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鳳清 黎金環(huán) 高春霞 黃 陽
(廣東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廣東廣州518020)
截石位因其能充分暴露會陰部及下腹部而被廣泛應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等手術,是常見的手術體位之一。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手術需要采用截石位。傳統(tǒng)的方法擺放及復位截石位需要術前拆卸手術床分腿式腿板,術后又需將分腿式腿板重新安裝到手術床上,這種方法不但耗時而且耗費體力,且可能發(fā)生過手術床分腿式腿板及固定腿板螺絲跌落砸傷醫(yī)務人員的事件[1]。為提高手術間的利用率,減輕護士的體力負荷,有必要采用新的轉運板方法來進行截石位的擺放及復位。本文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采用傳統(tǒng)安裝手術床分腿式腿腳法(下稱傳統(tǒng)法)和轉運板法來完成截石位擺放及術后復位所需的平均時間,對比這兩種方法的效率,同時對手術室護士、手術醫(yī)生和麻醉師進行滿意度調查,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統(tǒng)計2013年1月-2014年6月手術體位為截石位,使用氣管插管進行全麻,剔除下肢存在畸形,骨折,骨質疏松,髖、膝關節(jié)僵硬,合并下肢外傷等影響擺放及復位截石位的患者。符合上述標準病例592例,手術方式包括腹腔鏡卵巢囊腫剔除術、輸卵管切除術、輸卵管造口術、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宮腹腔鏡輸卵管通液術、腹腔鏡左半結腸切除術、直腸癌根治術、輸尿管鏡下支架置人或取出和碎石術。其中使用傳統(tǒng)法317例、轉運板法27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及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年齡、性別、體重的比較
1.2.1 體位擺放及復位方法 均由培訓過的同一組護士操作,均使用德國邁柯唯公司的手術床,型號為1 133。轉運板由德國邁柯唯公司生產,PUR材質,長93 cm、寬49 cm、厚2 mm,質量為4.6 kg。傳統(tǒng)操作方法如下:插管麻醉成功后,將患者平臥于手術床上,將患者的雙腿分開置于手術床兩邊托腿架后,將手術床尾分腿式腿板移除,完成截石位的擺放;手術結束后,安裝手術床尾分腿式腿板,將患者從截石位轉換為平臥位。轉運板操作方法:用轉運板代替手術床尾的分腿式腿板,術前將轉運板與手術床解鎖,抽出轉運板,即可完成截石位的擺放,術后將轉運板插回手術床重新鎖定,即可完成截石位到平臥位的復位。
1.2.2 評價方法 ①比較兩種辦法進行患者體位擺放和復位所需時間。時間計算標準:患者術前從平臥位成功擺放截石位的時間加上患者手術結束后從截石位復位到平臥位的時間。②調查護士、手術醫(yī)生、麻醉師對兩種辦法的滿意度。具體方法如下:采用自制的問卷(見表2)[2]對護士、手術醫(yī)生、麻醉師進行滿意度調查。在征得調查對象同意后,將問卷發(fā)放給護士、手術醫(yī)生、麻醉師,要求他們獨立就兩種方法各填1份問卷。其中護士有效調查了50人,手術醫(yī)生有效調查了42人,麻醉師有效調查了39人。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ˉ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者的檢驗水準均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種方法的滿意度調查表
傳統(tǒng)法組與轉運板組進行截石位擺放及復位時間分別為 (22.120±2.027)min,(14.940±1.463)min。傳統(tǒng)法所需時間長于轉運板法(t=20.313,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士、手術醫(yī)生、麻醉師對轉運板法的滿意度高于傳統(tǒng)法(P<0.05),見表 3。
表3 護士、臨床、麻醉師對兩種方法的滿意度
