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軍 趙春華
(河南省洛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報告分析及措施
李西軍 趙春華
(河南省洛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目的 本文提高了48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引起低血糖的病例,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分析了既往48例老年低血糖反應的臨床資料。結果 48例發(fā)生低血糖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肢體無力、心悸、胸悶、出汗、煩躁不安、嗜睡等的占43例,患者發(fā)展至意識障礙的占10例。經靜脈注射葡萄糖、改善飲食等處理,癥狀緩解。結論 強調應用降糖藥物的老年患者要注意進食情況及降糖藥的用法劑量,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理念,嚴密觀察,確保血糖穩(wěn)定,盡量避免低血糖的出現。
低血糖;老年性糖尿??;分析;措施
低血糖是糖尿病藥物治療當中常見的不良反應,與口服降糖藥物和應用胰島素相關的低血糖發(fā)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年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對低血糖敏感性的降低,也加大了其出現的風險。在其治療過程中,常伴有嚴重的不易糾正的低血糖發(fā)生。為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的概率及危害,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老年患者中選取48例為研究對象,來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報告分析及措施,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在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老年患者中選取4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患者空腹時血糖≥7.1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診斷低血糖的仍需滿足以下條件:①低血糖癥狀;②發(fā)作時血糖<2.8 mmol/L;③補糖治療后癥狀迅速消失。
1.2低血糖的分類。①嚴重低血糖:需要旁人幫助的,常有意識障礙,低血糖糾正后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②癥狀性低血糖:有癥狀且血糖≤3.9 mmol/L;③無癥狀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有低血糖癥狀。40例患者中,2例患者合并丙氨酸轉氨酶增高,4例患者患有嚴重腦出血、腦梗死,4例患者肝硬化,7例患者感染,4例患者心力衰竭、冠心病,16例患者高血壓,8例患者糖尿病、腎病。
1.3發(fā)病前用藥情況:單獨應用磺脲類降糖藥物的有10例,磺脲類加雙胍類藥物的有26例,單獨應用胰島素的有8例,磺脲類加胰島素的有21例。
1.4臨床表現:48例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的時間多為夜間、早晨時過度活動在空腹狀態(tài)下,其中,有10例患者有意識障礙的現象,4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煩躁不安、全身出汗、胸悶、心悸、肢體無力、頭暈等情況。
1.5患者血糖濃度:2例患者血糖濃度為0.12~0.18 mmol/L,10例患者血糖濃度為0.19~1.18 mmol/L,16例患者血糖濃度為2.10~2.16 mmol/L,20例患者血糖濃度為2.16~2.80 mmol/L。
1.6低血糖原因:①過度控制飲食,進食量太少的18例;②因胃腸反應,惡心嘔吐、腹瀉的5例;③格列苯脲藥物有關的低血糖為24例;④不合理聯合應用藥物的12例;⑤超藥物劑量的8例;⑥胰島素應用方法不當的6例;⑦不規(guī)范用藥,未及時檢測血糖的9例;⑧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的10例;⑨高齡并伴有高血壓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的,控制血糖過于嚴格苛刻的13例。
1.7治療:48例患者若出現低血糖癥狀較輕可口服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或飲料,在進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時給予適量高蛋白飲食。不能口服藥物者立即給予40~60 mL的5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注射,5%~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伴嚴重的伴意識障礙的,尤其是應用長效磺脲類藥物時間較長的或中長效胰島素應用不當所致的低血糖糾正困難,可用10%葡萄糖持續(xù)靜脈滴注。同時每1~2 h監(jiān)測血糖1次,依據血糖值及時調整藥物治療。有經濟條件的可應用胰高血糖素1 mg肌內注射。同時給予常規(guī)治療如吸氧及應用腦細胞保護劑,補充維生素,糾正酸堿失衡。能進食的鼓勵盡早進食,低血糖患者最好是少量多餐。個別上升不理想的或不穩(wěn)定的,必要時加用激素,使血糖穩(wěn)定在6~9 mmol/L。
治療后48例患者均有明顯好轉。
