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最具學科綜合性,它能和其他學科,如數學、語文等緊密聯系起來,同時涉及美學、心理學、歷史、人文地理乃至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本文旨在探討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倡導將學習生活裝扮得多姿多彩,同時使學習過程更加愉快而自如。
【關鍵詞】音樂 音樂教育 學科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10-02
音樂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音樂的科學化,緣于古人對宇宙萬物本源的思考。其中,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音樂的和諧就是數的和諧(弦長比)的觀點,在樂器制造和音樂的音高、節(jié)奏、形式等方面對音樂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為現代聲學奠定了基礎”。①中外一些相關理論研究與實驗證明,音樂能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從小接受音樂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接受過音樂教育的兒童,其創(chuàng)造性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專注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漢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提出——“音樂使人聰敏”,學習音樂不僅可以幫助兒童的智力和品德得到發(fā)展,而且還可以提高兒童的音樂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接受并創(chuàng)造音樂文明,進而使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音樂最能夠展示孩子的天性,并且也會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音樂在智力開發(fā)、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幼兒音樂教育,努力探索和改進有助于提高幼兒智力的音樂教育方法和手段,積極開發(fā)幼兒智力潛能。
關于音樂教育對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影響、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學習成績的關系等問題,國外的研究與實驗比較多。例如:德國的漢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樂和它的作用》為題的一項長期科研項目的研究報告來說明“音樂使人聰敏,音樂可以增強人的社交能力,音樂使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音樂使人更自信”等;日本的鈴木先生通過長期音樂教學得出——“超常才能兒童是能夠在7歲之前顯示出來的”結論。②
在《終身學習、全面發(fā)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書里,說明了重視藝術教育的原因及其社會背景:“在21世紀,我們的教育必須發(fā)掘及培養(yǎng)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創(chuàng)意有許多辦法,藝術教育是其中最有效的。透過藝術教育,年輕一代可以在成長過程中建立開放、靈活、創(chuàng)新、審美以及相關的價值觀等特質。這些都是建立創(chuàng)造元素,必須在學校、工作間以及生活環(huán)境中受到重視。”
作為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統(tǒng)一,音樂教育日益被強調作為一門科學去研究學習,這顯然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發(fā)展了音樂教育,使它和諸多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的聯系日益加強,這無疑促進了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弊端在于忽視了音樂教育的藝術屬性和活生生的音樂本身。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自然學科的教育,主要并不是通過機械地訓練技術和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潛心地傾訴好的音樂、個別地和集體地唱和彈奏好的音樂,并綜合音樂、語言、動作、舞蹈、游戲等各種因素,來掌握技術和知識。音樂對人們的教化,也遠遠不止于道德方面,更不局限于音樂,而對于整個人的形成和素質都有莫大的功能。
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載體,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是藝術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的基礎。
音樂教育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現數學的存在,從學習音樂起,起初認識的五線譜,五條線與四個間,從樂曲開頭的拍號,四分之三拍、八分之三拍,再到一拍一個音,一拍四個音等等,無處不與數學計算有關,數學在音樂中完美演繹著自己。通過音樂教育對數學有足夠的領悟力和活躍性。數學學科是一門思維活躍的學科,學好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可以通過音樂教育學習的人,從剛開始學習數節(jié)拍,再到識譜及音值的區(qū)分,這樣把音樂與數學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學習音樂的人有機會去領悟和運用數學。所以學習音樂對數學有足夠的領悟力和活躍性。通過學習視唱練耳時,聯系視唱通常把譜子原調進行移調,如G大調轉換為A大調(見譜例1、2),向上一個大二度,通過函數和統(tǒng)計列表,這看上去就方便多了。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好文化課,業(yè)余時間越來越少,不妨在學習樂器時,讓音樂注入數學學習當中,說不定可以將自己的數學學習生活裝扮得多姿多彩,學習過程更加得心應手。
藝術與語言也是相互支持、相互結合的,語言可以表達藝術的感受和理解,藝術可以描繪語言的內容,美妙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類的一種語言。拿音樂來說,它與文學關系密切,音樂教學可與語文教學(詩詞、戲劇段落等)溝通;音值、節(jié)奏等內容可與數學中的數量概念綜合講解;節(jié)奏與自然界現象、與人的生理現象以及人的運動方式有關,教學時可與自然常識課溝通;體育課的廣播操、韻律操等與音樂節(jié)奏感、韻律感的聯系很緊,也能夠有效結合;某些音樂與特定的民族、地理、歷史條件、語言語音特點、生活習俗、文體交流等有著密切聯系,故音樂課與歷史課、地理課的結合也并不困難。
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人們也在不斷反省以往音樂教學存在著什么樣的突出問題以及問題的癥結所在?,F實中音樂教學的專業(yè)化傾向,片面強調專業(yè)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把音樂教學等同于技能技巧的傳授與掌握,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作為人文課程的音樂的人文性、文化性嚴重喪失。美國音樂心理學家穆塞爾曾提出,音樂教學在兩個意義上必須注意相互的關系,即內部的相互一致,和學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聯系。對于內部的相互一致問題,穆塞爾解釋說,像欣賞課就必須同其他音樂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應把它滲透到一切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出計劃里去;而聲樂和器樂的教學工作必須融合成一個密切而有效的統(tǒng)一體。
從歷史角度分析,音樂曲目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能向人們提供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夠拓展對音樂的理解。為了增加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學生要研究作曲家的生平,研究作品起到了哪些作用,討論作品產生的背景,思考并撰寫有關作品的作文,研究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怎樣變化的。教師鼓勵學生將所學作品與其他同期歷史背景下的作品相比,同時也鼓勵他們從地區(qū)性、全國性和世界音樂史的角度來學習樂曲。通過對音樂的認識,了解音樂的目的及其他民族的價值觀和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并對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注 釋
①〔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12
②李芳.音樂教育對兒童智力發(fā)展的影響——以呼和浩特市區(qū)兩所小學學生中的抽樣調查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參考文獻
[1]余丹紅主編.中國音樂教育年鑒2010[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