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內(nèi)詩外說昭君

    2015-01-20 16:22:18侯波
    鴨綠江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和親王昭君昭君

    侯波

    昭君墓倒沒什么看頭,一座大的土堆而已,平頂,上面建有亭子,可供游人憑高遠眺。墓周圍芳草萋萋,綠草如織,爬滿了許多藤類植物,有許多不知名的小花開得倒也惹眼,使人平白想起這位漢家女子當(dāng)年也就如這遍布草原上的碎花一般,寂寞地一年一年開放著。

    王昭君是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和親女人中的一個,關(guān)于她出嫁后的事情,由于當(dāng)時匈奴屬游牧民族,沒有文字記載,查不到直接的佐證資料,后人也就只能從漢朝關(guān)于匈奴的一些記載和民間傳說中得到一星半點。大約知道她先嫁給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但呼韓邪單于第二年就死掉了,復(fù)株累單于繼位,王昭君依匈奴的風(fēng)俗又嫁給了復(fù)株累單于,并生有二女。誰知復(fù)株累單于相當(dāng)短命,公元前20年又死掉了,就此昭君寡居,時僅三十三四歲,一直到老。

    昭君死后,據(jù)說葬于呼和浩特市郊,也就是今人憑吊的“青冢”。走進青冢,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鐫刻著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詩作《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边@樣巨大的石牌豎在剛進門的大道上,非常顯眼,這似乎是官家對于昭君的一種高度評價,用“胡漢和親識見高”來對漢朝以來的和親制度蓋棺定論。但我覺得有意思的是“詞客各抒胸臆懣”這一句,由此我可以想象出,圍繞昭君出塞歷朝歷代一定有許許多多的政治家、詩人在唱著不同的調(diào),抒發(fā)著不同的情,言著不同的志。于是,秋日的某一天憑吊完昭君墓后,我忽然來了興趣,翻廂倒柜地找尋了許多關(guān)于昭君的詩詞歌賦,一個一個地打開來,看看這些文人騷客都在抒發(fā)什么樣的“胸臆懣”。

    我翻到的最早的詠王昭君的詩歌,是收錄于西漢郭茂倩編著的《新樂府詩》中的一首,名為《昭君怨》:“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頡頏。雖得委令,心有彷徨。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边@首詩借王昭君之口寫起,詩中以一只桑林中的鳥兒來做起興,用一只鳥兒的命運來比喻王昭君的命運,“遠集西羌”“高山峨峨”“父兮母兮,道里悠長”,這只遠棲的“鳥兒”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充滿了思念。這首詩的作者已不足考,可以想見的是漢代人同情王昭君的命運因而作了這首憂傷的歌詞。而正是這首樂府詩卻開了“憐其(王昭君)遠嫁”“宮怨”的頭,并且一直影響著后代詩人,“憐其遠嫁”竟成為后代多數(shù)詩人詠唱昭君出塞的主要話題。

    例如南朝劉宋時期的鮑照曾經(jīng)寫過一首《王昭君》:“既事轉(zhuǎn)蓬遠,心隨雁路絕。霜鞞旦夕驚,邊笳中夜咽。”詞意深格高,情境深遠。北周庾信也寫過一首《明君詞》:“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fēng)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diào)琴上曲,變?nèi)牒章暋!鼻橹卦~清,關(guān)河冷落,一片凄慘。美人不但飽嘗風(fēng)霜之苦,同時既思鄉(xiāng)又念國。

    “憐其遠嫁”寫得最好的還當(dāng)數(shù)李白,他寫了兩首《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睂φ坦ふ?,詞淺意深,言簡意賅,不愧為大家風(fēng)范?!皾h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一輪明月陪佳人,自去萬里不得歸,讀來令人頓生無限感慨之意。

    “憐其遠嫁”——大多文人就這么一直寫著王昭君,總認為昭君出塞情緒是悲哀的,心情是黯淡的。那么,究其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正如詩中所寫的哽不成咽呢?我認為這一點倒是應(yīng)當(dāng)商榷的。據(jù)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載:“初,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睆拇硕卧捴形覀兛梢钥闯稣丫鋈亲栽赶蛞赐チ钋笮械?。既然是自請,那么就是說一是昭君可能對和親這個政治活動有所認識;其二她是有備而來,她對個人遠嫁的后果顯然有充分考慮,對個人要經(jīng)受的艱難困苦應(yīng)該是有充分思想準(zhǔn)備的;其三,從自請這一點還可以看出,昭君應(yīng)該是一個有見識、有主意、有勇氣、有理想的女人,應(yīng)該是遠遠超出一般因循守安的凡夫俗子的。所以,昭君出塞時的心情,現(xiàn)用常理推之,應(yīng)該不會是單純的笑,也不會是單純的哭,她的心情一定是很復(fù)雜的,應(yīng)該說喜亦有之,悲亦有之,壯更有之,甚至“壯”要占據(jù)更大的成分,而絕不可能是一味單純的“悲”。至于文人們世代愿意這樣寫,我以為那不過是來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安土重遷和對“紅顏薄命”的同情而已,這種感情基礎(chǔ)當(dāng)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應(yīng)該說是與事實不相符的。

