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燕
摘要:該文基于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了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原因,結合文獻研究,總結了泰山學院與國內其他院校培養(yǎng)現(xiàn)狀的異同,希望研究結果為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因素、校本培養(yǎng)模式等研究提供依據(jù),從而改進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
關鍵詞: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35-8454-03
Research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About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 Taishan University
JIA Chun-ya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2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about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 Taishan University and the reason, combining literature, summed up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other universities. Then it hopes the finding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studying influence factors and school-based training model abou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on about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 Taishan University.
Key words: taishan university;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1 概述
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的隱喻下,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已經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推動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仡櫸覈逃畔⒒臧l(fā)展歷程,“亡羊補牢型”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面向未來教師即師范生發(fā)展的“未雨綢繆型”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必然[1]。目前還沒有對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相關研究,因此筆者首先對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打好基礎。
2 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與原因分析
泰山學院是2002年設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共有本科專業(yè)59個,其中師范類專業(yè)14個。為了深入了解其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筆者對自己所任教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的三個師范類專業(yè):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歷史學、英語的學生進行了問卷和訪談調查,選擇學生完成該課程學習后進行。調查對象的選擇上,筆者之所以選擇這三個專業(yè),一是因為與學生相處時間長,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完成調查;二是自己的授課內容、方式等與學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有更直接的關系;三是這三個專業(yè)涵蓋普通文理科專業(yè),所有師范類專業(yè)使用相同的教材與課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能夠保證調查結果更具有真實性和針對性。問卷依據(jù)《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2](以下簡稱《標準》),從基本情況、態(tài)度與意識、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自我評價與建議六個方面進行設計,共50題,只有一題為開放題,其他均為選擇題。問卷共發(fā)放218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83份,有效率為95.3%。主要運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現(xiàn)將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調查結果與原因分析如下。
2.1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包括對專業(yè)、性別、教育技術及相關知識的認識,以及《標準》的熟悉程度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分析如下。
2.1.1男女比例懸殊,水平存在差異
在調查的183人中,只有28名男生,這是本校師范類專業(yè)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專業(yè)男生比例在5%以下,如英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調查發(fā)現(xiàn):“男生偏少”是影響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男生多的班級,其水平偏高些。
2.1.2“教育技術”認識薄弱
對“教育技術公共課之前,您是否了解教育技術”的調查中,只有1人選擇完全了解,55.2%的同學選擇“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只有16人,筆者也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對“教育技術”有一定了解,認為“教育技術”就是學習“怎樣使用各種媒體,怎樣做課件”,而對教育技術的相關知識體系和教育應用缺乏系統(tǒng)的認知。
2.1.3對《標準》的內容比較陌生,不重視
只有8.2%的同學“熟悉”《標準》內容,54.6%的同學“知道部分內容”,這部分同學只知道《標準》的內容框架,具體內容并不了解。37.2%的同學“不知道”。筆者授課時由于課時限制,只介紹了標準的大體框架,具體內容要求學生課下自學,同時還提供了相關的試題和網址,結果表明對于教師布置的自學的課程資料,大部分同學沒有重視。
2.2態(tài)度與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97.3%的同學認為“教育技術能力對于師范生重要”;95.1%的同學認為“教育技術能夠有效地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97.3%的同學認為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100%的同學認為教師應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以及對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這說明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教育技術能力對教師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性。
2.3知識與技能
這部分分別對“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知識包括教育技術基本概念、理論基礎、教學設計等理論性知識;技能包括教育教學活動中可能用到的各種技術技能。
2.3.1教育技術知識的掌握喜憂參半
對于基本概念、理論基礎,90%以上的同學能夠掌握,但是對于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結合的知識掌握較為薄弱,比如教學設計(48.6%)、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58.5%)的相關知識,一半左右的同學不太熟悉,還有個別同學選擇“不知道”。分析發(fā)現(xiàn)這與筆者授課內容的偏重有直接關系,學生掌握薄弱的知識,授課時筆者只注重基本知識和步驟的講授,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科內容進行細致設計的案例較少,導致學生在“模仿應用”時,沒有清晰的思路。
