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澗底松”的審美和文化意蘊

      2015-02-12 03:16:32
      閱江學刊 2015年1期

      王 穎

      (安徽建筑大學,合肥 230601)

      ?

      “澗底松”的審美和文化意蘊

      王穎

      (安徽建筑大學,合肥 230601)

      摘要:左思《詠史》其二首創(chuàng)澗底松意象,以典型的形象、濃縮的筆墨概括出西晉門閥制度下寒士的境遇及其不平與抗爭,澗底松成為才秀人微者的象征。澗底松意象由貞剛到超逸,由憤世到樂觀,而且被比擬為寒門俊才、蟄伏之士、遷客逐臣和烈女貞婦等,人格擬喻的變化,使象征意義更如鮮明獨特,并不斷豐富和深化。

      關鍵詞:澗底松;道德品格;情感內蘊;人格擬喻

      澗底松是古典文學中的一個經(jīng)典意象,在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審美意蘊。澗底松不只是才秀人微者的象征,它處幽絕塵、淡定從容似隱者高人;風雨沉淪、窮且彌堅似遷客逐臣;歲寒不改、貞心有節(jié)似義士烈婦。梳理澗底松意象的創(chuàng)作歷程,推究澗底松意象生成發(fā)展的原因,對于全面認識澗底松意象的內涵,深刻理解時代文化特點和創(chuàng)作主體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澗底松意象的形成

      澗底松意象最早出現(xiàn)在晉左思《詠史》其二: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yè),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詩以“澗底松”與“山上苗”比興現(xiàn)實人生?!皾镜姿伞庇粲羯n蒼、枝繁葉茂,雖身長百尺卻所托非所,徒具良材美質、清韻雅操而無人得知,更被“山上苗”以“徑寸”之莖“蔭”之蔽之?!暗貏菔怪弧币徽Z雙關,在物指所處的地理位置,這是造成自然界中不平等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人指門第出身,即承自祖先的血統(tǒng),是當時的門閥制度薦取人才的關鍵。詩人借澗底松感遇詠懷,抒寫才高位卑、不為世用的悲慨和對不平等現(xiàn)實的抗爭。澗底松郁郁蒼蒼的生長態(tài)勢,百尺凌云的氣勢力量,卑而不屈的頑強意志,無不折射出主體精神的光芒。詩中的澗底松意象有著豐富的包孕性和鮮明的指涉作用,即使有關澗底松的物色刻畫和外部描繪也對應著抽象的情愫與哲理,從而使形象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左思以一己之體驗,創(chuàng)造出澗底松意象,以典型的形象、濃縮的筆墨高度概括出西晉門閥制度下寒士的境遇地位及其不平與抗爭。澗底松意象出自左思之手而非同時代的其他人,這與左思個人的狀況有關。左思文才出眾,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他對自身才華也充滿自信,渴望能夠有所作為。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卻相差甚遠。左思生活的西晉社會,正是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時代,門第家世成為選取人才的關鍵。左思出身寒微,“貌寢,口訥”,*房玄齡等合著:《晉書》卷9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76頁。不擅交游,仕途很不得意。寒族的家庭背景、生理上的缺陷與他對自身才華的自恃形成強烈的反差,給他帶來很大心理壓力的同時,也形成其強烈的自尊心。面對社會壓力,左思并沒有沮喪自憐,而是表現(xiàn)出與現(xiàn)實相對抗的姿態(tài)。社會貴賤等級的品評體系在他眼里不屑一顧,他心中有著自己的評價標準:“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塵埃;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左思:《詠史》其六,李善等注:《文選》卷21,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88頁。他心中真正傾慕的是魯仲連、段干木那樣“功成恥受賞”的高義之士,*左思:《詠史》其三,李善等注:《文選》卷21,第387頁。是高漸離、荊軻那樣輕生死、重然諾的英雄豪杰。這種人生態(tài)度表明,人的貴賤尊卑的社會地位是由他人和社會決定的,但人的尊嚴是由自己來決定的。躋身上流社會,將相王侯的富貴榮華并不代表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憑借自身的才智排解急難、解決紛爭、成就高名,不受勢位羈累,追求心靈自由,這才是左思渴望的理想人生?!对伿贰菲涠梢哉f是左思代表天下寒士向不合理的社會發(fā)出的抗議書,其中澗底松意象的創(chuàng)造正是其以精神的自我提升,作出個性化反抗的成果。

