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章,朱添榮,劉燕蓓,詹 薇,王雅玲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教育學院,福建 福清 350300)
近年來,隨著農民工人口遷移呈現“家庭化”趨勢,城市流動兒童數量也急劇上升,流動兒童作為城市的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這已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意志品質是衡量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心理彈性是意志品質的重要標志。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克服困難、使個體迅速恢復并適應的過程[1]??朔щy的過程既是個體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個體自我實現的過程;心理幸福感認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體驗,而更應該關注個人潛能的實現[2]??梢姡睦韽椥院托睦硇腋8写嬖谝欢ǖ年P系。
目前,對流動兒童的研究角度趨向多樣化,對流動兒童在社會適應、角色認同、自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較少。大部分對心理彈性的研究多采用因素型研究。王麗梅將保護性因素總結為積極的內在品質、能力與自我觀念,外在的家庭和社會因素,良好的學校氛圍,亞團體中的行為規(guī)范等[3]。本研究將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旨在探討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是否存在顯著相關及心理彈性對心理幸福感是否起預測作用,從而為提高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促進流動兒童健康全面成長。
以班級為單位,隨機選取廈門市外來員工子弟學校四年級、六年級以及初一共10個班的流動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56份,其中,男生220人,女生236人。
2.2.1 心理彈性量表
心理彈性量表采用李海壘等人修訂的《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HKRA)》,該量表共有51個題目,采用“1~4”四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彈性越好,該量表包括教師關懷、親戚關懷、家庭平等與自主、社會能力、自我覺察、學校社會積極參與、同伴高期望值、同伴親密關系、問題解決與自我效能、家庭高期望值、目標與志向共11個維度,該量表各維度同質性信度為0.62~0.85,且結構效度理想,效標關聯效度也達到理想水平,且它既測量外部保護因素,也測量心理彈性特質[4]。
2.2.2 心理幸福感量表
心理幸福感量表采用Ryff編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該量表有3個版本,本研究采用的是由54個項目組成的版本,包括自主性、環(huán)境掌握、個人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生活目的、自我接納六個維度,總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3,該量表采用6點計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幸福感越強。
2.3.1 施測方法
將兩個量表編排于同一份問卷上,每個量表前均附有指導語。在班主任的協助下,由主試者發(fā)放問卷,施測前稍加解釋,30分鐘后當場回收問卷。
2.3.2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3.1.1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在性別上的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研究不同性別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在性別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在男生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顯著高于女生。
表1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的性別差異T檢驗
3.1.2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在戶籍所在地上的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來自城市和農村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來自農村的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均顯著高于城市的流動兒童。
表2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的戶籍所在地差異T檢驗
3.1.3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研究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異,結果見表3。從結果發(fā)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流動兒童心理彈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差異表現在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彈性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心理幸福感上則差異不顯著。
表3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差異T檢驗
3.1.4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在年級上的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4、表5。結果表明,四年級與六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四年級與初一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均差異顯著,六年級與初一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也存在顯著差異,且四年級、六年級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得分均低于初一年級。
表4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年級差異的方差分析
表5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年級差異的事后多重比較
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各維度及心理幸福感各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見表6。由表6可以看出,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與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維度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家庭平等與自主和心理幸福感、環(huán)境掌握均存在高相關,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相關度也較高;社會能力與環(huán)境掌握、心理幸福感存在高相關,與生活目的、自我接納、與他人積極關系存在較高的正相關;自我覺察與環(huán)境掌握、自我接納顯著相關;學校社會積極參與與環(huán)境掌握、自我接納相比其他維度相關度較高;同伴高期望值與自主性、環(huán)境掌握等6個維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同伴親密關系與環(huán)境掌握、與他人積極關系、心理幸福感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關;問題解決與自我效能同心理幸福感存在高相關;家庭高期望值與環(huán)境掌握、與他人積極關系、生活目的、心理幸福感均存在顯著高相關;目標與志向同環(huán)境掌握、自我接納、心理幸福感存在高相關。教師關懷與環(huán)境掌握、與他人積極關系、自我接納及心理幸福感存在較高程度的正相關。心理彈性與環(huán)境掌握相關度最高,與自我接納、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及心理幸福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