2.3.2教育技術技能水平各有差異,專業(yè)性強、較為先進的技術技能普遍欠缺
調查結果見表1,其中A—D常用軟件、工具的使用、PPT課件制作,80%以上的同學都能夠掌握,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具了解,這些技能主要是通過《大學IT》課程學習和自主學習獲得,這說明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開設系統(tǒng)的相關課程。對于E—H四種能力,50%左右的學生掌握較差或沒有掌握,其中能力較差的一是專業(yè)性比較強的課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FrontPage、Dreamwaver、Flash,80%左右的學生都沒有掌握,由于課時限制,筆者講授的該內容很少,學生又沒有選修相關課程;二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只有12.1%的同學基本掌握,所謂的掌握是指理論上知道是什么、其作用以及簡單的操作,其原因是本校目前還沒有一套交互式電子白板設備,筆者只能借助網絡下載的培訓視頻、大賽獲獎課堂實錄,讓學生具有感性認識,但學生缺少實踐經驗。此外雖然50%以上的同學掌握了“技術與教學整合能力”(H),但根據(jù)作業(yè)情況,大部分同學僅是對照課本上的基本步驟完成教學設計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設計,缺少對具體學科內容的深入分析,對教學目標認識不清,“為了用技術而用技術”,設計方案缺乏個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對教學細節(jié)的考慮,這樣的方案真正應用于教學實踐時,根本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2.4應用與創(chuàng)新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具有應用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但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偏低。對于“如果您需要一些課件,您是怎么樣完成的?”的調查中,84.2%的同學選擇“網上下載,挑選出有用的使用,不進行修改”,選擇“完全制作”的不到10%。同時對“您經常使用什么軟件制作課件”的調查結果為,91.3%的同學選擇PPT,其他制作軟件使用的很少,同學們更偏向用比較簡單、熟悉的技術來開發(fā)和制作學習資源,這和上述“教育技術技能”的調查結果相一致,究其原因還在于對筆者講授的操作技能,38.2%的同學只在課堂上聽,課下從未進行實踐,58.5%的同學只對自己感興趣的進行實踐,因此導致多數(shù)同學無法熟練應用所學技能。在對“進行課件制作時,需要哪些支持?”調查中,學生需要的支持由高到低依次為技術(79.8%)、素材( 73.2%)、設備(49.7%)、時間(47.0%),這說明影響學生“應用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因素是“技術與素材”。
2.5社會責任
泰山學院師范生對教育技術應用的社會責任的認識亟待提高。38.8%的同學不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的倫理及法律等問題,54.1%的同學只了解一些,如不能瀏覽或傳播反動言論、黃色信息等。54.1%的同學在教育技術運用過程中沒有注重其版權及信息安全等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筆者在授課時沒有重視這方面的知識。
2.6自我評價與建議
為了了解學生對自己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的認知,以及學生期望如何培養(yǎng)、培養(yǎng)哪些能力,問卷進行了相關設計,得出了下述結論。
2.6.1自我評價
學生普遍認為個人的教育技術能力一般,還需要進一步提高。83.1%的同學認為通過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學習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還需要繼續(xù)學習,86.3%的同學認同該課程可以有效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68.9%的同學對《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學習具有很大的積極性,這說明學生已經認識到《教育技術》課程對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具有積極學習的愿望和需求。
2.6.2建議
學生期望以《教育技術》課程為途徑提高個人教育技術能力。學生認為師范生需要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有:教育技術理論(50.5%)、課件制作能力(95.1%)、現(xiàn)代教學媒體操作能力(95.1%)、網絡運用技術(87.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58.7%)、教學設計能力(60.9%),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選擇也呈現(xiàn)出與上述相同的趨勢,但教育技術理論(11.5%)、教學設計(50.8%)、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8.4%)三方面的內容選擇比例偏少,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教育技術能力的理解集中在“對技術的掌握”,雖然這與本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存在差異,但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目前的關注點,對今后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指導。學生還對授課類型提出了建議:講授課(51.4%)、實驗課(含上機課)(78.7%)、實踐課(78.7%),同時希望增加課時以保證不同授課類型的有效實施,這說明學生期望用更多的時間,通過更多的動手操作、親自參與實踐來提高個人的教育技術能力。
3 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與國內其他院校存在的異同
筆者作為泰山學院師范生《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授課教師之一,對《教育技術》公共課教研組的其他教師了解比較深入,對于該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形式、考核方式也非常熟悉,因此在文獻研究、訪談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與其他院校的異同。其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相同之處,比如:學校重視不夠、培養(yǎng)內容不能與時俱進、課時較少、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局限、考核方式單一、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等[3-4]。存在的主要差異見表2。
上述異同的分析,能夠為探究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因素、構建校本培訓策略或模式提供理論依據(jù)。
4 反思與展望
本研究在對象選擇上沒有涵蓋音體美專業(yè),因此研究結果還不算完整,音體美專業(yè)因其專業(yè)的特殊性,筆者會單獨進行研究,分析其與普通文理科教育技術能力存在的差異及原因,另外筆者將繼續(xù)探索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影響因素,針對不同專業(yè)提出有效的校本培訓策略或模式,為改進本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希望本研究能為師范院校培養(yǎng)和提高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寧,包正委,董玉琦.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理念、框架與目標層次要求[J].中國電化教育,2013(3):68-7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EB/OL].http://www.pep.com.cn/xgjy/jiaoshi/jydt/201008/t20100827_803018.htm.
[3] 張瑞.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3.
[4]吳迪.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