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來芳
數學學習離不開習題,具有較強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思考性的習題是學好數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在展開數學習題教學和指導時,要努力避免用教師的講授灌輸替代學生的自主建構,要引發(fā)學生對于數學習題的練習熱情和興趣。如果將數學習題比作一汪湖水的話,我們要使其成為具有生機的活水,引導學生在其中獲得暢游的樂趣,感受成功的愉悅。
一、當先試水——提升效率的前提
在進行數學習題練習時,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習題的容量,讓學生疲于應付。不能緊扣練習的目標,抓不住習題中的重點,這種選題不精的現象會造成數學習題練習中的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現象,我們首先要進行“試水”,即教師自己先將習題做一遍,剔除習題中的機械重復部分,擇選出具有代表性和思考性的習題再交給學生。這樣不但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使得教師的個別指導更加具有針對性,對于習題練習效率的提升立竿見影。
如在“圓的面積”一課的練習中,我精心選擇了這樣一道題:已知右圖中小正方形的面積是5平方厘米,求圖中圓的面積。
本題破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小正方形的邊長即是圓的半徑,由“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可知r2就是5平方厘米,根據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2,直接得出圓的面積是5π平方厘米。將本題納入本課,是為了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式,認為要求圓的面積一定要先求出圓的半徑,幫助學生擺脫機械和僵化的思維,學會根據已知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靈活性。
二、結伴下水——全體參與的基礎
在以往的習題練習過程中,我們強調了學生解答習題的獨立性,這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的同時,也讓習題教學變得沉悶而壓抑。如果適當地變通,增加習題練習過程中的生生交流,鼓勵和引導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練習,發(fā)揮群體智慧的力量,讓思維的碰撞變成習題練習過程中的一種常態(tài),則可以有效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習題練習中來,大大提升了習題教學的學生參與度,讓學生享受具有活力和張力的習題練習過程。
如在進行“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時,我事先讓學生準備了各種大小不同的硬幣,作為本節(jié)課實踐性習題的實物素材。在課堂練習階段,我先讓學生估一估各個硬幣的周長大約是多少,再讓學生取出裝有細線、三角尺等工具的學具袋,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嘗試著算出各個硬幣的周長。在明確習題要求后,我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開始動手測量及各種操作,最終得到結果,并將組內討論交流的收獲填入表格中。
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學生給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采用“化曲為直”的方法,將細線繞硬幣一周再拉直后測量;有的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量出硬幣的直徑后,運用圓的周長公式進行計算;還有的將硬幣沿著直尺的邊緣滾動一周后得到硬幣的周長。學生分工明確、任務清楚,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也有效地調動了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習題練習過程中體會到群體智慧的力量,也感受到個人能力在團隊中的價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三、敢于嗆水——自主糾錯的關鍵
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冷靜、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學生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并且要善于把握時機,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糾錯。要讓學生明白錯了不要緊,錯了再改正能讓印象更為深刻,就像“嗆水”的感覺,盡管當時很難受,但能從中吸取教訓、總結得失,反而是一次難得的促動進步的機會。當師生都能建立起正確的錯誤觀時,錯誤就會成為一種財富,幫助學生積累深刻的感性認知體驗,培養(yǎng)學生勇于克服困難、不怕挫折的學習勇氣。
如在進行“簡單的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學生暴露出對于單位“1”把握不準,對于具體數量與分率之間產生混淆的情況。因此,我沒有教給學生生硬、呆板的所謂辨別方法,而是組織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對比練習,如:
(1)一根鐵絲剪下2/5,還剩幾分之幾?
(2)一根鐵絲長5米,剪下2/5,還剩幾分之幾?
(3)一根鐵絲長5米,剪下2/5,還剩幾米?
在該題組中,第(2)、(3)小題都故意挖下“陷阱”讓學生跳。對于那些落入“陷阱”的學生,教師沒有借機取笑或捉弄,而是將分析引導的機會充分留給學生,鼓勵學生進行互相修正、互相補充,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基于分數的意義對本組題展開討論,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經過這樣的自主糾錯的強化練習,學生對于簡單分數應用題形成了較為深刻的印象,理解也較為透徹,對于易錯點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習題如水,怎樣引導學生在這水中自由遨游,是每一個數學教師都必須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他們對數學習題的練習熱情,讓他們在習題練習中享受到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這樣習題在數學學習中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推動作用。
(責編 羅 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