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連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師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擺脫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困境,有效教學成為中學歷史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提問;策略;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思考型問題所占比例必然隨之提高。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問,起點是發(fā)問。”發(fā)問是學習的開始,疑問是深入學習的起點,也是開拓靈感、智慧的開端,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的鑰匙。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掌握一套有效的提問策略。
一、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系列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把教材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思考,使學生在閱讀中解決問題。例如,我在講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制定的?有什么樣的表現?
(2)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3)新中國在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中,如何表現大國的形象?(4)“一邊倒”怎樣走向“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構建整個課時教學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上課、與老師交流互動,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其效果非常明顯。
二、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習慣的養(yǎng)成,其關鍵應在一個“疑”字。沒有“疑”,課堂很難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度注意。這就要求問題設計必須有趣味性。比如,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講到李贄的思想,如果直接問學生,李贄有哪些思想主張?學生可能都懶得回答。假如告訴學生,李贄曾經做過官,但后來又去當和尚。此時再追問一下:李贄官做得好好的,為什么要去當和尚?問題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那么在接下來的課堂中,他就會主動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力也會逐漸
提高。
三、設計的問題要恰當
“問”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要有針對性,以服務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為原則。
1.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問題有開放和封閉之分,而且二者之間有時可以相互轉化。
例如,“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有哪些?”就是封閉性的,而“通過羅斯福新政的學習,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就是開放性的,如果在課堂講過,學生知道了答案再提問就是封閉性的問題了。封閉性的問題可能更適合以強調知識記憶、理解為主的教學和成績測試,開
放性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高層次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力。
2.問題要有一定的層次性,保持一定的難度
層次越高問題的開放性和真實性越大,越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等高層次認知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美國和英國政體的不同點時,用了這樣一些問題:(1)兩國的政體分別是什么?(2)兩國的權力中心是什么?(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4)對此你有什么認識?(5)中國能否照搬美國式的民主?”其中(1)(2)是基礎性問題,(3)是深層次問題,(4)(5)是學習歷史的終極問題,體現了梯度性。問題設計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也就影響到教學效果。問題設計得太難、太易,都沒有價值,最佳的難度應該是“跳一跳就夠得著”。
四、問題的有效提出
1.發(fā)問
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問題盡量只說一遍,有一定的層次性,在一個問題尚未做出決定前,不要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造成對學生的干擾。
2.對象
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然后再面向具體的學生,抽答面要廣,盡量隨機問答,讓學生的機會均等,不能忽視學困生。
3.等待
注意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去醞釀及發(fā)展其思維的結果。切忌問題提出后,要學生立即做出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訴學生。低水平問題一般需要3秒鐘,高水平問題則要5秒鐘。
4.引導
教師提供線索啟發(fā)不能回答和回答錯誤的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當學生的回答正確卻不充分時,教師要給學生補充另外信息以便學生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后引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五、要有效的傾聽
真正的有效提問要傾聽。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聲音轉化成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fā)并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fā)更深層次的回答,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一方面課堂上應該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回答權利,包容學生的回答內容,哪怕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傾聽過程中要有所回應,態(tài)度積極的反饋,提高學生的認知。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肯定學生的求新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
教有常法,教無定法。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注重課堂提問的策略,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努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大偉.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06.
[2]朱漢國.歷史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
[3]劉家訪.上課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8.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