    到了西晉,大富翁石崇也作了一首《王明君辭》,并且配了樂,由名妓綠珠演出,一時廣為傳頌。辭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辭訣未及終,前驅(qū)已抗旌。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nèi),泣淚濕朱纓。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廬,加我閼氏名。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愿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傳語后世人,遠嫁難為情?!睆氖邕@首詞的內(nèi)容與形式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和《漢樂府》有著較深的淵源關(guān)系,但是在繼承《漢樂府》憐其遠嫁、多哀怨之聲的同時,整個詩的思想格調(diào)卻變了,“和親”在這里被認為是民族屈辱,“再嫁”更是人身羞恥,全詩溢滿著濃厚的大漢民族主義和封建道德色彩。

    其實,石崇寫這首詩是有其背景的。西晉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日益強大,紛紛南下,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偏激的民族仇恨心理就有了立足之地。石崇是西晉豪門,過著一種奢侈、腐朽的生活,是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倒不出乎人意料。然而這首辭由于纏綿悱惻,哀宛動人,又加之由名妓綠珠載歌載舞演唱,因而在當(dāng)時與后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繼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辭》,唐代有東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與此詩的主題相唱和、相呼應(yīng)。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詩。封建衛(wèi)道者們總是借話語權(quán)對王昭君再嫁與和親政策極盡挖苦與誣蔑之才能。流傳廣泛的《太平廣記》中就收錄了一個叫韋瑾的人寫的一篇小說,寫一姓牛的秀才落第還鄉(xiāng)時,路過一座山,日暮失道,誤入一富家宅院(后知為薄太后廟)借宿,結(jié)果見到了漢文帝之母薄太后、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元帝的王嬙(昭君)以及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南齊東昏侯妻潘淑妃等,王昭君在宴席上賦詩:“雪里穹廬不見春,漢衣雖舊淚痕新。如今最恨毛延壽,愛把丹青錯畫人?!毖绠叜?dāng)夜,薄太后找人陪伴牛秀才,但其他個個均為夫守節(jié),推辭不從。太后便對昭君說:“昭君始嫁呼韓邪單于,復(fù)為復(fù)株累單于婦,固自用。且苦寒地胡鬼何能為,昭君幸無辭。”昭君不對,低眉羞恨,只好陪牛秀才過夜。這篇故事借小說之名,對昭君再嫁極盡挖苦之事,態(tài)度惡劣由此可見一斑。

    “和親”究竟是不是民族屈辱,在下文中我們還要說到。那么昭君出塞后先嫁其父再嫁其子的做法究竟是不是一種恥辱呢?這還是讓我們打開歷史再來看看。王昭君二十歲上奉旨和親,二十二歲死了丈夫,史載:面對匈奴的“收繼婚”風(fēng)俗,王昭君心里也充滿了矛盾,曾派使見漢天子要求“歸漢”,但漢天子考慮來去影響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最終命她“從胡俗”?!藭r勢單力薄的王昭君一個人面對的是一個民族,她一個人的道德觀念面對的是一個龐大民族的風(fēng)俗,她又該怎么樣呢?她又能怎么樣呢?話說白了,此時不從“俗”,大概只有死路一條了。也許只有她以“死”抗“俗”了,那些叫喊著“餓死事少,失節(jié)事大”的人就滿意了,他們就可以為她高調(diào)立牌坊了。可她為什么要死呢?她才二十二歲!如花的歲月,絢麗燦爛,生命是這般美好,她為什么非要選擇死呢?她選擇了活,選擇了入鄉(xiāng)隨俗地活,選擇了理直氣壯地活,并且和丈夫的兒子生了兩個女兒。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符合“以人為本”的總體思想的,也是當(dāng)時一個弱女子唯一能做的選擇,也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情況下最正確的選擇。但在歷朝歷代一些封建衛(wèi)道者眼里,這卻是不合人倫的,他們關(guān)注的只是道德,只要失不失節(jié),至于人的生死那只好聽天由命了,這顯然不是人話。然而幾千年來,一直就有人要這么說,你又能怎么著?

