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法寧
摘 要: 學生普遍存在依賴心理,教師應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探索新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點評能力、質疑能力、推理能力,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思考力 培養(yǎng)路徑 點評能力 質疑能力 推理能力
新課程標準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現實教學中發(fā)現,學生普遍對老師有依賴心理,缺乏主動鉆研和探索的精神。為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關心學生的自身及其發(fā)展,為他們創(chuàng)造好的氛圍,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探索新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尋找培養(yǎng)學生思考力的途徑。
一、培養(yǎng)點評能力
點評是我要說些什么,或我能說些什么,是與文章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與生活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在閱讀中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獨立的思想,擁有自主的精神。
(一)對詞句的點評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段,抓住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認真想,仔細品,使學生會意入情、悟法、明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段,段不離篇。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讓學生點評寫雪地捕鳥文段寫法的好處,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掃、露、支、撒、系、牽、看、走、拉、罩等一連串動詞進行點評,從而得出通過這一連串動詞的使用,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使讀者如臨其境,同時表現兒童好動的性格和對捕鳥的喜好,意識到這個片段寫得好。在讀完《送東陽馬生序》后,引導學生對“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進行點評,讓學生反復朗讀、討論后,給出這樣的點評: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能經受得住惡劣的環(huán)境的考驗,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二)對篇章的點評
對篇章的點評,應讓學生學會聯系文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評價,學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評價,學會聯系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和語言模型進行評價。例如教學荀子的《勸學》時,讓學生談談《勸學》比喻修辭手法運用的好處,教學魯迅的《孔乙己》、《藥》、《祝?!返刃≌f時,讓學生評評“魯迅短篇小說意境創(chuàng)造藝術”的特點,教學《孔乙己》和《范進中舉》,讓學生點評它們的寫法和意境的異同,教學《行路難》,讓學生領會“一代詩仙,想象何其瑰麗,氣魄何其不凡”。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每一根神經,讓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二、培養(yǎng)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辟|疑無疑是教給學生鉆研課文的好方法,使學生學會質疑,猶如掌握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從而學得積極、主動,形成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該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進行質疑呢?
(一)觀點質疑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學生對教材中的觀點不多質疑。適當時教師應鼓勵“標新立異,敢于質疑課文”,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斷教材,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如《懷疑與學問》:“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笨梢龑W生質疑:“這是不是叫我們懷疑一切?!薄安徽搶τ谀囊槐緯?、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可能嗎?不可能,但作者又說不懷疑“那一本書,那一種學問,就不是自己的”,是否是一種矛盾。通過對文章觀點的質疑,讓學生寫一篇關于《懷疑與學問》的懷疑,極大調動學生懷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
(二)材料質疑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出問題,從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如教學《天上的街市》一文時,分析“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老師提問,這里引用了什么民間故事?學生自然會說“牛郎織女”,于是請一位學生把故事講給大家聽。故事講完后,引導學生對課文材料進行質疑:為什么課文中講的“牛郎織女”故事與民間傳說的不一樣,讓學生討論討論,最后統(tǒng)一。作者大膽改造民間故事的目的是表達對現實生活的厭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矛盾產生與解決,加深學生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語鏈質疑
文章中有些句子前后連接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實則是別具一格、蘊含深刻意義的句子。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悖理處質疑,最后消除疑團。如《小橘燈》一文中這樣寫:“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是小姑娘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在眼前有無限光明。”引導學生就此質疑,先說小橘燈的光照不了多遠,后面又說“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呢?這是否矛盾呢?學生質疑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起來,從而明白:小橘燈是小姑娘的象征,小姑娘的鎮(zhèn)定、勇敢、樂觀的人格力量不是像小橘燈的光那樣沖破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黎明前的黑暗”嗎?再說小姑娘的人格力量還可以激起人們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光明”難道不是無限的嗎?
教學《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兩個句子:(1)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2)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找出后,我問學生:這兩句話一前一后是否有矛盾?原因是什么?你們如何理解幸福的含義,經探究發(fā)現:這兩個句子對比起來看似乎前后矛盾,但聯系到托爾斯泰的生平就可以知道“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就是常說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其畢生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才是最大的痛苦??此泼苤幍馁|疑,使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深層含義,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
三、培養(yǎng)推理能力
撒切爾夫人的成功離不開她的口才,尤其是推理能力,因為她能說服人,從而改變人們原來的想法。語文老師應該意識到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培養(yǎng),也不僅僅是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中應高度審視推斷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舊知推新知
借助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就是利用學過知識推斷新課文中詞語形式相同的詞語的意思,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聯系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如解釋“屠自后斷其股,補斃之”(出自《狼》)中“股”字的意思,很多學生想當然地把它解釋為“屁股”,此時要引導學生引用舊知識進行推斷,聯想“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出自《口技》)這句話,不難發(fā)現,“股”應該解釋為“大腿”,這樣通過新舊知識聯系比較,既鞏固舊知識,獲取新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的推斷能力。
(二)語言邏輯結構推斷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就是有些詞語意思古今差異大,通過利用詞語或句子對稱結構推斷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從形式看,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分應該是對稱的,有些詞語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詞語“若即若離”的結構就是這樣,“若即”與“若離”前后對稱,“離”的意思是“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結構詞語前后兩部分意思是不會重復的,那么“離”和“即”意思應該相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推斷“既”的意思應該是“靠近,接近”之意。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實踐,積極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尋找有效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國忠,林安凡主編.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
[2]趙國忠主編.課堂教學新變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