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發(fā)
摘要:作為杰出的政治領袖,毛澤東和鄧小平對幸福問題予以較多關注。毛澤東的幸福觀經(jīng)歷了從“為他人謀幸?!钡健盀槿嗣裰\幸?!钡霓D變,主張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有機統(tǒng)一。鄧小平的幸福觀以人民群眾為本位,以人民生活是否富裕為界定標準。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幸福觀對當前“幸福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經(jīng)驗啟示。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幸福觀;國民幸福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4)06001004
Abstract: As great political leaders,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gave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happiness. Maos views of happiness have gone from seeking happiness for others to seeking happiness for people, advocating an organic unification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collective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Dengs views of happiness, based on the people, regard as the yardstick whether peoples life is wealthy or not. Maos and Dengs views on happiness are of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ppy China”.
Key word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views on happiness; national happiness
幸福是人類終極價值之一,大多數(shù)人畢生都在追尋幸福。從社會精英到平民百姓,從倫理學家到政治領袖,從個人生活到社會謀劃,幸福始終都是一個核心的主題。作為杰出的政治領袖,毛澤東與鄧小平對幸福問題予以較多的關注。通覽毛澤東與鄧小平的理論著作,二人沒有對幸福進行系統(tǒng)性論述,但仍能從其理論著作中尋繹出他們對幸福的獨特認知,對當前“幸福中國”建設不乏借鑒價值。
一、毛澤東的人民幸福觀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上,毛澤東逐漸形成了以人民幸福為主旨的人民幸福觀,致力于為廣大人民謀求幸福生活的崇高事業(yè),并對幸福之個人與集體、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提出獨到的見解。
(一) 幸福觀的嬗變
作為極具現(xiàn)實關懷的政治家,毛澤東“以極大的熱情關注人的幸福問題”[1]。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認知的深化,毛澤東的幸福觀經(jīng)歷了從“為他人謀幸?!钡健盀槿嗣裰\幸福”的轉變。
1.為他人謀幸福
近代以來,古老的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難,西方的侵略、帝國的衰敗與儒學的式微致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圖存成為當時國人的最大“幸?!薄榇?,仁人志士對國家的未來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先是農民起義,繼而自強運動和維新變法,再者辛亥革命與民主建國,然而這些探索均以失敗告終。中國將走向何處?成為青年毛澤東苦思冥想的一大議題。早在1917年,毛澤東在閱讀恩師楊昌濟翻譯的《倫理學原理》(〔德〕泡爾生著)時就曾寫出如下批注:“一切之生活動作所以成全個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個人,表同情于他人,為他人謀幸福,非以為人,乃以為己?!盵2]184這里的“個人”顯然不是指毛澤東本人,而是指蕓蕓眾生中的個體。在他看來,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在于實現(xiàn)個體的自我價值,故而有“一切之生活動作所以成全個人”。但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所以青年毛澤東立志“為他人謀幸?!?。
2.為人民謀幸福
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勝利,似乎讓先進的中國人找到了救亡圖存之良方。在他們看來,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人民幸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入使毛澤東耳目一新,欣喜之余以豪邁之筆調寫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叨韲说穆贰@就是結論?!盵3]1470在馬克思主義的濡染下,毛澤東將解放全人類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畢生志業(yè),形成了“為人民謀幸福”(見《東方紅》歌詞)的幸福觀。客觀地說,無論是“為他人謀幸?!保€是“為人民謀幸?!保灤┦冀K的是毛澤東對幸福人生的執(zhí)著探究。如果說“為他人謀幸?!笔乔嗄昝珴蓶|對近代中國社會狀況深入思考的奮斗目標,那么“為人民謀幸?!眲t是他接觸馬克思主義后樹立的堅定信念。
從“為他人謀幸?!钡健盀槿嗣裰\幸福”的轉變,標志著毛澤東人民幸福觀的形成。在人民幸福觀的引領下,毛澤東傾畢生精力在為人民謀求幸福的革命道路上不懈地探索和實踐。
(二)幸福觀之主旨
毛澤東關于幸福的思考散見于各個時期的理論著述中,綜括起來主要剖析了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關系。
1.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
一般說來,所謂幸福大抵是指個體自身的幸福感受,因為它畢竟是主體的一種心理體驗和主觀感知,故有“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說法。如果離開了主體,幸福便無從談起也毫無可能。馬克思主義幸福觀雖然主張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的統(tǒng)一,但并不反對個人對幸福的正當追求,反而支持為了實現(xiàn)個人幸福而盡最大的可能創(chuàng)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只是告誡人們在獲取個人幸福時,應關注他人和集體,而不能損害人民與國家利益,因為“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4]234。
毛澤東沒有排斥個體追求幸福的正當權益,但他反對那種為了個人幸福而無視集體利益的個人主義者,尤其對“事名者于朝,事利者于市”持批判態(tài)度?;谶@種認識,毛澤東對個人幸福與集體幸福之關系作了界定:只有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集體幸福),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幸福。也就是說,“人民的幸福是個人幸福的源泉和保證”[1]。言下之意,為了集體幸福,有時必須犧牲個人的利益,乃至個人的生命。他甚至認為,為了集體幸福而做出的自我犧牲就是幸福??v觀毛澤東的一生,無論是青年時代的“為他人謀幸?!保€是奮斗終生的“為人民謀幸?!保w幸福優(yōu)位乃是其幸福觀一以貫之的本質特征。我們以為,一個人能否得到幸福取決于其幸福觀是否正確,而這很大程度上由其幸福理念所支配。一個人只有具備為人民謀幸福的理念,他才能堅持集體幸福的幸福觀,才能選擇為集體造福的實踐,并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其個人幸福。
