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紀樓
(安徽省長豐縣人民醫(yī)院,安徽長豐 231100)
腦卒中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之一,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點[1]。高血壓是腦卒中最普遍及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有效控制高血壓可以在腦卒中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中起到積極作用,可減少腦卒中的發(fā)生和復發(fā)[2-3]。本文回顧分析并隨訪6月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間收治的60例急性期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探討腦卒中急性期血壓水平變化與患者遠期預后的相關性,尋找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調控的最佳目標血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腦卒中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住院期間未進行降壓治療。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32~86歲,平均年齡(63.5±1.3)歲;既往史及合并癥:糖尿病8例,心臟病19例,高血壓27例;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37例,出血性腦卒中23例。
1.2 納入標準 (1)病情經腦部CT或MRI證實,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顱內病變;(2)既往無卒中史或有未留下明顯后遺癥的卒中史;(3)腦卒中患者發(fā)病至入院間隔時間小于或等于24 h。
1.3 排除標準 (1)發(fā)病時間不明確的患者;(2)有其它疾病影響肢體運動、言語功能、共濟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3)有心、肝、腎等嚴重功能不全的患者。
1.4 方法 入院后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后,收集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心臟病史、卒中史、卒中類型、飲酒吸煙史、各項生化指標、影像學資料以及NIHSS評分。
按照常規(guī)治療方法對入院患者進行治療。
監(jiān)測并記錄患者入院3 d內的血液變化。采用臺式汞柱血壓計人工測量患者仰臥位右側上肢肱動脈血壓,記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每天每隔6 h測量一次,連續(xù)7 d。計算入院7 d的平均SBP、平均DBP、SBP連續(xù)變異率、DBP連續(xù)變異率。血壓的連續(xù)性變異率是觀察入院7 d血壓變異情況。
根據(jù)患者夜間血壓下降率,將血壓監(jiān)測結果分為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反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0%)、非勺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
1.5 隨訪觀察項目 隨訪發(fā)病6個月后致殘率和死亡率情況。采用美國的NIHSS評分評定神經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分評定生活質量。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全部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勺型組患者發(fā)病后6個月NIHSS改善率和Barthel改善率均高于反勺型組和非勺型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勺型組患者發(fā)病后6個月Barthel改善率高于反勺型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發(fā)病6個月后患者的預后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入院時SBP、7 d SBP均值、7 d DBP均值、7 d SBP連續(xù)性變異率、7 d DBP連續(xù)性變異率5個項目在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影響6個月預后的血壓因素進行 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7 d SBP均值、7 d DBP均值、7 d SBP連續(xù)性變異率、7 d DBP連續(xù)性變異率是影響6個月死亡/殘疾率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3。
表1 三組患者NIHSS改善率和Barthel改善率比較(%)
表2 6個月死亡率/致殘率與血壓因素的的關系
表3 血壓因素中影響6個月死亡率/致殘組的的多因素分析
腦卒中是現(xiàn)代社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預期壽命的疾病,是由于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造成的局限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4-5]。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重,腦卒中的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腦卒中發(fā)病因素眾多,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遺傳這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而血壓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可以進行干預的[6]。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是腦卒中獨立的、可預防的、十分重要的危險因素,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死亡率與高血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7-8]。多數(shù)研究顯示超過60%的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收縮壓升高至160 mmHg以上,1周左右會有自發(fā)下降的趨勢[9-10]。急性期疾病應激狀態(tài)、疼痛、惡心、嘔吐、情緒焦慮緊張、疼痛、意識模糊等因素可能引起腦卒中急性期血壓升高。