      澗底松意象之所以會在西晉時產(chǎn)生,西晉時的政治制度、用人標準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西晉社會正是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時代,出身門第,即承自“冢中先骨”的血統(tǒng),成為門閥制度選拔人才的主要依據(jù)。士族子弟通過中正制入仕,可成為世代相傳的貴胄,寒門庶族幾乎失去入仕的機會,士族和庶族之間的對立和不平等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社會矛盾。左思《詠史》其二以有意味的比興、鮮明的對比揭示了這種不平等現(xiàn)象及其根源所在,以文學的手段反映了西晉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

      左思《詠史》其二首創(chuàng)借詠史以詠懷之路,為后世詩人提供了效法的范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其“創(chuàng)成一體,垂式千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11,清乾隆十三年刊本。此詩取得這一成就的關鍵在于澗底松意象的創(chuàng)造。左思通過澗底松意象,連接起歷史與現(xiàn)實,詩中的澗底松意象內涵豐富,既用以比喻屈居下位的前朝俊才,也用來隱喻詩人自己,是左思融合歷史感懷、個人境遇、才能自詡、胸懷性情而生成的形象,成為才秀人微者的象征。

      二、澗底松意象的發(fā)展

      澗底松是詩人借以感遇詠懷的物象,其中寓托著才高位卑、不為世用的悲慨和對不平等現(xiàn)實的抗爭。而這種不平等是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廣泛存在的現(xiàn)象,由此引發(fā)后人強烈的共鳴。左思之后,吟詠澗底松的作品不斷出現(xiàn),澗底松意象無論是在比德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都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內容和格調,成為古典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一)比德:由貞剛到超逸

      澗底松意象在發(fā)展前期主要是以堅貞剛勁的形象出現(xiàn)的。首先,文人一再強化澗底松不畏霜雪、勁挺郁茂的特征,這也是松的傳統(tǒng)美德。唐王勃《澗底寒松賦》言其“磊落殊狀,森梢峻節(jié),紫葉吟風,蒼條振雪”,*王勃:《王子安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頁。唐闕名《幽松賦》中“孤山曲澗之幽松”,也是“雅操也昂藏,可以振雪凌霜。向日貞心擢,臨風足氣揚”。*陳元龍編:《歷代賦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474頁。對于澗底松來說,風雨霜雪不再是肆虐狂暴之物,反而助其聲威,添其意氣,更能顯示出高于其他草木之處。其次,清高不俗、孤傲不群也是澗底松貞剛品性的一個方面。澗底松雖出身卑微,卻并不自輕自賤,如唐劉希夷《孤松篇》中描寫的那株孤直自尊的南澗松:“青青好顏色,落落任孤直。群樹遙相望,眾草不敢逼。靈龜卜真隱,仙鳥宜棲息。恥受秦帝封,愿言唐侯食?!碧菩焘箤⒋蠓蛩膳c澗底松對比后云:“五樹旌封許歲寒,挽柯攀葉也無端。爭如澗底凌霜節(jié),不受秦王號此官?!雹贁罓c:《大夫松》,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711,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671頁。

      其三,自強不息、窮且彌堅是澗底松貞剛品性的核心價值。這就是身處卑賤之地、沉淪之境,而“挺操彌貞”;“雖厄巖巒之下”、飽嘗壓抑之苦,卻終成大材。唐徐夤《澗底松賦》所稱揚正是這樣一種高格:“碧澗千仞,青松幾年。豈天生之有異,蓋地勢以居偏。挺操彌貞,雖厄巖巒之下,掄材倘鑒,合居樗櫟之前。”這種剛強、自信也是貫穿于澗底松意象整個發(fā)展過程之中的,至清代葉方藹《萬柳堂即事》依然云:“澗底貞松郁千尺,為經(jīng)霜雪更菁蔥。”

