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
游輪在伏爾加河上平穩(wěn)地行駛,前方是一片開闊的河面。沿河兩岸是茂密的樹林,或是樹干斑駁、銀白相間的白樺林,或是蒼勁挺拔、黑黝黝難探其深的松樹林,時而還會有一片片椴樹林閃爍在夕陽的映照之下,那簇簇葉子上反射出的斑斕的色彩瞬間闖進我的眼簾,有些目眩。在所有這些華麗的、嬌艷的甚至輝煌的樹梢之上,高聳著金色的、藍色的、五彩的東正教教堂的蔥頭形圓頂、直插天際的尖頂。多彩的教堂的旁邊,明亮的林間空地上,是各式各樣的“達恰”—俄羅斯人喜好并離不開的鄉(xiāng)間休憩木屋。森林接森林,“達恰”接“達恰”,秀色如同一幅天造地設的長卷,依傍著看上去像是靜止不動的河水緩緩地、緩緩地展開……
伏爾加河是俄羅斯人的驕傲,是他們的母親河。所以,有文字這樣記載:“俄羅斯人就是沿河而居的民族?!倍韲臍v代帝王都把目光聚焦在這條大河上,彼得一世就曾規(guī)劃了一個“大伏爾加河計劃”,其核心就是以伏爾加河為通道,將波羅的海和黑海連接起來,組成一個能通達全國的水網(wǎng),變陸地的俄國為一個北有波羅的海出???、南有黑海出??诘暮Q蟠髧?。天不借壽與這位大帝,彼得奮斗一生只奪得了波羅的海出??冢挥辛耸ケ说帽み@樣一扇讓西方的風吹進來的“敞開的窗口”。黑海口的奪得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偉業(yè),而這個黑海出海口就是克里米亞,就是塞瓦斯托波爾,就是刻赤,就是敖德薩。有了克里米亞,有了塞瓦斯托波爾,俄國就有了黑海艦隊,有了刻赤,有了敖德薩,俄國就成了一個大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雄心壯志并不止于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和敖德薩,她曾經(jīng)說過:“要是我能活到二百歲,整個歐洲必將置于俄國的統(tǒng)治之下。”但是,同樣,天也沒有借壽與這位女皇,她盛年中風而亡。
真正完成這一偉業(yè)的是蘇聯(lián)時期的斯大林。他先后下令修建了白?!_的海運河和莫斯科運河,使原本不經(jīng)過莫斯科、俄羅斯歐洲中部地區(qū)的伏爾加河流經(jīng)了過來,組建成了一個連接波羅的海、黑海、白海、里海和亞速海的大水網(wǎng),而莫斯科則成了“通達五海的城市”。斯大林不僅完成了彼得一世的“大伏爾加河計劃”,而且建成了彼得和葉卡捷琳娜都沒有夢想過的北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使蘇聯(lián)成為一個海上霸權(quán)國家。因之,斯大林有了任何一個俄國統(tǒng)治者都沒有過的榮譽,也有了許多的真相和謊言相交織的神話。
但俄羅斯歷史進程的核心問題似乎并不僅僅在于這個水網(wǎng)、這個面對世界的全方位的艦隊,而是在于一個“繼承”,一個叫作“源自彼得和葉卡捷琳娜的繼承”;一個“主義”,一個叫作“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袄^承”和“主義”是彼得和葉卡捷琳娜給這個國家,給后來者留下的一筆內(nèi)容龐雜的遺產(chǎn),但其核心就是“俄羅斯國家利益至上”和“俄羅斯民族至尊無二”。對于這方土地的統(tǒng)治者來說,“俄羅斯國家利益至上”就是: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是決定國策的基礎(chǔ)、出發(fā)點、歸屬。無論怎樣的縱橫捭闔,無論怎樣的運籌帷幄,無論怎樣的結(jié)盟,也無論怎樣的關(guān)系,雙邊的、多邊的、求和的、爭霸的、合作的、戰(zhàn)略的,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是俄羅斯帝王和元首決策的最后底線。換句話說,俄國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不會固守一種不變的立場,總是因時而動,隨機而變的。