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弘揚為政以德
本刊評論員
為政以德,出自《論語》之“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充分體現(xiàn)出儒家治國理政的思想。儒家主張將政治納入到一種德性秩序之內,所謂“政者,正也”,只要合乎德性秩序的政治,才可以得到“眾星共之”的追隨。換句話說,不道德的政治,則會遭到人民的唾棄。因此,為官者必先修德,并以德為政,方能得眾心,得天下。
近百年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家店”、焚燒儒家書,全盤否定儒家傳統(tǒng)文化;改革開放后,雖然經(jīng)濟發(fā)展了,但西方完全自由化等一些腐朽思想隨之侵入,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法、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習總書記這些話闡述了一個道理“為政以德,政得其民”。鄧小平同志說過:“共產(chǎn)黨人干事業(yè),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睆恼邞敗皩е缘?,齊之以禮”,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召民心,凝聚民力,才能官民齊心,治理好一個地方。
哲人名言:“倫理道德,官為表率,應輕責于民,而嚴責于官?!边@雖是儒家對從政者的要求,但對今天的公共治理者同樣有啟發(fā)意義。應當說,官員身為社會精英,理當為萬民表率,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成其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官員的品行人德不能令人滿意。從近年反腐敗揭露出來的案例看到,有些官員甚至高級領導干部高高在上,心中無民,利欲熏心,道德敗壞。概括說,不守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買官賣官,搞團團伙伙,嚴重損害黨的形象有之;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收受巨額賄賂有之;利用職務之便,官商勾結,貪污、挪用公款有之;生活腐化墮落,包二奶、養(yǎng)小三,霸人之妻有之;與黑社會成員相互勾結,稱兄道弟,充當保護傘從中獲利有之。如此品行和官德,何能凝聚人心,干成大業(yè)?
古人云:“人者,心之器也。”古往今來的賢明之人,都注重克己修身,洗心養(yǎng)德,以求知明而行無過。普通人要修心養(yǎng)德,為官者更應當如此。因為官者“行一善,勝過尋常人行千萬億之善;行一惡,勝過尋常人行千萬億之惡”。因此,對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嚴于修心養(yǎng)德顯得尤為重要。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惡風邪氣。嚴以用權,就是要堅持權為民所用,就是要按憲法、按法律、按規(guī)矩、按制度行使權力,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嚴以律己,就是要心中有黨,心中有人民,心存敬畏,慎獨慎微。守紀律如履薄冰,守規(guī)矩如臨深淵,克己奉公,為政清廉。嚴于自省,就是要一日三省,常想自己的缺點和過錯,挫而不躁,功而不驕,成而不怠,善守靜者。只有堅持“四嚴”,方能以德潤心,感召人民,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為政以德,關鍵是官德。為官者應牢記“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古訓,堅持秉公道,棄私心,去雜念,應具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視野、“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襟、“利在眾后,責在人先”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如此,即能突破“小我”的束縛,排除名韁利鎖的干擾,在報國為民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更多的“得意之作”。
(潘孝猛執(zh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