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嘉高實驗中學 鮑周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古代經(jīng)典散文,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等各版本教材都將其收入,足以說明它的文學品位與地位。因為作者在文中不僅曬出了自己對祖母的濃濃親情,更曬出了一種對于生活的不凡智慧。這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的地方。
我們從文本中不難發(fā)現(xiàn),四大“缺失”導致了李密家庭生活的孤苦伶仃,也為他后來推辭出山為官提供了充分理由,更使晉武帝司馬炎對他的情感由惱怒轉(zhuǎn)化為同情,成就了歷史上的一段美談。那么,李密究竟有什么“缺失”呢?
一缺失“愛”——“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父親過早去世,母親被迫改嫁,李密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孤兒,孤苦的形象躍然紙上;“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好在祖母的擔當使得他的幼兒時期僅存了一點溫情與親情,也使他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兒。
二缺失“鈣”——“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很顯然,李密是一個先天營養(yǎng)不良、體弱多病的苦命孩子;雖然祖母劉給了他許許多多的愛,但這種愛只能撫慰他孤獨的心靈,卻改變不了他生理上的明顯不足,這也注定給祖母增添了更多的辛勞與心酸。
三缺失“伴”——“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真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本是孤苦伶仃的他,除了祖母,別無其他的親眷可以相依相伴,也足見他與祖母之間是真正的相依為命,祖孫情深。
四缺失“樂”——俗話說得好:“兒時吃的苦像風吹過一樣”,只要長大后日子舒心就好了。然而祖母的健康卻成了李密最大的牽掛,“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是啊,長期當?shù)攱尩膭诶凼沟?6歲高齡的祖母早已是疾病纏身,奄奄一息;既是孫子更像兒子的李密豈可不管不問,因而他的生活缺了些樂趣。
四種“缺失”組成了李密人生的協(xié)奏曲。如果他一味地沉湎于自己的不幸與苦難中不能自拔,那么,他的生活將變得毫無意義。作為讀者,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要辯證地分析人生路上的苦難與曲折,更要善于挖掘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因為理想美好的人生需要發(fā)揚人的優(yōu)點,而不是強調(diào)其缺點。其實,李密身上有四大“擁有”,徹底彌補了他的“缺失”,更成就了他的燦爛人生。
首先是擁有“孝心”。李密的生長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孝心,而“孝心”是李密的立身之本。司馬炎之所以器重李密,一定要征召他為太子洗馬,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以“忠孝”治天下,要忠先要孝,不孝怎能忠呢?但司馬炎不敢以“忠”來治天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父的行為已經(jīng)證明了一切。同時,司馬炎繼承爵位后,一腳踢了魏帝,改國號為晉。所以,如他以“忠”來治天下,豈不讓人恥笑?于是,他選擇了以“孝”治天下(其實“孝”是另一種“忠”)。因此,本文作者圍繞“孝”字做文章,既符合自身的情況,又真正打動了他,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其次是擁有“智慧”。李密本想推辭做官,又要使晉武帝不怪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一個考驗李密智商的重大人生課題,做不好的話,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李密成功地做好了這篇文章。他向晉武帝陳述了自己孝順祖母和回報國恩之間的重重矛盾,并逐一破解這些難題,因為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孝養(yǎng)祖母更是合情也合法,這為“愿乞終養(yǎng)”給出了實在的理論根據(jù)。最后他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法,即先盡孝后盡忠,既給了自己下臺階的辦法,也給了晉武帝面子,至少是一種緩兵之計。因而,可以說《陳情表》陳的是情感,更陳的是智慧。
再次是擁有“誠信”。李密在文本最后一段中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的忠心,也把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的誠心深深打動了晉武帝,也打動了后世的讀者,宋代文人安子順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币蚨?,晉武帝不但爽快地答應了李密的請求,還特地賞賜給了他兩個奴婢,以便幫助他照顧祖母劉,并命令郡縣按時供養(yǎng)他的祖母。也許正因為此舉“恩寵”,就深深打動了李密,以至原來的“拖延法”主動失靈。等祖母劉死后守完孝盡了情,他高興地出來做官了,并一直做到漢中太守。
最后是擁有“文才”?!蛾惽楸怼非楦姓媲校w現(xiàn)了最好的文風,這對那些喜歡編造故事以博取他人眼淚的虛假文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也是高中學子實踐“我手寫我心”作文理念的經(jīng)典范文。同時,文章中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是復雜的、多元的,既有伺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又有對亡國蜀的懷舊之情,也有對新王朝的疑慮之情以及對司馬炎征聘的惶惑之情等,這些情感使他心里感到很糾結(jié)。好在他能緊緊抓住侍奉祖母的“孝”這條情感主線,抒發(fā)了他的真情與深情,終于獲得了“閱卷老師”的青睞,不但獲得了高分,而且被保送進“大學”。真可謂主題明確,情感真切,選材得當,一篇文章贏得了光明的前途。
四種“擁有”助李密走出人生的低谷,走向仕途的高峰,并成就了李密的輝煌。這是我們從文本中讀到的作者的精彩與亮麗。
總之,李密的《陳情表》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讀出“情”的味道,讀出“孝”的精神,更要讀出個性,讀出新意,因為我們要“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高中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