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
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臨床探討
丁軍
目的 探討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接受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患者, 對患者體外循環(huán)時間、升主動脈阻斷、術后呼吸機輔助、術后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患者進行為期0.5 ~ 5年隨訪, 觀察患者心功能。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體外循環(huán)、升主動脈阻斷、術后呼吸機輔助、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41.31±15.33)min、(20.98±8.22)min、(3.98±1.45)h、(7.02±1.36)d;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5%;患者術后4~8 d超聲診斷顯示超聲心動圖畸形矯治滿意;患者隨訪期內心功能分級:Ⅰ級46例, Ⅱ級34例。結論 采用全腔鏡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 術后效果確切, 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完全胸腔鏡;心臟手術;臨床探討
手術自身作為有創(chuàng)性治療, 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可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胸腔鏡外科是胸心外科領域的重要技術, 為現(xiàn)代微創(chuàng)胸心外科的有效手段, 切口小, 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 術后患者康復較快, 因此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接受。隨著完全胸腔鏡手術的迅速發(fā)展, 該手術適應證逐漸擴大,手術在臨床逐漸推廣使用[1]。為對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接受心臟手術治療患者進行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接受完全胸腔鏡輔助心臟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 其中男51例,女29例, 年齡3~72歲, 平均年齡(56.35±4.44)歲, 患者入院后對其體征、病史、胸部X線平片、心電圖及心臟彩色超聲等明確診斷, 房間隔缺損37例, 室間隔缺損18例, 部分肺靜脈異位引流6例, 法洛三聯(lián)癥4例, 動脈導管未閉2例,房室管畸形10例, 無頂冠狀靜脈竇綜合征3例。
1.2 方法 術前對患者體重進行準確測量, 并根據(jù)所得結果選擇麻醉藥物、方式等, 一般為單腔或雙腔氣管內插管, 靜吸復合麻醉。取側臥體位, 右側采用軟墊墊高20~30°,將其右上肢抬高, 并在頭側固定。在右側腹股溝做長度2.0 cm的縱切口, 將股靜脈、動脈分離。供血管連接股動脈, 雙極引流管連接股靜脈, 至上、下腔靜脈, 體重較輕患者可將上、下腔靜脈插管在右心房、股靜脈。在右胸壁做1~2 cm孔3個(1、2、3孔分別在右胸骨旁第3肋間、右腋中線第4肋間、右腋前線第5肋間), 選擇大小合適的切口保護套進胸。切口分布為三角形, 具體可根據(jù)病變部位及手術類型相應變動。明確右膈神經(jīng)的位置, 心包切口取右膈神經(jīng)前3 cm, 自下腔靜脈根部到升主動將心包切開。心包縫2針用滌綸線分別牽引至2、3孔。對于未完全暴露心臟患者, 可增加胸腺牽引線。在右心耳縫一牽引線, 由3操作孔引出, 并向下牽拉, 從而保證上腔靜脈及主動脈根部的線路。體外循環(huán)后, 采用套帶法對上、下腔靜脈進行阻斷, 在升主動脈根部縫荷包, 插冷灌針入升主動脈, 采用特制的長阻閉鉗經(jīng)第2孔阻閉升主動脈, 順行灌注冷晶體(含血)停搏液, 心臟停跳后, 進行心內畸形矯正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0.5~5年隨訪, 觀察其心功能情況。
2.1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術中時間75~135 min, 平均時間(96.32±4.22)min;患者體外循環(huán)時間35~65 min,平均時間(41.31±15.33)min;主動脈阻斷18~37 min, 平均時間(20.98± 8.22)min;患者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2.54~5.17 h, 平均時間(3.98±1.45)h;術后時間5~16 d, 平均時間(7.02±1.36)d。
2.2 術后患者出現(xiàn)2例皮下氣腫、3例右腋下切口液化、11例右側氣胸, 腹股溝切口液化8例, 傷口愈合延期30%。
2.3 術后對患者急性為期0.5~5年隨訪, 結果顯示心功能分級Ⅰ級46例, Ⅱ級33例。
傳統(tǒng)臨床治療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 術中失血少, 術后疼痛較大, 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 患者恢復較差, 同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對于經(jīng)右心房以及房間溝切口患者, 在心房內能充分的處理及暴露介入無法封堵的病變, 手術效果較差[2], 因此探討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已經(jīng)成為臨床需要研究的重要話題。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的推廣使用, 胸腔鏡已經(jīng)眾多心臟病的外科治療中使用, 患者年齡跨度較大, 因此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青睞[3]。相較傳統(tǒng)手術, 胸腔鏡能夠有效緩解創(chuàng)傷, 減少術后疼痛, 促進患者盡快恢復, 同時滿足要求美容要求。國內有醫(yī)院開展胸骨旁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右胸壁小切口等手術, 然而所有手術均經(jīng)小切口完成, 醫(yī)生在直視下進行操作[4]。自2000年腹腔鏡在心臟手術治療中首次使用后, 獲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 之后大量的病例報道逐漸出現(xiàn), 在瓣膜置換、左心室纖維瘤、Ebstin畸形、室間隔缺損、佛氏竇瘤破裂、部分房室管畸形等疾病治療中廣泛使用[5]。腹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操作相較傳統(tǒng)治療較為復雜,因此手術時間及體外循環(huán)轉流時間均比較長, 這就導致手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幾率明顯增加, 因此醫(yī)護人員要不斷完善自己水平, 提高手術操作熟練度, 術中嚴格規(guī)范手術流程,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促進患者康復。
[1] 羅永金,楊慶軍,嚴宇,等.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16例臨床分析.重慶醫(yī)學, 2012, 41(28):2917-2919.
[2] 徐學增, 石廣永, 陳亞武, 等.全胸腔鏡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1281例.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2, 28(4):195-197.
[3] 成楠, 高長青.機器人輔助二尖瓣成形術治療進展.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3, 29(2):118-120.
[4] 金艷, 徐學增, 鄭霄, 等.胸腔鏡心臟手術切口保護套的臨床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23):2190-2191.
[5] 楊劍, 易定華, 李楊, 等.自行研制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插管的細胞毒性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07, 24(10):1246-124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3.038
2014-09-16]
450000 河南弘大心血管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