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讀俄羅斯

    2015-01-13 13:03:36陳彩虹
    讀書 2014年9期
    關鍵詞:耶夫保爾集體

    陳彩虹

    中國和俄羅斯有著淵源深厚的思想和意識關聯(lián)。在國家間的歷史關聯(lián)里,我也有個人與俄羅斯的思想和意識關聯(lián)。細想下來,我認真讀過的俄羅斯作品,有十幾種,本文要談的是這樣幾本書: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斯大林的經濟學術著作《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別爾嘉耶夫的哲學著作《論人的使命》、《人的奴役與自由》以及思想自傳《自我認知》等。在這樣幾本書里,究竟有什么樣的內在邏輯可以演化出來呢?

    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是一九七三年上高中時讀到此書的。在幾乎讀不到世界名著和中華傳統(tǒng)經典的文化大革命時段,這本書成了我精神世界里的一根香火。

    革命初步成功時,革命戰(zhàn)士保爾·柯察金卻只剩下了幾近殘廢的身體。當再奉獻已經沒有了本錢,虛度來日,無為余生,自是英雄的恥辱,結束生命或許就是革命戰(zhàn)士最佳的選擇。革命就是革命者唯一和最高的價值,如果不能繼續(xù)革命了,革命者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于是,他舉起了手槍,對準自己。

    第一次讀到保爾舉槍時,我內心充滿了緊張。英雄是不能消失的,至少是不能如此消失的。要消失,也只能消失在革命的進程之中,并有完整的為革命獻身的方式。通過自殺來結束生命,絕非英雄,那只是懦夫。果然,失去了健壯身體的保爾,堅定地戰(zhàn)勝了自己。他放下了槍,拿起了筆桿子這種新的武器,又跟上了革命的隊伍。

    這是真實的結局,要不就沒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英雄作品。當然,這也是我期望的結局。這個英雄必須存在,并且是完美地存在。就是今天,我也這樣認為。否則,我這一生就不會有任何英雄的情結了。

    保爾和冬妮婭的愛情故事,讀來讓人惋惜至今。就是在“文革”中禁說愛情時期,我也偷偷地設想著另外一種結局:冬妮婭從愛情中獲得對革命的同情,成為革命者,與保爾“終成眷屬”。自傳體的文學作品,有其基本的真實要求,那種萌發(fā)于人性中自然的愛戀之情,完全沒有歷史可能地與“革命”、“無產者英雄”融合起來,保爾和冬妮婭在青春時代產生的男女異性間熾熱的吸引,成就的卻是一個歷史英雄與超然愛情無法一體的悲劇!

    愛情悲劇的最后場景是令人內心糾結的。保爾在幾乎搭上自己的性命修筑鐵路中,巧遇了已經成為貴婦人的冬妮婭和她的丈夫。這時的保爾,已經是一個完全獻身于革命的戰(zhàn)士,冬妮婭則成為地地道道的資產階級一分子。冬妮婭驚訝和嘲笑保爾的寒酸和粗魯,保爾則“溫和地”用了“酸臭”表達了對冬妮婭的蔑視。在這里,兩個活生生的個體人對話,一下子演化成了兩個階級或兩個集體的價值觀展示。是的,個人已經被社會歷史的無常所規(guī)定掉了,他們只能也只會如此說話。

    我內心的糾結在于,為什么革命,一定要,又一定會消滅那種源自人性里最初、最本真的美好情感呢?進一步問,這種革命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毀滅這樣的天然情感,還是希冀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歷史平臺,認同并護衛(wèi)這樣的愛情?如果只是前者,那革命究竟為了什么?畢竟人性的本原之愛之情,那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自然美好的存在,只是毀滅這樣存在的革命,又何以贏得人心?

    這些問題很快有了部分答案。保爾和麗達,兩個革命的異性同志出場了。自然天性之愛和志同道合,應當?shù)?、合理的結果,便是兩人革命的婚姻和家庭,再生產出革命的后一代。要命的是,這樣的邏輯在保爾和麗達身上居然沒有出現(xiàn)。保爾出于“革命的”考慮,拒絕了麗達的愛。這看似過分的拒絕,想來卻是非常的合情合理。因為從革命者來看,世界上最為崇高的,就是革命本身,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男女之情之愛,如果不是純粹出于革命的需要,或者與革命需要沒有直接聯(lián)系,就可以讓位,就可以毫不留情地舍棄。