    在石崇大罵“和親”政策以后,許許多多的詩人仿佛從睡夢中醒悟過來似的,個個像撿到了寶貝,紛紛大發(fā)感慨,拍案而起,一時間,仿佛不罵和親就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胡曾寫的《漢宮》:“明妃遠嫁泣西風(fēng),玉筋雙垂出漢宮。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蓖糇駥懙摹锻跽丫罚骸皾h家天子鎮(zhèn)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一笑塞塵清?!鳖欌暤摹墩丫埂罚骸凹t妝千里為和親,傾國芳姿畫未真。不恨妾身投塞外,卻憐漢室竟無人?!碧K郁的《詠和親》:“關(guān)月夜懸青冢鏡,塞云秋薄漢宮羅。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無獨有偶的是《紅樓夢》的作者也有類似觀念,當(dāng)惜春奉旨和親時,寶玉拍案而起:“滿朝文武都鬧什么去了,竟要一個弱女子去承擔(dān)?!?/p>

    和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政治謀略,政治謀略往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看政治手段的對與錯,最簡單的是看其效果。漢朝的和親起始于劉邦,公元前200年劉邦白登被圍脫險后,大將劉敬首倡和親,建議劉邦把親生的大女兒嫁給冒頓單于,認為這樣冒頓單于就成了劉邦的女婿,如果生下兒子,就成了劉邦的外孫,就有可能繼任單于,兩邦就能友好。于是公元前198年劉邦第一次選送了宗室之女前去和親,以后又有許多漢家女子蹈此車轍。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劉邦的“和親”并沒有取得預(yù)計的效果,當(dāng)時的隴西、北地、上郡、支中、上谷、遼東等郡依然經(jīng)常遭受匈奴侵擾,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王昭君和親時,此時的時勢已和先前大不一樣了。匈奴貴族由于長期戰(zhàn)爭,導(dǎo)致匈奴民族苦難深重,屬部瓦解,先前被匈奴征服和奴役的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西域各族也共起向匈奴攻擊,致使龐大的匈奴奴隸主政權(quán)一時陷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最后,匈奴統(tǒng)治的核心也發(fā)生了分裂和內(nèi)訌,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五單于爭立”和郅支與呼韓邪的戰(zhàn)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呼韓邪單于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弊,最終毅然下定決心歸附漢朝,以保存他的政權(quán)和部族,挽回匈奴行將滅亡的危局。公元前33年春正月,他入漢朝覲見漢帝,請求和親,自言愿當(dāng)漢家女婿。漢宣帝以寵禮接待了呼韓邪,選送美人和親,后來還派兵幫助他穩(wěn)定了政權(quán),這就是所謂的昭君出塞。從當(dāng)時實際情況看,王昭君的“和親”不帶有屈辱色彩,匈奴自請,漢朝愿意,雙方和和美美達成了一樁親事,這應(yīng)該是漢匈兩族進一步和平友好的象征。并且從效果看,漢宣帝出嫁了王昭君,后來的漢哀帝也延續(xù)了漢匈友好政策,使?jié)h匈六十年間無戰(zhàn)事,雙方平平安安,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誰又說這不是“和親”的功勞呢?

    返回來再說前文提到的詩詞,如果說詩人們用古代人說現(xiàn)代人,用歷史作引子發(fā)當(dāng)朝的牢騷也未嘗不可,但就事論事的話,罵王昭君或者罵王昭君時代的和親政策都是沒道理的。還是董必武說得好:“漢匈和親識見高?!?/p>

    還有一類詩是文人騷客高度贊揚王昭君的,他們把她塑造成一個巾幗英雄,塑造成一個見識卓絕的美人。如含章《明妃出塞圖》:“大抵美女如杰士,見識迥與常人殊。春花不枯秋不落,要令青史夸名姝。一日不畫畫千載,安用黃金百鎰煩鴉涂。”王昭君是個有遠見卓識的人,她志向遠大,要青史留名,所以根本不把皇帝的恩寵放在眼里,也根本不愿意用黃金去請畫師們涂鴉。明人霍瑛的《吊明妃》:“峨眉出塞萬家春,不數(shù)將軍作虎臣,但使此身能報國,何妨恩寵屬他人?!蓖跽丫娮R高遠,只想著自己要以身報國,皇帝的恩寵又算得了什么?清人黃之雋《詠昭君》:“國重一身輕,辭宮便遠行,有心馴漢婿,無禍到哀平,豈屑矜顏色,真能決死生。季倫不解事,昵昵賦私情”。王昭君以國事為重,不惜自身,慨然遠行,而別人均是些蜩蟲,哪里能夠知道大鵬之心呢?

