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與人本主義刑法觀

      2015-02-20 08:15:04尹振國
      關鍵詞:人本主義刑罰人權

      尹振國

      (1.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 401120;2.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寧波 315040)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边@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最大亮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被認為是“第五個現(xiàn)代化”。它的提出意味著政治理念、治國方略的重大調整。推進國家現(xiàn)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社會和諧,其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的。刑法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運用刑罰手段治理犯罪的工具,運用刑法治理社會的能力也是國家治理能力之一。因此,刑法的現(xiàn)代化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坝^念決定方向”,實現(xiàn)刑法的現(xiàn)代化必須先轉變刑法觀,①刑法觀是對于刑法的生成、性質、運行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思維模式。參見齊文遠:《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與刑法觀的調整——兼評蘇永生教授新著〈區(qū)域刑事法治的經(jīng)驗與邏輯〉》,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3期。從“管控型”刑法觀走向“治理型”刑法觀——人本主義刑法觀。我國社會正處于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時期,也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犯罪是社會治理的最大威脅,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語境下,應轉變刑法觀念,樹立人本主義刑法觀,理解人性、關注人格、體現(xiàn)人道、體恤人情、維護人權,促進社會和諧。

      一、人是刑法的主體——人本主義刑法觀的基礎

      世界是人的世界,國家、社會、民族是由人組成的,其本身存在的價值和目的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本身的唯一目的,人不應當成為其他目的的手段。盡管對“人是什么”這一形而上的追問和解答一直都未停止過,但無可置疑的是,人類的各種學科從不同的范疇和角度揭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即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屬。人本主義對各學科而言,不僅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

      法學也不例外,法學只有立足于人本身,遵循人性的規(guī)律,以增進人類幸福為目的,才會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法是歷史的產(chǎn)物,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產(chǎn)生法,換言之,法是為了適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社會,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伴隨著我們從搖籃到墳墓,法律關乎每個人的命運。法律不是繩索和圈套,而是自由的通行證。人不是法律的奴隸,而是法律的主人。因而,“法在任何意義上對于人的否定和奴役都只能是法的異化而非法的正途”[1]2。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國家與社會是逐漸分離的,但國家最終要融入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市民社會形成,市民社會的法律是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民權利的法律。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要實現(xiàn)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協(xié)同治理,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克服國家主義的弊端。在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要樹立人本主義法律觀——人是法律之本,人的尊嚴和價值始終處于法律活動的中心。

      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是西方現(xiàn)代哲學中雙峰對峙的兩大哲學思潮,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科學與人文之爭。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與科技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情淡漠,精神空虛,環(huán)境惡化,核戰(zhàn)爭威脅等。在效率、秩序、理性的科技社會,強調工具理性,忽視人文價值,人失去了自主性、個體性和自由,人成為“異化的人”。時代呼喚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那就是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和機制。

      從人本主義角度來看,犯罪是人的異化,是人對社會或自然的反動,是人性弱點的體現(xiàn)。刑法應該規(guī)制國家刑罰權,刑罰應該是對人性弱點的矯治。刑法與人本主義的關系如何,刑事立法、司法、執(zhí)行如何體現(xiàn)和落實人本主義,則是人本主義刑法要回答的問題。從人本主義視角分析和研究刑法有助于深化對刑法功能和價值的認識,有利于從制度上緩解防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矛盾。

      二、從管控到治理——理性地看待犯罪行為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自從有了國家和法律,犯罪就產(chǎn)生并一直伴隨著人類。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社會越軌是一種違反群體或社會的重要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犯罪則是一種嚴重的社會越軌行為,是被當局禁止并能通過運用正式制裁加以懲罰的行為[2]222。越軌行為未必是壞的或不可接受的。刑法學家菲利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論——人類學因素、社會、自然因素,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犯罪飽和法則:犯罪的水平或數(shù)量隨著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一直保持不變的是一定環(huán)境與犯罪數(shù)量之間的比例,加重刑罰并不是有效的犯罪抑制措施[3]418-426。

      中國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認為:“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于其治者。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于其亂也。故重輕則刑去事成,國強;重重而輕輕,則刑至而事生,國削?!雹賲⒁姟渡叹龝だ樟钇贰7饨ㄉ鐣跗?,肉刑泛濫,殘酷無比。但重刑、肉刑并沒有消滅犯罪,犯罪反而越來越多。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面對犯罪易發(fā)、高發(fā)的治安形勢,我國開始了持續(xù)20多年的“嚴打”斗爭,強調“從快從嚴”懲戒嚴重犯罪,爭取社會治安的根本好轉。“嚴打”斗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樣的效果是短暫的,也產(chǎn)生了不少負效應,如浙江“兩張叔侄冤案”“蕭山冤案”正是在“嚴打”時期釀成的。事實證明,單純依靠“嚴打”和重刑威懾無法遏制犯罪,反而會激化矛盾,不利于社會和諧。

