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時長不足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卻足足用了65年?!眹_辦主任張志軍首訪臺灣時感慨萬分地說。在執(zhí)掌國臺辦15個月后,張志軍邁出了兩岸“新一步”,也使他的形象在臺灣媒體眼中逐漸清晰起來
文|《小康》記者 尤蕾
四天三夜,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臺灣行”,被臺灣媒體認為“身段柔軟,意義重大”。
此時,距張志軍接任國臺辦主任一職,僅一年半左右。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央臺辦、國臺辦)原主任王毅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填補這一空缺職位的同樣是一位來自于外交部的官員——張志軍。
任職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的30年,以及任外交部副部長的4年中,張志軍公開露面的機會不少。立場堅定也成為他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他不懼美國參議員麥凱恩“阿拉伯之春正在走向中國”的公開挑釁,直斥“那只是幻想”。在釣魚島問題上,張志軍強調(diào)日本沒有權利拿中國領土進行任何形式的“買賣”,釣魚島寸土滴水、一草一木都不容交易,“中國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
與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態(tài)度強硬的張志軍相比,身在國臺辦的張志軍又向公眾展現(xiàn)了另一個更柔軟的自己,而這一特質(zhì)在不少臺灣媒體一年的觀察看來,才是他的風格。
去臺灣“喝喝茶,聊聊天”
嗅覺敏銳的兩岸專家學者及相關黨派人士,像5年前王毅履新時一樣,并沒有把任命當日主角的表現(xiàn)當成真正的亮相。
當國臺辦下屬的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向他們發(fā)出“第十一屆兩岸關系研討會”(因舉辦地在福建平潭,以下慣稱平潭兩岸論壇)參會邀請時,敏感的人們才真正興奮起來,因為上一任主任就是在“第八屆兩岸關系研討會”時真正開啟“王毅模式”,而此次,難免不讓人猜想,張志軍亦會藉此發(fā)表“就職宣言”,而這將不失為一個揣度新一屆政府對臺政策的正途。
張志軍果然沒有令他們失望,他引用鄧小平的話給臺灣吃下一顆定心丸,“路子走對了,政策不會變。要變,也只會變得更好。兩岸關系持續(xù)發(fā)展的事實已經(jīng)給人們明確的答案。正確的方針政策沒有理由不堅持,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僅不會改變。而且還會做得更好?!?/p>
“穩(wěn)步推進,全面發(fā)展”的對臺基調(diào)沒有變,這無疑是張志軍執(zhí)掌國臺辦后必須向外界交待的頭等大事,因為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風向標。
上任僅5天,張志軍就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去臺灣,與有關方面負責人見個面,“喝喝茶,聊聊天”。
溫文爾雅,面帶微笑,張志軍留給眾多臺灣媒體的印象很快出現(xiàn)在島內(nèi)的報章之中。與記者互動撬開交流的閥門,是當天張志軍的首選動作。張志軍說:“在見兩岸記者之前,我臺辦的同事們還是說,張主任您這次是不是就別見記者了,可能記者會問很多問題,有些情況你也不全面了解,是不是以后見。我想以我以前的經(jīng)歷看,我外國記者朋友也經(jīng)常見,那么我們的記者同胞們?yōu)槭裁床灰娔???/p>
在外交部擔任副部長期間,張志軍曾主管新聞工作。他經(jīng)常與部分外國主流媒體駐京分社負責人及記者舉行座談,可謂深諳媒體對于溝通交流、提升執(zhí)政互信方面的重要職能。“執(zhí)掌國臺辦后,張志軍顯然把曾經(jīng)的經(jīng)驗移植了過來,也許是有意而為之,也許是一種慣性,不管怎樣,這顯示出了一個官員的開放情懷?!币晃慌_灣評論員說道,事實上,“這一招”的正面呼應令不少臺灣媒體對張志軍抱有好感。
2013年末,兩岸媒體再次見識到張志軍的幽默。由70余家媒體參加的探討兩岸議題前瞻的活動中,張志軍完成規(guī)定發(fā)言后,就將話題引向了現(xiàn)任國臺辦新聞發(fā)言人范麗青,稱贊兩岸隔絕42年后首位赴臺采訪的記者范麗青“二十多年過去,依然那么年輕靚麗”,說明從事兩岸交流的朋友能夠永葆青春,引得臺下媒體人會心一笑。
