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民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材等資料的開發(fā)利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許多教師能夠認真研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合理安排語文實踐,讓學生在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扎實有效的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活用教材插圖,引導觀察理解
課文中的插圖大都是課文中重點的段落內容和課文中心的體現(xiàn),學生能從中直接通過觀察理解課文中心的素材,所以抓住教材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利用課外閱讀所積累的知識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是學生課內外知識有機融合的方法之一。在進行《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的教學時,可以通過討論理解文章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觀看插圖。
師:(出示第二張插圖)誰能說說圖上哪個是林園園,哪一個是李麗嗎?
生:這一個是林園園,這一個是李麗。(學生一邊拿書,一邊手指著書上的插圖。)
師: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清楚,讓大家聽的明白。
生:左邊是林園園,右邊是李麗。
生:穿粉色衣服的是林園園,穿黃色衣服的是李麗。
生:畫著綠色樹葉的是林園園,畫著藍色樹葉的是李麗。
生:頭上扎紅色蝴蝶結的是林園園,扎黃色蝴蝶結的是李麗。
師:剛才大家描述的非常清楚,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你能說說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嗎?
生:我是從“李麗看看旁邊的林園園,她已經把樹畫好了。樹葉那么綠,真若人愛”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這兒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觀察得認真仔細,學習得真認真。
我們指導學生學習語文,要結合上下文或者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學習。案例中,我要求學生找找從什么地方看出哪是林園園、哪是李麗,這樣就把插圖和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文章所蘊含的內涵。
二、巧用問題泡泡,發(fā)揮導學作用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問題小泡泡,一般是以泡泡的形狀圈起的文字,里面用一兩句話進行學習提示,出現(xiàn)在課文中的位置往往不一樣,有時現(xiàn)于文中,有時又在篇末,甚至在單元總結部分即“語文園地”及“拓展提升”中也時??梢姟3尸F(xiàn)的形式新穎、多樣,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教材資源,用好問題小泡泡中的提示語,可以達到促思導學的作用,使學生學會憑借問題小泡泡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探究,進而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效率。
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小泡泡”中常會提示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以便使學生能盡快解詞會意,掌握規(guī)律。教材中“小泡泡”不僅在提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做了必要的指導,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想象、開展綜合性的學習。許多課文將適合學生生活的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置于“小泡泡”中,老師可以精心選擇,靈活運用,為提高學生的言語水平創(chuàng)造條件。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能通過此過程發(fā)展自己的思維,獲得新知的體驗。新教材中的“小泡泡”有意識地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了他們的質疑能力,在課文的關鍵點、高潮點和興趣點上都恰到好處地出示了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
三、憑借課后習題,拓寬學生視野
現(xiàn)行教材中每一課后編者都設計了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大都是需要學生進行閱讀鏈接、綜合性學習或親自動手翻閱資料才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做課前的知識準備工作,然后到課堂進行知識匯報。這些知識大都是對課文中心的進一步提升,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如五年級《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后練習題4:“課文中兩次講到完成掩護任務,哪一次是作為重點來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以問題為線索,深入文本進行潛心研讀,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
四、適時續(xù)寫訓練,挖掘學生潛能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有續(xù)寫資源可以利用。利用好這些拓展點可以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挖掘學生的潛能。如蘇教版《最佳路徑》一文,在結尾這樣寫道: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根據(jù)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中的知識基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請一個表達能力一般的學生到前面來,我說:“格羅培斯先生,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華社記者,聽說你的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請你談一談你是怎樣設計的?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如何?”這個學生一下子沒有緩過神來,但提出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引起不小的反響。我立刻組織學生討論,然后又挑選表達能力比較好的學生采訪,給大家起到示范作用。學生借助文本內容把格羅培斯的設計過程說得清請楚楚。在談到自己的想法時,有的學生說“我”應該把獎杯送給那位賣葡萄的老太太,沒有她的啟發(fā)“我”是不會有今天的設計。之后我便布置學生以“格羅培斯手捧獎杯走出會場”為開篇寫一寫之后的場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何一篇課文只要我們去認真挖掘,會有許多途徑可以讓學生把課內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各方面得來的知識在課堂上充分釋放出來是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這樣的語文課一定會讓全體師生身心愉悅,快樂無限。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