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樂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涵蓋面廣,嘗試者眾多,取得的成績顯著。如葉圣陶先生編寫、豐子愷先生繪就的《開明國語課本》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其他先行者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驗)》中,第一次把“課程資源”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提出來。大批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選用了各種課外的語文資源。但是,這些開發(fā)的資源大都是教師自己感興趣的,一經(jīng)確定裝訂成冊便少有或沒有改動,甚至部分閱讀資源僅作為教師某項教學需求的輔助材料,帶有很強的功利性。
那么,如何借助學生興趣進行閱讀資源的開發(fā)?又通過什么途徑將基于學生興趣的閱讀資源引向學生,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 從情節(jié)入手到多元觀照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資源的情節(jié)是引發(fā)學生興趣的要素之一。針對學生興趣的這一特點,如何從情節(jié)入手引導學生走向多元觀照呢?
1. 提供時間,整體把握情節(jié)。學生閱讀首先應該通過了解情節(jié)整體感知文本,而情節(jié)又是學生感興趣的點,所以從情節(jié)入手就必須根據(jù)學生興趣,為學生提供了解閱讀資源情節(jié)的充裕的閱讀時間。學生在校學習除了需要教師講授的課外,還有早讀、自習、閱覽課等可供利用的閱讀時間,甚至語文課本身也可以每周提供一節(jié)閱覽課。學生通過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資源,整體感知文本了解情節(jié)就有了時間的保證。
2. 提供平臺,由情節(jié)走向多元。從閱讀到表達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學生選擇了感興趣的資源,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難;但為什么會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文章到底哪里值得推薦,這是一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過程,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展示平臺,如利用閱覽課,把講臺讓給學生。從實際操作來看,學生在語言組織、表達上遠遠超過教師的預想。最關鍵的是,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情節(jié)不再是唯一的興趣點,人物、情感、語言、環(huán)境、主題等也是學生較多提及的點。這表明從情節(jié)入手到多元觀照進行閱讀資源的開發(fā)是符合學生實際的,是具有可行性的。
3. 提供問題,引導有針對性的思考。實踐中,在學生介紹前后,引導學生從中提取關鍵詞。實踐中,一部分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會臨時修改自己介紹的內容,如一位學生在介紹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時,抓住的關鍵詞是情感,主要針對的內容是動物具備了不遜于人類甚至高于人類的情感,但在介紹時,他非常激動,從動物情感高于人類情感說去,然后結合當時剛剛學習過的課文《敬畏自然》。臨時發(fā)揮,談到人類應該對動物有敬畏之心,談到動物不僅擁有同人類一樣的生存權利,屬于自然的一份子,并且擁有讓人類仰視的智慧等。讓在場的學生很受震動。
通過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學生對基于自己興趣整合起來的閱讀資源進行了更為深入地思考與研習,閱讀不僅停留在情節(jié)這一表層上,閱讀思維也開始有意識地走向縱深。
二、 從任務驅動走向興趣引發(fā)
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初僅僅為進行閱讀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力量,并非所表現(xiàn)的成就,而且,現(xiàn)實往往與意識認同和行動堅持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也是很多教育教學設想最終在實踐中破滅的主要原因,需要一個訓練過程把閱讀培養(yǎng)為一種習慣。這個訓練過程最初甚至是帶有強制性的,尤其對閱讀興趣嚴重缺失的學生,更需要最初布置恰當適量的閱讀任務,積少成多,養(yǎng)成習慣,從而實現(xiàn)從任務驅動走向興趣引發(fā)。
1. 結合教材,制定閱讀資源開發(fā)主題?;趯W生興趣的閱讀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并非摒棄教材,而是更好地利用教材,讓教材學習指導課外閱讀資源的開發(fā),讓課外閱讀
資源的開發(fā)更好地補充佐證課內的閱讀學習。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前四個單元均為現(xiàn)代文,分別以寫人、狀物、關注自然、介紹民俗為主,可以單元為單位布置任務,如第一單元:開發(fā)閱讀人物主題的文章等。