      犯罪的產(chǎn)生有多種深層次的原因,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貧富分化、社會道德滑坡、環(huán)境污染等,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更易引發(fā)犯罪行為。換言之,犯罪是社會矛盾爆發(fā)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果不從根本上消除或緩解犯罪產(chǎn)生的原因,無疑是緣木求魚。

      既然犯罪是每一個社會固有的現(xiàn)象,是不能被徹底消滅的,僅僅依靠刑罰手段遏制不了犯罪,而且成本巨大,那么我們就應理性地對待犯罪行為,將“管控型刑法”轉變?yōu)椤爸卫硇托谭ā?,強調社會公眾治理犯罪的主體性,注重從源頭上治理犯罪,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將犯罪控制在社會公眾可以容忍的范圍內。

      1.強調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

      “管控型刑法”由國家壟斷刑罰權,國家是適用刑法的主體,社會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刑法規(guī)制,沒有給公民個人參與解決刑事沖突留下適當?shù)目臻g。而“治理型刑法”尊重公民的主體地位,強調社會公眾參與刑事司法,如陪審團制度、刑事和解制度以及立法、司法解釋征求公民意見等。

      2.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靈魂,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國家治理犯罪的對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有別于嚴打刑事政策,強調對犯罪區(qū)別對待,對于嚴重的犯罪予以嚴懲,對輕微犯罪從寬處罰,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嚴,寬嚴相濟,“抓大放小”,有利于集中精力控制嚴重犯罪,發(fā)揮刑法最大的效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西方國家的重重輕輕刑事政策是類似的。

      3.合理地劃分犯罪圈

      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必須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刑法不能過分限制甚至剝奪人的自由,而應當充分保障人的自由。一方面,在劃分犯罪圈時,要遵守刑法謙抑原則,要將刑法作為規(guī)制行為的最后手段,禁止將不當罰、不可罰的行為納入犯罪圈。另一方面,要優(yōu)化刑法結構。我國著名刑法學家儲槐植教授提出了“刑法結構”的基本內涵,即犯罪圈的大小與刑罰量輕重的不同比例搭配和組合。刑法結構有4種類型:嚴而不厲、厲而不嚴、又嚴又厲、不嚴不厲。理想的刑法結構應當是“嚴而不厲”[4]?!皣蓝粎枴庇欣诒Wo人權,節(jié)約司法資源。在追求“善治”的社會,應設立“嚴而不厲”的刑法結構。

      4.強調社會綜合治理和預防犯罪

      李斯特說:“最好的社會政策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遍L期有效遏制犯罪的方法只能是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繼續(xù)深化改革,制定和實施良好的社會政策,加強和改善民生,緩解誘發(fā)犯罪的因素。預防犯罪與打擊犯罪相比更具有經(jīng)濟性,也不易侵犯人權。刑法觀要從單純強調對犯罪的報應到堅持犯罪報應與犯罪預防相結合轉變?!凹訌娚鐣卫砭C合治理,創(chuàng)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種違法犯罪活動”。②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三、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刑法機能側重點的轉移

      “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5]19從刑法的產(chǎn)生歷史來看,它并不是伴隨著犯罪而產(chǎn)生的,而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為什么需要制定刑法?這涉及到刑法的機能。刑法的機能是刑法應當或者實際發(fā)揮的作用。一般認為刑法有3種機能:行為規(guī)制、法益保護、人權保障(或自由保障機能)[5]25。

      普遍的觀點認為,之所以需要刑法,是為了打擊犯罪?,F(xiàn)代法治的要義是限制國家公權力,保護公民權利,這也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精髓。法治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應有之義。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必定需要刑法限制國家刑罰權,保護公民(包括犯罪人)的權利。

      長期以來,特別是古代,刑法是統(tǒng)治階級進行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是鎮(zhèn)壓和威懾被統(tǒng)治階級的主要手段,刑法成為政治的附屬物。我國封建社會的刑法將危害專制統(tǒng)治和封建倫常的十種行為列為“十惡”并予以殘酷打擊。犯十惡者,“為常赦所不原”。而且封建社會的刑法具有罪刑擅斷、刑罰苛嚴、隨意出入人罪的特征。專制社會的刑法類似于德國刑法學家雅科布斯提出的“敵人刑法”——對敵人突破比例原則施加嚴酷刑罰、限制或不適用正當程序[6]。