表6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
將心理彈性各維度作為自變量,心理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進一步研究心理彈性各維度對心理幸福感的預測情況,結果見表7。結果表明,家庭高期望值、目標與志向、社會能力、同伴高期望值、家庭平等與自主5個維度依次進入回歸方程。對心理幸福感而言,這5個維度能預測其43.2%的變異量,其中家庭高期望值的貢獻率最大,其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32。其次為目標與志向,其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27。
表7 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對心理幸福感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心理幸福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且在這兩項上男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與以往的一些研究結果相一致,如,Ryff在年齡和性別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中發(fā)現,不同年齡和性別之間的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差異[5]。梁嘉峰的實驗研究結果也認為不同性別的被試在心理彈性上表現出顯著差異[6]。應湘對于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彈性的調查研究發(fā)現,男性往往有更高的心理彈性[7]。這可能是因為男流動兒童所感受到的親戚關懷、在家庭感受到的平等自主程度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都比女生來得強,男生在社會上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而他們的自我覺察能力、父母對他們期望值及他們所定的目標一般情況下都比女生高,所以,男生心理彈性程度往往高于女生,而心理幸福感關乎到個人的自我實現,所以男生的心理幸福感高于女生。本研究還表明,來自農村的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心理幸福感均顯著高于城市的流動兒童。這可能是因為來自農村的流動兒童家庭大都比城市流動兒童貧困,因此他們一般比較獨立自強、敏感、自我覺察力強,把希望寄托在讀書上,期望通過勤奮學習能夠擺脫貧窮、遇到問題能獨立解決,不像城市孩子常常要依賴父母,農村流動兒童的父母對孩子也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在學習上不落后于城市的孩子,所以農村流動兒童的志向比城市流動兒童更遠大,其生活目的也較明確。本研究還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在流動兒童心理彈性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差異表現在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彈性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在心理幸福感上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也與前人研究相似,如應湘在研究中發(fā)現獨生子女的心理彈性顯著偏低[7]。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在家往往較受父母的寵愛,經不起挫折的考驗,非獨生子女通常要與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疼愛,心理承受力較強,所以獨生子女心理彈性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研究還表明,在年級上,四年級與六年級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初一流動兒童分別與四年級、六年級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四年級與六年級雖然相差2個年級但都屬于小學,小學學習壓力相對較小、目標指向也不夠明確,社會適應能力也較弱,所以初一年級流動兒童在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上高于四年級、六年級流動兒童。
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的相關分析顯示,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與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維度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心理彈性越強則心理幸福感就越強,與前人研究相一致。環(huán)境掌握與心理彈性相關度最高,達到0.62,這表明心理彈性越強對環(huán)境掌握能力也就越強。家庭高期望值與心理幸福感也存在高相關。進一步回歸分析也顯示,家庭高期望值對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越是寄予厚望,越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從而心理幸福感也比家庭低期望值的孩子更高。同時,目標與志向對心理幸福感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心理幸福感強調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這與目標與志向的預測作用高度相似,所以目標與志向對心理幸福感具有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對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因此增強流動兒童心理彈性有助于其心理幸福感的提升,這為提升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據。
本研究通過分析人口學變量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及心理幸福感的影響,考察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的相關程度及探討前者對后者是否有預測作用。結論如下:
(1)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在性別、戶籍所在地、是否是獨生子女、年級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男生高于女生,農村高于城市,非獨生子女高于獨生子女,初一年級高于小學四、六年級。
(2)流動兒童心理幸福感在性別、戶籍所在地、年級上差異顯著,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差異不顯著,具體表現與心理彈性類似。
(3)流動兒童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
(4)流動兒童心理彈性中的家庭高期望值這一維度對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目標與志向、社會能力、同伴高期望值、家庭平等與自主對心理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