    這些詩贊美昭君之所以要出塞是想到了國事,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是拋棄自己顧大家,毅然奔赴萬里行程。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癡人說夢,也只不過是詩人的一種臆測罷了。首先,《漢書》《后漢書》都說王昭君是“良家子”,“良家子”即指清白人家的子女。漢制凡不在七科謫內(nèi)者,謂之“良家子”?!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匪饕绱驹啤傲技易?,非醫(yī)、巫、商賈、百工也”,可見昭君之家可能是農(nóng)民或其他平民家庭。東漢蔡邕的《琴操》還記她的父親名叫王襄,字忠,家道殷實,生有一子一女。出生于平民家庭的王昭君應(yīng)該是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尤其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里,昭君很可能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這也就說明她對事物,尤其是對政治的見識也就不可能很高。其二,昭君在宮廷雖然待了四年,但宮廷制度森嚴,消息閉塞,昭君有可能知道“和親”這種政策,但對此的后果及其重要性應(yīng)該還是沒有深刻認識的。那么,就有了一個問題,既然認識不夠深,昭君為什么要自請出塞呢?我的看法一是性格使然。昭君是一個不安分的女子,內(nèi)心充滿了期待,不愿意個人的一生就這么平平淡淡過下去。二是環(huán)境使然,她在宮里待了四年,對宮女的現(xiàn)在、未來都有了充分的認識。唐代詩人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畫身,英嫌明主遣和親。當(dāng)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睂m中一舞人”便是昭君對自己一生的認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她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個人的未來,于是毅然決定自請出塞。三是可能對和親有認識,但肯定是浮淺的,或者有報效國家的想法,但也只是朦朧的。我的看法是隨著“出塞”,她被推到風(fēng)口浪尖上,參與見證了漢匈兩族的交往,因而逐漸理解了漢匈和平生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個人肩上沉甸甸的分量,于是一步一步為漢匈和平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昭君出塞的成果是巨大的。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先嫁父后嫁子,一生從事于漢匈友好,為漢匈贏得了至少六十年的和平時間。歷史記載:王昭君后嫁的復(fù)株累單于對王昭君非常好,生的兩個女兒也非常有地位。復(fù)株累單于對于漢朝也一直是很友好的,他一繼位,就派兩個兒子入侍漢帝,后又多次遣使朝獻,他本人也于河平四年正月親入長安,二月始歸。復(fù)株累單于死了以后,昭君大約三十三四歲,一直寡居到老。后來,王昭君的侄兒和她的女兒也都一直從事民族和好事業(yè)。王莽執(zhí)政后,由于王莽推行了極端錯誤的對匈奴政策,激起了匈奴的不滿,漢匈和睦共處的局面遭到了破壞。但就在這時,昭君的長女須卜居次云和女婿右骨都候須卜當(dāng)還是挺身而出,積極奔走,設(shè)法挽回危局,為漢匈和好盡了最大的努力。當(dāng)時漢匈邊境陳兵數(shù)十萬,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然而雙方使節(jié)往來不斷,大戰(zhàn)終于沒有發(fā)生,這其中,王昭君的子女、親屬發(fā)揮作用是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因此,著名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就說:“在大青山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王昭君雖然是一個小人物,但是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公元前1世紀下半期漢與匈奴的關(guān)系的全部歷史?!?/p>

    “毳帳琵琶曲,休彈怨恨聲。無金贈延壽,妾自誤平生?!边@是清人沈德潛考試未中,寫的一首《落第詠王昭君》。詞意非常淺顯,借王昭君“不幸”,來抒發(fā)自己落第的不幸。唐代詩人李商隱也作了一首《王昭君》,也是屬于這一類:“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痹娙松畹氖澜?,宦官、軍閥以及朋黨無不是一手遮天,他們排斥異己,壓制人才,李商隱深受其害,因此,他才借王昭君的身世,抒發(fā)對自己遭遇的不滿。

    這兩首詩里都提到了小人毛延壽,其實在早期有關(guān)昭君的史書和民間故事中是沒有畫工毛延壽這個人物的。即使歷史上確有毛延壽其人,也肯定與王昭君毫無瓜葛。只是到了南北朝,一些筆記、小說中才把他二人聯(lián)系到了一塊。究其實,毛延壽的出現(xiàn)只是因為詩人與作家需要這么一個陷害昭君的角色來襯托昭君的形象罷了,而這個角色的出現(xiàn)又給歷代愛發(fā)牢騷的人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因此在不順心時他們就借毛延壽來大抒憤懣,至于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那就沒有人管了。