與媒體交好是張志軍的一貫風格,同樣作為國臺辦也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暨臺灣研究所副教授鄭振清告訴《小康》記者,國臺辦在絕大多數(shù)臺胞眼中的形象是正面而積極的。
據(jù)了解,作為大陸主管臺灣事務的政府部門,國臺辦的角色除了政策決策者之外,還充當了“有困難找國臺辦”的臺胞解憂者一職。作為新一任主任的張志軍勢必要將這一傳統(tǒng)傳承下去。
盡管依然有雜音,但2008年以來,兩岸開放直航、陸客來臺自由行、臺灣招收大陸學生等等,都將兩岸關系帶入了一個柳暗花明的境界。張志軍接掌國臺辦,算得上恰逢其時。
履新整整兩個月時,張志軍更專程到江蘇昆山實地體驗當?shù)嘏_胞生活。當?shù)厣鐓^(qū)營造的“中華大家庭,相聚一家親”的氛圍被張志軍久久稱道。而一年后,他就帶著“一家親”的理念走入了臺灣島內(nèi)的普通家庭。
兩岸關系再突破——這正是張志軍在2014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兩度“張王會” 兩岸“脫手套”
水到渠成,用作形容2014年兩岸關系最受人矚目的兩度“張王會”(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會面慣稱“張王會”)最貼切不過,張志軍履新的第一年已然為此做好了鋪墊。
2013年兩岸關系發(fā)展實現(xiàn)了三大突破,即“習吳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標志著國共兩黨在“一中”框架上取得突破,提升了兩岸政治互信,這是十八大后國共兩黨首次舉行的最高層級會晤;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召開,為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民間交流對話又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另一個則是在巴厘島舉行的APEC會議上,張志軍與王郁琦的互動與寒暄。
張志軍如此描述與王郁琦會面當天的場景:“2012年的兩岸交流,總數(shù)大概達到800萬人次,但惟獨我們這兩位主管兩岸關系部門的負責人不交往,我說這不太好吧。郁琦主委,我們兩個人也應該多走動一下。畢竟要了解多方的社情民意,要多接地氣?!?/p>
由此,張王二人達成一個共識,他們兩個人之間應該進行互訪,兩個機構(gòu)之間應該設立一個常態(tài)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后來重磅上演的“張王會”讓他們彼此見證了對方史無前例的“第一次”。endprint
今年2月11日,王郁琦率團訪問大陸,第一次“張王會”成行。
會面地點也頗有意味,選擇了原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以及當時就盛極一時的經(jīng)濟金融中心上海。面對諸多猜測,王郁琦揭開了謎底。1990年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大專辯論賽決賽場上,臺灣大學與南京大學就“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實現(xiàn)的理想”展開辯論,王郁琦當時就是反方臺灣大學的辯手。
孰料,24年前妙語連珠,字字鏗鏘認為“和平共處”理想不可實現(xiàn)的王郁琦,如今卻以“張王會”的形式踐行著正方南京大學的觀點。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時稱:“當時你來我往的場景至今仍停留在我鮮活的記憶中。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將促進和平作為我的職業(yè),但在24年后就是這么因緣際會,我的任務就是在尋找海峽兩岸和平相處的可能,能夠拜訪南京大學,就是希望以更實際的行動來證明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p>
“張王會”之所以成為張志軍在今年首推的大手筆,就在于這是1949年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臺灣與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負責人首次正式會晤,島內(nèi)有媒體將其與1993年的“汪辜會談”相比肩。