2.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
革命導師恩格斯說:“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xiàn)?!盵4]293作為主體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幸福無疑需要物質支撐,離開物質基礎而空談幸福顯然不切實際。毛澤東接受了這種觀點,認為革命的目標就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他說:“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統(tǒng)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jīng)濟的幸福。”[5]3只不過個人物質幸福的獲得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斗爭,是“從積極之奮斗與運動而來者也”[2]682。他甚至覺得為幸福而奮斗是無比快樂的事情,“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6]205。這些豪言壯語至今仍激勵著人們?yōu)樾腋I疃掷m(xù)奮進。
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認為幸福離不開物質,但他進而認為幸福不等于物質,而是有著更高的精神層面,即精神上的幸福感受。在他看來,人類生活離不開必備的物質條件,也需要一定的精神食糧。他說:“樂利者,人所共也,惟圣人不喜軀殼之樂利,而喜精神之樂利,故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2]591作為幸福之一體兩面,物質與精神同等重要,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升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構成完整的幸福體系。筆者贊同將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統(tǒng)一起來,因為物質幸福容易獲得卻極其短暫,而精神幸福難以得到卻比較恒久。如果幸福僅僅停留在物質上的需求,主體極易變得庸俗,只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方能提升主體的幸福境界。
囿于時代的局限,毛澤東并未給“幸?!毕乱粋€精準的定義,也未構建體系宏闊的幸福理論,只是基于革命和建設的現(xiàn)實訴求對幸福作了初步的探討。雖然人民幸福觀不夠豐蘊,但它卻是毛澤東在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過程中的重要理論成果。
二、鄧小平的富民幸福觀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資料,鄧小平?jīng)]有明確闡述幸福的內涵特征,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期間,他始終把“一切為了人民富裕幸?!盵7]作為自己的政治理念,本文將這種幸福觀界定為富民幸福觀。在幸福原則上,鄧小平以人民群眾為本位;在幸福界定上,他以人民生活是否富裕為準繩。
(一)幸福原則:以民為本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他說:“我們過去幾十年里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盵8]190盡管語言樸實無華,卻真切地表達出鄧小平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高度重視。源于這種認識,以民眾為本的幸福理念貫穿其政治生涯之始終。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特征,時刻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問題。終其一生,他反復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8]116在富民幸福觀的引領下,鄧小平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業(yè),致力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應當說明的是,鄧小平以人民群眾幸福為宗旨的幸福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也有西方近代的人本主義,還受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影響,其中尤以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為甚,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v觀其生平思想,鄧小平的富民幸福觀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承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的幸福倫理觀念:在內容上,鄧小平批判地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構建新的幸福學說;在形式上,鄧小平沿襲了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時形成的道德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二)幸福標準:生活富裕
雖然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但它并不是無法把捉的虛空之物,而是對理想生活與實際境遇比較所產生的積極感受。在鄧小平看來,幸福沒有那么神秘莫測,它簡單明了真實可尋,就蘊藏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谶@種觀點,他把人民生活是否富裕視為幸福與否的基本標準。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作為改革成敗的評定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372。這里的發(fā)展生產力和增強綜合國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過來,人民群眾能否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標識之一。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三個有利于”不僅是一個政治標準,還是一個幸福倫理標準。
由于鄧小平的幸福觀牢牢扣住富民這個主題,所以能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進行精確概括。他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8]116雖然言辭甚簡,但它卻厘清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他看來,人民富裕幸福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標志,也是改革開放的終極目的。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徑,他認為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為此,鄧小平指導全黨制訂一系列富民政策,帶領各族人民走上富裕幸福的復興之路,遂使古老的華夏大地再現(xiàn)新的生機與活力,中華民族也再度雄起世界民族之林。
雖然鄧小平不是職業(yè)倫理學家,但他在長期的政治生活和改革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民富裕為根本的富民幸福觀。鄧小平的富民幸福觀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對當下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三、毛、鄧幸福觀的啟示