    保爾畢竟還是個體的人,有著血肉之軀。后來他也有些后悔,終于對麗達的愛有了接納的表示。不料為時晚矣,麗達已嫁人生子。當兩人再次相見時,內心深處那天然的男女情感被撥動。麗達很想補償一下他們之間的情感遺憾,卻還是“革命的”意志戰(zhàn)勝了人性里某種與生俱來的欲望。

    在某種意義上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無產者英雄”的整體如何通過革命鍛造出來的史詩,保爾只是一個典型代表。這部作品的全部偉大之處,我以為就在這里—個別的、特殊的、具體的英雄,展示了一個時代英雄的全部面貌。這些英雄,經歷了社會歷史變遷的驚濤駭浪,也經歷了個人情感世界里的風風雨雨,還經歷了無數(shù)回生命可能喪失的危難險境。他們在堅定的革命信仰之下,完全地奉獻了個人的身體和情感,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毀滅個人的存在,去成就一個集體的崇高目標。

    讓我們稱他們?yōu)橛⑿鄄⒚C然起敬的,就是這種全然無我的獻身精神!當以一個集體的目標作為價值評說的基準時,這樣的英雄,是多么值得尊敬和效仿??!事實上,從第一次讀到此書至今,在我這個“個體人”的身上,在類似我這個“個體人”的他人身上,又何嘗沒有某些如此英雄的意識和點點滴滴的痕跡?

    “鋼鐵”,這是一個堅強卻冰冷的詞語?!颁撹F是怎樣煉成的”可以做這樣的字面解讀,當集體目標需要時,一個個鮮活的人的生活、愛情甚至于生命的付出,熔煉出了超越個人天性、沒有情感、沒有色彩,也沒有溫度的固化之物。很不幸,從完全的“個體人”來看,如此的付出,由于毫無保留地融合在集體目標的崇高之中,個體生命的天然活生生價值,就完全消失了。更不幸的是,從這部作品的內容來看,此處的字面解讀,其實就是歷史的事實。

    這讓我們陷入了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的內心巨大沖突:從集體的歷史價值看,保爾是英雄,一個時代整體英雄的代表,值得肯定、值得渲染和追隨;從個體的自然價值看,從生活、愛情和生命的天性看,保爾因“革命”而完全沒有自我,喪失了個體存在的意義,他不是屬于自己的。這也就是保爾那句名言所表達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在保爾的心目中,他認定自己就是沒有自我存在的集體的一分子,他完全徹底地為了那個集體放棄了自我的一切。作為讀者,我們一方面為英雄叫好,同時又為保爾個人生命的嚴重缺憾而深深地扼腕。endprint

    二、《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這是斯大林論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設和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說其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就蘇聯(lián)三十多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設進行了經驗總結,更重要的在于,它引申出了所謂一般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設理論,極大地影響到了那個時代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從經濟理論歷史的角度來看,這部著作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幾個重大經濟問題,如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問題,公有制的形式問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問題等。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只有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對未來社會制度的抽象推論,列寧也只有短期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經驗總結,斯大林根據(jù)蘇聯(lián)幾十年的經歷,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就格外具有價值。事實上,在那個歷史時段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非常需要這樣的“建設性理論”。

    斯大林強調了“三個規(guī)律”。一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即“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在這里,我們只看到“整個社會”的整體需要,個人需要則完全消失在這個規(guī)律下的集體需要之中。

    二是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關于全社會的整個生產和消費安排及銜接的??梢韵胂螅绻且粋€相對簡單的總量生產和消費安排,而且是短期的安排,那好辦,有一個組織嚴密、精英集中、技術完備的計劃機構,就可以實現(xiàn)。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生產和消費,根本不可能是相對簡單的總量對接,何況其中還有更加復雜的分配和流通環(huán)節(jié)。如何才能深刻地認識這個規(guī)律,并且落實在年度和五年計劃之中?斯大林對此提出了問題,卻沒有談論如何解決。斯大林在書中,以批評的口氣認為蘇聯(lián)的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水平不高,并沒有深刻認識到規(guī)律的“客觀性”。