而“俄羅斯民族至尊無二”則是一份宣言書,它所宣告的是俄羅斯民族是國家的主導、核心和動力,其他的民族都是“小民族”、“臣屬民族”、“必須聽話的民族”、“不得越軌的民族”。在歷史的分分合合中,北高加索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始終難以擺脫“臣屬民族”的地位,一直被最高上諭訓令為“必須聽話的民族”、“不得越軌的民族”。即使像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他們雖然同為基輔羅斯的起源,同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形成作出過貢獻,但最終也被劃分成了三六九等:俄羅斯民族是“大俄羅斯”,白俄羅斯民族是“白俄羅斯”,烏克蘭則是“小俄羅斯”。關(guān)于俄國的雙頭鷹,現(xiàn)在盛行的一種說法是:它一只眼睛盯著西方,一只眼睛盯著東方。但按照俄羅斯最古老的記載,雙頭鷹的眼睛是分別盯著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的。因此,蘇聯(lián)的,尤其是斯大林的“繼承”和“主義”與其說是源自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如說是源自彼得和葉卡捷琳娜。
伏爾加河鏡面般的河水被來往穿梭的游輪、貨輪、各色各樣的帆船劃出了縱橫交錯的一道道波浪之紋,夕陽下落到遠方的一片樹梢之上了,晚霞色彩的瑰麗把這大河裝點得分外妖艷,也分外神秘:似乎太陽越是下沉,這大河的河面卻是越發(fā)地光亮和富有色彩。
“真是一條大河,不愧為母親河!”我不禁自語起來。
我身旁的維塔利俯伏在欄桿上已經(jīng)有好一陣子不講話了,他一直專注著前方的河面,河面除了光亮與色彩,幾乎一無所有。當然,還是有點什么的,這大概就是他盯在河面上和隨之又消失在那里的目光。這時,他突然說話了,似乎是在回答我的感慨,但沒有抬頭看我:“我們的母親河是第聶伯河!”
維塔利是我在這次旅途中新認識的一個烏克蘭人,一個出身于、成長于、生活于基輔的知識分子。時世變化滄桑,現(xiàn)在從外表看起來他是個“時尚追逐者”,一個“酷男”:印著古怪大花紋的短袖襯衣緊緊地裹在身上,暴露出的臂肌上是同樣古怪花紋的文身,肥大又僅長及膝蓋的短褲,從那里筆直而下的一雙長腿趿拉著半新不舊的塑料拖鞋。他說:“第聶伯河才是這塊土地上文明和文化的真正載體!”
“這話怎講?”我問。
“您不信教。我知道你們中國人沒有國教信仰??晌沂菛|正教徒,虔誠的!知道東正教吧?它是首先傳入我們基輔的,然后才順著第聶伯河傳到莫斯科,傳到如今俄羅斯的西北和東北地區(qū)去的。伏爾加河能比嗎?和拜占庭、羅馬、西方通商往來最早的道路是我們的第聶伯河,是這條‘從瓦良格到希臘之路的黃金水路,而不是伏爾加河!”
維塔利的言語間透露出一個烏克蘭人的自豪感,一種傳自久遠的民族認同。我沒有想到如此具有時代感的人會講出如此凝聚舊時代特色的話語。維塔利還在講:“談到基輔羅斯,我們是源頭,說起東正教,我們是正宗。不過,現(xiàn)在爭這個實在沒有什么意思。我不討厭伏爾加河,所以休假時,我來旅游了;我也不討厭俄羅斯人,我的朋友親屬中就有許多俄羅斯人。但是,我討厭……”endprint
他停頓了一下,我不禁問:“討厭什么?”
“我討厭俄羅斯人的自大,自以為是,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蘇聯(lián)的時候,把我們?yōu)蹩颂m當作養(yǎng)活整個國家的糧倉,出了問題了,沒有糧食了,拿我們?yōu)蹩颂m開刀,烏克蘭鬧大饑荒了,不允許向外界公開,不許接受美國的援助。烏克蘭有人表示不滿了,就說有反對蘇維埃政權(quán)的暴動,就要發(fā)大兵鎮(zhèn)壓!我們怎么就這么倒霉呢?一切都得聽俄羅斯人的,一切都得服從俄羅斯人的利益。烏克蘭人不能管烏克蘭自己的事,俄羅斯是大俄羅斯,我們是小俄羅斯!”