臺灣《經(jīng)濟日報》對于兩者的類比給出了更具體的解讀:從1987年兩岸開啟純民間接觸的1.0時代,到通過“民間”的海協(xié)、?;鶅蓵M行2.0時代交流,再到如今摘掉“白手套”,由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談,標志著兩岸接觸進入2.5新時代。
2月19日,回到臺灣的王郁琦赴國民黨中常會報告訪問大陸成果。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參訪的重要成果包括雙方同意建置陸委會與國臺辦聯(lián)系溝通機制,雙方同意就兩會互設辦事機構(gòu)人道探視議題積極研擬可行方案,并對區(qū)域經(jīng)濟整合、推動兩岸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等交換了意見。其中最為顯眼的一項便是邀請張志軍訪臺。
張志軍在今年兩會期間,就表示上半年可能訪臺的意愿。
直到4月16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fā)布會時,才由新聞發(fā)言人范麗青宣布,張志軍已接受邀請,將于適當時機訪問臺灣。針對發(fā)言人口中的“適當時機”,在張志軍6月23日開始第一次臺灣之旅時,鄭振清的解讀為此做出了注解,他認為“時機很好”,臺灣反服貿(mào)運動暫時告一段落,目前社會比較穩(wěn)定,而年底又有六都市選舉,藍綠兩營之前都會有選舉活動展開,如果再晚些去“不合適”。
與此同時,張志軍的總體形象也終于在執(zhí)掌國臺辦15個月后變得清晰起來,起碼對于臺灣是如此。臺灣《中國時報》評論道,張志軍帶著招牌微笑,黑白相間的頭發(fā)和銀絲框眼鏡,在公共場合給人嚴謹、一絲不茍的形象。但不少臺商和熟識者說,他私下相當親和,總能推心置腹。
被贊“樸實誠懇,性格實在”的張志軍一下飛機就說了一句大實話,“飛行時長不足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卻足足用了65年”。
由于諸多原因掣肘,主管兩岸事務的政府部門國臺辦與陸委會此前一直未公開直接接觸,兩岸關系發(fā)展多依賴于海協(xié)會與?;鶗邔訒?,這一模式在臺灣被稱為“白手套協(xié)商”。而今,隨著國臺辦主任回訪臺灣,中國社科院臺灣所副所長朱衛(wèi)東認為,這進一步鞏固完善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常態(tài)化溝通運行機制。
初來乍到,張志軍就用閩南語問候臺灣民眾,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則“爆料”,身為江蘇南通人的張志軍本不會閩南語,但自從進入國臺辦工作以后,不僅向臺商和臺生學習閩南話,平時還經(jīng)常向閩南籍同事請教。
張志軍更希望的是深入到說方言的普通臺灣社會之中,在到訪首日,他就表達了希望了解“隱形社會”,與臺灣基層民眾多接觸。從張志軍4天行程中看,安排得非常用心、務實且低調(diào)。在厚德里與里民座談;穿上民族服裝,宴請烏來泰雅鄉(xiāng)親;探訪“八八水災”受難最嚴重的小林村,祭奠罹難者;走訪佛光山,拜會星云法師;在托老中心為老人打菜,參訪臺中惠明盲校主動給學生夾菜等等。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對此稱,大陸對臺灣政策有新調(diào)整,由過去比較重視與臺灣的大企業(yè)、政治精英的交流,擴展到跟臺灣中低層社會的交流。對此,鄭振清亦持相同觀點,他表示,大陸對臺接觸的重心下移,體現(xiàn)出對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因為大陸意識到了爭取兩岸和平發(fā)展,必須得到民意支持。這也是大陸對臺政策的自然發(fā)展,大陸主管臺灣事務的部門要跟臺灣各基層人士打交道,擴大與臺灣社會的接觸面。過去由于條件限制只能跟一部分大企業(yè)、政治精英建立聯(lián)系,現(xiàn)在有條件了就該和基層建立溝通與交流。
在朱衛(wèi)東看來,張志軍本來就對臺灣非常熟悉,此次“基層走透透”實地傾聽民意,有助于大陸制定對臺政策更接地氣,更符合臺灣民意。
傾聽,在張志軍接掌國臺辦一年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不僅訪臺如此,在農(nóng)歷馬年新春賀詞中,他就提及自己結(jié)識了很多朋友,聆聽到各方建言,“兩岸一家親”的感覺格外親切美好。
北中南三座城,留下何種印象?
