婚姻,始終考量著隨之而來的經濟與政治風險,由于家族成員始終要服從家族的整體利益,而盲目的情感卻容易造成危機,因而,情感之于政治而言,自然被排序在了第二位。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遠婚”,遠婚被視為政治婚姻的典型代表,為維系家族權力,通過奢侈的儀式展示,由女子成為政治工具與犧牲品,為整個家族帶來豐厚的象征利潤??梢姡橐霾呗酝耆羌彝嗔Φ漠a物,是家庭權力關系的譜系表達。

      在布迪厄那里,作為權力結構的婚姻策略還通過性別秩序得以體現。他從莫斯有關“身體技術”和“素性”的論述中發(fā)展出“身體素性”的概念,成為其解釋性別秩序的基礎,他指出:“男與女之間的對立具體表現在舉止上,表現在身體姿勢、行為方式上,是直與彎之間的對立,是堅決、直接、坦率與克制、矜持、靈活之間的對立?!保?]107布迪厄認為男女兩性基于“身體素性”分別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分別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與他人、價值和世界的關系。在這一點上,他同意美國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認為男性支配“限制了女性的語言意識”。這意味著女性的話語權在男性象征價值支配體系之內,以至于女性的基本固有性都被男性象征崇拜拋棄在外?!跋笳饔行缘母丛谟趯λ?,尤其是對他人身體和信念的支配權,而這種支配權來自于一種得到集體承認的影響”。[3]106

      實際上,這種性別秩序是象征性權力,形成了一種權力結構,這種支配關系和象征權力在婚姻場域中由婚姻策略的運行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男性支配的性別秩序下,男女兩性的婚姻策略體現如下幾點差別:第一,在策略的行使上,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男性挑選女性,女性靜靜等待,并服從家族意志;男子可以延遲擇偶,女子的父親主動擇婿則是笑柄;第二,在策略執(zhí)行的時間上,男性有時間充裕的優(yōu)勢,女性則由于恐懼容顏變老產生貶值而顯得格外局促;第三,對于再婚策略的影響變量,可以說,任何年齡段的男性都處于“適婚年齡”,只是選擇的妻子會因此有優(yōu)有劣。女性則又不然,其遭遇前段婚姻引起的貶值效應遠遠大于男性,歷經失敗婚姻的女子容易完全被驅逐出婚姻市場?;谝陨匣橐鰧嵺`的實地考察,布迪厄認為女性雖然在性別權力結構中受到支配,但對自己婚姻策略的選擇卻自然而然,他將這視為一種“符號暴力”??梢?,布迪厄對于男性統(tǒng)治下的婚姻策略是從一種“共謀”關系的視角出發(fā)的。在他的意義上,女性行動者自身是“符號權力”的合謀者,所以,布迪厄說:“符號暴力就是:在一個社會行動者本身合謀的基礎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5]221

      因而,婚姻策略實質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權力結構,是婚姻場域政治合法化的手段,這個合法化的過程是通過看不見的暴力形式與人們的自覺順從和共同合謀實現的。

      第二,探究婚姻策略所存在和衍生的家族關系來看,它本質上是社會階級的再生產策略。這從上文婚姻策略維系家族利潤的論述便可見一斑,婚姻影響到家族的再生產,婚姻策略的直接功能就是維護家族的再生產,而這一功能的發(fā)揮是否有效,則以是否維持了家族的象征及經濟利益最大化為準繩。布迪厄生動地

      將家族之中每個孩子婚姻的締結比做一場牌局,做出的解釋是:最后的輸贏除了決定于手中牌的好壞之外,還取決于出牌是否高明。為此,父母會為子女的婚配嫁娶進行精心地選擇,其終極目標是維持家族在社會分層中所處的客觀位置,即家族社會階級的再生產。

      由于社會階級的再生產主要體現于物質資本及社會資本等多種資本形式的再生產,因而,不難理解“門當戶對”的婚姻策略是個很好的選擇,也很容易解釋,對于這種類型的婚姻,交換關系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有利于物質資本與社會資本的互換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此外,家族婚姻策略中常見的兩種形式是男性優(yōu)先于女性和長子優(yōu)先于非頭生孩子。在家族體系中,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價值直接決定于其父母兩系的社會地位和兄弟數量的多少。她們不但毫無自主性,且出于家族資產的考慮,女性干脆被排除在財產繼承系統(tǒng)之外,除非家族之中沒有男性,財產的繼承權才歸女系繼承人(即女性繼承人的丈夫)所有。另外,對于長子而言,當地的父母會對其進行大量的引導,令其明確自身的權力與責任,而對于非頭生孩子而言,家族會通過“補償贈資”作為對非頭生孩子的補償,以使其放棄土地的所有權??梢?,所有這些策略選擇本質上是為了防止分家,維護家族內土地與財產的完整統(tǒng)一性,以利于家族社會階級的再生產。