    借懷古、詠史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或者表達對人生的、政治的某種見解,或者譴責(zé)某種社會黑暗,是詩人們慣用的表達手法。昭君出塞因其特殊性因而千古以來就有許多的文人墨客借人抒情,借事說事。北宋王安石在政治改革失意時,曾作詩一首《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fēng)鬢腳垂。低回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他是借昭君的失意來寫自己的失意。大詩人李白得意之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在失意之時,他也借王昭君來抒懷。他曾經(jīng)寫過一首《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妬蛾眉,胡沙埋皓齒?!薄@個社會是如此不公平,美丑不分、黑白倒置,像明妃這樣的美人總是被惡人陷害因而“埋沒胡沙”,而丑女(名鐘離春)卻竟至“翻在深宮”,受到寵幸,醋意由此可見一斑。

    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軾亦寫了一首《昭君村》:“昭君本楚人,艷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誰知去鄉(xiāng)國,萬里為胡鬼。人言生女作門楣,昭君去時憂色衰。古來人生盡如此,反覆縱橫安可知?”這首詩和李白的詩一樣,詩中對王昭君的艷麗表示了贊美,對其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但最終的落腳點卻是在鳴自己的不平,抒發(fā)自己對人生顛沛、坎坷的不滿。

    白居易幼年曾寫過五首《王昭君》,其余四首都還罷了,但有一首卻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边@首詩以昭君的口氣,突出而委婉地寫她對國君的殷切依戀,她把自己比為被匈奴擄去的人質(zhì),希望漢使回去,傳語皇帝,早日用黃金贖她回去。由于此詩符合“怨而不怒”“含蓄蘊藉”的詩教,因而一直受到文人們的高度評價。但是,白居易的這種說法,是與史實相違背的,昭君自請出塞,并非被擄,也就根本不存在贖身之說。作者還寫昭君既希望漢朝皇帝贖她回去,又擔(dān)心皇帝嫌她色衰容改,不得寵幸,究其實,不過是白居易身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奴才思想在作祟,他是借昭君委婉地表達自己的一種愚忠,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皇帝的恩寵罷了。這種庸俗淺薄的表達,我想王昭君如果在天有靈的話,一定會啐這個大詩人一口的。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詞客各抒胸臆懣”所包含的意思來,不過,不管詩人們怎樣臆測,怎樣去借詩抒懷,終不能掩蓋昭君出塞有助于民族和好這個大事實。

    王昭君,一個平民女子,一個內(nèi)心不甘于寂寞的女子,因為時代使然,她毅然請辭遠嫁匈奴,生兒育女,在胡地了此一生。她一生都在為漢匈兩族的和解做努力,致使?jié)h匈之間,上承二十年的停戰(zhàn)、下開六十年的和平局面得以維持和發(fā)展,其時間之長,貢獻之巨,影響之遠,在古代民族關(guān)系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她也因此從一個弱女子成長為一個巾幗英雄,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責(zé)任編輯:葉雪松

    猜你喜歡
    和親王昭君昭君
    王昭君
    唐代和親綜合考證
    炎黃地理(2024年4期)2024-05-30 14:55:17
    昭君
    黃河之聲(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昭君
    草原歌聲(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昭君戲中王昭君與劉文龍故事合流現(xiàn)象研究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22
    淺論王昭君詩詞中“怨”的藝術(shù)特征
    名作欣賞(2020年14期)2020-07-13 03:26:54
    兵不厭詐:和親公主是間諜
    試析十六國北朝和親的特點
    長江叢刊(2017年18期)2017-12-05 13:49:47
    《王昭君變文》與唐咸安公主關(guān)系論考
    昭君別院
    中國三峽(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
    金川县| 红原县| 黎平县| 正安县| 淮安市| 济阳县| 安阳县| 陈巴尔虎旗| 安西县| 昌宁县| 呼图壁县| 甘肃省| 惠东县| 友谊县| 龙泉市| 成武县| 达日县| 裕民县| 福泉市| 静乐县| 耿马| 和田县| 图木舒克市| 和平区| 都安| 杂多县| 隆德县| 鹤峰县| 洛扎县| 安西县| 孙吴县| 盐源县| 获嘉县| 吕梁市| 安新县| 榆树市| 苍溪县| 蓬莱市| 柳河县| 临猗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