在日常手術中,截石位的手術呈逐漸增長的趨勢。由于截石位的擺放及復位步驟多、難度大、要求高,而傳統(tǒng)的擺放及復位需要較長的時間,護士工作量大。這導致了截石位手術間的銜接效率較慢,影響了手術室的整體工作效率。在傳統(tǒng)辦法進行截石位擺放及復位的過程中使用的手術床腿板重約8.5 kg,這對于主要由女性組成的護理人員而言,顯得比較笨重。調查顯示,搬舉重物或其他腰背彎曲活動較頻繁,經常使腰部結構處于力學上的不利狀況,較易導致腰椎間盤及腰部肌肉韌帶勞損[3];肩、上肢、手或手指頻繁的重復性工作會增加護士職業(yè)性肌肉骨骼疾患的發(fā)生[4]。在傳統(tǒng)方法中,由于對手術床腿板反復的組裝及拆卸,這極大的增加了職業(yè)性骨骼疾病發(fā)生的概率。同時在床腿的組裝及拆卸過程中,可能發(fā)生手術床腿板及固定螺絲跌落砸傷醫(yī)護人員的事件。有研究結果顯示,傳統(tǒng)辦法進行截石位的擺放及復位需要的時間較長,平均達到(22.120±2.027)min,患者等待時間延長,出現生理、心理一系列不良反應,如饑餓、焦慮、恐懼等,導致患者手術耐受性降低,手術風險增加[5]。
轉運板依靠其自鎖式設計,水平插人,鎖定鍵彈起即可完成快速安裝,鎖定鍵按下即可輕松拆卸,一步到位,而且當轉運板與手術床鎖閉后,極為牢靠,可以達到傳統(tǒng)安裝腳腿板同樣的安全強度。轉運板的重量約為4.6 kg,較手術床腿板明顯減輕,而且并不需要復雜的組裝及拆卸。因此,護士完成截石位的擺放及復位,時間也明顯降低,經統(tǒng)計其平均時間為(14.940±1.463)min。2012 年任杰平等[6]的研究指出被動擺放截石位容易導致肌肉過度牽拉、下肢麻木、酸痛。2013年吳華麗[7]通過改良手術床來進行截石位擺放,可以縮短擺放時間,同時可以減少患者在進行體位擺放過程中對肢體的拖曳動作,減少患者軟組織的損傷,患者的生命體征在體位擺放過程中也顯得更為平穩(wěn)。同樣通過轉運板方法來縮短截石位擺放及復位的時間及程序,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通過調查護士、手術醫(yī)生及麻醉醫(yī)生對兩種辦法的滿意度,進一步明確了轉運板辦法較傳統(tǒng)辦法所帶來的優(yōu)勢。通過調查發(fā)現,護士普遍感覺轉運板法在操作時間上明顯減少,操作強度明顯降低,操作程序也更加簡便,緩解了自身工作的勞動強度,在截石位連臺手術中,省時省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總體滿意率明顯提升。手術醫(yī)生則認為使用轉運板辦法,讓護士從繁瑣、重體力的操作中解脫出來,更專注于手術配合,護理質量明顯提高;手術等待時間降低了,手術室的效率更加高效了,同時其安全性良好,滿意度明顯提高。根據勾建等[8]在2006年對截石位時機擺放的研究,麻醉后進行截石位的擺放時患者肌肉松弛無力,保護性生理反射消失,條件性反射消失,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轉運板法對于麻醉醫(yī)生而言,簡化擺放和復位截石位的程序及時間可以減少麻醉后體位擺放及復位風險,同時轉運板法縮短了患者的麻醉等待時間,同樣減少了麻醉后風險,亦不會對麻醉產生影響,提高了麻醉醫(yī)生對其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轉運板法在截石位的擺放及復位較傳統(tǒng)辦法極大的縮短了操作時間,操作更加簡便,降低了護士的勞動強度;縮短了手術醫(yī)生及麻醉師的等待時間,降低了手術風險,醫(yī)護滿意,患者安全。因此在截石位手術中推薦選用轉運板法。
[1]趙淑珍,譚永瓊,陳永慶,等.連臺截石體位手術中可移動對接式手術床尾的設計與應用[J].西部醫(yī)學,2010,22(6):1147-1148.
[2]葉鳳清,高春霞,蔣桂蓮,等.三種截石位擺放與復位方法的比較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4,29(14):36-38.
[3]唐麗梅,田素齋,殷立士,等.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痛與職業(yè)緊張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3,35(11):1715-1717.
[4]楊永麗,周 意,劉慧珠.護士職業(yè)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8,23(2):76-78.
[5]郭春紅.接臺手術的隱患及防范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1):145-146.
[6]任杰平,張秀平,陸燕弟,等.改良截石位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31-32.
[7]吳華麗.利用改良三折式手術床擺放截石位進行手術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19):1933-1935.
[8]勾 健,吳慧穎.手術截石位兩種安置時機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