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我記事起,奶奶就住在我的家,沙埠是奶奶永遠(yuǎn)割不斷的根。小時候,每當(dāng)寒暑假,奶奶便會帶我去她的老家小住。
沙埠,是江南水鄉(xiāng)一個深藏不露的小山村。三面環(huán)山,與縣城相距幾十公里。奶奶的老屋建在溪邊那塊隆起的高地上。房子雖然陳舊簡陋,但坐望遠(yuǎn)山,閑看庭前,倒也“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 沙埠村莊雖小,但名聲很大,有唐宋青瓷窯址,有“九龍透天”的民間傳說,更有青山綠水孕育出來的各種鄉(xiāng)土特產(chǎn)和美食,讓人青睞,如綠豆面、土年糕、豆腐干、白蘿卜等,遠(yuǎn)近聞名。我最愛的,是奶奶燒的“豆面碎”。
我原以為,“綠豆面”一定是用綠豆做的。其實不然。沙埠“綠豆面”,是用番薯淀粉做的??瓷先ビ悬c綠豆的顏色而已。沙埠山地頗多,盛產(chǎn)番薯。每當(dāng)秋末冬初,地上青綠的藤蔓開始慢慢枯黃,埋在壟溝下悄悄長大的番薯,也就熟了。人們或拿著砍刀,或扛著鋤頭,或挑著籮筐,紛紛奔向各自的田間地頭,為期盼已久的豐收而日夜忙碌。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的門庭前,便都有了堆積如山的番薯。
清代詩人潘智進(jìn)有言:“峰簾山上少良田,學(xué)種番薯萬萬千。漫道此山無出息,曬干倒也值銅錢?!狈黼m是山中一寶,卻很難過冬。于是,人們對番薯進(jìn)行加工,如番薯絲、番薯干、番薯片、番薯粉皮、番薯淀粉等。而保存時間最久的,便是用番薯淀粉制作的“綠豆面”。
番薯豆面口感極好,能完好地存放幾年。于是,沙埠的農(nóng)戶每年都會大量制作。它既是農(nóng)戶們長年儲備的農(nóng)家美食,又作為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如有多余的話,就挑到城里賣些零錢,給自家的孩子們添些衣褲。
番薯淀粉當(dāng)?shù)亟猩椒?,是從新鮮的番薯中提取的。提取淀粉也叫洗粉,把番薯中的淀粉洗出來。洗粉費(fèi)時又費(fèi)力。先把番薯碾成粉渣,再將粉渣裝入細(xì)絲網(wǎng)袋中,然后把網(wǎng)袋放到盛著凈水的大木桶里,雙手伸入網(wǎng)袋不停地攪拌搗鼓,使淀粉不斷地被稀析出來。然后再抬起網(wǎng)袋,放到橫在桶沿的木架上排水。這樣,一袋又一袋淘,一次又一次洗,直到把加工好的粉渣全部洗完,洗粉就算完成了。洗完粉后,木桶里渾濁的粉水,要沉淀一日一夜,才可倒掉。當(dāng)桶里的水嘩啦一聲傾瀉而出時,桶底袒露著的,便是一層厚厚的,猶如綢緞般細(xì)膩光潤的潔白淀粉。
這時,家里的主婦們,便會拿來鏟刀,把沉淀在桶底的淀粉一塊塊鏟出來,放到團(tuán)箕或竹簾上晾曬。曬干的淀粉變得堅硬,于是她們先用棰敲碎,再用手捏細(xì)碎。捏碎的粉不會粘在手上,但捏過粉的手卻會變得細(xì)膩潤滑。每當(dāng)?shù)矸鄢鰜恚冶闱椴蛔越刈ド弦粔K放在手中使勁地搓著玩。表叔婆總是輕輕地拍拍我的手笑著命令說:“瞧你這孩子,快放下!”