      概括而言,將刑法作為工具,作為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是一種工具理性。而認為刑法本身作為目的而不是實現(xiàn)其他目的的手段則是一種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首先提出來的?!肮ぞ呃硇浴笔峭ㄟ^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或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實現(xiàn)服務,其是一種“效率理性”,核心是對效率的追求。“價值理性”是行為人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即是否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忠誠、榮譽等。它從行為的價值追求方面來支撐行為的合理性。價值理性追求行為的合目的性,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將人本身作為目的的理性,更契合人本主義。工具理性的極端形式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在刑法中的表現(xiàn)是為了消滅犯罪和維護所謂的社會穩(wěn)定不惜動用酷刑。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工具理性解決“如何治理”的問題,價值理性解決“治理什么”和“何以治理”的問題。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語境下的刑法應從重工具理性轉向重價值理性,以保護人權作為價值目標。

      我國學者李海東先生提出了民權刑法的概念,他根據(jù)國家與公民在刑法中的地位把歷史上的刑法分為國權主義刑法和民權主義刑法兩種類型。國權主義刑法,就是指以國家為出發(fā)點,而以國民為對象和客體的刑法,其特點是國家是發(fā)動刑罰權的唯一、壓倒性的主體,國民處于從屬和配合的地位。刑法所要限制的是國民的行為,而保護國家的利益。民權刑法是指以保護國民利益為出發(fā)點,而限制國家行為的刑法。國權刑法等于權力刑法,民權刑法等于權利刑法[7]4-5??梢哉f,國權主義刑法是崇尚工具理性的刑法,而民權主義刑法是崇尚價值理性的刑法。民權刑法不是為了國家而存在,而是為了國民而存在。民權刑法觀就是人本主義刑法觀,要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必須樹立民權刑法觀。

      人本主義刑法觀強調保護人權并不是說要放棄打擊犯罪,而是要同時保護被害人的人權和犯罪人的人權。犯罪是對被害人(包括國家、社會、公民)的侵犯,如果不對犯罪進行打擊,則無法保護公民的人權,因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人。同樣,如果不保護犯罪人(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則每個公民都是不安全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國家刑罰權適用的對象。保護人權應成為人本主義刑法應有的品格。

      法律的價值是保護自由和秩序,刑法也不例外。增強社會活力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價值之一,而增強社會活力的前提是要保護和擴大人的自由。刑法的首要價值應當是保護自由。在沒有刑法的社會,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因為不知道什么行為是犯罪、犯罪應當處以什么樣的刑罰,人們沒有“免于恐懼的自由”,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社會沒有活力。因此,人本主義刑法應將罪刑法定主義作為刑法的根本原則。罪刑法定主義經(jīng)典的表述是——法外無罪,法外無刑,它本身是人本主義的體現(xiàn)。罪刑法定主義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和尊重人權主義,公民實現(xiàn)能根據(jù)成文刑法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并決定如何行為[5]51-52,“法無明文禁止即自由”。另外,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側面和實質側面都體現(xiàn)了法治精神和人權保護精神。

      四、從人性惡到人性多元——刑法理論構造的人性基礎

      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人是國家治理的主體而非客體,國家治理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要關注人、關心人。而人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客觀的,是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在不斷變化,而人性則很少變化。因此社會科學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人性上?!叭诵允欠ㄖ蔚幕A,法治的實現(xiàn)脫離不了人性,法治應順應人性?!保?]刑法也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刑法對人的關注形成了“行為刑法”和“行為人刑法”的對峙。關于人性論,我國古代有人性本善論、人性本惡論、人性又善又惡論、人性無善無惡論。在西方,哲人普羅提諾認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舨妓拐J為人性惡,“在沒有國家和法律的自然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是狼的關系。人們?yōu)榱俗晕冶Wo、為了自私的目的、為了取得和平,因而締造出國家”[9]13??傊?,人性是復雜的。“為了更好地透視復雜的人性,可以將人性區(qū)分為四組屬性:第一,人有追求需要滿足和利益實現(xiàn)的本性;第二,人有惡性;第三,人有弱點;第四,人有優(yōu)點。相應地,人性論有四個理論單元:人的需要和利益論、人的惡性論、人的弱點論、人的優(yōu)點論。人性論與將人作為目的的人本主義法學的指導思想相結合可形成人本主義法學的四個基本原則。人本主義法學的中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防范人的惡性、寬容人的弱點、鼓勵人的優(yōu)點?!保?0]同理,人性論與將人作為目的相結合,可以成為構造人本主義刑法的基礎。