2. 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制定閱讀資源開發(fā)主題。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不夠,而閱讀資源恰是認識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最佳方式,因而,可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制定閱讀資源開發(fā)主題。以第二學期下學期為例,正逢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而清明、端午的文化內涵極為悠遠深廣,可引導學生開發(fā)關于清明文化、端午文化的閱讀資源。這些閱讀資源的開發(fā),提供給學生豐富的閱讀資源,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意義非凡。
3. 結合地域、類別,制定資源閱讀主題月。文學作品分類廣泛:歷史、科普、傳記、小說、散文……雖然學生的閱讀資源越來越豐富,但歷史、人文、傳記等方面資源在學生的閱讀中嚴重缺位,如何彌補這一缺位呢?不妨結合文學作品地域特點和文學作品豐富的類別,指定資源閱讀主題月。如臺灣散文作家俊采星馳,散文風格別具一格??蓪iT指定一個月為“臺灣散文閱讀月”;再如為短期彌補學生歷史閱讀的不足,可倡導學生閱讀“百家講壇”的部分作品,定為“百家講壇閱讀月”,彌補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單淡薄,倡導學生閱讀傳記文學,定為“風云人物閱讀月”等。
三、 從感官刺激走向內在興趣
學生的閱讀現(xiàn)實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量漫畫類的書籍成為學生的主要閱讀資源,對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甚至成人而言成為幾乎唯一的閱讀資源。交流訪談過程中學生回答為什么喜愛閱讀漫畫類圖書,原因是:比較輕松,有意思,不像看文字書籍那么累。從學生的回答可知,尋求感官刺激的輕松閱讀是學生專注這一類閱讀資源的主要原因。這是學生的閱讀現(xiàn)實,也是一個不可取的閱讀陋習,基于學生興趣的閱讀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如何引導學生從感官刺激走向內在興趣呢?
1. 正確認識,切忌圍追堵截。每個人的閱讀都是從圖到文的過程,大量少兒讀物都是圖文并茂,因而,處于少年向青年轉型期的中學生喜愛圖畫類閱讀資源無可厚非,而沉迷漫畫類閱讀資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業(yè)壓力過重,學生需要尋找宣泄渠道;心理尚未成熟,依賴性強;長期被動接收,缺少主動意識導致的思維怠惰;漫畫書籍本身情節(jié)跌宕,畫面炫目等因素都會導致這種迷戀,因而單純的圍追堵截,難以標本兼治。
2. 圖文并茂,引導健康閱讀。教學中可以圖文比較,引導學生健康閱讀?!睹麄商娇履稀酚形淖职娴淖髌?,也有漫畫版的作品。讓學生討論交流兩者不同,經(jīng)過閱讀比較,學生得出如下結論:漫畫版省力,文字版更助于想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學生很快得出結論:漫畫版限定想象,而文字版可以讓想象沒有束縛。思考更為深入的幾個學生得出結論:漫畫類閱讀資源降低學生的年齡特點,無法滿足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需求。從比較的結果來看,學生對漫畫資源的認識以及比較文字版和漫畫版作品的結論是可取的。
3. 影視文字同期閱讀,深化作品理解。影視的視覺沖擊更為激烈,理解接受也更為省力,學生顯然樂于接受,初中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基于學生興趣的閱讀資源的開發(fā)中,有個別學生推薦的文章便選自四大名著,如《水滸》中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片段、《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片段等。如何更好地開發(fā)閱讀資源,引導學生關注名著的文字版呢?不妨影視文字同期閱讀,深化作品理解。
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新版和舊版各有側重,新版絕對忠實原著,選取經(jīng)典章節(jié)指導學生邊看電視劇邊對照原著,或者電視觀看在先,或者文字閱讀在先,交流文字與電視的區(qū)別,學生多指出電視無法滿足文字給予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再對照老版《紅樓夢》,尤其是后部分的改編,對照原著思考,為什么老版《紅樓夢》沒有像新版一樣忠實原著,而進行改編?到底哪一個對作品詮釋得更好?從而引出《紅樓夢》著作后四十回的續(xù)寫對原著是狗尾續(xù)貂還是錦上添花的探討。而閱讀胡適、魯迅乃至周汝昌等紅學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便成為學生的興趣所在了。這些結論在引導學生影視、文學作品同期閱讀,邊看邊讀邊思考邊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在興趣得到極大的調動,主動參閱其他評論文章支撐自己的觀點,對作品的理解自然不斷深入。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如何了解學生語文閱讀資源的興趣,什么樣的閱讀資源滿足學生興趣,如何利用基于學生興趣的閱讀資源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