自1972年不丹國王旺楚克推行“全民幸福計劃”以來,國民幸福便逐漸納入各國政府的施政綱要。2010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2011年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發(fā)展目標,拉開了“幸福中國”建設的序幕。時值我國經(jīng)濟轉軌社會轉型之際,如何破解“幸?!杖脬U摗保ㄒ喾Q伊斯特林悖論,即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沒有因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顯著提升),可以從毛澤東、鄧小平的幸福觀中獲取重要的經(jīng)驗啟示。
(一)適度經(jīng)濟發(fā)展,構建國民幸福
發(fā)展是人類的永恒主題,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富民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經(jīng)濟取得前所未有的長足發(fā)展,已經(jīng)躍居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又有多少人真切感受到幸福?對于這些問題,雖然人們的回答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則是勿容置疑的,那就是國民幸福感并未因經(jīng)濟的增長而穩(wěn)步提升,至少二者沒有呈現(xiàn)正相關性。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聯(lián)合首都師范大學對全國30個省會城市生活質量進行抽樣調查,得出的結論令人吃驚,竟然沒有一個省城的受訪居民對生活質量感到滿意。這其中之因緣,值得我們省思。
勿需諱言,國民幸福感的培育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規(guī)避經(jīng)濟發(fā)展而空談國民幸福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鄧小平富民幸福觀本身沒有問題,但片面追求經(jīng)濟增長,過分強調GDP總量的發(fā)展理念顯然無助于增進國民幸福感。上述中國社科院的調查結果表明,經(jīng)濟增長與國民幸福的關聯(lián)性在省城地區(qū)消失了,豈不正好符合“幸福—收入悖論”嗎?當然,“幸福—收入悖論”不能成為放棄經(jīng)濟發(fā)展的理由。舍棄經(jīng)濟發(fā)展去構建國民幸福,猶如沙上建塔根基不會牢靠,幸福大廈終究會坍塌。尤其是我們國家,保持適度的經(jīng)濟發(fā)展是必要的。只是經(jīng)濟平穩(wěn)發(fā)展的同時,應縮小收入差距,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層面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二)解決民生問題,彰顯公平正義
經(jīng)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積累,我國經(jīng)濟總量的蛋糕已經(jīng)做大了,下一步的關鍵是怎樣分配的問題。如何將蛋糕切好,讓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億萬民眾,無疑考驗著我們黨和政府的政治智慧。特別是改革向縱深推進之時,處理不當則直接削弱執(zhí)政者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而在諸多問題之中,民生問題尤為重要,它直接關涉國民的幸福安康,因而構建國民幸福需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邏輯起點。為此,執(zhí)政者應切實關注民生,直面棘手問題,推進幸福工程,優(yōu)先解決與國民幸福密切相關的現(xiàn)實問題,諸如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教育、就業(yè)、保險等。
解決民生問題,給予民眾看得見的實惠。但是,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者,借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56。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大體可分三個層次,低級的物質需求,中級的社會需求和高級的精神需求。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的中國人,顯然有著更高的生活追求,近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熱播與熱議便是最佳證明?;谌说男枨笫嵌鄬哟蔚?,對幸福的理解也應多向度展開,它與同時代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關系息息相關。所以在物質需求之外,人還有政治權利方面的需求。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公民的政治權利大多停留在法律層面上,其實踐性不夠充分。加之改革開放中鄧小平推行先富后富原則,于是出現(xiàn)少數(shù)人受益的所謂既得利益集團,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絕大多數(shù)人享受更多幸福的權利,顯然違背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原則。而彰顯公平正義的關鍵因素就是將善治良政納入“幸福新政”中,正確處理經(jīng)濟增長、收入分配與國民幸福之關系。唯其如此,國民才能真正享有社會方面的幸福(即社會幸福感)。
(三)發(fā)展先進文化,提升幸福品質
幸福不止于物質需求,這已成為絕大多數(shù)倫理學家的共識。叔本華說:“諸如財產、地位、尋歡作樂等都不能給人帶來恒久的幸福感?!驗橐坏┦ニ?,所謂幸福就會土崩瓦解。”[10]77倘要獲得比較持久的幸福感,必須超越物質層面的伊斯特林悖論,從物質幸福轉向精神幸福。所謂精神幸福,就是主體文化審美需要得到滿足以及觀念認知得到滿足所帶來的幸福感。主體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可以將幸福意蘊拓展到無限廣闊的精神領域。因此,提升幸福品質,應當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
關于這一點,毛澤東的人民幸福觀與鄧小平的富民幸福觀有共通之處。毛澤東大談物質幸福的同時,也不忘強調精神幸福的重要。在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上,他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11]54。鄧小平的富民幸福觀雖以富民為根本,但也主張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8]378的原則。當前我國正積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以便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不僅可以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還能夠極大地提升人民群眾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進而獲得多層次、高品質的精神幸福。
在當今這個大談幸福的時代,毛澤東與鄧小平對國民幸福的執(zhí)著探索,為“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當前實施“幸福新政”提供了諸多有益借鑒。對于執(zhí)政者來說,增進國民幸福,提升幸福品質,構建“幸福中國”,應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整體推進。參考文獻:
[1]侯金娥.青年毛澤東人生哲學中的幸福觀[J].黨校論壇,1993(11):27-29.
[2]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王恕煥.毛澤東的人生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于志強.一切為了人民富裕幸?!撪囆∑降母幻袼枷隱J].南京政治工作學院學報,1994(4):12-14.
[8]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叔本華.凡夫俗子批判[M]//夏中義.人與自我.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