      澗底松意象發(fā)展到宋代,在比德這一意義上明顯獲得了新的因素,文士常用之寄托超曠淡泊之志與恬靜優(yōu)雅之趣。黃庭堅筆下的澗底松就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一特點,《次韻楊明叔見餞十首》其九:“松柏生澗壑,坐閱草木秋。金石在波中,仰看萬物流。骯臟自骯臟,伊優(yōu)自伊優(yōu)。但觀百歲后,傳者非公侯?!睗镜姿煞路鹨晃婚喪览先?幾經(jīng)寒暑、仰觀萬物,體會到盛衰之無常,窮通之有定,自然多了一些淡然和通達,不再執(zhí)著人生的榮辱得失,其自我超越的內在精神,頗得道家之三昧。又如《四月戊申賦鹽萬歲山中仰懷外舅謝師厚》:“長松臥澗底,桴溜多裂璺。未須論才難,世人無此韻。禪悅稱性深,語端入理近。渙若開春冰,超然聽年運”,以澗底松為喻,稱揚外舅謝師厚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詩中的澗松禪悅深性、超然聽命,頗具佛家超逸之風神?!端椭x公定作竟陵主簿》詩則以“澗松無心古須鬣,天球不琢中粹溫”,顛覆了澗底松先前貞心有節(jié)的傳統(tǒng)寓意,打造出超然自若、淡定從容的新形象。此外,像陸游的《澗松》曰:“澗松郁郁何勞嘆,卻是人間奈廢興?!眳伪局小顿浿x無逸》曰:“桃李一笑隨春風,百年澗底終自若?!敝伢w認的都是澗底松超塵越俗、蕭散閑逸之風神。

      宋人對澗底松意象這一層面的開拓,在元明清文學中得到了延續(xù)。如元程文?!端驮ń?jīng)歷赴山西幕》曰:“寂寂澗底松,蒼然歲寒中。朂哉君子心,庶用存始終。”澗底松不隨時變、歲寒常青象征著君子進退自如的人生境界。明陶安《澗底松》將澗底松清逸出塵的一面表達得更為充分:“澗底松,安可賤,地位雖卑獨無怨。不愿用于漢家未央宮,不愿用于唐室含元殿,久無帝舜作巖廊,甘分沉淪羞賈衒。自從長養(yǎng)數(shù)百年,絕彼斤斧全吾天。未央含元雖壯麗,回首瓦礫凄寒煙。君不見,犧尊青黃木之災,至寶不琢真奇哉?!痹娭械臐镜姿呻m卑無怨,安分隨時,注重養(yǎng)生,不求材用。其中“犧尊”一典,出自《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樽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雹谕跸戎t注:《莊子集解》卷3,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3頁。百年之木被鋸為兩斷,一段刻成犧樽,另一段被扔在溝里,兩段木頭雖有尊卑美丑之別,但同樣都失去了本性。意思是說,即使最為尊崇的材用也是對木之自然天性的扼殺,借對澗底松意象的描寫表達了獨特的人生觀和對儒家傳統(tǒng)用世觀念的消解。

      總之,澗底松繼承發(fā)展了有關松的審美認識和道德評價,仔細體味這一形象,可以感受到其中有一種精神氣格在起著主導作用:以剛強反抗壓迫,用超逸應對沉淪,這就是古人由澗底松的生存狀態(tài)中體味出的人生哲學。