有了淀粉,年關(guān)一到,村里便都開始張羅著做“綠豆面”了。表叔公是當(dāng)?shù)刈龆姑娴母呤?。他家庭院寬敞,人手又多,幾個表親家的“綠豆面”,都集中在他家制作。做“綠豆面”是體力活,也是技術(shù)活。技術(shù)含量最高的,要算和粉。粉不能和得太稠。太稠了,面就會黏住,無法從篩漏里篩出來。但又不能太稀。太稀了,面從篩漏里篩出來就會折斷,而不能連成線。和粉完成后,緊接著的,便是灶頭制作。要把和成的粉,裝在一個用鉛皮與木頭制成的圓柱形“篩漏”里?!昂Y漏”是做“綠豆面”而特制的工具。上部用木頭圍成一個碗口般粗大的桶體,底部用打有密密麻麻小洞的鉛皮封住。把和成的粉團(tuán)從篩漏里擠篩出來,“綠豆面”就做成了。
敲棰擠篩也是一門技術(shù)。特別是敲棰的節(jié)奏要均勻,力度要恰當(dāng)。不然的話,篩出來的面條就會長短參差,粗細(xì)不勻。因此,每次做豆面時,敲棰的活兒便非表叔公莫屬了。表叔公站到木凳上,一只手握住篩漏,另一只手揮舞著木棰,“噗!噗!噗!”地使勁往下敲。每敲一棰,篩漏里的粉團(tuán)就會篩出一段面。隨著手起棰落,一根根“綠豆面”,便從篩漏底部的小洞中被慢慢篩下來,然后落到沸煮著的大鍋里,不一會就凝固成一條條又韌又軟的豆面條。
每個臨時作坊做豆面時,大家都分工合作,組成一條生產(chǎn)流水線。其中擔(dān)當(dāng)重任的,往往是家里的青壯年,女人們則做著燒火等輔助工作。在灶頭上的表叔公,身上一會兒就汗流浹背了。這時,站在邊上的表叔婆,就會趕緊拿來毛巾,幫著表叔公擦汗。表叔婆的兩個兒子,則不斷地把篩到鍋里的豆面,從沸水里撈出來,放到冷水里固定成形,然后用剪刀剪成合適的長度,再放到竹竿上晾曬。
不知什么緣故,做出來的豆面中,常會有蝌蚪般大小不勻的粉節(jié)。這些粉節(jié)看上去很有趣,可捏一下,里面就會露出粘粘的白色粉末。表叔一發(fā)現(xiàn)這些粉節(jié),便用剪刀剪下丟在一旁。我覺得十分好奇,便偷偷地?fù)炱鸱旁诳诖?,?zhǔn)備帶回家來吃??苫丶液笠惶?,衣兜里竟全是一片粘乎乎的粉糊。奶奶發(fā)現(xiàn)后,便笑著數(shù)落道:城里帶來的糖果放著不吃,卻偏要去撿別人丟棄的垃圾吃。怎么這樣犯賤!我這才知道,這些剪下的粉節(jié),其實是不能吃的。
做好的豆面,必須晾干,才能長期保存。做豆面時,家家戶戶都要趕著到溪灘上來找空地,然后搬來木頭、毛竹等材料,搭起一人多高的晾曬支架。新豆面做出來,人們便會用長竹竿穿起來,抬著掛到支架上,進(jìn)行晾曬。開闊的溪灘,便一下子變成了天然的豆面大曬場。晾在架子上的豆面,猶如一道道簾子,把一覽無余的鄉(xiāng)野遮擋得若隱若現(xiàn)。整個曬場,仿佛是從地上突然冒出來的游樂場。我和山里的孩子們,就穿梭在曬場中捉迷藏,撿些碎豆面往嘴里塞。有時不小心還撞倒掛著豆面的晾曬竿,惹得大人們一頓訓(xùn)斥。
還沒等“ 綠豆面”完全曬干,我便迫不及待地催著奶奶給我煮面吃。 “綠豆面”的燒法有多種。各種季節(jié),各種燒法。既能充當(dāng)點心,又是羹類小菜。有“菜頭”咸肉煮豆面、紅蘿絲炒豆面、家燒“豆面碎”……
“豆面碎”雖是家常面食,但奶奶做起來卻與眾不同。豆面下鍋前,要先配好肉絲、茭白絲、炊皮、雞蛋絲、豆腐干絲、豬油等佐料。奶奶說,配豆面的肉絲不能用刀切,而要用手撕。因為只有撕出來的肉,才有咬勁,吃起來才有香頭。雞蛋餅要攤得跟紙一樣薄。茭白絲、豆腐干絲也要切得像線一樣細(xì)。只有這樣,各種佐料的味道,才能充分溶入,“豆面碎”才能更好吃。配好佐料后,她再把事先已經(jīng)在熱水中浸軟了的“綠豆面”,放到鍋里去沸煮。直到豆面被煮得“突突泛”了,再一勺勺地舀出來,盛到早已放好佐料的碗上,澆上少許米醋,用筷子輕輕一拌,我家的“奶奶牌”“豆面碎”,就做成了。
奶奶在家燒“豆面碎”的時候,便是我最解饞的日子。面對那晶瑩剔透、圓溜潤滑、又香又清口的“豆面碎”,我很快便將一大碗囫圇下肚?!岸姑嫠椤保鋵嵅⒉凰?。盛在碗里的豆面細(xì)長、光滑,韌度強(qiáng)。我不明白這種做法為何稱之為“豆面碎”,也許它這個“碎”字源于其佐料的雜多和細(xì)碎吧。