    最有意思的是斯大林談到的一個矛盾存在,即第三個規(guī)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在蘇聯(lián)早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由于歷史承接和現(xiàn)實問題,商品生產和流通根本就無法消除,強制性的消滅商品生產和流通,搞“純粹的共產主義”,帶來了經濟的巨大災難。由此便有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流通某種程度的合理性,承認私人資本的某種有限度存在,結果帶來了經濟的迅速繁榮。斯大林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用了較長篇幅說明,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是會存在的。但是,商品生產存在的基本理由,他認為不是也不應當是私有制,而是存在有不同的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在這種格局下,只有商品生產才能夠連通兩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消滅商品生產,當且僅當一切生產資料都是全民所有時,才能夠做到。這種解釋邏輯是成立的。但當它一涉及價值規(guī)律,矛盾的地方就出現(xiàn)了。

    就我們的視角來看,斯大林的“三個規(guī)律”無一不與個人相關。從消費到關聯(lián)的生產活動,再到財產所有,個人至少要有自我消費(別人不可以替代,如吃喝)、個人自己勞動(別人也不可以替代,替代就不是自己勞動了),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甚至于要有自我的基本固定資產和工具(如成衣工,至少需要縫紉機等工具)。當“三個規(guī)律”構造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時,個人從吃喝、勞動活動等的存在,就不過是服從“整個社會需要”、“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需要以及受到限制的“價值規(guī)律”的擺布而已。在這里,個人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以及關聯(lián)生命的其他自然和精神生活等,便成為“社會主義規(guī)律”作用的附屬物??梢?,所謂的“斯大林模式”于此題所議,實質就是否定個人作為個體自由、自主和自在的特殊制度形式。

    很不幸,在“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充分地展示了個人存在被否定的悲慘經歷。除了斯大林等極少數(shù)個人有著制度代表、集體領袖等光環(huán),從而擁有制度賦予的登峰造極的“個人崇拜”之外,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個人,則被完全地限制了自我而失去了存在感,有些甚至被毀掉了正常的生活、自然的愛情和至高無上的生命。

    現(xiàn)在,讓我們沿著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提出的問題前行。就蘇聯(lián)的歷史而論,俄羅斯革命所達到的“最壯麗事業(yè)”的初級目標,也就是犧牲了包括保爾在內無數(shù)個體生活、愛情和生命的革命的直接結果,還是在為一個更加大的集體目的,繼續(xù)否定或毀滅個人自我的存在—沒有自由的生活,沒有自主的愛情,也沒有自在的生命。這樣的后革命現(xiàn)實,是俄羅斯革命所希望達到的么?

    從“人類最壯麗事業(yè)”的一般理解出發(fā),從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奴役出發(fā),更從個人的自然天性出發(fā),這樣的革命結果,應當不是革命的初衷,至少不是革命的全部目標或主要目標所在。雖然說,在革命時,對于革命勝利之后建設一個怎樣的社會制度,所有的人都沒有清晰的概念,但是,推翻一個“人剝削人”的制度,絕對不應當是簡單地換一批人,再來“剝奪”另外一批人;更不應當是有一個所謂大集體的存在,“剝奪”幾乎絕大部分個人作為個體最基本的自由、自主和自在的狀況。如果說,革命之后的新世界,仍然是對個人的生活、愛情和生命無情的摧毀,那么,回看過去,革命的價值就成了問題;展望前景,革命后的新制度,便必然迅速轉化為“舊制度”,成為又一次革命的對象。

    三、《論人的使命》、《人的奴役與自由》和《自我認知》

    別爾嘉耶夫青年時代崇尚馬克思的學說,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充滿了關注和參與的熱情。他大量地閱讀了本民族的經典和西方特別是德國的哲學著作,經歷了悲喜無常的俄羅斯革命,其中包括他自身多次被捕,最后被流放異國他鄉(xiāng)的親身體驗,他的思想轉向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他從外部“客體化世界”奴役了“主體的人”的觀察入題,始終圍繞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愛進行思考,終極地提出了人的內在“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以救贖被奴役了的人自身,引致他的哲學走向了超驗的、絕對的、無限的價值領域,即信仰“上帝”與“人交會存在”的宗教哲學領域。

    先放下別爾嘉耶夫深邃的個人“精神自由”不論,他從“個人為本”的視角來思考和定位他的哲學,本身就提供給了俄羅斯那個時代一個巨大的反叛參照。可悲的是,在革命的狂熱和革命可能帶給俄羅斯嶄新時代的熱望里,革命的價值和集體的整體利益,完全淹沒了別爾嘉耶夫“個人為本”的思想,就連他這個鮮活的個人本身,也被裝上了革命的“哲學船”(一九二二年,蘇維埃政府用兩艘外國船,驅逐了一百余名俄羅斯知識精英到西方國家,史稱“哲學船事件”)流放到了異邦。endprint