2014年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究竟是怎樣的一年?張志軍又將如何施展抱負?
張志軍特意提到幾家媒體聯(lián)合評選2013年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推選結(jié)果,“進”字高票當選,表明了兩岸關系在當年取得了進展。“明年(2014年)會怎么樣?我覺得明年會更好。無論從政治交往、互信的增長、經(jīng)貿(mào)關系的推進、人文的交流等各個方面,我都認為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現(xiàn)在看來,張志軍在年初面對媒體說出的一番話,似乎與首訪臺灣的步履很合拍。
張志軍訪臺選取了北、中、南三座城市,分別是新北市、臺中市和高雄市。
他與新北市長朱立倫的會談聚焦在兩岸經(jīng)濟合作如何除繼續(xù)重視大企業(yè)外,也要為中小企業(yè)提供機會;與臺中市長胡志強的會面更側(cè)重農(nóng)產(chǎn)品和旅游業(yè);而造訪高雄市則最令外界關注,因為該市是民進黨執(zhí)政。
不過,外界亦注意到,身為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在與張志軍會面時強調(diào)了“市長”這一官銜,似乎有意淡化了民進黨員的身份。張陳二人閉門會談了約一小時,此前預計會晤半小時左右。雖然會談并未對媒體開放,但透過此后陳菊和張志軍回應媒體提問可對談話內(nèi)容管中窺豹。陳菊主動提及“臺灣的自由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臺灣人民努力爭取而來”,因此張志軍一下飛機就聽到許多不同聲音,這正是臺灣民主多元的一部分。對此,陳菊轉(zhuǎn)述張志軍表示“理解”。endprint
在面對媒體講話時,張志軍表示,尊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兩岸之間不僅存在地理的距離,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要予以消除,就應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陳菊也向媒體強調(diào),兩岸之間的交流應讓對方能有更多理解、傾聽,才能使每一步交流更穩(wěn)健。
不分黨派、不分基層的張氏交流,依然遭到了島內(nèi)一些深綠媒體的攻擊,指摘張志軍訪臺依然是在搞“統(tǒng)戰(zhàn)”。在朱衛(wèi)東看來,當前兩岸發(fā)展根本不存在“統(tǒng)戰(zhàn)陰謀”,而是在為老百姓謀利。同樣,鄭振清認為島內(nèi)一些人已經(jīng)把“統(tǒng)戰(zhàn)”妖魔化了。
張志軍與陳菊其實也算得上“老朋友”,張陳兩度會面也并不突兀。
去年8月,陳菊前往天津、深圳、廈門等地,邀請大陸城市市長參加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張志軍專程趕到天津與陳菊見面并共進晚餐。臺灣媒體在報道首次“張陳會”時,就寫道陳菊希望大陸不要只跟單一政黨討論兩岸事務,多元化交流方能了解臺灣全貌。也可以說,張志軍訪問高雄,換陳菊盡地主之誼亦在情理之中。
而在張志軍上任之初,對于與臺灣綠營的溝通就顯示出其開放的精神。
去年6月,臺灣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率團訪問北京,張志軍在釣魚臺國賓館設宴款待。意興盎然之時,現(xiàn)場響起民歌《高山青》,時任民進黨“立委”的邱垂貞拉起張志軍一起跳舞。
與各類政黨交往是張志軍的“看家本領”,這要得益于中聯(lián)部的歷練。
自1975年進入中聯(lián)部工作,張志軍基本以美大歐為重點,與其政黨打交道,其中既有共產(chǎn)黨及其他左翼政黨,也囊括了民族民主黨、工黨、社會黨、保守黨等各種意識形態(tài)和性質(zhì)的政黨。在中聯(lián)部舉行“公眾開放日”時,時任副部長的張志軍就已經(jīng)向外界表達了開放的胸懷,“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政黨,中聯(lián)部作為負責黨的對外交往的職能部門,也是本著這種開放的精神,來和世界上各類政黨,包括和我們的媒體朋友打交道”。