我與山里的孩子們,還常常端著“豆面碎”湊到一塊吃。不僅吃出了許多新花樣,還互相比賽著玩。我們或各自挑出一根最長的豆面含在嘴里,瞧誰可以不經(jīng)咀嚼而吞得最快;或把一根豆面含在口中,再對著豆面緩緩吹氣,比誰的豆面在空中翹得更久;或?qū)敫姑鎾煸谧爝?,然后猛地吹出一口大氣,看誰的豆面能騰空而起一下甩到鼻尖上……。雖然奶奶常數(shù)落我不講衛(wèi)生,而我卻覺得這樣吃法特別地好玩??僧?dāng)她看到我胡弄出來的新花樣,和忘情逗樂的傻樣,也禁不住捧腹竊笑。
“豆面碎”易飽,也易消化。吃時,肚子撐得滿滿的,可一轉(zhuǎn)眼便有了莫名的饑餓感。大概是怕我餓了,奶奶燒“豆面碎”時,還會隨手捏上幾個“番薯老鼠”給我當(dāng)主食。
奶奶最拿手的就是捏“番薯老鼠”?!胺砝鲜蟆辈⒉皇鞘裁达@赫的“山珍”,而是用番薯絲粉捏成的小糕點。奶奶用番薯粉先和成面團(tuán),用手揉成塊狀,有一定的韌性。再摘一塊雞蛋大小的粉團(tuán),稍稍攤平成手掌大小,然后將筷子包住,用手捏緊。粉團(tuán)就粘在筷子上,將筷子抽出后就成了中間粗兩頭細(xì),背部有五個手指印的粉團(tuán)。再將粉團(tuán)放在鍋中蒸。蒸熟的粉團(tuán)顏色由原來米色變成了深棕色,形狀就像弓著背的老鼠。于是,當(dāng)?shù)厝吮懔?xí)稱“番薯老鼠”。 通常,一碗“豆面碎”,幾個“番薯老鼠”,我便吃得直打飽嗝了。
在城里,我也吃過串街走巷的“貨郎擔(dān)”所賣的“豆面碎”。那“貨郎擔(dān)”一頭是個水桶,里面裝著水和浸泡著的干豆面;另一頭是個正在燒煮著的大湯鍋。湯鍋隔成二個半圓形,里邊裝著幾塊豬骨頭和已經(jīng)煮熟的豆面。骨頭沉到鍋底看不見了,但湯水上“突突泛”著的豆面和飄蕩著的點點油花,卻讓人看了直流口水。貨郎肩上挑著擔(dān)子,手上舉著羊皮小鼓,邊走邊不停地?fù)u著小鼓吆喝。有人招手時,他便隨處放下?lián)?,撈出一些早已燒熟的豆面,裝到放有肉絲、蟶子、榨菜末等佐料的碗里,一碗熱氣騰騰、美味可口的豆面,就端到了客人的面前??伞柏浝蓳?dān)”的“豆面碎”再好吃,也沒有奶奶做得好。
幾十年過去,隨著社會發(fā)展,沙埠已是個交通便利的村莊,豆面生產(chǎn)早已今非昔比?,F(xiàn)在豆面的制作簡單多了,制法也有多樣化,其中最簡單的是:把山粉用水?dāng)噭颍旁谝桓褚桓竦蔫F皮蒸籠里,蒸煮成一只只像汽車輪胎那么大的面餅,然后放在一只帶刨的鐵架子上。隨著馬達(dá)帶動面餅旋轉(zhuǎn),晶瑩剔透的“綠豆面”,就會像銀絲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現(xiàn)在,綠豆面制作早己產(chǎn)業(yè)化。越來越多的商家都做起了“綠豆面”的買賣。他們或是在家專門組織生產(chǎn),或是外出巡回銷售,或是到城里開店營業(yè)。很快,黃巖城里也有了許多專賣“豆面碎”的飯店,而且還逐漸有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如有的以店主個人特征命名,個子高的,就叫“長人面碎”;戴眼鏡的,便稱“眼鏡面碎”,也有的以佐料特色相招徠,用海鮮作佐料的,就叫“海鮮面碎”;拿沙蒜當(dāng)料理的,便稱“沙蒜面碎”……如今,“豆面碎”不僅是千家萬戶的家常面食,而且還是高檔酒店的美味佳肴。
奶奶過世后,我便很少去沙埠老家了。后來,我的工作也輾轉(zhuǎn)過幾個城市,可每到一地,總要尋找“豆面碎”吃?!岸姑嫠椤憋@然不是什么稀世珍饌,但我每每吃到它,便會勾起對往昔鄉(xiāng)村生活的一絲追憶和念想,在那里的點點滴滴,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淡忘了。尤其是,孩提時奶奶在沙埠做的“豆面碎”,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讓我時時魂牽夢繞,常常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