      1.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

      “利益是能夠使主體需要獲得某種滿足的生活資源。而法律利益是以法定形式存在的利益。法律利益就是法律權利?!保?1]而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法益就是法律所保護的利益。所以,刑法的目的和任務就是保護法益,保護法益原則應成為人本主義刑法的原則。社會危害性是傳統(tǒng)刑法理論的核心概念,“但是,如果要處罰一個行為,社會危害性說就可以在任何時候為此提供超越法律規(guī)范的根據(jù),因為,它是犯罪的本質,在需要的情況下是可以決定規(guī)范形式的?!保?]8應將法益的侵犯性作為犯罪的本質。每一個人(包括犯罪人)的法律利益都是應當予以保護的,而且對相同的法律利益應當平等的保護(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不能為了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shù)人的利益。

      2.防范人的惡性

      掌握社會公權力的政府也會做壞事,為了防范政府的惡,就需要法律對政府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限制,“法無授權即禁止”。國家刑罰權必須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來行使,禁止法外施刑。犯罪就是對法益的侵犯,為了懲罰犯罪人和恢復法秩序,就需要對犯罪人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財產(chǎn)權等)進行必要的剝奪和限制。但是這種剝奪和限制是有限的,只要足以防范人的惡性就夠了。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可以通過事先制定刑法,并通過施用刑罰對犯罪人和其他公民產(chǎn)生心理強制機制,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這就是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12]18。

      3.寬容人的弱點

      “法律不能強人所難”。人本主義刑法要貫徹責任主義原則,刑法只能給能夠進行道義非難的行為人分配刑事責任??紤]到一些特殊人群的弱點,刑法對此類人予以寬容。如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懷孕的婦女和有生理缺陷的人從寬處罰。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有“慎刑恤刑”的傳統(tǒng)。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則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就是刑法理論上的“期待可能性”理論。盡管對“期待可能性”是否屬于責任要素有爭議,但是不能忽略它的價值?;诳梢詫捤〉睦碛桑梢詫Ψ缸锶诉M行赦免。另外,“人人不皆為堯舜”,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刑法不能對行為人的道德提出過高的要求,如設立“見死不救罪”。

      4.鼓勵人的優(yōu)點

      沒有純粹的壞人,也沒有純粹的好人。壞人也可以棄惡從善。刑法為了鼓勵犯罪人消除或減少犯罪的危害,設置了許多激勵性刑法規(guī)范。如刑法總則中規(guī)定對犯罪中止、自首、立功、坦白等從寬處罰。我國刑法分則第二百四十一條第六款規(guī)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條第三款規(guī)定,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在收獲前自動鏟除的,可以免除處罰。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我國刑法的減刑、假釋制度也是鼓勵服刑的犯罪人改過自新的制度,以悔改換取服刑時間的減少。刑法規(guī)范也是行為規(guī)范,在命令、壓制性刑法規(guī)范無效或者規(guī)制成本過大時,可以考慮設置激勵性刑法規(guī)范。

      五、從嚴酷到輕緩——刑罰人道主義之提倡

      刑法的主要制裁手段是刑罰。刑法學家陳忠林教授認為:犯罪的本質是應受刑罰懲罰性,刑罰是一種懲罰。懲罰必須是所失大于所得,懲罰所失肯定要大于犯罪所得,這才可能說是懲罰。一方面,刑罰通過懲罰犯罪人實現(xiàn)對犯罪的報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為有犯罪而科處刑罰”,這是報應刑論。另一方面,刑罰通過懲罰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和使?jié)撛诜缸锶瞬环缸?,“為了沒有犯罪而科處刑罰”,這是目的刑論。報應刑論和目的刑論是兩種對立的刑罰本質觀和刑罰正當性根據(jù)。而并和論企圖調和報應刑論與目的刑論之間的矛盾,認為“因為有犯罪并為了沒有犯罪而科處刑罰”。但是在報應和預防之間如何保持平衡,一直未能解決。

      從刑罰進化史來看,“其基本趨勢是刑罰由重趨緩,刑罰的體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到自由刑再到非監(jiān)禁刑的方向發(fā)展”[13]。一些古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將刑罰的威懾功能最大化,設計出了各種酷刑:梟首、腰斬、車裂、凌遲、火刑、水刑等等。后世認為秦法苛嚴、刻薄寡恩,秦二世而亡與其嚴刑峻法有密切的關系。