      第三,婚姻策略嵌入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再生產?;橐霾呗詷O具社會嵌入性,布迪厄曾說,它是再生產策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婚姻策略是生物性的再生產,這是其最基本的本質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說:“生產本身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7]布迪厄認為,婚姻策略所衍生出的生殖策略同樣是人自身的生產,是種族綿續(xù)的保障。生物的個體通過對婚姻的確立,以兩性的分工與合作為基礎,依托于社會進行雙系撫育,以完成人本身生物性的再生產。在布迪厄那里,家族內的生殖策略,諸如子女的性別、出生順序和總數都是家族維護或增值其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重要前提。

      其次,除了生物學意義上的再生產,布迪厄更加強調的是婚姻策略的社會再生產功能,這包括經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再生產。對于這一方面,布迪厄明確地說,婚姻策略不能同整套策略相分離,在場域之內運作的婚姻策略關系到經濟、教育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同時又反作用于這些系統(tǒng),形成新的特定結構和秩序,實際上,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再生策略”。這實則是前兩點本質意涵的再度延伸。在家族體系中,婚姻策略明顯實現了實質性或象征性利益的維續(xù),以力求家族在整個社會中的權力結構和階級秩序永存化,并令其合法化。

      四、突破、局限與啟示

      綜上所述,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發(fā)軔于“策略”對“規(guī)則”的超越,通過習性的媒介運作于場域之中,其本質是權力結構、社會階級與整個社會秩序的再生產。它掙脫了結構主義有關人類親屬關系研究的范式,無論是將婚姻賦予實踐意義,還是以“策略”為基點對婚姻行為進行研究,布迪厄的確在社會學研究的婚姻與家庭領域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理論視界。

      婚姻策略的概念與布迪厄的整個理論體系渾然天成,應該說,從“策略”概念的提出開始,即本著賦予行動者實踐的狀態(tài)和意義為前提,以超越主客二元之間的對立。一方面強調結構對個體實踐的制約,另一方面?zhèn)戎貍€體的能動性,這樣既避免了客觀主義一味強調學究式的立場,又防止了主觀主義過于依賴行動者的主體性,這是布迪厄策略概念的重要貢獻。

      按照上文的論證,仔細分析可見,策略、場域、習性和再生產的概念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它們都在關系論的思維方式之下,是關系論的思維讓布迪厄彌合結構與能動、主觀與客觀,進行全面地認識實踐。具體來說,關系論下的婚姻策略使婚姻的締結脫離單純的個體行為,成為相互關聯的策略組合。行動者婚姻機會的獲得由其在場域中具體構型(configuration)的位置決定。這個位置又是性別、出生排序以及家長的親疏等多個變量博弈的結果。習性和策略的概念將人類的婚姻行為放置于社會結構中,但避免了靜態(tài)結構的機械決定作用。強調婚姻行動者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但否認了主體的明確意識和目標指向。布迪厄的婚姻研究面向情感經驗,更是其時間觀和歷史觀的體現?,F時的婚姻策略預示著未來的婚姻結構,在時間結構下,現時與未來達成了某種重合與關聯,這種時間屬性讓婚姻實踐活了起來。可見,這種關系論的思維不僅彌合了二元論的對立,也是對結構主義靜態(tài)發(fā)展路徑的突破。

      布迪厄的婚姻策略研究本身存在著一種反思,這需要我們插上社會學想象力的翅膀,將本需要默思的艱深理論還原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貝恩亞人的日?;閼偕?,亦或拿起望遠鏡探探他持久的研究旨趣隨著歲月的前行又將發(fā)生怎樣的變遷。對于“婚姻策略”概念的理論局限,我們首先看其與理性選擇理論的關系。布迪厄反對簡單地用理性選擇理論解釋婚姻行為,他認為行動者的婚姻行為與客觀結構之間是一種模糊的“適配”,并非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必然的、甚至是感性使然,將其界定為理性所不能超越的行為。實則是解釋這樣一個邏輯:即個體如何把自身置于行動者的位置,又沒有成為理性的算計者。雖然始終關注一系列與決策無關的東西,但他對婚姻策略的論證沒有離開經濟交換的邏輯本身,并大多從實質性或象征性的利益合謀出發(fā),不能說沒有目的論的影子。即便他創(chuàng)造出習性的概念來破除這個悖論,但始終沒有逃離這個枷鎖,而使他面臨回到理性計算的“個人主義”范式的嫌疑。

