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關鍵詞〕 初中語文;研究性教學;學生發(fā)展;年
齡特點;實踐能力;實施操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2—0074—01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引發(fā)、促進、支持、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來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催生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研究性教學,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讓研究性教學走入初中語文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教學需有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研究性教學是適宜于全體學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不是為某些所謂的優(yōu)等生設計的,也不是他們的專利。毋庸置疑,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數人的特權。受教育的機會及成功的機會均等是教育平等觀念的基本體現。開發(fā)、利用研究性課程也必須體現教育平等觀念,尊重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智能、個性等的和諧發(fā)展。教師在進行研究性教學時,可以和每篇課文后面設置的相應“活動”題聯系起來,有機互動,教師有目的地指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的經歷,熱烈討論,積極發(fā)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說明,使學生從課本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進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和發(fā)展,實現語文新課程基本的理念和目標。
二、研究性教學需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水平有限,不同的學生又各有差異,因此,在開展研究性教學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教師要盡量做到因人而異,因內容而定。如,五律《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兩種理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等文章主題的多種理解,都是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好課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運用可以先從一詞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比較深入的研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研究性教學在其內容開發(fā)上,要貼近初中學生生活的實際,關注自然界、社會生活的現實問題,結合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趨勢,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專題、課題作為研究性教學的內容。
三、研究性教學需有助于初中生實踐能力的生成
研究性教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開設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親自實踐、嘗試探究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因而,它特別關注學生從特定教學活動方式中實際獲得的學習經驗。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師指導初中學生選擇并確定研究性教學課題時,應以初中學生實踐能力的生成為基本立足點,讓他們把已習得的知識綜合應用到科學探究的實踐中,親自應用知識、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獲得深刻的體驗,有效地防止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脫節(jié)的現象。生活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書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書,也是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因此,研究性學習不僅要關注課本知識,更要關注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生活實踐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初中學生的閱讀量有限,生活積累少,在研究性學習中,視野就不開闊,探究也就不會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可以彌補學生知識的不足,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感悟,使語文學習的研究能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學生的語文學習就會變得生動活潑。
四、研究性教學需有利于初中生實施操作
語文課堂上的研究性教學,要拓寬教學內容,能為研究性教學提供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實現教學內容的靈活性,也有利于初中生操作,提高初中生的知識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素質。研究性教學是師生協作才能完成的,語文教師也可以在開展研究性教學之前,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性學習?想得到什么知識?鍛煉什么能力?解決什么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整個研究性教學活動有個大致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必須怎樣學習才能很好地完成這個預期的效果。
初中語文課堂研究性教學,有利于初中生實施操作,具體還包括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初中生發(fā)現自己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問題”以便進一步改進。研究性教學有時候要遇到課題選擇,研究性教學課題的確立宜小不宜大,要結合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課題難易要適中,既要符合初中學生自己的研究能力,又要條件許可,能較容易獲得相關的資料,還要考慮能否得到教師及時的指導或同學有效的幫助,以順利克服研究過程的困難或障礙。
?笙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