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亮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進行補充和深化,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探究,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理解透徹。
一、淺表認識后的追問——促進深透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義或圖形的說明上,應重在理解概念的要素及相互關系。在概念教學中,學生經(jīng)歷新知識的學習活動,可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獲得對概念的初步認識。為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發(fā)展,還需要引導學生深透理解概念。通過適時適當?shù)膯栴},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體會概念,更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透過表象探究本質,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思維的深度發(fā)展。
例如學習了比例尺的概念后,教師追問“它是尺嗎?是比例嗎?”學生經(jīng)過思考討論后,明確比例尺是一個比,比的前項是圖上距離,后項是實際距離,比例尺不帶單位。這里教師聚焦比例尺的內涵,通過追問,幫助學生清晰把握概念的本質特征,同時也關照了學生的后續(xù)學習。
二、學習難點內容時的追問——促進解疑激趣
難點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需要教師反復引導,學生才能突破。但引導不等于明白地告知,可以通過教師分步追問來進行,將問題分解成一組有梯度的小問題,逐步引導,依次提問,做到以問為導,以導代講。并且在問題設計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注意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真正達到有效性。
六年級上冊《百分數(shù)的意義和寫法》一課,怎樣理解“百分數(shù)”是一個率,區(qū)分“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的異同,是這堂課的難點。課堂上,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百分數(shù)后,教師提問“觀察我們見過的百分數(shù),有沒有帶單位?是這些百分數(shù)不帶單位,還是百分數(shù)都不帶單位?為什么?”,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百分數(shù)是一個分率,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所以百分數(shù)不帶單位,接著,教師繼續(xù)問:“是不是分數(shù)都能化成百分數(shù)?為什么?”這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成為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跳板,引導學生對分數(shù)與百分數(shù)進行對比,使學生對概念有了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
看似隨意的追問,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學生已有認知經(jīng)驗的準確定位以及對重、難點的了然于胸。
三、淺層問題解決后的追問——促使思維逼近問題本質
課堂上學生在對淺層次的問題充分考慮,理解清楚后,教師進一步的追問是對前面問題的補充和深化,可以促使學生以此為基礎向縱深處探索,打開思路,思維逐漸爬坡,思維慢慢拓展,最終觸及知識的本質,思維也獲得質的飛躍。
例如:“認識整萬數(shù)”時,教師設計了撥數(shù)游戲:在計數(shù)器上撥出3、30、300、30000四個數(shù),學生完成后教師追問“既然都是用3顆珠子,怎么會表示出不同大小的數(shù)呢?”這個看似平常的問題,實則意義深遠,不僅幫助學生回顧了同樣多的珠子在不同數(shù)位上表示不同的數(shù),而且以十進制計數(shù)法的“規(guī)律”作為鋪墊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步步深入、提升,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有時,在學生正確答問后再追問一句“為什么”或“你的思路是怎樣的”、“你是怎么分析和概括的”等等,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思想,而且表述的過程也必然會促進主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反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做法,有助于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其所得到的結論所蘊涵的價值遠遠超過書上的知識,這個結論包含著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態(tài)度,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會影響學生對其他事物的思考,促進學生科學思想的形成。
四、出現(xiàn)錯誤時的追問——促進反思糾錯
學生有了錯誤,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教師則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把其錯誤作為其學習的真正起點,“順應”認知,掌握其錯誤思維運行的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通過步步追問,使學生展開正反辨析,得出矛盾結論,最終推翻原來的錯誤觀點,進而更加深刻地認識本質特征。
例如,選擇題“0.97÷0.12=8……( )”的三個選項為A. 1 ?B. 0.1 C. 0.01,大部分學生選擇“A”。余數(shù)判斷出錯,這是學生在計算小數(shù)除法題時的典型錯誤。對此,教師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正誤,再追問“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錯誤的”,“余數(shù)應是幾”。學生主動探索,找出判斷錯誤的多種方法:①余數(shù)1比除數(shù)0.12大; ②余數(shù)1比被除數(shù)0.97大;③8×0.12+1≠0.97。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找出了正確的余數(shù)0.01。這樣,教師充分挖掘學生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