      另外,婚姻策略實際上是一種分類和區(qū)隔,它也是布迪厄反對現有體制權力的一部分,比如,他抵制隱藏在秩序下的暴力和欺騙。這些的前提是他的“結構再生學”,實則是支配者和受支配者共謀得以實現的,是一種結構產生的自適應。而在這個意義上,布迪厄過度認識了分類系統(tǒng)的運作,這會導致人們對婚姻策略認識與實踐的固化。實際上,社會秩序安排是永無止境地再生和更新,循環(huán)往復以致無窮。

      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并非是一個完全建構的二重性,雖然有意脫離機械論和目的論、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兩端對立,但基于習性的策略概念又過于偏重于社會軌跡和歷史結構的決定作用,這樣的爭議使他的理論貢獻更多地停留在了實踐社會學的方法論層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婚姻策略”的概念和布迪厄的理論框架為我們研究婚姻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婚姻實踐從不只是一個“私”的領地,因而婚姻的主題是社會學研究的傳統(tǒng)領域。婚姻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和表征。近年來,我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婚姻事實表現出了新特征,婚姻樣態(tài)體現出了新變化,以婚姻策略為視角進行對日?;橐錾畹难芯坑兄r明的現實意義。

      當前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型,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的急劇變遷重塑了社會個體婚姻行為的場域與習性,個體婚姻行為必然呈現出不一樣的婚姻策略。當下中國婚姻市場的復雜化、婚姻觀念的多元化、離婚率不斷提高、“閃婚”、“裸婚”等婚姻模式的多樣化、“剩男剩女”比例不斷增多以及結婚支付成本攀升等現象同時并存。婚姻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因素和主要表現,也是社會個體在外在場域與內在習性影響下的實踐策略,是在超越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下的理論思考。布迪厄“婚姻策略”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為我們剖析和透視當前中國婚姻現象與個體行為提供了全新的社會學理論視角。

      婚姻策略是一種婚姻行為的選擇性安排,它既強調婚姻主體策略實施的主觀性又同時強調客觀結構的建構性,將婚姻生活緊緊嵌入在社會結構當中。而用場域和習性為主導的關系視角分析婚姻,將婚姻視為一種實踐狀態(tài)的社會事實,讓婚姻這個社會單位動態(tài)地活了起來。社會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積極地建構和創(chuàng)造美滿的婚姻與幸福的生活。由此,“婚姻策略”的視角是分析中國社會運行狀況的一個切入點,對于相關方面中國經驗的拓展,筆者將另撰一文加以論述。

      [1]皮埃爾·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P.Bourdieu.and L.D.Wacquant.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97.

      [3]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4]劉擁華.布迪厄的“終生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8(4):115.

      [5]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猜你喜歡
      布迪厄習性行動者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下學生體育文化資本的作用及建構
      布迪厄資本理論視角下我國女性運動員形象報道取向變遷及其成因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zhí)行研究新路徑
      螳螂的生長過程和習性是怎樣的呢?
      習性養(yǎng)成要趁早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12
      烏桕大蠶蛾的生物習性之初探
      現代園藝(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8
      大學生安全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資本理論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網絡行動者的新媒體使用特征、影響及媒介民主化
      新聞傳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聯網+”的積極行動者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吉首市| 利辛县| 江达县| 饶河县| 竹溪县| 广州市| 松潘县| 社会| 容城县| 定兴县| 无锡市| 龙南县| 襄垣县| 大石桥市| 谷城县| 木里| 金昌市| 湾仔区| 寿宁县| 元谋县| 辽宁省| 桦南县| 麻城市| 虞城县| 华容县| 巩义市| 敖汉旗| 武乡县| 伊宁市| 澄迈县| 荃湾区| 奉贤区| 巧家县| 沂源县| 鸡西市| 五原县| 麻城市| 马公市| 屏南县| 西藏|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