      (二)情感:由憤世到樂觀

      在情感方面,澗底松意象也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前期文人主要借助澗底松意象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表達抑郁委屈之意。從晉左思《詠史》其二中“郁郁澗底松”始,初唐王勃《澗底寒松賦》感嘆“托非其所”,劉希夷《孤松篇》“吁嗟深澗底,棄捐廣廈材”,劉得仁《賦得聽松聲》“不知深澗底,蕭瑟有誰聽”,刻畫的都是郁郁不得志的澗底松,從這些嗟嘆聲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憤激不平之氣。

      澗底松所蘊含的情感傾向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文人心態(tài)的變化慢慢地發(fā)生著轉變,唐人筆下的澗底松幽怨憤慨漸少,樂觀昂揚居上。如徐夤《松》曰:“澗底青松不染塵,未逢良匠竟難分。龍盤勁節(jié)巖前見,鶴唳翠梢天上聞。大廈可營誰擇木,女蘿相附欲凌云?;释踝杂性龇馊?修竹徒勞號此君?!绷髀冻龅氖菍ψ陨聿湃A的自信和對清明社會的期待。李白《送楊少府赴選》:“山苗落澗底,幽松出高岑?!绷谠冻曩Z鵬山人郡內新栽松寓興見贈二首》曰:“青松遺澗底,擢蒔茲庭中?!标I名《幽松賦》云:“代何材而不用,材何代而不生。”*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145,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第672頁。詩意中都洋溢著一股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體現(xiàn)出大唐帝國惠及萬物、澤被蒼生的的胸懷氣魄。在宋人筆端,澗底松意象更翻出一層新意,達觀與超脫成為情感的基調。如范仲淹《睢陽學舍書懷》云:“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标懹巍犊v筆》云:“老松澗底雖終棄,霜雪元知不解侵?!秉S大受說得更好:“松柏生澗底,歲久還干霄。稟質自不同,托身奚必髙?!?黃大受:《偶成》其二,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卷303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6088頁。都是自出心裁,道出前人未道語。

      三、澗底松意象的人格擬喻

      澗底松的象征意義鮮明獨特,在意象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被比擬為寒門俊才、蟄伏之士、遷客逐臣和烈女貞婦四類。人格擬喻的變化,帶來了象征意義的逐步豐富和深化。

      (一)寒門俊才

      左思在《詠史》其二中結合自身遭際,創(chuàng)造出“郁郁澗底松”形象,以比擬才秀人微的寒俊之士。這一象征意義以后一直相沿不衰,成為澗底松意象最基本的人格寓意。澗底松“生在澗底寒且卑”*白居易:《澗底松》,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8頁。的處境,“冒霜停雪,蒼然百丈,雖髙柯峻穎,不能逾其岸”的命運都與沉淪下層的寒門俊才有共通之處。文人在表現(xiàn)澗底松的這一象征意義時,開始多是自我比況,后轉而擬喻他人。如唐王勃《澗底寒松賦》中那“徒志遠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的澗底松明顯有自我寫照的意味。又如唐李山甫《遣懷》:“長松埋澗底,郁郁未出原。孤云飛隴首,髙潔不可攀。古道貴拙直,時事不足言?!奔纫浴扒矐选盀轭},詩中那深埋澗底、落落寡合的松樹多少也有詩人自己的影子。唐鄭谷《敘事感恩上狄右丞》:“顧念梁間燕。深憐澗底松”,以澗底松自喻,感激狄右丞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以上言澗底松可謂是“將自身放頓在里面”。*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30頁。

      更多的是從旁觀的角度來描寫澗底松。在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對澗底松傾注較多感情的一位詩人,聽松時言:“松聲疑澗底”,栽松時曰:“蒼然澗底色”,《贈賣松者》亦云:“一束蒼蒼色,知從澗底來?!币荒钕导?聞聲見色,皆有所感。其《澗底松》(念寒儁也)、《續(xù)古詩十首》其四、《悲哉行》皆以澗底松為主題,白氏以以旁觀者的身份,飽含同情的筆調寫下“百丈澗底死,寸莖山上春??蓱z苦節(jié)士,感此涕盈巾”的詩句,*白居易:《續(xù)古詩十首》其四,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卷2,第19頁。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情懷。至于“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誰諭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白居易:《澗底松》,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卷4,第48頁。將筆鋒直指現(xiàn)實,批判賢愚倒置的社會秩序。宋洪邁批評白居易《續(xù)古》其四“語意皆出太沖,然其含蓄頓挫,則不逮也?!?洪邁著,魯同群、劉宏起點校:《容齋續(xù)筆》,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第260頁。指出白詩過于淺切直白,無含蓄之美,其實,這正是白居易批評現(xiàn)實之作的特色。又如宋王禹偁《感興》即景興感:

      吾嘗入深山,溪谷寒且冱。杉檜頗凌云,歲月自朽蠧。般輸日不見,何由用斤斧。東山大夫松,中岳金雞樹。秦政本獨夫,則天乃淫嫗。名號被常材,所幸因一顧。為木豈有命,偶然生要路。誰取澗底松,上作明堂柱。

      大夫松和金雞樹本木中常材,因生于要路而得君王一顧,從此名揚天下。澗底松具凌云之材,卻因生于深山溪谷之中而無人得知,只能隨歲月流逝而日漸朽蠹。此情此景,不由得讓詩人想起與澗底松命運相似的下層文人,由此興發(fā)感嘆:“誰取澗底松,上作明堂柱?!北磉_了對社會用人制度的不合理的思考。這類詩歌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抒寫對寒俊之士的憐憫與勸誡,可謂是“將自身站在旁邊”。*李重華:《貞一齋詩說》,第930頁。

      (二)遷客逐臣

      松乃棟梁之材,卻被棄置荒僻偏遠之地,埋沒于深澗幽谷之中?!昂揭乖旅?山冷氣清清”,*劉希夷:《孤松篇》,《全唐詩》卷82,第407頁?!巴ね镜姿?干凌雪霜孤。既無鸞鳳翔,鳥雀來喧呼”,*傅察:《次韻杜無逸西園獨坐九絕句》其五,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卷1727,第19477頁。這孤獨、凄清、冷落的形象與遷客逐臣流落異地時失意、孤寂的境遇多么相似。澗底松雖隱淪不遇,依然直節(jié)青青,不染纖塵,正如貶逐之臣即使不被理解、處在困境中,也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唐權德輿在從舅被免職后,作《寄侍御從舅初免職歸東山》,對其進行寬慰:

      靡靡南軒蕙,迎風轉芬滋。落落幽澗松,百尺無附枝。世物自多故,達人心不羈。偶陳幕中畫,未負林間期。感恩從慰薦,循性難縶維。野鶴無俗質,孤云多異姿。清泠松露泫,照灼巖花遲。終當稅塵駕,來就東山嬉。

      詩以幽澗松比喻從舅,澗松身長百尺,直立無附,自甘幽獨,落落寡合,雖然材不得用,卻能全真保性,免受世俗羈累。勉勵從舅開闊心胸,安享閑逸,怡養(yǎng)身心。宋黃庭堅《古詩二首上蘇子瞻》是寫給貶謫中的好友蘇軾的,其二曰:

      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醫(yī)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人言可醫(yī)國,可用太早計。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

      以澗松比喻東坡,雖然暫時沉淪,總有出世之日,其時必又重當大任,威名遠播。目前既然材不得用,那就修心治性,養(yǎng)根固本,不必為一時的失意而煩惱。以上都以幽壑澗松比方遷謫之臣,他們大材堪任棟梁,正直反致淪落,與澗底松正可引為同類。

      (三)蟄伏之士

      澗底松置身荒僻、偃蹇蟄伏,雖遺世獨立、藏樸守拙,但并未泯滅用世之心,猶如蟄伏之士隨時準備待時而出,一展雄才。澗底松不受秦封之“清”,幽居澗底之“逸”,正與蟄伏之士的志趣相合。唐徐夤《澗底松賦》曰:“三公之夢猶阻,豈萬乘之封尚遙,何殊孔明之先主未迎,空懷良策;呂望之文王非獵,不到終朝?!?徐夤:《釣磯文集》卷2,載道樓重刊本,第40頁。直接以未遇明主的孔明和呂望為喻,隱則為高人,用則是賢相。《寄華山司空侍郎二首》是徐夤寫給隱居華山的司空圖的,詩曰:

      金闕爭權競獻功,獨逃征詔臥三峰。雞群未必容同鶴,蛛網(wǎng)何由捕得龍。清論盡應書國史,靜籌皆可息邊烽。風霜落滿千株木,不近青青澗底松。

      將司空圖比喻為澗底松,一是稱揚其不慕權勢富貴,追求山林野逸,猶如澗底松一般超塵越俗;一是贊揚其具備安邦治國之才,像松一樣,乃棟梁之選。元侯克中《秋夜》一詩比喻猶為新穎:“山頭有苗高且崇,下蔭澗底百尺松。良才偶處荊棘叢,歲寒豈與蒿萊同。我知富貴皆王公,誰云草澤無英雄?!睂镜姿捎鳛椤安轁捎⑿邸?雖然平時默默無聞,上有山苗相蔭,下與荊棘共處,但待到歲寒之日,草木枯凋,澗底松卻郁茂青蔥,傲視自然萬物,關鍵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四)烈女貞婦

      歲寒、勁節(jié)是松最基本的比德寓意,元謝宗可《松枝火》將這一比德推崇到了極致:“余燼尚留霜后節(jié),死灰難滅歲寒心。有時焰氣隨風轉,猶是蒼龍澗底吟”,即使枝干化為灰燼,也不能泯滅其氣節(jié)操守,這份歲寒貞心與節(jié)烈貞婦差可堪比。元陳旅《韓節(jié)婦詩》以“寧為澗底松,不作道旁樹。道旁眾所憐,澗底人不顧”稱揚節(jié)婦劉氏盛年獨守之操。明謝肅《朱娥詠》描寫一位“臨難愿代母”的少女朱娥,以“稚松生澗底,已擢凌寒姿”來譽其孝義之風。明孫一元《題許氏夫婦節(jié)義》贊揚守節(jié)至老的許氏婦“白發(fā)映青裙,投老志愈烈。磊磊澗底松,凜凜巖上雪”。這一類型的人格擬喻與“澗底”毫無干系,純粹是著眼于兩者品德的相似。

      總之,澗底松擬象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由外部條件、境遇的相似向內在操守、品格關注的變化,體現(xiàn)了人們對澗底松認識、評價的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渠紅巖〕

      ·審美文化研究(植物審美專輯)·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WANG Ying

      (AnhuiArchitecture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ZUO Si created imagery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with typical image and concentrated words summarizing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poor scholar in Western Jin Dynasty family system. Later on, imagery of 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got some new content and style in its development. The pine at gully bottom got symbolic significance which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likened to poor talent, dormant scholar bureaucrat, the banished minister and virtuous woman, being a literary image and cultural symbols with strong personality and multiple meaning.

      Key words:pine at the gully bottom; moral character; emotional implication; personality metaphor

      作者簡介:王穎,女,博士,安徽建筑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Y2014D107);安徽建筑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12)

      收稿日期:2014-10-23

      中圖分類號:I206.2; G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5)01-0143-06

      麟游县| 错那县| 剑川县| 潞城市| 合作市| 塔城市| 杭锦后旗| 增城市| 虹口区| 马龙县| 陵川县| 庆安县| 莱西市| 项城市| 大邑县| 黄平县| 浪卡子县| 丁青县| 西乌| 兴海县| 丹棱县| 枝江市| 郴州市| 台前县| 信阳市| 长宁区| 明光市| 丽水市| 苏尼特右旗| 图们市| 精河县| 通渭县| 邹平县| 微博| 乐昌市| 武隆县| 文成县| 巫溪县| 桑日县| 靖州|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