維塔利越說越有情緒了。而我覺得,他的話雖有情緒,卻也道出了歷史的真實。帝國時期的事已經(jīng)淡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十月革命之后的風云卻依然記憶猶新。坦波夫省的農(nóng)民起義,“馬赫諾匪幫”,圖哈切夫斯基動用毒氣鎮(zhèn)壓“反蘇維埃的農(nóng)民暴動”,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所描述的那些紛爭、沖突、戰(zhàn)事,三十年代蘇聯(lián)最大的、最嚴酷的饑荒以及斯大林嚴令封鎖消息,不都是發(fā)生在烏克蘭的土地之上嗎?還有,赫魯曉夫秉承斯大林的意志在這里搞的“把富農(nóng)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的“農(nóng)業(yè)全盤集體化”運動,不是因為“成績輝煌”一時間成為全蘇的典型嗎?而赫魯曉夫這個“外省官員”不也一下子升遷到了莫斯科嗎?陡然間,我想起了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一段文字,記載的是斯大林任命他當烏克蘭中央第一書記的事。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這樣寫:“置身在烏克蘭人當中,我仍感到有某種隔閡。雖然我懂得烏克蘭語,但我從來沒有達到能夠用它來發(fā)表演說的程度?!彼?,一九三八年,當斯大林派他重回烏克蘭工作時,他竟然說了這么一句話:“派我一個俄羅斯人到烏克蘭去沒有什么意義?!?/p>
派俄羅斯人去各加盟共和國當最高領(lǐng)導人這是基于斯大林對非俄羅斯人的不放心、懷疑。這是當時“大俄羅斯主義”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赫魯曉夫在烏克蘭的政治生涯,恰如被派到其他共和國的俄羅斯人的政治生涯一樣,對于烏克蘭,對于其他民族與俄羅斯當局的關(guān)系最終并沒有起到“有什么意義的作用”,也就是說,在這方面,“大俄羅斯主義”最終也未能起到挽蘇聯(lián)解體之狂瀾于既倒的作用。
關(guān)于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這種“大”、“小”俄羅斯地位及主義之爭是一種歷史之爭,一種跨越歲月的世紀之爭。記得我曾不止一次地和俄羅斯的歷史研究同行爭論過,不同民族的研究者看法是不一致的。在莫斯科市中心“革命廣場”的那個街頭酒吧里,俄羅斯人、教授、謝爾蓋對我說的是:“烏克蘭,烏克蘭不就是俄羅斯嗎!這沒有什么好爭議的!烏克蘭歷來就是俄國的一個省,它沒有離開過俄國,也不能離開。”在研究所里,在茶炊冒著熱氣的辦公桌旁,敖德薩人、主任研究員、奧列格對我說的是:“烏克蘭的事情很復雜,它雖然是蘇聯(lián)的最大的黑土地帶,卻也是麻煩不斷的地區(qū)。我看主要原因在‘大俄羅斯主義上?!?/p>
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我都提到了一個事實:盡管烏克蘭在俄羅斯帝國期間一直是個臣屬于圣彼得堡的省,但在十月革命后烏克蘭出現(xiàn)了一個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的難以阻擋的趨勢,而且烏克蘭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我向他們說,當年列寧的態(tài)度是十分明朗的:同意烏克蘭組建自己的共和國。我引用了列寧的文字:“烏克蘭要成為一個單獨的、獨立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而同俄羅斯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結(jié)成聯(lián)盟(聯(lián)邦)呢,還是同俄羅斯合并為一個統(tǒng)一的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問題,所有的布爾什維克,所有覺悟的工人和農(nóng)民都應當仔細加以考慮。”
