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青
編號:G45(2014)8-02-03
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進行中的動態(tài)評價,最及時,最靈活,最具感染力,評價成為學生進步的推動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有一些老師卻把握不準課堂評價的正確方向,使課堂教學評價出現(xiàn)或這樣或那樣的缺失。
一、評價內(nèi)容只定位于表面而失于虛
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師在上《四個太陽》一課時,老師問:“課文里的四個太陽你最喜歡哪個呢?”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說:“我喜歡春天的太陽,因為春天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美麗的花兒,還因為春天我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郊游?!崩蠋熉犃梭@喜地說:“你真聰明!”
相信這樣的教學案例大家并不陌生,課堂評價的激勵性功能被越來越多的老師認可。它能夠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并且也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但我們細想一下,老師的評價準確嗎?有針對性嗎?喜歡春天是那個學生的聰明之處嗎?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具有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發(fā)言給出相對應的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技能,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評價方式只取悅于學生而毀于隨
在新標思潮的沖擊下,許多老師都注重了評價方式的變換,使課堂評價形式新鮮而多樣,這在某一種程度來說是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調(diào)動學習氣氛。但是也有一些老師的課堂評價的方式只定位于表面,結果往往收效甚微。形式單一、程式化的表揚,很難包含各種復雜的感情因素,激勵因素,評價因素等,因而意義不大。
三、評價手段只熱衷于功利而荒于嬉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對于學生的發(fā)言,給予恰當?shù)募钅茏屗麄兏e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然而,激勵是否一定要帶有功利性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通過實驗曾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zhì)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對活動本身的吸引力。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學生對學習本身的內(nèi)在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語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本身都是文質(zhì)兼優(yōu)的,里面的詞句都非常優(yōu)美,如果老師能挖掘出教材本身的優(yōu)勢,在課堂上多一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給學生及時、準確、積極的評價,定能牢牢地激起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
在我們實施新課標的課堂上,迷茫與失敗在所難免,需要我們不斷反思,調(diào)整前進的方向。但是,只要我們本著“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不斷探索,努力前進,我們就能在失敗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終能找到成功的方向。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第一小學5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