血壓晝夜節(jié)律消失會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預后產生影響,不同血壓類型患者預后情況存在不同。姜萍等[1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期患者發(fā)病后3個月“勺型”血壓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情況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恢復較好。本研究“勺型”組患者發(fā)病后6個月NIHSS改善率和Barthel改善率均高于“反勺型”組和“非勺型”組患者,“非勺型”組患者發(fā)病后6個月Barthel改善率高于“反勺型”組患者(P<0.05),與報道結果一致。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由于血壓晝夜節(jié)律曲線為“勺型”的患者有良好的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血管壁彈性較好,具有一定的血管再生能力,側支循環(huán)容易形成,而“反勺型”和“非勺型”患者血管調節(jié)能力降低,再生能力差,血管壁順應性、彈性下降,側支循環(huán)不易形成。有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血壓升高會加重病情使腦組織損傷加重,而輕度血壓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12]。魏義蘭等[13]研究認為入院第1天SBP在120~140 mmHg之間預后較好,入院7 d內平均SBP、DBP在120~140/70~80 mm-Hg之間預后較好。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6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入院時SBP、7 d SBP均值、7 d DBP均值與其6個月死亡率/致殘率呈U型關系;入院時SBP在120~200 mmHg之間死亡率/致殘率較低,7 d SBP均值在120~160 mmHg,7 d DBP均值在70~100 mmHg之間患者預后較好,其血壓數(shù)值范圍較文獻報道更加寬泛。根據(jù)患者6月后死亡率/致殘情況分組,我們發(fā)現(xiàn)入院時SBP、7 d SBP均值、7 d DBP均值、7 d SBP連續(xù)性變異率、7 d DBP連續(xù)性變異率5個項目在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進行 Logist回歸多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7 d SBP均值、7 d DBP均值、7 d SBP連續(xù)性變異率、7 d DBP連續(xù)性變異率是影響6個月死亡/殘疾率的獨立危險因素。付聯(lián)群[14]報道腦卒中患者的脈壓水平明顯高于非腦卒中患者,再發(fā)腦卒中患者收縮壓與脈壓高于初發(fā)腦卒中患者。趙秋絨等[15]認為收縮壓、脈壓、血壓節(jié)律異常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血壓水平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會增加腦卒中復發(fā)可能,嚴重影響預后。對于腦卒中急性期血壓的管理不僅要注意血壓的極值,而且同樣要關注血壓的整體變化和血壓的平穩(wěn)性,降低血壓應逐步緩慢,尤其對入院時血壓較高的患者更應避免血壓波動過大。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急性期不同血壓水平與其遠期預后有相關性。合理控制腦卒中患者血壓,能夠有效改善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
[1] 古 豫.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3):74-75.
[2] 呂 干.腦梗死急性期血壓水平與近期療效的關系[J].廣西醫(yī)學,2009,31(4):536 -538.
[3] 楊雅超,陳潔生,吳超鋒,等.腦卒中患者血糖、血壓水平臨床相關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22):41 -42.
[4] 范煥青.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與預后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0,12(6):118 -120.
[5] 高 徽,胡 偉.急性腦卒中患者高血壓診斷確立時機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32 -33,40.
[6] 高紅華.腦卒中急性期初次血壓水平與預后關系的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38(6):564 -565.
[7] 王 卉,賀茂林,田少華,等.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血壓及其預后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1):855 -857.
[8] 白旭鵬,姚依群,武云濤,等.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血壓特點[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0,2(1):17 -21.
[9] Castilla-Guerra L,Espino-Montoro MC,Lopez-Chozs.Abnormal 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 in acute ischaemic storke;are lacunar strokes really different?[J].Stroke,2009,4(4):257 -261.
[10] 趙性泉,王文娟.腦卒中急性期的血壓管理[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0,15(1):12 -13.
[11] 姜 萍,王春梅.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應用于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研究[J].天津護理,2012,20(2):63 -65.
[12] 馬菊香.急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壓水平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5):71 -73.
[13] 魏義蘭.腦卒中急性期血壓的變換規(guī)律及其與預后關系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14] 付聯(lián)群.血壓指標與腦卒中發(fā)生相關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3):3120 -3121.
[15] 趙秋絨,何紅紅,高大中,等.老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血壓參數(shù)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11):933-936.