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家長就將孩子送往世界各地。游學市場越來越大,其產品重點已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教育方式——研學旅行。北京大學家長教育和人才課題組李茸老師認為,研學旅行不是家長假期“處理”孩子的手段。孩子是研學的主體,選擇研學時,應多考慮孩子的接受力,理智決定是否去研學旅行以及選擇研學方式。12歲前處于依戀期的兒童適宜參加一些親子類或自然體驗類項目,拉近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而12歲至17歲之間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可在其具有藝術類、科學類等明確目標時再參與知識類、大學類的研學項目,以有效激發(fā)孩子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研學旅行有別于廣義的游學,是一種教育方式,有明確的目的性、完整的課程設計,注重在旅行中獲得成長。家長對待研學成果的態(tài)度應該是:三分教七分等。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家長指望一次研學旅行就讓孩子產生質的變化是不理智的,及時與孩子分享在旅行中獲得的收獲才能發(fā)揮研學的效果。
(來源:光明教育201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