當時,列寧就十分關(guān)注“大俄羅斯主義”的表現(xiàn),只不過那時“大俄羅斯主義”表現(xiàn)為以“共產(chǎn)黨”來劃界:贊成和擁護布爾什維克黨,就得贊成和擁護“大俄羅斯主義”,而列寧堅決反對共產(chǎn)黨人(布爾什維克)因“烏克蘭的獨立問題”而分裂。列寧的意見是:“共產(chǎn)黨人只要在反對資本壓迫和爭取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斗爭中能夠團結(jié)一致,就不應當為國界問題,為兩國的關(guān)系是采取聯(lián)邦形式還是其他形式的問題發(fā)生分歧?!绷袑庍€特別強調(diào),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可恥可憎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偏見”,主張“為這些問題發(fā)生分歧是不能允許的。這些問題將由全烏克蘭蘇維埃代表大會來解決”。在列寧的堅持下,烏克蘭終于成立了“自己的獨立共和國”,并以這個平等的身份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南高加索組成了“蘇聯(lián)”。只不過這個共和國的名稱上加了兩個形容詞:“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謝爾蓋說:“您注意到了沒有?列寧還特別強調(diào)了一句話:不能違背莫斯科的指示!”我說:“我注意到了。有類似的話?!?/p>
奧列格說:“正因為有不能違背莫斯科的指示這樣的話,烏克蘭這個國家就始終不是個真正獨立的國家,在實質(zhì)上它還是俄國的一個省?!?/p>
也許,謝爾蓋和奧列格的話都含有相同的意思:“大俄羅斯主義”,只不過,謝爾蓋是為“大俄羅斯主義”叫好,而奧列格則對“大俄羅斯主義”表示了異議。在這晚霞紅遍前方天際的時刻,學術(shù)性的談話太煞風景,而我要把列寧的話全搬出來對維塔利講,顯然也太不合時宜,一是維塔利肯定不會感興趣,二是這些話離他的存在和現(xiàn)實太遠。
我看著維塔利,他還年輕,他所說的一切是他未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于是,我換了個話題:是什么促使他有這種情緒的呢?
“我是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但我爺爺、爸爸輩經(jīng)歷過。我爺爺參加過白?!_的海運河,后來是莫斯科運河的修建,再后來,他作為囚犯勞動力又輾轉(zhuǎn)了一系列的工地。那叫苦,那叫累,那叫不是正常人過的日子!最后他在基輔南邊的一個村莊居住了下來,我爸爸又費盡周折,混到了基輔,我是在基輔長大的……嗨,說這個干什么呢?”他突然轉(zhuǎn)了話題,“您在第聶伯河上游覽過?”
我去過烏克蘭,去過基輔,但我沒有乘游輪在第聶伯河上遠行過。維塔利說:“一定要去!那開闊的水面,兩岸那迷人的風景!還有故事,還有,還有,對,還有傳奇、神話!您會迷上我們的第聶伯河的!”
說話間,我們從船首走到了船尾。夜幕下,只有極遠處的一縷晚霞,波光般閃動在地平線上。船尾水流湍急,兩邊飛卷起的浪花,交織成了翻滾不息的巨大的水流,羽翼一般地緊緊貼在船尾的兩側(cè),船在前行,而這八字形的水流把伏爾加河的河水,推向遠處,推向兩岸。在翻滾的水流的上空,成群的水鳥前后追逐著,上下飛舞著。大河、輪船、翻滾的水流以及在夜幕下游輪的不息燈光,這是水鳥的天堂!我想象起了第聶伯河: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都是源于俄羅斯西北地區(qū)瓦爾代高地的大河,都是由西北而南下,都有著沿河而居的斯拉夫民族,都有著各自的和共同的故事和傳奇。正是這些故事和傳奇組成了兩河間的、如今俄羅斯人放在嘴邊的“歐亞大陸”的文明和文化,正是這些故事和傳奇組成了他們各自的和共同的生活,也正是這些故事和傳奇變幻出、演繹出他們各自的和共同的未來。然而,有一個問題也是回避不得的,那就是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在幾乎平行奔流了數(shù)千公里之后,最后的歸屬卻是不同的:伏爾加河流向了里海,第聶伯河消融于黑海之中。也許這就是差異,也許,正是這種差異注定了大俄羅斯和小俄羅斯之間分分合合和恩恩怨怨的宿命。endprint