    在“個人為本”的基礎上,“個人自由”是別爾嘉耶夫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方面。從古到今,“自由”是一個充滿了歧義的字眼,無數(shù)的思想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探求心血,卻沒有終結出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在個人自由的思考中,別爾嘉耶夫認為人的自由,應當是也只能是“精神自由”,而不是一般的選擇自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面臨A或B的選擇問題,人們可以有如此選擇的自由。但這種自由,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以喪失另外一種選擇為前提的。這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人的最后救贖和解放。人的“精神自由”,則完全不同,它是在精神世界里,人向著一種終極價值,或是稱為“大善”,或是稱為基督教《圣經》中“大神秘”的“上帝”方向超越的自由。

    由于涉及宗教和神秘性,別爾嘉耶夫關于人的“精神自由”,就容易被誤解為天國的臆想而離現(xiàn)實很遠。他的存在主義也常常被冠以“宗教存在主義”,被擠壓到了相當脫離生活的神學世界。然而,別爾嘉耶夫堅定認為,“我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哲學家,從來都不追求脫離生活的哲學”。事實也是如此。如果說,其他思想家研究“人”,是看著人、思考人、解釋人,再尋求解放人的途徑,那么,別爾嘉耶夫則是看著人、思考神、解釋人,從人與神的交會中,尋求解放人的途徑—以神的無限自由來認知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有限自由或不自由,提供給人一種自我的終極性救贖之道。

    相比于“存在先于本質”的存在主義哲學,別爾嘉耶夫的哲學強調“自由高于存在”。他的“精神自由”思想,讓他的哲學思想從一般的存在主義出發(fā),達到了一個別樣的全新高度。這個高度的顯著特點在于,人的內在自由或“精神自由”是絕對第一位的;其余的一切,包括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外部世界,都應當隸從于這種“精神自由”而存在。否則,人就是被奴役的,并且最多地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客體化世界所奴役:人創(chuàng)造了機器,被機器奴役;人創(chuàng)造了金錢,被金錢奴役;人創(chuàng)造了成文制度、規(guī)則、宗教意識等,又被這些創(chuàng)造物所奴役。

    從“精神自由”思想的實踐來看,別爾嘉耶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變革思路,即從以往一味由外部世界“革命”或“改造”發(fā)軔來創(chuàng)建新的社會,轉向了個人內心“精神自由”、追求真理,再外部化為現(xiàn)實世界、社會制度和歷史的新變革路徑。在新的變革實踐中,外部形成的制度也好、組織也罷,甚至意識形態(tài)、宗教理念,以及經濟和科技的成果(如貨幣、現(xiàn)代網絡技術等),都只應當是從屬于個人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相反。

    按照別爾嘉耶夫的這種理解,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由于人沒有充分認知到“精神自由”的絕對性和真理性,所有由人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客體化”歷史和現(xiàn)實,一直就是人受到奴役的“墮落世界”。

    至此,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隱含的關于俄羅斯革命和革命者的狂熱等問題,別爾嘉耶夫給出了驚世駭俗的回答。

    其一,革命的價值需要重估。別爾嘉耶夫對于俄羅斯革命,從制度層面,他并不反對。但在革命中出現(xiàn)的對于個人自由,特別是對于個人“精神自由”的毀滅,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憂慮和抗拒。這樣的革命,不僅僅是對一種舊制度的摧毀,不僅僅是對某種集體或社會目標價值的新建,更是對個人“精神自由”最基本歷史存在的完全滌蕩。結果,本應成為新制度基礎的個人“精神自由”被壓制,未來的社會就必定會再次奴役人。

    其二,革命的熱情或狂熱必須抑制也必定得到抑制。俄羅斯革命者的熱情或狂熱,是基于對革命價值和集體利益的歷史性誤解產生的,更是對人的“精神自由”沒有基本認知的盲目沖動形成的。在這樣的熱情或狂熱之下,原本只應當是工具的革命成了價值追求本身,結果一次革命引致出又一次、再一次否定前者的革命,一次毀滅引領出又一次、再一次蕩平前者的毀滅。哪個民族、國家和社會又承受得了如此的革命和毀滅?由于一次次革命和毀滅不過是在新的歷史時段里,重復著人的被奴役狀況,革命的熱情或狂熱也自然會被“革命和毀滅”本身所摧毀。這種格局,別爾嘉耶夫預知到了,俄羅斯的歷史進程也展示出來了。