      刑罰是對付犯罪最嚴厲的武器,只要有犯罪,刑罰就存在。德國刑法學家耶林指出:“刑罰如雙刃劍,用之不得其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事實證明,刑罰的威懾效果是有限的,而隨著刑罰量的增加刑罰效應呈邊際遞減。英國曾將盜取罪設置死刑,但盜竊行為竟然發(fā)生在行刑時。殘酷的刑罰給犯罪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還會激化社會矛盾。理性的選擇是合理使用刑罰手段,將刑罰作為對付犯罪的最后手段。貝卡利亞認為:“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保?4]59

      有犯罪必定有刑罰,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離不開刑罰,而保護人權應成為刑罰的價值追求。嚴刑峻法只能增加或激化社會矛盾,無益于國家治理。對犯罪人施加刑罰要尊重其人格尊嚴和維護其合法權益,避免殘虐的刑罰,要罰當其罪,這就是刑罰人道主義的內涵。刑法學家何秉松提出了新的刑罰理論——人權防衛(wèi)論。何秉松教授認為:“刑罰的目的,應當是防衛(wèi)人權,而不是防衛(wèi)社會。刑罰對人權的防衛(wèi),是防衛(wèi)一切人的人權。既防衛(wèi)一般人的人權,也防衛(wèi)罪犯的人權。所謂防衛(wèi)罪犯的人權,不是說不能對罪犯施加刑罰,剝奪他應當被剝奪的人權,而是防止刑罰權的濫用,防止非法侵犯了罪犯不應當被剝奪的人權?!保?5]人權防衛(wèi)論強調對人權的保護,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價值追求是相通的,是人本主義的刑罰觀。

      從法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在資源日益緊張的社會,能充分利用資源就是最大的正義[16]54。對于刑罰來說,最大的正義可能不是報應,而是用最小的刑罰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防制犯罪的效果。在“管控刑法”時代,為了壓制犯罪,維護社會秩序,我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趯ΡO(jiān)獄內執(zhí)行刑罰的成本和效益的反思,非監(jiān)禁刑日益被寄予厚望。西方發(fā)達國家紛紛選擇非監(jiān)禁刑作為刑罰執(zhí)行的方式之一。隨著人類對刑罰價值和功能認識的日益深入和刑事司法實踐的發(fā)展,刑罰執(zhí)行方式從監(jiān)禁向非監(jiān)禁轉向正成為一種趨勢。

      “以人為本的‘人’最終要落實到現(xiàn)實個體人,把本的重視和關懷落實到每一個人的頭上,才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意?!保?7]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保障刑事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也是人本主義刑法的應有之義。要借鑒恢復性司法理念和制度,既使被害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物質上的補償,又使加害人真誠悔罪、盡快融入社會。

      [1]卓澤淵.法治泛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M].2版.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4]儲槐植.再說刑事一體化[J].法學,2004(3):74-80.

      [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劉仁文.敵人刑法:一個初步的清理[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6):54-59.

      [7]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8]劉斌.法治的人性基礎[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2)15-27.

      [9]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10]劉國利,吳鏑飛.人文主義法學引論[J].中國法學,2004(6):23-32.

      [11]周旺生.論法律利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2):24-28.

      [12]趙秉志.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3]蔣石平,尹振國.刑罰進化階段論綱[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3):35-39.

      [14][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5]倪壽明.人權防衛(wèi)論的誕生:重新審視刑罰的理論與實踐[N].人民法院報,2006-02-20.

      [16]劉大洪.法經(jīng)濟學視野中的經(jīng)濟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7]石儒標.“以人為本”——重慶實踐執(zhí)政理念的價值取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2):49-56.

      猜你喜歡
      人本主義刑罰人權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心理學報(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刑罰威懾力的刑法學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4
      代運為名行詐騙 構成犯罪獲刑罰
      人本主義視域下的城市環(huán)境污染與治理
      斷鹽也是一種刑罰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刑罰的證明標準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8
      阿瑟·韋利中國古詩英譯中的“人本主義”透視
      論社會組織的人權價值
      論人權的三個化身
      黄梅县| 甘南县| 临西县| 宝鸡市| 苏尼特右旗| 高尔夫| 芜湖县| 新干县| 萍乡市| 柳州市| 峨眉山市| 海口市| 桂平市| 耒阳市| 桃江县| 南丹县| 临澧县| 铅山县| 永吉县| 石家庄市| 古浪县| 宝丰县| 鹰潭市| 中宁县| 乐至县| 宜阳县| 大关县| 泗水县| 望都县| 盐源县| 尤溪县| 通渭县| 邹平县| 禄劝| 南漳县| 察哈| 鄄城县| 田东县| 南岸区| 天津市|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