船上的晚會開始了。說是晚會,實際上就是游人們自娛自樂的集會。在那種不拘形跡的、近乎狂歡式的氣氛中,維塔利抓起麥克風,一首歌接一首歌地唱了起來。俄羅斯所特有的那種緩慢而優(yōu)雅、深沉而清新、高亢而又憂郁的歌聲充滿大廳,飛出了窗外,飛向了夜色籠罩的伏爾加河……我對維塔利會唱那么多的俄羅斯民歌和流行歌曲、記住那么多的歌詞感到驚訝,我問他,他說:“這些歌都是我在家里學會的。從小就會唱,忘不了了?!?/p>
一個討厭俄羅斯人自大的烏克蘭人竟然會念念不忘于兒時學會的俄羅斯歌曲,竟然會興致勃勃地吟唱。這是一種難以消失的潛意識,交織著親俄羅斯和反俄羅斯的復雜感情、意識和行為準則。那“大俄羅斯主義”又該做如何的解釋呢?如果從理論上講,“大俄羅斯主義”的核心就是個“大”字。大者,至尊也,巔峰也,不可超越也。在四五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俄羅斯國家利益至上”和“俄羅斯民族至尊無二”交織發(fā)展,形成了一股無法分開的“大俄羅斯主義”,或者說得洋氣一些,“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合力。列寧當年所以把“大俄羅斯主義”形容成是“可恥可憎的偏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在他那個年月,這種“可恥可憎的大俄羅斯主義偏見”尚僅僅局限于以俄國“共產(chǎn)黨”來劃分這個較小的范圍之內(nèi),而到了后來,斯大林把這種“大俄羅斯主義”擴展到了極為神圣的地位:俄羅斯的利益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就是蘇聯(lián)的利益,蘇聯(lián)的利益就是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就是全人類未來的利益,進而得出了一個更為神圣的結(jié)論:捍衛(wèi)全人類的利益就得捍衛(wèi)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捍衛(wèi)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就得捍衛(wèi)蘇聯(lián)的利益,捍衛(wèi)蘇聯(lián)的利益就得捍衛(wèi)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捍衛(wèi)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就得捍衛(wèi)俄羅斯的利益。于是,“大俄羅斯主義”就經(jīng)典化,就神圣化,就披上了合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外衣。
蘇聯(lián)解體后,這種“大俄羅斯主義”的至尊地位,至高無上的優(yōu)越感,其他民族必須無條件傾聽的絕對權(quán)力,可以攫取一切、掌控一切、陰謀一切的不容替代的地位,所有這一切都瞬間消失,俄羅斯不再能掌控一切、攫取一切、陰謀一切。這種“大民族的失落感”也隨著歷史的前進,在俄羅斯的重新崛起的呼聲中演化成了一種新的聲音、新的主義—“捍衛(wèi)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的利益”:“俄羅斯將為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而戰(zhàn),絕不退縮,無論這種維利之戰(zhàn)是在俄羅斯的本土,還是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币苍S,可以這樣說,近二十多年的俄羅斯發(fā)展進程就是一個不斷頑強追尋失落的“大民族感”的進程。
又傳來了維塔利的聲音,他在唱一首古老的俄羅斯情歌,憂郁、低沉。有個姑娘走到他的身旁,扭動起不算肥胖的身軀,歌聲清亮,但同樣憂郁。在這個混雜這么多種感情、難以說清什么氣氛的歌聲之夜,去思考什么“大俄羅斯主義”的歷史、哲學問題,簡直就是傻透了,只有一種想法始終離不開我的思緒:“大俄羅斯主義”成就了蘇聯(lián),但也葬送了蘇聯(lián);在這新俄羅斯重新崛起的時代,“大俄羅斯主義”還能成就什么,還能葬送什么呢?
謝爾蓋不在,沒有回答;奧列格也不在,同樣沒有回答。維塔利在,而他只有歌聲;他身旁的姑娘在,她呢,輕歌曼舞也許就是一種回答,獨特的,富有哲理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