    其三,俄羅斯未來的路,應當由人的“精神自由”主導俄羅斯民族的心靈。在此基礎上,通過俄羅斯人的創(chuàng)造,引導俄羅斯社會前行—以個人“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和長久守望,去構建社會的理想存在,讓個人回歸自我的天性,回歸自然的生活、愛情和生命,讓集體從屬于個人而和諧存在,社會歷史與人類天性達到“和諧合一”的境地。這也就是別爾嘉耶夫在革命和毀滅之中、之后,對處在迷茫中的俄羅斯樹立起來的“路標”。

    雖然別爾嘉耶夫的哲學思想是關聯(lián)俄羅斯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走向的,但不難看出,他的思想似乎有著過大的超前性,那種根基于人的“精神自由”而來的理想社會構建,有點遙不可及的味道。正因為這一點,別爾嘉耶夫并沒有找到將他的“真理”付諸實現(xiàn)的具體路徑,在可以預見的時光里,我們都無法肯定這個理想社會一定會到來。然而,這種終極的價值追求和思想關懷,我理解,并不是說一定要去構建那個烏托邦,而是人類應當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超越有限,在精神的世界里,追求那種人類的“大善”,從而演化出現(xiàn)實社會的相對和諧和美好。終極雖不可達至,走在向終極前進的道路上,那也足夠美好了。

    四、關于俄羅斯歷史和思想邏輯的一點演論

    “我讀俄羅斯”,雖然視角是個人的,選擇的讀本也非嚴格,但得到的歷史和思想邏輯,我以為不是個人的,也不是片面的。因為這種邏輯源自俄羅斯的歷史,也源自作品的內在關聯(lián)性。就是在這樣幾種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我讀出了俄羅斯個人和集體存在的歷史關聯(lián)和思想裂變,歷史的、思想的邏輯突顯出來:從個人到集體再到個人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不論是記錄、總結還是思想類的文字,哪怕選擇的樣本很少,哪怕是采取編年史式的簡單排列,如此的邏輯都會突顯出來,并容易上升到思想層面。

    可以說,俄羅斯這個時段里,歷史和思想的邏輯,具有相當程度的統(tǒng)一性。那么,其中最值得推崇的價值是什么?“老大哥”是否再次提示了一種信仰?

    回到個體的人。這一點表明,在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中,強調個人價值的第一位性或是自然神圣性。任何集體的價值應當也只能通過個人自然神圣價值的集合來體現(xiàn),而不是個人價值消解在集體之中,即個體人完全地喪失自由、自主和自在的狀況。否則,這個集體的價值會隨同集體的必然毀滅而一同消失,第一價值地位也將強制地向個體人回歸。

    回到人的內心。個體人自然神圣價值的核心,是內心的自由或說“精神自由”。它將持續(xù)地去塑造個體人精神世界里最大的“善”,進而通過這些個體人的創(chuàng)造和愛,外化或是客體化成為相對和諧的世界。通俗一點講,這是一個從個體人無限的“精神自由”走向有限的“幸福社會”的過程,即個體人一份份無限的“善”集合起來,將極大地改善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和生活。如果能夠由此前行,人類社會就有足夠的理由樂觀起來。endprint

    猜你喜歡
    耶夫保爾集體
    瓦格納教授的發(fā)明
    瓦格納教授的發(fā)明
    我為集體獻一計
    少先隊活動(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安德列耶夫與扎伊采夫的表現(xiàn)主義小說對比研究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做人與處世(2021年1期)2021-03-22 02:32:50
    警犬集體過生日
    奈保爾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QQ群在線集體備課的探討
    白山市| 贺兰县| 沁阳市| 阿克陶县| 噶尔县| 曲阜市| 昔阳县| 格尔木市| 茂名市| 夏邑县| 新干县| 廉江市| 白玉县| 韩城市| 江达县| 永胜县| 博野县| 隆安县| 苏尼特右旗| 竹北市| 全椒县| 错那县| 东乌珠穆沁旗| 玉田县| 嘉鱼县| 澎湖县| 岑巩县| 舟山市| 手机| 大埔县| 清水县| 仙居县| 汉川市| 墨脱县| 山丹县| 平乡县| 开封县| 通道| 临朐县| 高唐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