低血糖反應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fā)癥,尤其為老年人更為嚴重,這與老化過程中多種臟器生理功能減退,且對低血糖反應的敏感性逐漸降低有關[1]。老年糖尿病患者必須根據自身情況規(guī)律飲食,正確鍛煉身體,合理選用藥物,盡可能避免優(yōu)降糖的使用。若藥物口服效果不佳時,應該及時選用適合的胰島素治療方案。聯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較容易地引起低血糖,注意劑量的評估。在老年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低血糖危害較大,有時嚴重時危及生命,應盡可能預防其發(fā)生,做好以下工作。
3.1改變血糖控制理念:血糖嚴格控制對于減少并發(fā)癥,尤其是降低微血管并發(fā)癥的概率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治療中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減少并發(fā)癥,對他(她)們血糖控制較以往更加嚴格。但必須觀察到,低血糖的風險提高來源于控制血糖的嚴格,血糖波動的幅度也就隨即增大。目前認為,血糖控制應包含兩個含義:①控制血糖總體水平;②血糖波動性的控制。為了取得最佳的臨床效益,不可片面的強調對血糖的嚴格控制,而忽視對血糖平穩(wěn)的要求。
3.2血糖平穩(wěn):患者血糖不平穩(wěn)時,很高的波動性導致的低血糖會有非常嚴重的危害性,所以必須要嚴格的控制好患者的血糖,盡量降低患者餐后、空腹時血糖的波動性。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禁止暴飲暴食,同時少量多餐,多吃水果和蔬菜;②治療藥物和藥物的使用方式要慎重選擇,通常以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變化,及時正確合理的調整藥物劑量及用法。③在監(jiān)測血糖下合理應用胰島素。④選擇一種合適的胰島素輸注方式,傳統(tǒng)輸注的方式是皮下注射式,由于血糖濃度的作用時間和胰島素作用高峰不是非常匹配,并且不符合胰島素的分泌模式,導致患者血糖的波動性非常大。胰島素泵是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方法之一,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并且減緩低血糖的波動。
3.3胰島素選取方法:①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動性,以往為補充基礎胰島素分泌,常常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但由于其作用時間不能持續(xù)作用24 h,且存在血藥濃度高峰,容易發(fā)生清晨空腹和夜間低血糖。而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正好彌補上述缺點。②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及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等,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動性效果較好,具有作用持續(xù)時間段、達峰快、起效快等優(yōu)點,并且餐后血糖和藥效高峰的一致性比較好,可以在降低餐后高血糖的同時,又避免低血糖現象。③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相比于正規(guī)胰島素,餐前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并發(fā)揮作用,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且不容易發(fā)生下一餐前低血糖。由于是餐前即刻注射,還可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動性,因此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好[2-3]。
3.4檢測血糖波動的必要性:既往臨床上血糖常常手指末端血或靜脈血來評價晝夜間血糖的波動性,這種方法局限地評價了全天的波動性。隨著醫(yī)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最近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的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是通過葡萄糖在組織間液的濃度來計算血糖濃度,可以連續(xù)72 h對患者的血糖進行監(jiān)測,評價患者血糖的波動性,并且可以發(fā)現導致血糖波動性不斷增大的原因。
總之,隨著人們對控制血糖更科學化和合理化,低血糖這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常常出現的嚴重并發(fā)癥,會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其發(fā)生率。
[1]俞建洪,章文俊,冼紅楓.老年低血糖癥臨床分析[C].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7.
[2]馬新鳳.提高老年糖尿病胰島素治療患者對低血糖的認知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5):50-51.
[3]馮正儀,戴寶珍,胡雁,等.糖尿病社區(qū)老年患者行為療法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7,6(3):12.
R587.1
B
1671-8194(2015)012-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