但是,此前有媒體期盼的張志軍與民進黨黨魁蔡英文會面并沒有成行。
雖然這次“暴力小英”未如陳云林會長訪臺時表現(xiàn)激進,顯得冷靜了一些,不過按照受訪專家的一致意見來看,張蔡不會面在意料之中。畢竟民進黨的“臺獨黨綱”依舊存在,從6月27日該黨發(fā)表的聲明看,這還是一個不太贊同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政黨。大陸反對臺獨,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有正式的黨際交流。
即便如此,張志軍的行程依然遭受了抗議者的不斷騷擾。
“張陳會”后,車隊駛離會場時,數(shù)名年輕人從安全島沖出擋車。此舉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就在3個月之前,也是一群年輕人給張志軍履新后帶來第一次大困擾,這就是臺灣部分團體和學生聚集“立法院”抗議《兩岸服貿(mào)協(xié)議》的“反服貿(mào)”事件。因抗議學生手中拿有太陽花,島內(nèi)稱之為“太陽花學運”。
“反服貿(mào)”恰巧出現(xiàn)在張志軍訪臺之前的敏感時期,對此,大陸給予了更大的關注。期間,兩岸政策高階菁英班大陸訪問團抵京,張志軍在與訪問團會面時表示對臺灣學生的“反服貿(mào)”運動“無法理解”。不過這也給了張志軍兩個啟示,兩岸關系發(fā)展背景下,受益面不均衡,更多是大企業(yè)受益,中小企業(yè)和基層民眾受益不明顯。另一個啟示則如張志軍所說,“我沒有去過臺灣,對臺灣不夠了解,因此我需要去臺灣了解臺灣的真實情況,尤其是臺灣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yè)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蛟S受此啟發(fā),張志軍訪臺的重點正是集中于“三中一青”,即中南部、中小企業(yè)、中下階層和青年學生。
在招收大陸交流生的高雄義守大學,張志軍在與校方和學生交流時,特別舉了女網(wǎng)“海峽組合”彭帥/謝淑薇法網(wǎng)奪冠的例子,提出了兩岸經(jīng)濟、科技、體育等方面合作的重要性,并坦言“我們并沒有任何的想法,要把臺灣的經(jīng)濟給吃掉”。他提到,要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讓更多青年參與到兩岸關系發(fā)展中來。
“張志軍重視與青年人交流,是因為青年學生在民意表達上非?;钴S,重視臺灣民意,就一定要跟他們交流。另外,這一代青年是在李登輝等人搞分裂時期接受的中學教育,歷史觀國家觀偏向于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主張,特別需要讓他們客觀了解大陸與兩岸關系,兩岸是一個國家。最近太陽花學運反映了民眾的一些情緒,諸如對大陸投資沖擊臺企的恐懼等等,在青年人中表現(xiàn)明顯,需要盡量化解?!编嵳袂褰忉尩?。
張志軍離臺時說,這絕不會是最后一次。
他邁出的這一步,也彌補了前任主任王毅的遺憾。作為新掌門人,難免會讓外界將其與王毅作比較。而鄭振清認為兩人并不具有可比性,各自具有不同風格與個性,只不過一點是共同的,無論誰接掌國臺辦,都會拓寬和平發(fā)展這一道路。
兩岸關系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國臺辦主任的一次回訪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要破解(兩岸)一些難題的話,我們必須要有一點想象力;不僅是這樣的會見(王張會),對兩岸未來的發(fā)展,也應有更大的想象力?!睆堉拒娙缡钦f。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